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采添
【摘 要】本文闡述高中化學分層教學的六種策略:全體學生分層,做好分層教學準備工作;教學目標分層,符合不同層次學生需求;教學內容分層,明確全體學生學習方向;課堂提問分層,激勵不同層次學生思考;練習作業(yè)分層,促進全體學生鞏固知識;教學評價分層,滿足所有學生情感需求。
【關鍵詞】高中化學 分層教學 目標分層 內容分層 評價分層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11B-0115-02
分層教學即教師綜合考慮學生固有的知識、能力水平和學習潛能等多個因素,將他們科學地分成幾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體,且給予區(qū)別對待。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教師可主動采取分層教學策略,結合不同層次的學生有針對性地制訂教學規(guī)劃和設計教學流程,使其在原有基礎上都有所收獲和進步,提高他們的整體學習質量,最終實現(xiàn)預期教學目標。
一、全體學生分層,做好分層教學準備工作
在高中化學課程教學中,要想確保分層教學得到有效實施,教師要對全體學生進行科學合理的層次劃分,這是分層教學的前提。但要明確這只是一種教學方式,目的是讓他們更好地學習與掌握化學知識,并不是純粹的為分層而分層。高中化學教師在設置層次時,應綜合考慮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知識基礎、考試成績、作業(yè)完成情況及接受能力等,將全體學生分為優(yōu)等生、中等生、學困生三個層次,使其自覺接受各自的層次,然后據(jù)此制訂分層教學計劃。具體來說,教師在教學中根據(jù)學生的化學基礎、學習態(tài)度、接受能力與作業(yè)完成情況等,將他們分為三個層次:(1)優(yōu)等生層次。這個層次的學生學習態(tài)度積極端正,化學基礎牢固,成績優(yōu)秀、穩(wěn)定,接受能力較強,作業(yè)完成質量高。(2)中等生層次。這個層次的學生學習態(tài)度與習慣較好,知識基礎、進取心和學習能力一般,可以基本完成學習任務。(3)學困生層次。這個層次的學生自我約束力較差,學習動力不足,學習能力較弱,態(tài)度不夠端正,作業(yè)難以按時完成,有的甚至已經放棄學習。不過分層并非一成不變,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具體表現(xiàn)靈活調整分組,調動他們的競爭意識,促使學困生、中等生向優(yōu)等生邁進,優(yōu)等生也會加倍努力保持自己的優(yōu)勢。教師綜合多個因素將全體學生分為優(yōu)等生、中等生、學困生三個層次,以此為基礎設計教學活動與課后作業(yè),幫助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后續(xù)教學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
二、教學目標分層,符合不同層次學生需求
現(xiàn)行的教學目標通常指的是三維教學目標,包括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在高中化學教學中采用分層教學策略時,教師需結合學生層次制訂對應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既不要太高而影響他們的積極性,又不能太低而使其過于輕松,要符合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讓他們通過努力就能實現(xiàn)的目標。對此,高中化學教師應結合具體教學內容制訂分層教學目標,要求不同層次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目標,促使他們向著目標前進,提高學習效率。
以“物質的分類”的教學為例,教師可制訂這樣的分層教學目標:(1)學困生學會簡單的分類方法(交叉分類法、樹狀分類法),能根據(jù)物質的組成和性質進行分類;通過對化學物質及反應分類方法的討論,初步認識分類法在化學研究中的作用。(2)中等生以學困生的學習目標為基礎,了解分散系、液體分散系的分類、膠體及其主要性質,知道膠體是一種常見的分散系,能夠根據(jù)分散質粒子的大小區(qū)分溶液、膠體和濁液;學會運用觀察、比較、歸類的方法抓住事物的特征、個性,把握事物間的共性,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系統(tǒng)、科學的研究,發(fā)現(xiàn)其變化規(guī)律。(3)優(yōu)等生則以前兩個目標為前提,通過實驗探究認識膠體與溶液的區(qū)別,利用分類思想觀察和研究物質,認識混合物體系。
教師結合具體教材內容對教學目標進行分層處理,吸引各個層次的學生找到相應的學習目標,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讓教學真正符合他們的實際學習需求。
三、教學內容分層,明確全體學生學習方向
在高中化學教學中使用分層教學法時,教學內容分層是建立在教學目標的基礎之上。教師應根據(jù)分層教學目標對教學內容進行分層,保證講述的內容讓對應層次的學生可以明白、理解與掌握,幫助他們找到明確的學習方向。因此,高中化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需對教學內容進行分層,為不同層次學生制訂不同的學習任務,要求他們掌握層次性知識內容,使其在任務驅動下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以完成任務為目標,提高學習行為的有效性。
例如,開展“離子反應”教學時,教師對不同層次學生設計不同的教學內容,對他們提出不同的學習要求。具體如下:對于學困生,教學內容為認識離子反應及發(fā)生的條件,從微觀角度講述物質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式以及所發(fā)生的反應,易溶、易電離的酸、堿、鹽之間發(fā)生復分解反應離子方程式的書寫;對于中等生,以學困生的學習內容為基礎,講解怎么利用離子反應檢驗Cl-、SO42-、CO32- 等常見離子,判斷離子大量共存問題;對于優(yōu)等生,以前兩個層次教學內容為基礎,指導他們觀察實驗現(xiàn)象,分析、探究化學反應的實質,提升動手參與能力。隨后組織學生按照自己的層次選擇相應的內容展開學習,學習完各自層次知識后,鼓勵低層次學生學習高層次內容。
教師以教學目標為導向,將本章節(jié)的教學內容進行層次劃分,提出層次不一的學習任務,讓學生在任務驅動下找到明確的學習方向,使其積極完成各自層次學習任務。
四、課堂提問分層,激勵不同層次學生思考
提問不僅是課堂教學中的一個常規(guī)環(huán)節(jié),而且是一個重要手段,能夠吸引學生快速集中注意力,圍繞問題進行思考、討論和辯論,使其相互交流各自的看法與見解,讓他們一起歸納、總結,找到問題的答案。高中化學教師采用分層教學時,應當確保課堂問題的層次性,圍繞實際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精心設計一系列梯度性問題,引導不同層次的學生進入思考狀態(tài),鼓勵他們積極溝通與互動,使其通過對問題的分析和解決掌握相應的化學知識。
例如,在教學“化學計量在實驗中的應用”過程中,教師先設疑:一盒粉筆里面有多少支粉筆?大部分學生都能輕松回答。接著追問:一杯水中有多少個水分子?然后講解,個體數(shù)量大時習慣以集體為單位統(tǒng)計,微觀粒子的數(shù)量很大將以集體進行計算。提出簡單問題:生活中有哪些以集體為單位統(tǒng)計數(shù)量的?由學困生交流、回答,接著,教師講解物質的量的相關知識。提升問題難度:H 的物質的量是 3 mol、1 mol 的自行車、5 mol 的人,這些說法是否正確?由中等生討論和交流、回答。之后,教師講述阿伏伽德羅常數(shù)的知識,進一步提升問題難度:在 0.5 mol 的 O2? 中含有多少個氧分子?假如每顆米的質量都一樣,每 10000 顆米的質量都為 5 千克,那么要取 30000 顆米時,該怎么辦?這個問題交給優(yōu)等生來處理。
如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設計并提出難易程度不一的層次性問題,能夠使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進行有效思考,使其思維在互動中發(fā)生交流和碰撞,通過解決問題收獲知識和掌握技能。
五、練習作業(yè)分層,促進全體學生鞏固知識
練習作業(yè)屬于課堂教學的延伸和擴展,在分層教學模式下的高中化學教學中,教師需結合學生個人差異布置層次性練習題。將作業(yè)難度分為簡單、困難和挑戰(zhàn)三個級別,使其根據(jù)個人能力和層次選擇相應難度的作業(yè)。高中化學教師在布置練習作業(yè)時,應當結合不同層次學生的知識水平,合理選擇難易程度不一的題目,然后分派給各個層次的學生,使其均找到適合自己的作業(yè)。鼓勵他們向高級別的作業(yè)挑戰(zhàn),深化對所學內容的記憶和掌握。
比如,在“金屬的化學性質”教學中,教師可以布置分層練習作業(yè)。簡單的如,人類歷史上使用最早的金屬是什么?保存金屬鈉時應放在什么中?鈉離子的性質是什么?將 8.1 g 鋁投入足量的稀 NaOH 溶液中,鋁的物質的量是多少?生成氫氣的體積是多少?困難的如,在鋁和 NaOH 溶液的反應中,誰是還原劑?將一小塊鈉投入足量的 CuSO4 溶液中,會出現(xiàn)什么現(xiàn)象?將 4.0 g 氫氧化鈉放入多少克水中,溶液中 Na+ 與 H2O 分子的個數(shù)比為 1∶50 ?挑戰(zhàn)的如,設計至少兩種除去細小鐵粉中混有細小鋁粉的實驗方案;室溫下,NaOH 的溶解度為 22 g ,將多少克金屬鈉投入 100 g 水中,能獲得該溫度下的飽和溶液?然后讓學生結合自身層次選擇相應難度的練習題,促使他們均有作業(yè)可做。
針對上述案例,教師設計分層練習作業(yè),可以幫助學困生鞏固基礎知識,讓中等生解決一些難度相對高的問題強化記憶,優(yōu)等生處理一些實踐性作業(yè),增強理論和實踐間的聯(lián)系。
六、教學評價分層,滿足所有學生情感需求
教學評價作為課堂教學的最后環(huán)節(jié),在整個教學體系中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在高中化學教學中使用分層教學策略時,為讓全體學生都有所收獲和進步,教師需要結合教學目標與內容進行分層評價。針對不同層次學生運用不同的評價標準,使其在后續(xù)學習中繼續(xù)保持濃厚興趣和無限熱情。同時,高中化學教師在教學評價環(huán)節(jié),應由傳統(tǒng)的結果性評價轉變?yōu)檫^程性評價,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閃光點和進步之處,給予差異性評價,滿足他們的情感需求。
又如,在實施“化學能與熱能”教學時,本節(jié)課涉及的實驗較多,通過實驗讓學生理解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主要表現(xiàn)為熱量,形成放熱與吸熱概念,感受與認識化學能與熱能之間的相互轉化,教師可根據(jù)他們在實驗中的表現(xiàn)進行分層評價。針對優(yōu)等生要直接指出實驗操作中出現(xiàn)的問題,像過程不夠仔細,觀察不夠認真,增加結論的具體性等,使其找到自身的不足,讓他們有針對性地改進,不自滿也不自傲。針對中等生,主要使用鼓勵的方式,讓他們向更好的方向發(fā)展,進一步提升實驗結論的準確性,使其收獲成功喜悅的同時明確自身的問題。針對學困生,要以肯定與表揚為主,讓他們在下次化學實驗中繼續(xù)努力,使其通過激勵收獲自信,逐漸養(yǎng)成端正的學習態(tài)度。
教師運用層次性的教學評價標準,是以人為本的理念的具體體現(xiàn),它使各個層次的學生都感受到自己深受重視與關懷,使他們在情感方面均得到一定的滿足感。
總之,在高中化學教學實踐中運用分層教學有著重要的作用。教師應遵循相應的準則,從學生、教學目標、內容、課堂提問、練習作業(yè)和評價等多個方面進行分層處理,并據(jù)此制訂合理的教學計劃,全力構建高效課堂,讓全體學生都有所收獲,得到成長。
【參考文獻】
[1]張艷紅.高中化學教學中如何實施分層教學分析[J].高考,2019(24)
[2]馬永建.淺議分層教學與創(chuàng)建高效化學課堂[J].中國校外教育,2019(23)
(責編 盧建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