楊蘭蘭
摘 要:音樂想象在音樂活動中十分重要,對任何音樂形式的審美、創(chuàng)造活動都需要音樂想象的參與才能把握音樂字里行間的吟唱。通過問卷調(diào)查分析出兒童音樂想象“意識薄弱”“思維欠缺”“評價單一”三個方面的“式微”現(xiàn)狀,分析其產(chǎn)生原因,并從“尊重兒童,喚醒兒童音樂想象的意識”“解放兒童,挖掘兒童音樂想象的潛能”“陪伴兒童,豐富兒童音樂想象的維度”三個方面論述兒童音樂想象的喚醒策略。
關鍵詞:音樂想象;式微;喚醒策略
“音樂想象”是以原有的或現(xiàn)實的音樂映象為媒介,聆聽、回憶和創(chuàng)造新音樂的思維,音樂想象是音樂思維的一種特殊形式,是形象思維。本文旨在從教學一線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找出兒童音樂想象的“式微”現(xiàn)狀,并論述兒童音樂想象的喚醒策略。
一、兒童音樂想象“式微”現(xiàn)狀
筆者經(jīng)過長期教學觀察發(fā)現(xiàn),當前兒童音樂課堂上缺乏思考與音樂想象,兒童的音樂想象包括音樂想象的意識、音樂想象的思維以及對音樂想象的評價等方面,筆者針對兒童音樂想象的相關信息,對所在學校的三、四年級兒童采取了抽樣問卷調(diào)查,得出:有57.6%的兒童有1~2種想象,有21.71%的兒童沒有音樂想象;79.49%的兒童是通過教師指導來提升音樂想象的思維;94.02%的兒童是依據(jù)教師的評價作為自己音樂想象是否正確的標準;而有5.98%的兒童在音樂課上并沒有考慮音樂想象的合理性,顯示出對音樂想象的無意識。
二、兒童音樂想象“式微”原因分析
“音樂想象”是一種思維,兒童在欣賞、演唱或者演奏音樂作品時,其音樂想象往往受自身的音樂積累的影響,不同兒童對音樂課的興趣程度、對音樂形象的把握都存在差異。針對上述兒童音樂想象的“式微”現(xiàn)狀,分析其原因如下:
(一)學科薄弱導致意識缺失
兒童音樂想象的意識薄弱主要是因為音樂學科的薄弱。當前中小學音樂教學中,小學音樂已經(jīng)被擺在了學科的末流。學校的不重視直接導致兒童的不重視,在主流課程的沖擊下,音樂想象的分量越來越弱。
(二)指導欠缺導致思維固式
在現(xiàn)代電子產(chǎn)品的日益更新?lián)Q代下,紙質(zhì)讀物越來越遠離兒童的生活,兒童想象的意識和熱情受到極大的抑制,教師對兒童缺乏有效指導,直接導致兒童音樂想象思維上的固式。
(三)目標單一導致評價片面
兒童音樂想象的評價單一是由兒童音樂想象的目標單一造成的。教師只追求知識技能目標,忽視過程與方法目標及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對兒童的音樂想象缺乏符合音樂邏輯的合理評價與反饋。
三、兒童音樂想象的喚醒策略
想象是能動的,卻不是純主觀性的;是自由的,卻不是任意性的。在兒童音樂想象“式微”的情況下,教師不能坐以待斃,應該通過各種途徑喚醒兒童的音樂想象,著力提升兒童的音樂想象和創(chuàng)新能力。
(一)尊重兒童,喚醒兒童音樂想象的意識
教育首先要把兒童看成一個完整的人,要尊重兒童的人格。教師要和兒童建立起友誼的關系,讓兒童“親其師”,方能“信其道”。尊重兒童,教師對于兒童亦師亦友,親近兒童,從而喚醒兒童音樂想象的意識。
1.重視音樂要素,助推音樂想象發(fā)展
教師在兒童自由體驗音樂的同時,指導兒童:音樂要素往往是音樂的價值體現(xiàn),音樂想象可以借助音樂要素來獲得,歌詞是重要的音樂要素,歌詞往往能帶來兒童音樂想象的捷徑,抓住歌詞進行音樂想象,激發(fā)兒童與音樂的情感共鳴。
例如,歌唱課《西風的話》,歌詞中的“西風”的意境是情與景的融合,樂句“去年我回去,你們剛穿新棉袍;今年我來看你們,你們變胖又變高”中“西風”對小樹愛的情感通過音響刺激使兒童產(chǎn)生聯(lián)想和想象,想象力又推動兒童情感的表現(xiàn)與升華。樂句“我把樹葉都染紅”可以用“畫弧線”的肢體動作協(xié)助想象力,從而找到與歌曲情感的共鳴。
與兒童一起發(fā)現(xiàn)歌曲中歌詞的特點,引導兒童抓住歌詞進行音樂想象,有利于將音樂情感的動力作用轉(zhuǎn)化為促進音樂想象發(fā)展的推力,使得音樂情感更為直觀,音樂想象更為直接,促進兒童對音樂產(chǎn)生情感共鳴。
2.聚焦藝術思考,激發(fā)音樂想象動能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也是思考的藝術。音樂想象依托于藝術思考,藝術思考是對音樂的主旋律、音樂的變奏、音樂的要素等問題的藝術性思考,兒童的音樂想象離不開藝術思考,藝術思考是進行音樂想象的基礎,能夠激發(fā)兒童音樂想象的動能。
例如,在欣賞課《郵遞馬車》的教學中,教師將“送信”作為課堂教學的主線,引導兒童思考“送信”過程中會遇到的系列問題,從而進行音樂課堂的深入。“第一封信”“第二封信”“第三封信”,“上坡”“平坦”“下坡”等環(huán)節(jié),都啟發(fā)兒童的主動思考和主動想象力,把復雜的音樂巧妙劃分成幾個兒童生活中會接觸到的體驗,化難為簡,讓不善于思考的兒童也大膽思考和想象,讓樂于思考的兒童理性思考、理性想象。
只有進行藝術思考,才能進行音樂想象,才能以音樂元素為依據(jù)去想象,沒有加以藝術思考的音樂想象,很可能是兒童天馬行空的胡思亂想。親近兒童,在課堂上教師應啟發(fā)不思考的兒童思考,啟發(fā)思考的兒童去合理思考,幫助兒童體驗思考和想象力帶來的樂趣。
(二)解放兒童,挖掘兒童音樂想象的潛能
蒙臺梭利在其《童年的秘密》中提到:“成人如果想促進兒童成長,最重要的是給他們創(chuàng)造一個充滿愛的安全的環(huán)境,尊重并理解孩子的行為?!苯夥艃和奶煨?,營造寬松安全的音樂想象環(huán)境,有助于挖掘出兒童音樂想象的潛能。
1.由發(fā)散到聚焦,改良兒童音樂想象的土壤
法國著名啟蒙思想家盧梭主張:“改革教育內(nèi)容和思維,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fā)展?!苯夥艃和奶煨?,給兒童自由發(fā)散思維,之后引導兒童讓思維聚焦,回歸到音樂本身,讓兒童的音樂想象遵循音樂本身的價值。
例如,音樂欣賞課《鱒魚》(鋼琴五重奏)的教學,怎樣能夠讓《鱒魚》的舒伯特鋼琴五重奏走近小學四年級兒童,怎樣激發(fā)兒童的興趣從而進行音樂想象,讓兒童接受《鱒魚》鋼琴五重奏是關鍵。教師在兒童充分發(fā)散思維后,演唱舒伯特的創(chuàng)作源泉歌曲《鱒魚》,直接給出了“活潑的小鱒魚自由快活地游來游去”的情境,讓兒童在這個“活潑自在的鱒魚”的情境下,跟隨音樂的五次變奏旋律特點去發(fā)揮音樂想象,巧妙地讓兒童走進《鱒魚》鋼琴五重奏。
解放兒童的想象力,讓兒童自由地發(fā)散思維,并及時地進行兒童發(fā)散思維的聚焦,緊密圍繞音樂要素和音樂的價值訴求,引導兒童的想象力聚焦到一個相對確定的音樂形象上,促進兒童的音樂想象的合理性,有助于兒童音樂想象潛能的挖掘。
2.由抽象到具象,促進兒童音樂想象的感受
將抽象的音樂用具象表現(xiàn)出來,能夠幫助兒童更好地把握音樂。讓兒童自由地聆聽音樂,解放兒童,引導兒童的音樂想象以音樂音響為依據(jù),符合聯(lián)覺規(guī)律,教師再通過兒童的聯(lián)覺反應,在音樂課堂上加入圖譜,通過圖譜與音樂的同步,助推兒童的音樂想象感受。
例如,樂曲《郵遞馬車》的欣賞教學中,教師有效地將樂曲的三個部分均板書出旋律線圖譜,幫助兒童感受音樂旋律的起伏變化,并且以形象的圖像激發(fā)兒童音樂想象,促進兒童音樂想象潛能的挖掘。
這樣形象的圖譜,讓抽象的音樂有了形象的依托,讓兒童的音樂想象在具體的形象上更有著力點,兒童隨樂律動的動作也更加準確,促進了兒童的音樂體驗。
教師制作圖譜等教學輔助材料,解放兒童的思維,讓音樂由抽象到具象,并在教學中引導兒童認真傾聽音樂,借助圖譜盡可能完整地捕捉音樂音響要素,感受在具體形象指導下的音樂想象。
(三)陪伴兒童,豐富兒童音樂想象的維度
“兒童是成人之父”,這是蒙臺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一書中提出的一個富有哲理的觀點。教學相長,兒童的反應亦是教師要學習的地方。教師不僅要尊重兒童、解放兒童,還應該陪伴兒童,在課堂與課堂之外陪伴兒童,陪伴兒童的每一個成長的點,教師與兒童共同成長。
1.在社團活動中多渠道發(fā)展兒童想象
教師多渠道陪伴兒童的成長,除了在音樂課堂中還在社團活動中為兒童提供不同程度、不同類型的音樂指導,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引導兒童由淺入深、由低到高,循序漸進地建構(gòu)兒童音樂想象的能力。
例如,在“百靈鳥合唱社團”里,在兒童的練聲環(huán)節(jié),請兒童想象歌唱時嘴巴張得像“雞蛋”、像“喝水”的樣子,通過想象力體驗,更好地掌握歌唱的準備;在“墨韻書法”社團,請兒童想象寫出的字像“云彩”那樣飄逸,易于兒童對字體的把握;在“剪紙”社團,教師向兒童講述中華文化的剪紙藝術,開拓兒童的視野,與中國音樂文化揮相呼應,豐富兒童音樂想象的視角。
循序漸進陪伴兒童的梯度是符合兒童音樂學習的認知規(guī)律的,教師通過音樂學科的常態(tài)課對兒童的音樂想象進行循序漸進的培養(yǎng),延伸到課外社團活動課,豐富兒童音樂想象的維度。
2.在經(jīng)典音樂中積累兒童音樂想象經(jīng)驗
讓兒童在成長中不斷走進經(jīng)典,優(yōu)秀的藝術家在經(jīng)典的音樂作品中把他們積累的信仰、志向、靈感、精神、才智、審美經(jīng)驗以及生命的充實、宇宙的變化都譜作優(yōu)美的旋律,塑造出獨特的藝術風格和藝術形象,因此走進經(jīng)典音樂能幫助兒童積累音樂想象的經(jīng)驗。
例如,在學習《春之聲圓舞曲》時,為了讓兒童更好地體驗圓舞曲的三拍子感受以及作曲家的想法,讓兒童走近音樂大家約翰·施特勞斯,首先介紹約翰·施特勞斯的生活背景,在兒童了解約翰·施特勞斯的基礎上,再讓兒童聆聽約翰·施特勞斯的代表作品(如《藍色多瑙河》),讓兒童進一步感受體驗,豐富兒童的音樂積累,促進兒童音樂想象習慣的養(yǎng)成。
讓經(jīng)典陪伴兒童的成長,讓兒童在經(jīng)典音樂中獲得理解與感悟,讓兒童通過了解作家生平、時代特征、創(chuàng)作背景等非音樂的知識,擁有更為豐富的知識儲備,是豐富每一位兒童音樂想象維度的必修課。
當前兒童音樂想象的式微是對音樂教師的警示,我們一線教師要重視發(fā)展兒童的音樂想象,把兒童看成一個完整的人,教學相長,教師要尊重兒童、解放兒童、陪伴兒童、欣賞兒童,立足于兒童個性化的發(fā)展,通過各種巧妙的策略引導兒童的音樂想象,增強兒童音樂想象的意識,挖掘音樂想象的潛能,豐富音樂想象的維度,插上音樂想象的翅膀,逐步喚醒兒童音樂想象。
參考文獻:
[1]孫云曉,趙霞.中國兒童想象力危機報告[J].少年兒童研究,2009(11):11.
[2]馬春明.論想象力在音樂中的重要性[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
[3]肖瑤.對音樂想象問題的思考[J].大眾文藝,2009:144.
[4]張前,王次炤.音樂美學基礎[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2:158.
[5]馮路.論欣賞教學中音樂想象的三個原則[J].兒童音樂,2014(11).
[6]薛英華.音樂情感與音樂想象的互動關系[J].市場周刊,2009(9).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