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琳琳 黑龍江大學出版社
近年來,國家對出版物編校質量的要求逐步提高,各出版單位在此情況下也都對所出版的圖書的質量給予了越來越多的重視。然而,在圖書質量檢查的實際操作層面,還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既影響著圖書編校質量的進一步提升,也給出版單位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困難。以下從六個方面,談一談對其中所存在的問題的思考。
一、圖書出版中的政治問題、意識形態(tài)問題的把握存在一定的困難。一方面,此類問題較為隱蔽、靈活,容易遺漏。另一方面,國家對此類問題只有宏觀性的要求,對具體哪些不當講、怎樣表述更準確通常沒有明確的指導意見,難以給出板上釘釘的規(guī)范,更多的是靠領悟、揣摩。這樣,責編在處理有可能觸及敏感問題的表述時面臨無據可查的尷尬局面,每個人對此類問題的判斷標準不一致,也自然影響對圖書導向的判斷結論。為了穩(wěn)妥起見,編輯通常將相關的內容一并刪除,但這并非萬全之策。建議國家通過有效的渠道,定期發(fā)布此類問題的注意事項,讓編輯在處理此類問題的時候有抓手,防止單純靠編輯的知識儲備,甚至猜測。
二、目前,基層圖書編校質量檢查中往往缺乏固定、專業(yè)的質檢人員,由各出版社抽調的一線人員為了所在出版單位的經濟效益,疲于應對各種日常事務,難以有充足的時間保證質檢工作的質和量。由于簡單而籠統(tǒng)的圖書編校質量差錯率計算方法很難涵蓋靈活多樣的編校差錯,標準執(zhí)行起來彈性也很大,不同質檢人員甚至并不熟悉計錯標準的臨時質檢人員對標準掌握有很大的差異,對同一本書給出的質檢結果必定存在極大的差別。一旦出現誤判的情況,出版社為了申訴則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準備書面材料,這是對出版社人力資源和時間資源的一大浪費。建議相關主管部門建立專職的質檢人員隊伍,不斷對評分標準進行研讀和評分標準的磨合。同時,建議將仲裁結果匿名告知質檢人員,讓質檢人員及時了解哪些評分失當,以便今后改進。
三、《圖書質量管理規(guī)定》提出,對于質檢結果,“出版單位如有異議,可以在接到通知后15日內提出申辯意見,請求復檢”,然而實際工作中,質檢結果的發(fā)布往往超出了預期,加上各級信息傳達不及時,質檢結果下達到責編手中,申辯的期限極短,準備申訴材料相當倉促,讓編輯乃至出版單位陷入極為被動的境地。建議對圖書質量等的管理本著對每一本圖書、對知識和讀者、對責任編輯的職業(yè)生涯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避免一刀切。
四、關于《圖書質量管理規(guī)定》以及相關國家標準,各出版單位的編輯很難及時接觸到原件,只能靠在網上下載影印文件電子版,甚至錯字連篇的錄入版,這對于編輯掌握規(guī)范無疑是不利的。建議此類標準及其他相關國家標準一經出臺,及時將原件發(fā)布給各出版單位甚至編輯,統(tǒng)一組織學習。
五、目前的《圖書質量管理規(guī)定》是2005年施行的,距今已14年,其中列舉的很多國家標準都已經修改,此外圖書的形式也在不斷更新,很多內容已經難以適應紛繁多樣的新式圖書的需求。例如字數的計算方法,在面對琳瑯滿目的新品種(如立體書、數字出版產品等)時難以應對。實際當中,各出版社對字數的計算方法也不盡相同,在質檢時也很難準確核算出版權頁上給出的字數是否準確,可變通的空間很大,失去了參考意義。
六、圖書編校差錯都是針對責任編輯的,知識性差錯也不例外。長期以來,出版行業(yè)對“文責自負”的說法都是持否定態(tài)度的,認為編輯應該對一切編校差錯負責。出現文字、標點差錯,意識形態(tài)差錯甚至一般的常識性差錯等,編輯自然需要負責,但把所有的知識性差錯都算在編輯的頭上就顯得不公平了。著書立說者往往都是該行業(yè)的專家,從知識儲備上來看,編輯自然無法與之相比。即使出現知識性差錯,編輯能做的也只是適當對可能存在錯誤的地方產生懷疑,然后與作者求證,但僅靠懷疑必然很難消滅全部知識性差錯。對“文責自負”不應該全盤否定,知識性差錯在某種程度上應該算作“文責”。建議針對此類超出編輯能力水平的內容差錯問題,對作者的寫作進行一定的約束,以便于明確劃分職責,讓編輯能夠安心負責自己的分內之事,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打擊學術浮躁甚至學術不端行為,從源頭上管住圖書的內容質量。
總之,圖書質量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作者、出版單位及管理部門共同努力,掃除障礙,合力打造高水準的出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