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麗
【摘 要】本文基于觀察學習理論論述在高中英語課堂中構建高效的英語口語課堂,提出運用對話促進交流、模仿經典影視素材、編演劇本鍛煉感情、即興演講轉化知識等策略,將觀察學習理論滲透于英語口語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英語口語水平。
【關鍵詞】觀察學習理論 高中英語 口語課堂 高效課堂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11B-0135-02
在“聽”“說”“讀”“寫”四大教學內容中,“說”由于承擔著最主要、最直接的表達功能,成為英語學科教學和培養(yǎng)學生英語核心素養(yǎng)的重中之重。由于傳統(tǒng)教學方式對口語的重視程度不足,許多教師在學生口語培養(yǎng)上缺乏方法,導致課堂教學效率很低。觀察學習理論的出現(xiàn),成為解決這一難題的良方。本文探索在日常的口語教學過程中滲透觀察學習理論,構建高效的英語口語課堂。
一、視聽呈現(xiàn),做好鋪墊
(一)對話展示,學會觀察。對于口語練習,許多學生不知道從何下手,而拉近學生與口語距離最好的方式,就是教師當堂向學生進行口語展示,讓學生直接觀察口語練習的整個對話過程,減少陌生感,從而逐步走入口語練習的環(huán)境和氛圍當中去。
例如,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二“Unit 2 The Olympic Games”一課以“Pausanias”穿越到現(xiàn)代為契機,對“Olympic Games”的歷史發(fā)展進行詳細的介紹。在這一節(jié)課的教學中,筆者找來了同辦公室的另一位英語教師,和她一起模擬介紹 Olympic Games”的對話。在對話過程中,筆者扮演“Pausanias”,以“Excuse me,is it 2019 now?”開頭,以“Thank you very muc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Olympic Games is amazing”結尾,中間還穿插了課本上重點要求掌握的例句“I lived what you called ‘Ancient Greece”和“How often do you hold your games?”學生在觀察過程中,體會兩位教師在對話過程中語音語調的實時變化,并結合學到的課本知識,考慮教師是如何實現(xiàn)詞匯和語句的遷移與轉化的,起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在課堂上直接進行對話展示,能夠最直接地對學生形成沖擊,讓學生視覺、聽覺甚至情緒上都能夠感受英語口語,并在直接的對比中找到自己的短板,同時對教師進行更加細致的觀察,模仿教師的表達細節(jié),從而全方位地對口語形成認知,提高口語的綜合能力。
(二)鏈接影視,刻意模仿。傳統(tǒng)英語課堂教學往往是教師向學生授課的形式,導致教學資源十分集中、狹窄。實際上,許多優(yōu)秀的電影和美劇都可以成為學生學習地道口語的教學素材。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不妨把一些優(yōu)秀影視作品鏈接到課堂中,讓學生觀察模仿影視作品中的人物發(fā)音、停頓、語調等,錘煉自己的口語表達。
例如,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五“Unit 3 Life in the future”一課對人類未來的生活進行了許多的猜測和想象,讓學生對未來世界感到十分好奇。借此機會,筆者給學生放映了一段科幻電影界的里程碑作品 2001:A Space Odyssey(《2001太空漫游》),讓學生在觀看電影的過程中學習里面人物的語氣和發(fā)聲。在電影播放到經典對白“Any man in the right circumstances could be dehumanised by panic”時,筆者按下暫停鍵,讓學生反復研讀這句話,找尋語句的停頓點。學生發(fā)現(xiàn),由于人物在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是語重心長的,因此整個句子的朗讀速度較慢,在“man”和“circumstances”都有短暫的停頓,而整句的語氣是比較低沉的?;谶@些所得,學生對這句話開始了反復的練習,逐漸摸索到英語口語表達的一些小技巧。
影視是廣受中學生喜愛的藝術作品,也往往能夠極大地調動起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因此,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口語的過程中,不妨借助影視作品的力量,讓學生對影視進行觀察和學習,與最地道的英語發(fā)音接觸,從而培養(yǎng)自己發(fā)音的感覺,逐步找到口語表達的正確路徑。
二、引導編碼,提取信息
(一)篩選素材,有效積累。口語是一個語言的轉化表達過程,需要學生在觀察中進行素材的積累,提取有效的信息。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妨引導學生通過編碼的形式,對信息進行初步的篩選和分類,提取有價值的內容,從而達到積累的目的。
例如,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三“Unit 2 Healthy eating”一課介紹了健康的飲食習慣和飲食選擇,讓學生明白了正確飲食的重要性。為了幫助學生對已經積累的素材進行進一步的鞏固,筆者選取了一段與食物有關的聽力材料,讓學生進行辨識,并在聽完之后進行口語復述。聽力材料開始是有一個人問“What would you like?”然后有人回答“I would like hamburger,Onion rings and French fries.”在聽完之后,學生一下子沒聽清串聯(lián)在一起的三個食物名稱,這時筆者要求學生可以對這段對話進行編碼,把原話編碼為“I would like food A,food B and food C.”這樣的編碼可以讓學生快速發(fā)現(xiàn)對話中的重要內容,并在上面集中注意力,更加高效地鑒別語音內容。通過這樣的形式,學生很快就識別出了這三種食物。通過這樣一個過程,學生把整段的聽力材料進行分割,在不同區(qū)塊的劃分過程中,有效地對英語信息進行整理,實現(xiàn)了高效的英語學習和素材積累。
顯然,在口語教學中,進行編碼意識的傳輸,有助于學生在素材篩選的過程中能夠迅速抓住重點,把握關鍵信息,從而提高信息整理的效率和準確性,這對于學生的觀察學習過程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在此基礎上,學生在英語學習和表達的過程中能夠更加抓住關鍵點,提高自身的口語輸出效率和質量。
(二)梳理線索,確立主線。英語的表達是有其內在的邏輯的,脫離了邏輯的口語,必然是雜亂無章、毫無意義的。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對這種語言內在的邏輯進行深度的挖掘,梳理材料線索,確立文章主線,從而逐步培養(yǎng)出自身口語表達的邏輯感。
例如,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五“Unit 2 The United Kingdom”一課介紹了英國的歷史發(fā)展和地域組成,并要求掌握“skimming”“scanning”和“word guessing”等信息收集方法。在教學的過程中筆者并沒有一上來就逐字逐句對全文進行翻譯,而是帶領學生先熟悉課文的脈絡,掌握英語的表達邏輯。文章開篇就是“First there was…”,顯然,“first”一詞的出現(xiàn)代表后面跟著的半句話,就是這段主要陳述的內容。下一段以“To their credit the four countries…”開頭,顯然,這是對英國的“four countries”進行介紹,再之后文章轉向“England is the largest…”單獨去介紹了英格蘭島,這已經不是站在英國整體的視角上,而是開始了具體的介紹。通過這樣的一個分析過程,學生逐步建立起了“United Kingdom—four countries—England”這樣的一個文章主線,對英語的表達邏輯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顯然,在這樣一個脈絡整理的過程中,學生跟隨教師的思路逐步學習到了英語材料的整理方法,對英語表達的一些常用結構有了直接的認知,對于其今后的口語表達而言是大有助益的。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帶領學生梳理線索,有助于學生理清文章的整體脈絡,對文章形成整體性的認知,避免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并在梳理的過程中,使學生逐步培養(yǎng)和形成自己的邏輯意識,熟悉英語這門語言的表達邏輯和表達習慣,幫助自己的口語更加“地道”。
三、創(chuàng)新練習,實踐突破
(一)即興演講,遷移轉化。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英語口語課堂上,只有讓學生自己“張開嘴”,自己用英語進行實際的表達,考慮知識的遷移轉化,才能真正實現(xiàn)學生口語能力的提升。
例如,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五“Unit 5 First aid”一課對一些常見的急救知識進行了介紹和普及,并要求“improve speaking ability by talking about first aid and medicine”。為了達到這一教學目標,促進學生理解急救知識,筆者在課堂上開展了“I know something about first aid”的演講活動,讓學生每個人上臺以自己熟悉的一種急救知識為主題,展開一小段演講。有的學生講道:“Always keep ventilation after the patient faints”,對一些氣體中毒的情況進行了簡單介紹;有的學生說:“Do not easily move fracture patients”,對骨折情況的處理進行了一定的分析。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中,學生把自己感興趣的相關內容和英語表達相結合,成功地進行了知識的遷移轉化,而無論介紹內容如何,學生都積極參與,起到了很好的口語訓練作用。
通過即興演講的形式,學生自主地把觀察學習到的知識向口語技能轉化,不再僅僅是把英語知識停留在記憶單詞、學會語法的基礎上,而是把學到的知識進行融合,在經過自己的加工處理之后,進行轉化輸出,實現(xiàn)了良好的知識遷移,促進了口語課堂教學效果的進一步提升。
(二)編演劇本,融入情感。編演劇本十分考驗學生的語言功力,同時由于不同劇本情境的存在,學生往往會很輕易地實現(xiàn)情感代入,從而達到“以情達意”的口語表達效果。
例如,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三“Unit 1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一課大量介紹了西方的節(jié)日文化,滲透了大量的對話內容,教師不妨以此為基礎,開展一場活靈活現(xiàn)的劇本編演活動。在這一節(jié)課的教學中,筆者讓學生自由分組,每個小組負責呈現(xiàn)一個情景劇,來展現(xiàn)一個西方的節(jié)日。有的小組選擇了“Thanksgiving Day”,在課堂上模擬了一個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吃火雞的情景,學生用抑揚頓挫的語調喊出“Love you all this Thanksgiving Day”時,全班都響起了熱烈的掌聲,都為這位學生投入的表演而喝彩。還有的學生展現(xiàn)了“Halloween”,為了能夠強化情感的表達,還原萬圣節(jié)的節(jié)日情景,小組內的學生精心制作了一系列的相關道具,在教室里還擺上了南瓜燈。在這樣的氣氛烘托下,當學生扮演上門討要糖果的小孩子,詼諧有趣地喊出“Trick or treat?”時,班級里的學生對萬圣節(jié)的體會也更加深刻了。顯然,學生在這樣的編演過程中,真正走入了西方節(jié)日,為了能夠使劇本更具有表現(xiàn)力,會對節(jié)日細節(jié)和所蘊含的情感進行深入的探索,在此過程中,對口語表達的理解顯然也更加深化了。
通過編演劇本的方式,學生直接走入了英語的最深處,在情感上與英語共鳴,讓口語不再是簡單的“念”,變成了有感情的抒發(fā)。而劇本所帶來的“情境”,更是讓學生的表達有了對應的“環(huán)境”,讓學生能夠更加適應和習慣英語口語的表達語境,對英語的應用能力顯然更強了。
基于觀察學習理論,對高中英語口語課堂進行改造和重塑,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也充分體現(xiàn)了新課標改革下觀察學習理論的教學優(yōu)勢及英語課堂高效化的轉變趨勢。在高中英語口語教學中,教師要勇于創(chuàng)新,大膽突破,致力于打造更加高效的口語教學課堂。
【參考文獻】
[1]褚曉慶.借鑒觀察學習理論,提升口語教學有效性[J].中學課程資源,2018(11)
[2]王紅予.高中英語口語教學的有效性探究[J].科技視界,2017(34)
(責編 江月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