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榮
【摘要】信息飛速發(fā)展的今天,新聞信息發(fā)展神速,不同形式,不同內容,充實著人們的視網膜。新聞娛樂性發(fā)展也不在不斷形成,但是我們仍然要看到娛樂性新聞的形成是有背景的,在一定時期可以“膨脹“起來,但是在不久的將來,新聞會逐漸回歸到一個更高的境界。本文從新聞娛樂現象的出現開始闡述,從宏觀和微觀角度分別闡述了新聞娛樂化形成的原因,并對未來娛樂新聞的發(fā)展進行了展望。
【關鍵詞】新聞娛樂 現象 原因分析 發(fā)展趨勢
0前言
新聞娛樂現象可以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中,中國的新聞娛樂現象始于1981年1月1日?!爸袊嗄陥蟆遍_創(chuàng)了明星期刊,并將“軟戰(zhàn)術”引入“硬新聞”。從那以后,周末版和每周刊都變得流行起來。隨后,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社會新聞為主導的城市報紙的出現將我國的新聞娛樂推向了高潮,并不斷傳播到各種媒體,包括快速發(fā)展的網絡。
1新聞娛樂的定義
“新聞娛樂”的概念最早是在中國提出的,可追溯到2000年。在“娛樂本地化-美國新媒體的兩大趨勢”中,李良榮首次提出“新聞娛樂是指犯罪新聞,名人軼事和性糾纏。在“市場經濟與新聞娛樂”中,臨暉將新聞娛樂定義為:“最突出的表現是軟新聞的普及,即減少嚴重新聞的比例。新聞的焦點在于名人軼事,每日事件和軟內容,如轟動和惱人的犯罪新聞,暴力事件,災難事件,體育新聞和華邊新聞;其次,我們應該盡量在內容和形式上軟化新聞,盡力利用它的娛樂價值來自嚴肅的政治和經濟新聞,強調我們的表演技巧中的講故事和環(huán)境,只是片面地尋求興趣和吸引力。加強戲劇懸疑或煽情,刺激事件的方面,采取新聞故事,新聞文學之路。
2新聞娛樂化形成的原因
2.1宏觀理論分析
(1)新聞娛樂本質上是一個以需求為導向,以技術為導向的社會信息傳播過程。從辯證唯物主義的角度來看,信息傳播屬于與人類生產相對應的精神傳播活動范疇。也就是說,滿足社會精神生活或信息需求的精神生產,是精神生產過程中人類獨有的兩種生產活動之一。它以材料生產為基礎,與材料生產保持著積極的關系。根據這一理論,我們不難理解新聞娛樂的出現伴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fā)展,并不是突然的。由于精神生產是一種生產,它也就像生產力中生產資料的所有權關系一樣。將有分配和消費關系。我國處于市場經濟和信息化程度過高,信息呈現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環(huán)節(jié)。了解信息的商品屬性,新聞作為商品也必須滿足市場的需求,為什么對產品,生產者(即大眾媒體)的總需求將不可避免地增加產量。
(2)現代大眾傳播與經濟系統(tǒng)的保密結合,媒體在信息的傳播,以及市場的整合,在社會意識形態(tài)中起著重要作用。大眾傳媒新聞報道中的戲劇和娛樂內容的提供取決于大眾傳播本身的特征。拉扎菲埃爾德在大眾傳媒對社會的影響中提到:大眾傳播具有“麻醉效應”作為消極功能。它將淹沒現代人的大量表面信息和流行娛樂。人們每天都在媒體上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降低了積極融入社會實踐的積極性(特別是當今媒體的快速發(fā)展)。
2.2微觀(技術)分析
新聞娛樂現象與觀眾的選擇密不可分。今天的大眾媒體仍以“觀眾是市場”為基本觀點。這種觀點可以很容易地將“商品銷售量”,IE評級或點擊率作為判斷媒體成功的唯一標準。公共福利和社會效益被擱置一旁。
3新聞娛樂化未來的發(fā)展趨勢
新聞娛樂化存在了很長時間,但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會衰落,并與精英媒體和知識新聞共存。觀眾的選擇不是一層不變的,而是一種動態(tài)的變化。在當前互聯網殘酷增長的時期,大量復雜的信息也讓觀眾在互聯網出版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知識。雖然快餐內容可以在一段時間內滿足觀眾的速度,但長期大量的及時消息也會讓觀眾感到癱瘓,疲憊,甚至拒絕。事實上,隨著媒體技術和受眾本身的增長,集群不再是新的。焦點是基于一部分觀眾開始掌握自己的思維能力,選擇和適合自己的媒體和制作。在媒體使用中,許多用戶逐漸從文盲水平發(fā)展成為知識教授。除了信息之外,他們對信息的需求也希望看到獨特和更徹底的深入分析,以獲得更有見地的觀點。這也是基于互聯網上充斥著太多虛假新聞的強迫和無助的選擇。
深度內容和質量的時代即將“復興”。目前,許多媒體戰(zhàn)略已經從基于信息的媒體轉向信息+深度內容。這種模式的變化也是基于市場受眾選擇的變化,這是市場和需求變化的結果。深度并不意味著無法閱讀。事實上,正是因為過去的媒體不允許大部分觀眾了解深度新聞的報道,自動選擇簡單的新聞或娛樂新聞。少數民族正在成長為群眾,需要媒體才能揭露新聞事實與人們出生的經濟和社會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更多地關注大量事實,以提供事件的延展性和相關性。同時,這種相關性和事實可以以最快的方式到達用戶。
媒體被盲目淘汰,開始引領觀眾的選擇。在經歷了互聯網和自媒體發(fā)展的盲目性和困境之后,大眾媒體開始對觀眾的選擇進行交互式調整,而不是單方面依靠點擊率來跟隨用戶的偏好來推薦內容。在知識型用戶不斷增長的過程中,受眾也開始消除困惑,并開始了解他們想要的信息是什么。即使有很多信息,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偏好,即進入內容時代。與此同時,觀眾將更加細分,某個領域的內容將突然出現。
4結束語
新聞娛樂不僅僅是在通信領域發(fā)生的現象。我們的社會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新變化。這種變化是經濟,社會,文化和人文思想的共同作用。這不是由于觀眾自己選擇的結果而直接發(fā)展技術的結果。與分階段實現信息傳播相比,新聞娛樂并非如此。在這個階段,信息傳播突出了觀眾的參與,突出了娛樂的趨勢。溝通的本質是信息和內容的傳播。只有堅持高質量的內容,媒體才能在變革的潮流中不敗。
參考文獻:
[1]李哲.電視民生新聞的泛娛樂化[J].西部廣播電視,2016(01).
[2]王莎莎,曾鼎皓.電視民生新聞的泛娛樂化發(fā)展傾向分析[J].新聞研究導刊,2015(14).
[3]周珂,張心意,王婷慧.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電視民生新聞的關系[J].今傳媒,2013(07).
[1]王磊.電視新聞娛樂化的合理性分析[J].新聞愛好者,2011(05).
[2]吳紹愷.淺析電視新聞娛樂化現象[J].記者搖籃,2015(12).
[3]張惠敏.淺析新聞娛樂化現象[J].新聞研究導刊,2017(08).
[4]于海中.電視新聞娛樂化的生成與發(fā)展[J].新聞窗,2013(02).
[5]于慧志.新聞娛樂化現象探究[J].新聞窗,2017(04).
[6]陳瑜.有關當前電視新聞娛樂化的思考[J].新聞傳播,2015(11).
[7]鄧小紅.新聞娛樂化的盛行及其成因[J].才智,2009(28).
[8]孫艷華.淺析電視新聞娛樂化現象[J].大眾文藝(理論),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