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張英
(福建三明金湖旅游職業(yè)中專學校,福建三明 354400)
中職生因為成績差才無奈地進入中職學校學習,他們不愛學習,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等“三觀”素養(yǎng)較為欠缺,部分學生在校學習混日子,早戀、打架、比吃穿,對父母的良苦用心嚴重缺乏感恩。因此,著力加強中職生的德育教育,引導他們正視自己,直面現(xiàn)實,養(yǎng)成樂觀向上、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比教授他們學習更多的知識要重要得多。中職語文對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德育素養(yǎng)培養(yǎng)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文章中的思想情感可以極大地教育、鼓舞、鞭策、陶冶學生,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側(cè)重運用語文課堂教學,通過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和方法加強學生的德育教育滲透,潛移默化地促進學生的德育素養(yǎng)逐步提高。
筆者每堂語文課前3min安排一位同學演講,演講內(nèi)容由學生自定,但要求內(nèi)容健康切合學生實際。在學生演講之后筆者進行簡單點評。開始時學生覺得是負擔,積極性不高,但筆者總是放大他們的優(yōu)點,肯定他們的在演講中的選材,語言表達,情感抒發(fā)……學生得到了肯定,積極性漸高,有的同學提早一兩周就寫好演講稿,有的還拿來給筆者修改。演講的內(nèi)容涉及面很廣,有關于誠信、理想、信念的,也有關于友情、親情、感恩的。每天的演講和點評都在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漸漸地筆者發(fā)現(xiàn)語文課堂聽課的同學多了,認真做筆記的人多了,舉手回答問題的人多了,學生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除了課前3min的演講,筆者還安排每天由一位同學板書一句名人名言,筆者也進行簡單解讀,大家摘抄積累。開始要求板書一句,漸漸地有的同學意猶未盡,板書增加到兩句、三句、四句。經(jīng)典名言給大家?guī)聿簧僬鸷澈蛦⑹尽?/p>
中職語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精挑細選的,在教學每一篇課文時,筆者充分挖掘課文的思想內(nèi)容,積極滲透思想品德教育[2]。
例如,教學中職語文基礎模塊上冊中的 《我的母親》一文,筆者引用了美國著名盲人男歌手史蒂維·旺德的話“媽媽是我最偉大的老師,一個充滿慈愛和富于無畏精神的老師,如果說愛如花般甜美,那么我的母親就是那朵甜美的愛之花”導入新課,課文分析后,筆者在拓展中要求大家講述與母親相處的印象最深刻的細節(jié),然后給大家布置了兩道家庭作業(yè):(1)積累幾句有關母愛的名言。(2)晚上給媽媽一個擁抱,然后對媽媽說“媽媽,您辛苦了”。在這兩道家庭作業(yè)中潛移默化地滲透了孩子對母親的感恩教育。再如,教學中職語文基礎模塊上冊中的《賣白菜》一文,筆者設計了一個問題:母親面對貧困生活的重壓,沒有選擇哭泣,也不贊同兒子哭泣。但是當兒子多算了別人一毛錢時,母親卻哭紅了眼睛。這對我們做人行事有什么啟發(fā)呢?當學生暢所欲言后,筆者進行了小結,讓孩子們明確:貧窮并不可怕,也不可恥,可恥的是一個人失去誠實。從而學生們明白誠實的品德之可貴。同樣,在教學中職語文基礎模塊上冊中的《項鏈》一文中,我讓學生討論主人公瑪?shù)贍柕碌谋瘎〕梢?,最后筆者進行小結是這么說的:瑪?shù)贍柕履翘貏e強烈的虛榮心,上層社會奢華生活對她的誘惑和心理壓力,使她最終身陷不幸而不能自拔。從而讓學生認清虛榮心的危害,學會放平心態(tài),面對誘惑要有抵御能力。
學生的德育教育不能一蹴而就,而運用中職語文教材和教學活動中的德育因素,需要教師精心篩選和精心設計,根據(jù)中職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創(chuàng)新地加以滲透。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分散在課文知識中,形成了各個散落的“點”,各個屬性相同的滲透點在縱向上銜接,便有了序列中的“線”,而各個內(nèi)容各異的點在橫向組合,便成為序列的“面”,實踐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抓住各個德育教育的“點”,將這些“點”連成“線”,并在教學中以“面”的形式深入地引導每一名學生進行德育體驗,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德育素養(yǎng)[3]。
例如,在教學中職語文基礎模塊上冊中《離太陽最近的樹》一文時,筆者是這樣開篇的:我們放眼窗外,到處都是綠色,綠色是地球的基本顏色,孕育著生命和未來,如果沒有綠色,我們這個世界將是不可思議的。然而,就在30年前,在西藏阿里,人們卻親手毀滅了他們生活里唯一的綠樹。當代國家一級作家畢淑敏的《離太陽最近的樹》以平靜而深沉的筆調(diào),為我們唱了一曲頌歌,但更是一曲悲歌。通過一系列分析使學生明確西藏阿里人們毀滅了紅柳,犯了錯誤,還渾然不覺,在自掘墳墓,還義正詞嚴,從反面從更深的層面上揭示出了事件的可悲之處。接著筆者拋出一個拓展題:學了這一課,你有什么新的打算?我們可以做些什么?學生們七嘴八舌:要節(jié)約一張紙、一滴水;拒絕使用一次性筷子;限量使用塑料袋……最后筆者進行了小結:人類主宰著地球,地球的一切為人類所用,人類和地球應該建立一種和諧的關系,那就是人類在使用地球資源的同時,應極力地去呵護地球。
在教學同一單元的《像山那樣思考》時,筆者這樣小結:人類追求物質(zhì)文明,目的為“這一時代的和平”,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從長遠來看,太多的安全可能產(chǎn)生了危險,可能會產(chǎn)生負面的影響。人類應該“像山那樣思考”,人并不是大自然的主人,從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和生態(tài)倫理的角度來看,我們不比一座山更高明,我們與自然萬物的關系,和一座山同自然萬物的關系并無二致,只有與萬物平等相處,大自然才能始終處于一種和諧的狀態(tài)之中[4]。
將兩篇課文作為德育的個體單一形式縱向組合成德育序列的“線”,從而對學生進行了一次有效的保護環(huán)境的教育。
在教學中職語文基礎模塊上冊中 《荷花淀》一文中,筆者重點教學選文的對話描寫,分角色朗讀對話,反復揣摩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然后拋出問題:“你覺得本文的對話描寫有什么特點,起到了什么作用?”學生分小組討論,最后筆者進行歸納:本文對話描寫簡潔、樸素,生動傳神,刻畫人物栩栩如生,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形象地展示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展示了白洋淀地區(qū)人民的人情美、人性美,反映了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在戰(zhàn)斗中的成長與壯大。在分析小說的主旨時,筆者是這樣設置問題的:《荷花淀》是戰(zhàn)爭題材的小說,卻有“詩體小說”之美譽,小說沒有讓我們感到戰(zhàn)爭的血腥、殘酷與沉重,作者是從什么角度表現(xiàn)戰(zhàn)爭的呢?讓學生明確小說沒有正面描寫慘烈的戰(zhàn)場硝煙,而是聚焦于一個送夫參軍的農(nóng)村婦女的生活細節(jié),通過離別、思念、團聚等情節(jié),表現(xiàn)人物對家鄉(xiāng)對生活的熱愛,呈現(xiàn)了自然美、人性美,從另一個角度控訴了侵略戰(zhàn)爭的邪惡,通過對鬼子破壞寧靜美好生活的痛恨來歌頌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精神。
最后,引導學生總結分析上述例文中的德育思想,同時注重總結性的德育滲透引導:同學們通過學習文章內(nèi)容,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我們每個人在社會中生活都是不易的,承擔著各自的責任,有家庭責任、社會責任,還肩負國家興旺發(fā)達的責任。我們每個人都奮發(fā)圖強,貢獻一點點力量,14億人口的大國還有誰敢欺負,正如《一碗清湯蕎麥面》中所描寫的,母子三人與面館老板夫婦他們都在奮斗,通過彼此激勵,營造了一種艱苦奮斗、團結向上的社會氛圍,也因為如此,社會形成了一股巨大的發(fā)展力量,日本在戰(zhàn)后幾十年就可以迅速發(fā)展起來。你們將來都將是祖國建設發(fā)展的棟梁,大家只有不畏困難、團結奮斗、互助互愛,才能成就自己的事業(yè),成就國家的未來,這些素質(zhì)也是你們也必須具備的,大家一定要從“一碗清湯蕎麥面”讀出點什么,感悟出自己應該如何學習,如何做人。一番激情洋溢的話后,教室里寂然無聲,這種沉默不是等待的沉默或服從的沉默,是一種反思與某種深層有力的東西達到和諧的沉默。
綜上所述,中職語文對學生德育教育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教書”目標的實現(xiàn),離不開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有效溝通,“育人”成果的取得,有賴于教師對學生們循循善誘[5]。教育及德育最為根本、最為深刻、最為持久的力量就在于“心靈的感動、心靈的觸動、心靈的震動”,由此,我們內(nèi)心的心靈結構才可能產(chǎn)生更深入、更細致的變化。我們要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側(cè)重通過與學生 “交心”來滲透思想品德教育,進而逐步有效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德育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