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欣璐 南京師范大學
威廉?狄爾泰,創(chuàng)立了一門新的學科——“精神科學”,作為一種新的研究學科,也可以稱為新的研究方法,主要涉及詮釋學、描述和分析心理學、解釋學、哲學??梢酝ㄟ^三個關鍵問題,從不同角度出發(fā)了解“精神科學”。
近代以來,特別是工業(yè)革命以后,自然科學取得突破性發(fā)展。在這樣的環(huán)境背景下,“技術與工具對人性的操縱,使人被等同于物,從而造成人們精神上的空前危機。自然科學的發(fā)展帶來技術和工具理性思潮,已經構成了對人們精神上的束縛?!盵1]自然科學的主要風格是嚴謹冷靜,如果在人文問題上也采用同樣方式,不可避免的就會出現忽視人性,喪失人文關懷的情況。當時出現了以黑格爾為代表的理性派學者,主張主客二分的形而上學?!笆谷俗兂梢粋€抽象的、單向度的理性動物,人的完整性和獨立性遭到破壞。”[1]可以看成是研究自然科學的“人”出了問題,另外,就是自然科學自身的不足。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科逐漸具體細分,自然科學已經無法適用于所有學科的研究。
體驗、表達、理解構成的成果序列是精神科學的關鍵,其中“體驗”是狄爾泰精神科學方法論的核心?!暗覡柼┨岢隽恕绑w驗—表達—理解”,即人的體驗的深入、表達的明晰、理解的循環(huán)和拓進?!盵2]“只有當我們體驗到人的狀態(tài),讓這些狀態(tài)在生命顯示中表達出來,并且理解這些表達,人類才成為精神科學的對象?!盵3]這里涉及區(qū)分精神科學和自然科學的關鍵因素,“外在自然之中的關聯會以抽象概念的某種聯合的方式被置于現象之下。相反,精神世界中的關聯會被體驗和重新理解?!比嗽谏钪袑⒁恍┛吹降?、經歷的、學到的,變成自己的、可供他人參考的過程,就是這三者的環(huán)形成果序列。體驗作為第一銜接環(huán),決定著后面的“產出物”是什么。換一個角度理解,三者關系就是從生命本身去認識生命,又可以通過“生命來把握生命”。體驗區(qū)別于只單方接受的經驗,主體與對象之間是雙向互動?!氨磉_把內心體驗符號(如語言、文字、藝術、科學等)化,揭示人的內心體驗和精神世界?!盵1]理解,為文化的更新提供源源不斷的活力。
閻建鋒認為精神科學有兩個方面含義:“一是研究人特有的精神能力,比如抽象思維能力、邏輯推理能力等;一是人類運用這種能力所產生的結果,他把這結果叫作‘精神的客體化’,這包括:歷史、意識形態(tài)、社會風俗習慣等?!盵4]作為新康德主義者的代表,狄爾泰堅持事實與價值二分,追求精神科學的主觀方面。自然科學和精神科學在事實與價值問題上,最大的不同就是,是否涉及價值判斷。精神科學主要服務的對象是人及“精神客體化”,主要研究的是人類生活的價值與意義,這里的價值要放到具體的人類生活中去尋求。精神科學在教育、傳播等新領域,已經開始被用來做一些新嘗試。閻建鋒用“精神科學”來分析如何做好教育工作。[4]上官海青抓住成果序列分析兒童媒介的重要性及利用問題。[2]
目前流行的短視頻主要分為兩類:內容消費型,如梨視頻、新華15秒等;后期內容型,如抖音、快手等?,F在短視頻的主流市場還是社交性短視頻,因為爆火速度快,傳播量也更大。從持久性和范圍跨度看,不論什么類型的短視頻,還是內容為王,新聞類短視頻更是如此。但與內容質量參差不齊的社交短視頻相比,更加注重實質內容的新聞類短視頻反而“冷清”,也很難有真正強有力影響度的作品。除了傳統(tǒng)媒體,交匯點、澎湃等專業(yè)新聞生產平臺,也都紛紛開設視頻專欄。
現在新聞短視頻的傳播媒介大致分為:獨立APP和APP的視頻專欄。國內新聞資訊類APP大概分為:門戶類、傳統(tǒng)媒體類、算法分發(fā)類。根據短視頻制作團隊的性質,又可以分為“傳統(tǒng)媒體+新傳播平臺”和“傳統(tǒng)媒體自立”。市場上的新聞客戶端、新聞APP數量過于龐大,影響這些新聞APP傳播短視頻的因素也較為龐雜。
很多文獻是站在和社交性短視頻對比的角度進行分析。從宏觀角度看,以短視頻為研究基準,從短視頻的特點出發(fā),橫向將短視頻新聞戰(zhàn)線內的各類作品互為參照物,縱向將社交性短視頻作品為參照物,發(fā)現短視頻大致有四大特點:創(chuàng)作門檻低、社交屬性強、傳播碎片化、內容多樣化。它們之間相互關聯影響。從每個特點的正反面,分析短視頻新聞發(fā)展問題和前景。
主要對視頻內容質量產生輻射影響。分別從制作人和把關人看,低門檻擴大了制作人的范圍?!半S拍隨發(fā)”的模式,更是給媒體新聞視頻制作的時效性致命一擊?,F在也出現人機寫稿,直播和短視頻共同發(fā)力,在時效性上有優(yōu)勢。另外,雖然能對新聞短視頻的質量和時效性加以刺激性的發(fā)展,但也出現為了搶占和迎合市場,視頻內容低俗質量粗糙的趨勢。由于對把關人的門檻限定變低,出現倫理失范。制作假新聞的成本降低,假新聞的比重增多。制作人水平的降低,也導致為追求直觀性而侵犯新聞當事人的隱私。對生產者低門檻意味著對把關人高要求。但是審核把關因為畫面、聲音、文字三方結合而加大難度,還存在著把關力度和技術不足的問題。
社交性是新聞短視頻流傳度沒有社交性視頻廣的重要原因之一,受眾參與感不強,用戶粘性也不高。但隨著市場的發(fā)展,“渠道制勝”成為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實現媒體融合,打造傳播矩陣,利用傳播度更加廣泛的社交軟件平臺進行傳播,彌補“參與感”不強的缺點。另外,在社交軟件及二級傳播者的選擇上,粉絲量和可信度是主要參考標準。結合傳播學和營銷模式,選擇“意見領袖”帶動更多受眾。內容上要適當符合社交性,需要符合大眾審美,具有一定的娛樂化?!白鹬馗叨巳耸俊⒅R分子等社會精英的觀點,并不意味著灌輸他們的觀點,新聞短視頻要在敘事中要學會吐槽、學會憤怒,偶爾賣萌、偶爾嚴肅?!盵5]
時長、用戶黏度兩個方面。碎片化的閱讀習慣,讓人們喜歡在更短的時間內把握更多的有效信息。在視頻時間長度上,現在普遍的新聞短視頻在1-3分鐘。除了新聞本身,還有緩沖時間,如果緩沖時間過長會使人們喪失耐心,又牽扯流量問題。大多平臺需要注意視頻的流量提速降費,另一方面需要通過控制視頻時間以節(jié)省流量。1-3分鐘的時長,想要抓住受眾眼球,必須做到敘事節(jié)奏緊湊、內容表達有新意。但受眾過于廣泛多樣也是不得不面對的問題?!皾M足用戶個性化、針對性提供信息,垂直細分打造品牌矩陣,全方位開放式進行品牌建設。從粗放到精耕,新聞資訊 APP 應更加注重精品的打造,對紅海領域深入挖掘,對藍海領域開拓創(chuàng)新?!盵1]同時,出現內容碎片化的問題,省略了新聞的前因后果,主觀性濃。
新聞媒體一直存在“轉載”現象。新聞短視頻熱衷于搬運熱門視頻,內容同質化現象嚴重,喪失個性、缺乏求證精神。同時,娛樂化比重過高,把娛樂放在首位,降低嚴肅新聞的比例,過多挖掘娛樂價值和商業(yè)價值。短視頻作為一種新的傳播表達,和廣播、電視、報紙應該有所區(qū)分,但有的媒體單純將報紙信息視頻化,使視頻淪為報紙消息的有聲配圖版。采用傳統(tǒng)播報采訪形式,難以引發(fā)共鳴。在表達中使用專有詞匯給受眾信息接收、記憶加大難度。除了短視頻本身,手機客戶端出現的豎屏新趨勢也不可忽視。豎屏意味著“注意追求輕量化傳播,短視頻里的文字、圖片、視頻都必須要一目了然,手機設備的屏幕小,為了使用戶能夠更為直觀、快速地獲取信息?!盵1]
短視頻新聞作為一個新的傳媒時代產物,是必然的發(fā)展趨勢,也是新興的傳播媒介模型。處于探索階段的短視頻新聞,如何更好的找準定位為傳媒、受眾服務,是短視頻新聞現階段面臨的最大問題。短視頻新聞正好處于一個科技不斷快速發(fā)展,人們又對精神食糧需求越來越大的時代,符合精神科學產生的背景和初衷。而兩者之間又存在著解釋性和指導性的關聯,精神科學中的成果序列,為短視頻新聞的發(fā)展提供探索性的指導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