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輝
摘 要:我國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尤其在本民族語言方面,是經(jīng)歷幾千年歷史的文化積淀形成的,在使用本民族語言的過程中提升使用的創(chuàng)造性和創(chuàng)新性,并通過中國特色理論話語系統(tǒng)來對民族復興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圖景進行表達和描繪,以使民心凝聚,實現(xiàn)共同奮斗的目標是當前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的問題。本文將以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話語為研究對象,并對其體系的建設提出一些看法,從而促進體系的建成。
關鍵詞:中國特色 哲學社會科學 學術話語 體系 思考
自從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以“哲學社會科學”為話題開展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以來,哲學社會科學便備受關注,并且一些組織和個人也開始重視對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話語體系進行建設。而哲學社會科學屬于我國文化的精粹,重視并加強社會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話語體系是我國周社會主義道路的必要之舉,其旨在提升我國在國際中地位和話語權,并增長我國文化的軟實力,因此,對此體系進行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但如何建設此體系值得人們深思。筆者根據(jù)自身對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話語體系的認識做出如下思考。
1.體系建設方向的思考
從本質上來講,語言除了具有文化色彩之外,還具有實踐性,其不僅能夠描述客觀世界,還能夠表達主觀意向,并且對人們的日常行為進行支配。所以說語言的實踐性源自其行動指向和價值意向,而對于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話語能夠更加對文化發(fā)展進行引領。
1.1體系建設方向應具備指導思想
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話語是哲學的重要分支,而哲學的內(nèi)核便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雖然我國語言是經(jīng)歷幾千年的文化積淀傳承下來的,但發(fā)展至今已成為特色。自新中國成立起,隨著馬克思主義思想以及社會主義實踐的普及和開展,馬克思主義話語已經(jīng)廣為人知,且馬克思主義已然成為我國話語建構和文化建設的重要指導思想,例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科學發(fā)展觀等均是將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而形成的,而如今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話語體系也應將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并且馬克思主義是中國特色哲學的根源,將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能夠使體系得以順利構建。
1.2體系建設方向應重視實踐性
語言具有實踐性,而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話語體系的建設更是一項實踐性的活動,但實踐一般需要理論作為指導和支持,而馬克思主義則屬于實踐性理論,能夠為體系建設這一實踐活動指明方向,并且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有關實踐方面的唯物主義學說也能夠詮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作用,所以堅持和遵從馬克思主義理論觀和哲學觀是體系得以有效構建的一種需求,只有通過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哲學作為指導,體系建設實踐才能夠走向成功。
1.3體系建設的方向應遵從實際情況
理論在指導實踐的過程中,必須要遵從實際情況,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話語體系的形成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依托的,因此,體系的構建不能夠脫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只有將哲學社會科學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融合,所建立的體系才能夠稱為“特色”,才能真正的使體系得以構建。
所以在對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話語體系進行構建的過程中,必須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方能夠保證體系建設的方向正確性。
2.體系建設條件的思考
體系在進行構建的過程中需要一定的基礎條件,基礎條件的存在能夠為體系的構建提供堅實的基礎。我國的文化底蘊十足,這便為體系的建設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將中華文化作為體系建設的根基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優(yōu)勢,所以在對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話語體系進行構建的過程中,應該充分利用中華文化這一有利條件。
2.1中華文化具有豐富的內(nèi)涵
在中華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我國傳統(tǒng)語言,其能夠將我國的倫理文化和政治文化進行統(tǒng)一表達,中華文化是古代勞動人民在改造社會、領悟人生過程中形成的智慧結晶,其理論內(nèi)涵比較深刻,并且具有較為明確的社會觀、價值觀和人生觀,而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話語則可以通過我國傳統(tǒng)語言所具備的豐富內(nèi)涵來充實其內(nèi)容,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學術。
2.2中華文化具有知行合一的本質特征
在中華文化中,中國傳統(tǒng)學術語言能夠對行為準則和行為方式進行直接體現(xiàn),能夠實現(xiàn)理論和實踐統(tǒng)一,這種統(tǒng)一不僅能夠反映出哲學社會科學的內(nèi)涵,更能夠體現(xiàn)出學術語言的普及性和實踐性,這便能夠使中國傳統(tǒng)學術語言更加容易被認知,若體系在構建的過程中以中華文化為基礎條件,則也能夠被人們廣泛了解,有利于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話語的廣泛傳播和使用。
2.3中華文化具有獨特、直觀、生動的特點
我國古代智者在感悟人生的過程中,并未受到西方學術話語的影響,使中華文化保留了自身的特色,所以說中華傳統(tǒng)文化具有一定的獨特性,是我國歷史發(fā)展的一大特色。同時,我國傳統(tǒng)語言的優(yōu)勢還在于這種語言能夠與生活相互契合,從當前學術發(fā)展而言,這種契合具有一定的直接性,例如,針對某一概念的理解,通過我國傳統(tǒng)語言無需對其進行考據(jù),通過對生活的體驗和感悟便能夠對概念的本質進行理解,而西方語言則不同,其在使用的過程中需要對詞源進行嚴格考據(jù),方能實現(xiàn)對概念的理解。此外,我國傳統(tǒng)語言具有生動形象的特色,可以通過修辭手法形象的表達出想要表達的意思,并且方便他人理解,基于此,體系將中華文化作為基礎條件,則能夠使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話語更直觀、生動。
2.4中華文化是一個獨具特色的有機整體
中華文化發(fā)展至今經(jīng)歷了很多發(fā)展階段,其表面形態(tài)也是非常豐富的,其大眾文化心理結構以及基底樣式是比較穩(wěn)定的,且這種結構至今仍深刻影響著大眾,并支配著人們的日常生活。當前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話語體系在構建的過程中,不能夠對中國傳統(tǒng)語言進行忽視。主要在于對某一事物進行表達的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表達形式來進行表達,并且世界中包含的語言種類也有很多,在語言類別之中,我們追求的是“和而不同”,通過中國語言邏輯來表述國人思想,通過中國概念系統(tǒng)和語言類型來對國人的理想和生活進行表達,從而通過這種獨特的中國語言能夠實現(xiàn)學術話語的內(nèi)容與形式的統(tǒng)一。
從上述內(nèi)容可以了解到,中華文化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內(nèi)涵豐富、形式獨特、生動直觀,能夠作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話語的基礎條件。
3.體系建設本質內(nèi)容的思考
中華文化的發(fā)展源于中國故事,中華文化可以作為體系建設的基礎條件,而中國故事便可以成為體系建設的本質內(nèi)容。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我國幾千年的發(fā)展為體系建設創(chuàng)造了雄厚的條件,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話語體系作為國人特有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以及方法論,應該在本質內(nèi)容中充分體現(xiàn)民族特征,而民族特征同中華文化一樣,均是由中國故事形成的,是中國故事延續(xù)下來的結晶,因此,體系建設以中國故事為本質內(nèi)容符合人們的三觀。
3.1中國故事造就了中華文化的獨特性
中國故事并非代表某一事件,而是中國整體歷史發(fā)展的歷程,在這一歷程中,各種文化相互交集融合形成豐富的中華文化,其是獨一無二的,同時,中華文化還具有較強的親和力,能夠對其他文化進行融合,并使中華文化更加豐富,西方當代哲學社會科學的相關成果已于改革開放后相繼傳入國內(nèi),這些成果有助于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話語體系的建設,一般來講,兩種不同的文化匯聚在一起容易發(fā)生碰撞,但中華文化便不同,雖與西方文化之間存在差異,但其獨特性和親和力能夠對西方文化的精華進行汲取,對西方文化糟粕進行去除,從而有利于體系建設的特色性。
3.2中國故事成就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路
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路是我國當前發(fā)展的重要指導思想,而這一思想的產(chǎn)生,一方面源于馬克思主義,另一方面則源于中國故事,可以說中國故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路的軀體,而馬克思主義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靈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形成決定著我國構建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話語體系必須走中國特色,這就表明了中國故事能夠成為體系建設的重要本質內(nèi)容。
4.結論
從上所述,在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話語體系構建的過程中,需要明確體系構建的方向、條件和本質內(nèi)容,明確體系構建方向,能夠保證體系構建的正確性,并能夠指引體系的建設;明確體系的條件能夠保證體系建設過程中,通過基礎條件是體系構建過程更為順利;明確體系的本質內(nèi)容能夠保證體系建設的特色性得以保持,從而實現(xiàn)與其他哲學社會科學和而不同,基于三點思考,能夠使體系建設順利完成。
參考文獻
[1] 董云虎. 努力建設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話語體系[J]. 學術月刊, 2016(4):5-10.
[2] 張異賓. 構建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話語體系[J]. 中國高等教育, 2015(z1):20-22.
[3] 張東剛. 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 學科體系 學術體系 話語體系[J]. 文化軟實力, 2016(2):5-9.
[4] 馮旺舟, 李春梅. 論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話語體系的創(chuàng)新[J]. 湖北經(jīng)濟學院學報, 2015(5):89-93.
[5] 葛宇寧. 尊重理論自主性:建設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話語體系的必要條件[J]. 大連干部學刊, 2017, 33(5):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