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洪圓
(中國傳媒大學,北京 100024)
媒介之于人就像是水和魚的關系,魚于水中渾然無覺,而一旦脫離水體便會窒息而亡,而人一旦脫離媒介與世隔絕,雖然肉體無恙但靈魂已逝。當前,伴隨著技術渠道的深入開辟,媒介支流匯于一處已然成為趨勢,在媒體融合向縱深發(fā)展的過程中,主持人這一傳播主體也在悄然發(fā)生變化,技術手段的介入、自媒體平臺的分權、人工智能的挑戰(zhàn)等都在干預主持人傳播范式的改變,為了能夠在當前的媒介生態(tài)中還原主持人的真實面目,拓展主持人未來發(fā)展思維具有現實意義。
主持傳播,是傳統(tǒng)廣播電視媒介中的一種以主持人或主持人節(jié)目形態(tài)呈現的傳播方式[1],作為信息傳播的主體,傳播效果和主持人息息相關。在主持傳播的過程中話筒成為絕大多數主持人不可或缺的傳播工具,除此之外,演播室內或以現場大屏幕或以簡單的道具等輔助形式完成節(jié)目的創(chuàng)作流程,演播室外的外景主持、記者補充的音視頻資料成為完善信息鏈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刂埔蛩刂?,突發(fā)狀況頻現難免使主持人難于應對,從節(jié)目呈現看來,雖然起到了視聽傳播的效果,但是由于主持人游離于事件之外產生的距離感,會使傳統(tǒng)的單向信息灌輸顯得蒼白無力。
技術在傳播領域的介入打破了現有節(jié)目形式的局限。2018年,美國一檔天氣預報節(jié)目《The Weather Channel》的視頻片段在網上不到半日點擊量突破600萬。該片段主要圍繞即將到來的颶風展開,主持人播報完颶風的路徑之后,伴隨著狂風和雨水的聲音身后的全景屏幕瞬間切換成暴雨場景,肆虐的洪水瞬間將演播室包圍。主持人身處綠幕前,結合增強現實技術(AR)給人們帶來了一次震撼的視聽體驗。伴隨著5G時代的到來,用戶對于視聽體驗的高質量、沉浸感的要求也會愈發(fā)凸顯,虛擬現實(VR)、混合現實(MR)等技術的持續(xù)滲透也打破了主持人一貫的傳播模式,這是技術的賦權,也是拓寬主持人傳播思維的有利時機。
主持人的概念在中國最早起源于1981年一檔《空中之友》的廣播欄目,自此之后的近40年的時間里,主持人一直是被外界高度關注的職業(yè)人群,而主持人話語權力的建構也是隨著關注度的提高逐漸累積的。隨著網絡媒體的不斷發(fā)力,傳統(tǒng)媒體的生存空間受到明顯擠壓,當前更有“去主持人化”的呼聲甚囂塵上,例如收視率較高的網絡綜藝《創(chuàng)造101》《奔跑吧》等都難覓主持人的蹤影。去中心化也意味著主持人話語權力將被大大削減。北京電視臺新聞頻道《銳觀察》就是一檔微信跨屏互動的節(jié)目,用戶在移動端點擊后就可以直接參與節(jié)目為PK雙方投票,甚至能夠決定演播室里的辯論結果[2]。相較于“第一媒介時代”的話語權威,網絡技術的深度發(fā)展打破了傳統(tǒng)媒體話語權力壟斷的格局,技術的支撐給受眾提供了“主動出擊”的可能,相較于傳統(tǒng)傳播模式,當前信息呈現爆炸式增長態(tài)勢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來自網絡與移動載體的完美結合。微博時代使傳播中心點的概念越來越模糊,手機攝錄與文字編輯功能給微博注入了生機,技術升級反而使傳播難度降級,而傳統(tǒng)媒體信息加工的流程——記者采編、主持人播報的程序如今也被融合成發(fā)表、轉發(fā)、評論三種話語表達方式為一體的高效率信息傳播模式,可以說當今時代主動權與話語權已經分流到每位用戶的手中。那么是否意味著傳統(tǒng)節(jié)目主持人的功能已然消解?
未來媒介融合的步伐會持續(xù)加快,融合的影響也會更加深遠,但是在融合發(fā)展中也存在諸多問題,技術的賦能也給權力的濫用以及錯誤導向提供了滋長的空間。合成虛假視頻、事件反轉等問題層出不窮,究其原因是媒介素養(yǎng)的缺失與權力的濫用,用戶的情緒化傳播將會擾亂社會秩序并且引導錯誤輿論。傳統(tǒng)媒體較之于新媒體、自媒體的核心優(yōu)勢來自于公信力的集中,而節(jié)目主持人客觀報道事實、引導正確輿論的功能在融媒體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在當前的傳播生態(tài)中,信息體量空前豐富,信息種類花樣繁多,那么在如此五花八門的信息撲面而來之時如何甄別、判斷就尤為重要,而主持人作為權威媒體的發(fā)言人自然要承擔起正確引導輿論的作用。與其說主持人的話語權力被分割,倒不如說是話語權力的“精英重構”,去中心化只是信息源頭的分流化,而決定正確的流動方向才是主持人當前時期的主要任務。
社會巨輪的向前推進需要技術引擎的有力支撐。大數據的累積、算力的提升、深度學習的進步、投資力度的加大都促成了第三次人工智能的飛速發(fā)展。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等技術的成熟徹底改變了人機交互模式。除了前文提到的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的滲透,人工智能主播更是待時而動的潛在競爭者。第五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召開之際,搜狗與新華社聯合發(fā)布了以新華社真人主播邱浩為原型的全球首個“AI合成主播”,無論是語音的流暢程度還是面部肌肉的真實可見都令大家瞠目。最令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是“微軟小冰”的誕生,小冰不但能播報天氣、作詩、與真人主播互動,而且在自媒體平臺上,目前小冰坐擁511萬的粉絲群體。風趣幽默的語言風格,實時在線的交流互動都讓具有“擬主體性”的小冰體現出人類的特征。翻看小冰的官方微博不難發(fā)現,能夠與人類實時在線互動成為小冰“吸粉”的核心競爭力,網絡提供的擬態(tài)環(huán)境為社交的不在場性提供了可能,而算力與大數據累積能力的提升都為即時互動創(chuàng)造了發(fā)展空間。隨著技術的迭代升級在未來看似小冰一“人”就能滿足絕大多數用戶的需求,那么主持人在未來還有生存的空間嗎?
作為擬人形態(tài)出現的人工智能主播,自然要受到法律和倫理的雙重拷問。人類主播由于具有鮮明的責任主體性,對于言論失當、媒介聲譽等問題直接受到法律和倫理道德的規(guī)制。不需要人類介入或者干預的“感知—思考—行動”的機器傳播主體如果在未來獨樹一幟,那么假設擁有511萬粉絲的小冰一旦出現觸犯法律與倫理失控的行為,后果將何其嚴重。當前,及時調整思路,厘清傳播主體與機器之間的關系迫在眉睫。換一個角度思考,人工智能的出現也并非百害而無一利。當前,人工智能在主流媒體中應用的定位主要是為了豐富節(jié)目效果,展現科技魅力,但是,單純的信息播報功能已經完備,采編播一體化也已成為現實,在媒體融合與技術至上的今天,傳播主體精英化似乎成為主持人未來發(fā)展的趨勢。騰訊研究院2017年的一次網絡調查顯示,多數人眼中人工智能的情感以及創(chuàng)造力還相對缺乏,[3]這是人工智能的劣勢,卻是主持人的優(yōu)勢。文化類節(jié)目《朗讀者》的火爆,是因為主持人引領我們去打開朗讀者們情感世界的大門,評論類新聞欄目《新聞1+1》的高收視率,是因為主持人在客觀報道新聞事實之外創(chuàng)造性地調動資源、深度挖掘,力圖還原新聞真實??梢哉f一檔節(jié)目的成功傳播主體的價值不容忽視,這種價值也就是所謂的不可替代性。
媒介融合改變了自上而下的傳播形態(tài),主持人的作用也發(fā)生了功能性的改變,從主持人傳播的外延來看,主持人傳播手段更為多元,技術革新使內容的呈現更為豐富立體,語言表達更注重簡潔凝練,傳統(tǒng)說教式的主持傳播形式不復存在。從內涵來看,主持人在傳播過程中的定位更加清晰,滿足受眾獲取信息的需求不再是顯性功能,而融媒時代碎片化的信息很難使用戶看清事件的本來面目,這其中主持人就要充當揭開“面紗”的角色,與此同時,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持續(xù)滲透,虛擬主播分流了一部分用戶,主持人只有打破原有傳播范式的壁壘,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揮人類主體的優(yōu)勢才能在智媒時代獲得更廣闊的生存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