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健鵬
鴉片戰(zhàn)爭后,西方各國借助軍事力量敲開中國之國門,社會、經(jīng)濟、生活各個方面的滲透也接踵而至。與此同時,伴隨著西學與新知的到來,各國傳教士也利用職權(quán)之便利向中國大肆進行文化輸出,各式新書籍與文化源源不斷地流入中國沿海及內(nèi)陸。早期知識分子,諸如王韜、鄭觀應、馬建忠等已開始接觸西學,并將大量西方書籍譯介至中國。在目睹了西方堅船利炮的威力后,維新士人很快將目標轉(zhuǎn)向西學。可以說,在傳教士與這批維新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早期的西學新知才得以在中國流傳。
中國學習西方,目的在于圖謀自強,重新躋身世界強林行列。在當時國人看來,此時的中國已無法再沿用古制來應對社會問題,只能依靠西藝西政,才能保得長治久安?;谄渥陨淼姆饨ńy(tǒng)治考量,清政府并未從心底里接納西學,因此只能是越挫越敗。鄭觀應當時便直指清王朝之內(nèi)部弊端:“惜守舊者惡談西法,維新者不知綱領。而政府志在敷衍,憚于改革,不求中外利病是非,只知安富尊榮,保其祿位。”他看到了清王朝內(nèi)部守舊、維新人士都未能領會西法,政府也只是敷衍了事,沒有真正地去學習西方。之后他又談道:“行政之人尤安于茍且,無論如何美政,由朝廷飭下督、撫,由督、撫飭下司、道,由司、道飭下府、縣,府、縣召書吏以一紙告示城鄉(xiāng),略加新名飾耳目,此外寂無舉動矣。”在此,鄭氏道出了當時清王朝走向衰落的本因。但正因如此,鄭觀應才發(fā)出了“盛世危言”之吶喊,企圖以另一種方式來敲醒沉睡中的“雄獅”。
在西學悄然來臨之際,科舉制度也時遭朝野的指責與非議。在戊戌變法時期,維新派便開始主張對科舉進行變革,但由于諸多因素的考量,始終未能奏效??婆e制中首推八股文為百害之源,朝野中人都主張廢八股,改科舉。嚴復在論及中國變法時,首先提及的便是廢八股。他談到八股有三大害:其一錮智慧,其二壞心術(shù),其三滋游手。除卻八股之弊害外,嚴復對中國尊崇士人的習慣也抱以鄙夷之態(tài):“中國以文字一門專屬之士,而西國與東洋則所謂四民之眾,降而至于婦女、走卒之倫,原無不識字知書之人類。且四民并重,從未嘗以士為獨尊,獨我華人,始翹然以知書自異耳?!痹趯⑽鞣?、東洋和中國進行比較后,嚴復指出中國之士民只知“開口待哺”,實為“民之蠹也”。其實,有西方作為參照物,中國的士人自然成為眾矢之的。嚴復在這里除了貶低中國的士子以外,更多是意在強調(diào)學習西方的重要性,以此來表達其廢科舉之夙愿??涤袨樵凇墩垙U八股以育人才折》中也談及廢八股的問題??凳险J為,國家選拔之人才皆“目不通古今,耳不知中外,故至理財無才,治兵無才,守令無才,將相無才,乃至市井無才商,田畝無才農(nóng),列肆無才工,晦盲迂謬”,因此西方“乃賤吾為無教,藐吾為野蠻,紛紜脅割,予取予求”。追根溯源“皆八股之迷誤人才有以致之也”。在此,康氏將割地賠款之種種屈辱歷史歸結(jié)于八股之害,完全漠視清王朝的腐敗無能。其雖有夸大之詞,但飽含了廢八股的意愿。康、嚴二人之言論差異甚大,卻實有異曲同工之妙,皆在為改科舉而張本??上攵敃r的朝野士子變更科舉之急迫心態(tài)。
在歷經(jīng)甲午之變、戊戌維新、義和團運動三次“巨變”后,清政府不得不做出艱難的抉擇——施行新政。此時的新政,其雛形恰巧為前幾年無疾而終的戊戌新政,頗有吊詭和諷刺意味。在追趕西方的路途上,清政府的改頭換面早已超越以往,希望能借此換取清王朝的“太平盛世”。1901年1月29日,清政府頒布了新政圣諭,將幾百年來尊崇的“祖宗之法”盡行廢革,由此科舉改革的吁求也呼之欲出。
1905年9月,在朝議壓力下,清政府最終宣布廢科舉,興學堂。此后的學堂設立成為朝野眾所矚目的大事,各地學堂陸續(xù)設立,官紳士人也對興辦學堂極為熱誠。但學堂的設立并未能夠填補科舉廢除后所遺留的真空,各地學堂亂象層出不窮。其中多次提及的便是對傳統(tǒng)道德、文化的遺忘。當時出洋考察憲政的大臣戴鴻慈在考察了各國學務后,提出國內(nèi)“道德、法律之不講,所謂學界者,亦必同歸于敗壞”。而當時暢談新學的士子文人,“于圣賢律己治人之道,懵無所知,囂囂然吐棄一切,創(chuàng)為新道德之說,憪然不靖,蔑長上,彝倫,破律敗度,而悍無顧忌,無識之子,靡然向風,學術(shù)未興,而人心先壞矣”。戴鴻慈所說的“圣賢律己治人之道”應是儒家傳統(tǒng)道德觀,他在此強調(diào)國人在效法西方的同時,也始終不能忘記國本。同樣,時任云貴總督的岑春煊談到教育改革后的社會現(xiàn)象時講道:“民之智能技藝,可師仿他國,獨至民德,則數(shù)千年文化之漸染,風俗之遺傳,必就我所自有者修而明之,不能以彼易此?!彼M而論道:“故欲增進民德,必修明禮教。品節(jié)詳明,德行之堅定則放心逸志,無自而萌,邪說暴行,無由而作。以中國之教育,成中國之學風,智能藝術(shù),復兼師他國之長,庶幾有本有末,非掇拾依傍之比也?!贬红又v的“有本有末”,實則暗含著當時國人一直所強調(diào)的中體西用。
最早闡明此說的是馮桂芬,他在《校邠廬抗議》中論述道:“諸國同時并域,獨能自致富強,豈非相類而易行之尤大彰明較著者?如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shù),不更善之善者哉?”這里談到的“倫常名教”其實便是前面所講的儒家道德與文化。誠然,馮桂芬此說也是基于封建制度基礎上所闡發(fā)之言論,但其本質(zhì)仍在強調(diào)儒家道德、文化的重要性。將此學說發(fā)揮到極致的是湖廣督帥張之洞。他在《勸學篇》中講道,《內(nèi)篇》務本以正人心,《外篇》務通以開風氣。其中的“正人心”便是對當時社會不良風氣的整肅,“開風氣”則是取法歐美。這亦是后來“中體西用”學說之開端。
在新、舊嬗遞的過渡時代,人們越來越暢談新學,反惡舊學,這也是科舉被廢面臨窘境的造因。舊學往往代表野蠻、落后,其毒害深入人心,而西學則一般象征文明、進步,讓人心向往之。在科舉存廢問題上,清政府始終舉棋不定,難斷利弊。當時一家報紙社論報道云:“因太后意欲竟廢科舉,則恐擾亂天下士心。不廢科舉有恐學堂學生不肯向?qū)W?!彪m然我們以普遍眼光看待科舉被廢是時勢所迫,但科舉被廢在當時士林中也的確引起了不小震動。山西舉人劉大鵬在日記中寫道:“下詔停廢科考,士心渙散,有子弟者皆不作讀書想,別圖他業(yè),以使子弟為之,世變至此,殊可畏懼?!痹诳婆e廢革后,四民格局遂告瓦解,四民之首之士階層在此刻皆面臨著進退維谷的境地。劉大鵬的一席話的確印證了之前某社論所說的“擾亂士心”,其后果可謂是至深且遠。當然,士子的“失業(yè)”僅僅是關(guān)乎民生問題,而倫理道德的缺失才是當時的另一大難題。劉大鵬在科舉廢除后,每日悶悶不樂,與朋友閑談之際總想先談倫理,但朋友卻應答曰:“子之所講者雖是,但不合乎時,若對維新之人,非特受其譏訾,且必招其斥罵,盍守金人之戒?!庇纱丝梢姡瑒⒋簌i所講的倫理之道早已不合時宜,并且深受維新派所譏諷。儒家的孔孟之道、三綱五常確實已不受歡迎,究其原因?qū)嵟c當時之趨新潮流相抵牾,因而便沒有其安身之處。由此,我們也可想見時人對待新、舊學之態(tài)度,其差別愈見明顯。
學堂興立是新學流行的一大標舉,在學堂設立上清政府也屬煞費苦心,傾心傾力舉辦之。但面對中、西學間的矛盾與糾葛,清政府一時很難予以調(diào)和。學堂實行多年后,各地所辦學堂亂象疊生,成效甚微。當時的候補內(nèi)閣中書黃運藩主張中、西學分行并造,科舉與科學并行。黃氏在其奏折中談到中、西學時說:“非賅有中、西學不足言學,非深通西政、西藝不足言才。又制藝相沿,體裁非舊,論者病之,故漸至廢書院而開學堂,以期另求新學,……培養(yǎng)通才,乃辦之二三年,款糜巨萬,成效無多,而且沖突時聞,訛言數(shù)出。”黃氏此言是在講科舉存在之時國家學務的概況,只因當時國人多言科舉“空文寡實,流弊以多”,因此便有廢科舉之決心。緊接著黃氏講道,科舉廢除“似亦不為無見。然以今考之,學堂之推廣既稀,人才之進步轉(zhuǎn)滯。何也?蓋原業(yè)科舉之士失業(yè)者千萬人,既難一切收入學堂,亦無如許之學堂概歸造就,且地方貧困,搜刮已窮,新政履興,尤苦羅掘”。黃氏的一席話意在表明,科舉停廢雖為必要,但太過緊急,致使廣大學子失業(yè)而無法安置。由此,他主張科舉與科學并行,中、西學并舉。只有這樣,“學堂以通科舉之窮,科舉以救學堂之失,育才之策,莫良于此哉”。在科舉與學堂、中學與西學之間,朝野對此都存有一種模糊的心態(tài),無法較為清醒和理性地對待之。而事實上,朝廷也很難處理兩者間的矛盾。結(jié)果,大批官員士子開始主張復興科舉,認為科舉之中仍有良善之法。舉人李蔚然講“科舉之弊,近人詳言之矣,而其中亦有至善之處,則公平是也”。他之后便說,學堂設立很有地域差異,城鎮(zhèn)設立較多,學生多能入學,而偏遠鄉(xiāng)村之學生很難入學,這便是科舉廢除后教育所面臨的公平問題。當然,李蔚然此話基于他認為科舉相較于學堂的公平性,起碼能給以廣大學子提供學習與“就業(yè)”的平臺。給事中李灼華在其奏折也看出了學堂設立所帶來的問題,他在奏折中談道:“且今之學堂豈真學哉,挈一富貴利達之心而來也,次則鄙夷朝政,次則煽惑國民,次則勾結(jié)匪黨,蓋三五少年,中文未精,血氣未定,以挾制官吏凌辱師長為文明,以君臣平等父子不親為文明,以抵牾圣賢廢棄禮法為文明,以干預政權(quán)犧牲性命為文明?!睂W堂設立本為填補科舉廢除所遺留的真空,但學生往往在習得新學后,對西方文明則更加向往,極力排斥傳統(tǒng)文化與倫理道德。在中、西文明碰撞交流之際,大部分人傾向后者而拋棄前者,這在當時也算是一股新潮流。李灼華看到的科舉廢除后社會士心不穩(wěn)、邪說亂流現(xiàn)象,其實便是部分學子對新學的盲目崇拜和對傳統(tǒng)倫理道德的抗拒。在持傳統(tǒng)觀念的官員眼中,失掉傳統(tǒng)便等于忘記國本,將會導致天下大亂。
在科舉被廢前,科舉與學堂實有一段調(diào)適與共存的狀態(tài)。但朝廷在百般實驗后,頗覺窒礙難行,由此才令其廢除。但廢除后,學堂設立所帶來的深層次問題實比當初所非議的科舉還較嚴重。清政府在科舉改革路上舉步維艱,因而在科舉廢除后仍有當初“中體西用”之影。中體是舊的傳統(tǒng)倫理道德,其外在表現(xiàn)為科舉制;西用則是西方的科學體系與知識,其外在則表現(xiàn)為新學堂。這種不中不西的新式學堂令當時的國人難以適應,由此諸人便對新式東西頓生疑竇,更多是去挽救傳統(tǒng)道德。當時有報紙社論在論說道德與教育關(guān)系時講道:“且今之談新學者,間有沾染嗜好,反諉曰不拘小節(jié),英雄本色,竊恐此種風氣流衍學界,我國民必有受其余毒,喪失人格而害及于社會之秩序、國家之幸福。故不可不以道德教育為之植其本也?!笨梢?,時人已注意到新學給學界所帶來之弊害,關(guān)乎國家幸福與社會秩序,直指新學之人。這些論說顯帶夸張,但也絕非危言聳聽。時人對中國青年之前途也備感憂慮,認為:“今日中國青年之大患莫甚于借新道德之影響之皮毛,以破壞舊道德無所制約,無所信仰。其影響及于社會蕩然無秩序,極其流弊雖欲結(jié)猶太波蘭亡國民之可憐,團體亦不可得人道蕩然。雖洪水猛獸何足比其害也。”
隨著西學的不斷引入與大量留學生的增加,革命的“星星之火”開始在中國蔓延。其中一些社會習俗也在悄然發(fā)生變化,朝廷對此則極力抵制。當時,清廷對校服問題極為敏感,“聞學部近議各學堂皆有著操服上堂授課,實與中國禮俗不合。擬仿日本學堂辦法,定一適宜之衣服,以作校服”。這些校服與中國“禮制”完全不符當為觸動國本,與儒家傳統(tǒng)文化相背離,令朝廷無法接受。同時,朝廷也禁止教員穿西裝上課。湖南巡撫訓誡各州縣教習,不得再穿西裝,必須改制易服,將短發(fā)、西裝均一體改歸中服。面對西學來臨,中國一直在努力保存國本,想方設法防止國人沾染“西害”。雖說此舉極含排外與保守情節(jié),但也當屬無奈之舉。只因在中、西文化碰撞時所產(chǎn)生之摩擦力太大,甚難以折中之方式予以調(diào)和。
因為在新、舊調(diào)和方面清政府一時難以拿出滿意的“方案”,于是科舉舊章又死灰復燃,故議重提。這明顯與當時的時代潮流相抵牾,是開時代之倒車。在中、西學的取舍方面,朝野上下都未能保持一致,究系該保存國粹抑或推崇西學,這不僅是清政府所面臨的難題,也給后世留下了思考的空間和余地。其實當時的國人在拿“西用”之時,也難以弄清“中體”,最終便導致中學不能為體,西學也難以為用。民國初年,嚴復在談及中、西學時認為:“至晚近中國士大夫,其于舊學,除以為門面語外,本無新得,本國倫理政治之根源盛大處,彼亦無有真知,故其對于新說也,不為無理偏執(zhí)之頑固,則為逢迎變化之隨波。何則?以其中本無所主故也?!?“本無所主”道出了當時國人趨新的本因,因此也造成了中、西皆失據(jù)的尷尬處境。
在西潮浸染下,中國士子顯得異常激進,在時不待我的潮流促使下,大批激進派走向極端。新、舊在當時確也是判斷文明、野蠻的標準,但時人往往難以斷定孰新孰舊,因此便廣受眾議?!澳巢唤夥蚪裰T青年,何愛新之甚也!理則尚新理,學則尚新學,欲國之強也則曰‘新國,欲民之智也則曰‘新民。夫理豈能新,發(fā)明而已;學豈能新,進步而已;國豈能新,強之而已;民豈能新,智之而已。試即以新理一端論之,其謬可以見也”。這里的言論頗能切中要害,直指青年學子的盲目言新,在不知本國舊學的同時,依然健談新學,的確是當時社會的一大風尚。但究竟孰新孰舊,卻很難有人能辨明。只是在風潮大趕的趨勢下,大家爭相隨波逐流罷了。有人也對新、舊闡發(fā)了個人觀點:“世界本無新、舊,非能生新以滅舊,亦非能生舊以滅新?!痹跉v經(jīng)西學東漸與激進崇西的歷程后,人們正逐漸以理性的眼光看待新、舊難題。盡管時人仍有堅持中國野蠻落后之說,但在此刻,眾人多開始對這段過往歷程進行反思。梁啟超在其《新民說》中談道:“新之義有二:一曰淬歷其所本有而新之,二曰采補其所本無而新之。二者缺一,時乃無功?!薄按銡v其所本有”指的是何物,梁氏后面解釋道:“世或以守舊二字為一極可厭之名詞,其然豈其然哉!吾所患不在守舊,而患無真能守舊者。真能守舊者何?即吾所謂淬歷其固有而已。”梁啟超作為維新派人士,在旅日多年后其思想仍想回歸傳統(tǒng),極力調(diào)和中、西,以謀求中、西間之平衡。此話之中,梁氏強調(diào)了中國最需要“守舊”之人,以此來保存中國的舊有傳統(tǒng),并將“其所本有”發(fā)揚日新,再補其所本無,才能稱得上“新”。因此,在新舊之間幾無明確之界限,新亦能變舊,舊亦能成新,不過我們不能總以激進態(tài)度待之。同樣在科舉與學堂問題上,“中體西用”的理論架構(gòu)仍值得借鑒,不能總想著“畢其功于一役”,到頭來便是不中不西,進退皆失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