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青少年高??茖W營海洋科學專題營充分發(fā)揮海洋科學研究特色,設計了一系列融海洋與科學為一體的豐富多彩的活動,包括參觀亞洲館藏量最豐富的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標本館,進行潮間帶海洋生物采集及標本制作,親身體驗海上科學考察,走進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開展海洋科學課題研究等。其中,海洋科學考察科研實踐活動重點突出海洋科學研究特色,讓營員在探索中感受海洋的魅力,在實踐中體驗科學的樂趣。
海洋科學考察科研實踐活動依托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科考船隊及膠州灣海洋生態(tài)國家野外研究站,充分發(fā)揮海洋所科考船、野外臺站資源優(yōu)勢及多學科交叉和專業(yè)人才優(yōu)勢,由一線科研人員指導營員開展海上科學考察,讓營員全面系統(tǒng)了解和認知海洋科學研究,引導并激發(fā)營員對海洋科研的興趣。
根據營員的知識層次和興趣愛好,活動精心設計了4個板塊,分別為海上調查作業(yè)、浮游植物與富營養(yǎng)化、浮游動物與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食物鏈,以及食物網、海洋污損生物。其中海上調查作業(yè)乘坐“創(chuàng)新”號科考船在膠州灣近海域開展,其余3個板塊在碼頭??康摹昂zt”號科考船上進行。營員共98人,分為4組,輪流參與各部分學習。
活動方案
海洋調查作業(yè)
本部分內容在“創(chuàng)新”號科考船上進行,營員上船后先參觀科考船,并在后甲板及中艙聆聽科研人員對科考船及科考作業(yè)的相關介紹。完成后“創(chuàng)新”號開至膠州灣內C4站位附近后返回碼頭,行船過程中科研人員向營員介紹海洋科學考察相關知識,并演示海洋調查設備的具體操作方法,進行海水、浮游生物等樣品采集。海洋調查板塊又分為4部分內容,分別為生物拖網、采水、采泥和儀器布放。
生物拖網 包括浮游生物拖網、Multinet分層網、Bongo網、IKMT磷蝦網、底棲生物拖網等,每種網具根據采樣對象及目的不同具有不同的網徑和采樣原理?,F場演示的為淺水I型浮游生物網(500微米,主要采集中型浮游動物,如中華哲水蚤、強壯箭蟲、水螅水母、短尾類幼體、長尾類幼體等)、淺水II型浮游生物網(160微米,主要采集小型浮游動物,如小擬哲水蚤、擬長腹劍水蚤等)、淺水III型浮游生物網(77微米,主要采集浮游植物)。
采水 現場演示水樣采集。教師在所有甲板工作結束后于中艙介紹水樣的處理,根據測定項目的不同,用于pH/DO測定的水樣可以直接測定,葉綠素、營養(yǎng)鹽、POC、同位素、TN/TP等參數測定的水樣需進行過濾,過濾后的水樣和濾膜在實驗室內用各種儀器進行測定,采集的水樣為后續(xù)板塊實驗提供樣品。
采泥 采泥過程無法演示,由教師向營員進行簡單介紹。常用的采泥器主要有抓斗采泥器、廂式采泥器和重力柱。采泥主要用于研究底棲生物的群落組成及分布、長時間尺度生物及環(huán)境演變過程等。
儀器布放 海洋調查涉及大量儀器的布放,如CTD(用于測定溫度、鹽度、壓力)、ADCP(測定海流流速及海流剖面)、魚探儀(探測漁業(yè)資源分布)等?,F場演示CTD布放。
浮游植物與富營養(yǎng)化
該部分內容在“海鷗”號科考船前甲板進行,包括如下內容。①浮游植物在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食物鏈及食物網中的基礎性作用:海洋中的光合作用和陸地上的光合作用的比較。②膠州灣網采及水采浮游植物主要類群:通過顯微鏡觀察及教師講解,了解浮游植物主要類群及代表種,硅藻、甲藻的區(qū)別及不同的生態(tài)意義。③以營養(yǎng)鹽加富培養(yǎng)實驗為切入點,通過顯微鏡觀察,了解富營養(yǎng)化與赤潮的關系、赤潮的危害等。
浮游動物與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食物鏈及食物網
該部分內容在“海鷗”號科考船前甲板進行,包括如下內容。①浮游動物的生態(tài)意義:了解浮游動物的定義,明白浮游動物的上行效應和下行效應,了解浮游動物在海洋食物鏈中的地位及重要作用。②膠州灣浮游動物主要類群:現場觀察采集的中型和小型浮游動物,了解常見種的食性及營養(yǎng)關系。③海洋食物鏈及食物網基本結構:以水母災害為切入點,向營員介紹食物網結構異化的危害。
海洋污損生物
該部分內容在“海鷗”號科考船前甲板和后甲板進行,包括如下內容。①污損生物及其群落的形成過程:教師介紹污損生物的定義及主要類群,并介紹污損生物群落的形成過程。②污損生物的危害及防除方法:污損生物對船舶和養(yǎng)殖業(yè)的危害、對海水輸送管道的影響。③主要污損生物類群:通過肉眼及顯微鏡觀察,了解膠州灣的污損生物,主要有藻類、海鞘、水螅、藤壺等。
活動總結
加強組織領導,精心安排部署
活動充分體現了海洋科學專題營的科學特色,根據營員的知識層次和興趣愛好,科研人員精心設計了4個板塊,并制訂了詳細的活動方案,方案經過領域內權威專家論證,保證了其科學性及可實現性。活動開始前,組織參與活動的科研人員及志愿者召開協調部署會,細化任務,明確分工,責任到人,確保了活動的高質量順利舉行。切實做好活動安全保障工作。因為活動地點在碼頭及海上,營員的安全問題必須放在首位。為保證活動安全順利有序進行,研究所制訂了活動安全應急預案,指定了每個板塊的應急負責人,并進行安全知識培訓?;顒又信鋫鋵I(yè)醫(yī)護人員隨行,以便對活動過程中產生的突發(fā)情況進行緊急救治。
突出海洋特色,融海洋與科學于一體
海上科學考察是海洋科學研究必不可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海洋科學研究的基礎。為了讓營員對海洋科學研究有更全面、系統(tǒng)的認知,海洋研究所解決了經費不足的問題,增設了海上科學考察科研實踐內容。通過學習和實踐,營員不僅對海上科學考察的基本工作有了較為全面和系統(tǒng)的認知,而且親自體驗了科研人員的海上日常工作狀態(tài)和研究所的海洋科考文化。大家紛紛表示受益匪淺,不僅親自體驗了出海的艱辛與樂趣,收獲了課本以外的許多知識,更增強了對海洋的理解和認知,而且激發(fā)了他們熱愛海洋、保護海洋的欲望,提升了認識海洋、探索海洋的能力,樹立了未來投身海洋事業(yè)的遠大志向,為培養(yǎng)國家海洋科技創(chuàng)新后備人才打下了堅實基礎。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藏著海洋精靈的秘密。首先,我們聽取了專家對海洋所的介紹和關于近幾年考察船對世界各個海域的考察報告,然后參觀了中科院海洋標本館,看了從20世紀50年代至今各個時期各種海洋生物的標本,還去了創(chuàng)新成果展廳。神秘的海洋和海洋中的生物在我腦海中揮之不去,我多么渴望再多接近它們一點??!活動第3天,我們進入研究所的實驗室,借助實驗儀器,我終于接近了它們!我不禁從心里喜歡上了海洋科學,感受到了海洋的神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