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其庸
沒有經(jīng)歷過失學痛苦的人,是很難體會到讀書機會的珍貴的。
我小學五年級因抗戰(zhàn)爆發(fā)、家鄉(xiāng)淪陷、學校停辦而失學,一直在老家農(nóng)村種地。實際上即使我在上學的時候,也是一直跟著大人下地勞動的,農(nóng)村的孩子,一般十來歲早就下地勞動了。
我在小學讀書的時候就喜歡讀課外書,所以五年級失學時(虛歲14歲),我書包里還有一部學校圖書館的《三國演義》,因?qū)W校突然停辦,我無處可還,就成為我失學以后唯一的讀本。因此有不少回目,不少精彩對話,我當時都能背出來。
之后,我又借到《古詩源》《唐詩三百首》《古文觀止》《西廂記》,等等。我讀書喜歡背誦,大概是因為書難借到的緣故,所以借到后就舍不得放手,只有一個辦法,盡量能多讀熟背誦一些。
后來我上了農(nóng)村初中,也還是千方百計找課外書讀,于是也積攢了一點書。
記得讀了《浮生六記》后,我還特意到東高山去找沈三白和蕓娘住過的地方,因為書中所記的東高山離我家太近了。可惜我去調(diào)查時,什么痕跡也沒有了,但從那時起我即養(yǎng)成了讀書和調(diào)查的習慣,直到今天還是如此。
我從小就不知不覺地走上了自學之路。我讀書漸漸多了,知識也逐步擴充了,好像發(fā)現(xiàn)了一個新天地,覺得原來不少不懂的事情都可以從書本中獲得。我好像得到了竅門,樂此不疲。
我在讀書過程中,還有一個樂趣就是“悟”。因為貪讀,所以有些詩或文章,盡管還不大懂,我卻先背熟了。
在地里勞動的時候,我腦子里就默誦這些詩文以為樂趣。農(nóng)村的很多活是簡單勞動,完全可以既干活腦子里又想問題的。有一次我在鋤地的時候,腦子里忽然跳出了《古詩十九首》中第一首的四句詩:“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蔽蚁脒@是說從胡地來的馬,依戀著北方吹來的風,從南方越地來的鳥,筑巢也要筑在向南的樹枝上,就是說無論是胡馬還是越鳥,都懷有思鄉(xiāng)的情緒。最后的一個“緩”字,我長期不得其解,這時忽然悟到,“緩”就是“松”,就是“寬”的意思,這樣也就明白了下面兩句是說離別已經(jīng)很久了,衣帶也顯得寬松了,為什么寬松,因為想念親人瘦了。
我想到這里,覺得這四句詩完全可以貫通了。當時心里非常高興,雖然還不知道我理解的是否正確,但我心里卻真得非常快樂。
從此以后,我就悟到讀書要多想,多思考,因此多思也就成為我的讀書習慣。
現(xiàn)在的人會覺得拿部《辭?!穪硪徊椴痪徒鉀Q了嗎?這當然不錯。但那時還沒有《辭海》,那是大約1937或1938年的事。中華書局的第一本《辭?!肥?947年出版的,這已經(jīng)是十年以后的事了。我那時僻居農(nóng)村,只靠死讀、死背和苦思苦想,哪里知道有什么工具書?就連注釋這些古詩文的書也無處可找。到1947年中華書局的《辭海》出來了,我竭盡全力買到了一部,這就成為我的讀書寶鑰,凡是不懂的都去問這部書。
這部《辭?!犯S我已經(jīng)60多年了,我現(xiàn)在有了好多新的工具書,但我還舍不得丟棄這部《辭?!?,因為我是靠著它慢慢地成長的。
當然,讀書多思,還只是一端,多思還必須求證。你的思考是否正確,還必須得到證明,這證明一是靠前輩學者研究的成果,包括古人的箋疏;二是靠你再查各種資料,包括《辭?!分惖墓ぞ邥推渌梢源_證的資料,決不能自以為是,只憑自己的理解,不求確證是不科學的。
讀書一是為了增長知識,增加學問;二是為了砥礪自己的品德,而后者是更重要的。
孟子說:“吾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孔子說:“見賢思齊”,也是這個意思。如果讀書而不敦品,則只能成為一個知識庫,一個“書囊”,充其量只是有知識而已。讀書如果不珍惜自己的品德,那就錯了。我認為人才是靠自我造就的,當然老師和學校都很重要,但自己如不能奮發(fā)努力,也就很難有成就,所以人才歸根結(jié)蒂是要看自己能不能敦品自勵、刻苦鍛煉。而且這是長期的、一輩子的事,不是幾個月幾年的事。
人還應該懂得自我開發(fā)、自我造就。往往自己內(nèi)在的潛能自己不一定清楚,要靠自己勤奮地學習,擴展自己的知識和興趣來開發(fā)。興趣是很重要的,同時也是靠學習來加深和擴展的,只要你有興趣,你就能鉆進去,鍥而不舍,以至于成功。
人一輩子在自我改造、自我造就、自我完善的過程中。從無知到有知,到有大知;從不能到能,到有大能,這就是人的發(fā)展過程,無一例外。因為世界上沒有生下來就能的人,相反倒是生下來什么都不能,所以從無知到有知,從不能到能,是人自我發(fā)展的共同規(guī)律,這個發(fā)展過程中的關(guān)鍵就是讀書和學習。讀書學習愈勤奮、愈廣博,可能他的自我開發(fā)、自我造就愈成功。反之,不讀書、不學習,也就無以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