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少才
陸地上不論是家兔還是野兔,大家都不陌生。海里也有一種生物,叫海兔,因其頭頂長有兩個小耳朵,貌似兔子的耳朵,故被人們稱為海兔。海兔外觀可愛,極具觀賞性,但其并不被人們所熟知,導致目前海兔在中國乃至全世界都處于待開發(fā)狀態(tài)。
海兔種類有3000多種,遍及全球各個海域。我國海域內海兔已定名的有21種。海兔生活于熱帶海域,在中國沿海尤其東南沿海有分布,熱帶海底的珊瑚礁是海兔最理想的庇護所。
若想仔細觀察海兔一飽眼福,需潛水近距離觀賞野生的海兔,就筆者潛過水的馬爾代夫、澳大利亞大堡礁和印尼水域來看,海兔最多、色彩最好的當屬印尼海域,在每個潛水點均有分布。由于海兔顏色鮮艷多樣,在潛水攝影中,海兔往往是拍照時微距的極佳對象,深受潛水攝影愛好者的青睞。
潛水拍海兔難度很大,因為海兔個體較小,一般體長僅10厘米,體重130克左右,身體呈卵圓形,運動時身體可變形。拍攝時必得近距離,這便提高了潛水的危險性。
多種多樣的海兔中,的確有的長相與兔子相近,但海兔不是兔子,也并非哺乳動物。它體外無皮毛,屬于軟體動物門腹足類動物。但又與常見的腹足類動物(如鮑、田螺、蝸牛)不同,是甲殼類軟體動物家族中的一個特殊的成員。它們的貝殼已經(jīng)退化為內殼。海兔沒有石灰質的外殼,而是退化成一層薄而透明、無螺旋的角質殼,被埋在背部外套膜下,從外表根本看不到,而是在背面由一層薄而半透明的角質膜覆蓋著身體(這一點和蛞蝓相同,故又名海蛞蝓),薄薄的殼皮一般呈白色,有珍珠光澤。
海兔既能消極避敵,又能積極防御。在海兔體內有兩種腺體,一種叫紫色腺,生在外套膜邊緣的下面,遇敵時,能放出很多紫紅色液體,將周圍的海水染成紫色,借以逃避敵人的視線。還有一種毒腺在外套膜前部,能分泌一種略帶酸性的乳狀液體,氣味難聞,敵方如果接觸到這種液汁會中毒而受傷,甚至死去。所以敵害聞到這種氣味,就遠遠避開,海兔便趁機逃之夭夭,這就是海兔御敵的化學武器。
據(jù)海洋專家指出,海兔吃什么顏色的海藻就變成什么顏色。如一種吃紅藻的海兔身體呈玫瑰紅色,吃墨角藻的海兔身體就呈墨綠色,而吃海帶時,它們又會變成棕褐色。海兔的斑斕外衣也是慢慢進化而來的,艷麗的顏色可以用來警告其他捕食者注意保持距離。有的海兔體表還長有絨毛狀和樹枝狀的突起,從而使得海兔的體型、體色及花紋與棲息環(huán)境中的海藻十分相近,這樣就為它自己避免了不少麻煩和危險。與陸地動物類似,海底世界動物具有自己獨特的生存之道。
海洋科學家還給不同的海兔分類并取了名字。如:外形呈淡綠褐色的黑指紋海兔,體色多變、外形獨特的彩色海兔,游動時如蝶式一般上下起伏的紅海兔,還有眼斑海兔 、黑斑海兔、斑擬海兔、熊貓海兔等。海兔因其形態(tài)可愛、表情呆萌、色彩鮮艷,而有很高的觀賞性。同時,海兔也有很高的營養(yǎng)價值及藥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