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玏
師:聽到我們班運動會得第一名的消息,你會說什么?
生:喔耶,我們贏了!
師:上海正在召開進博會,走在燈光璀璨,風光旖旎的黃浦江邊,你會發(fā)出什么感嘆?
生:哇,好美!
師:這種感慨,是什么抒情方式?
生:語言抒情
生:直接抒情。
師:對,我們把內(nèi)心的感情直接抒發(fā)出來,這種抒情方式是直接抒情。可是我們中國人有種抒情的習慣,更喜歡含蓄、委婉、蘊藉地抒情,叫間接抒情。借助景物來抒情就是間接抒情的一種。這和直接抒情的方式是不一樣的,這里包含一個動詞,是什么?
生(部分):借。
師:對。借助和我們情感有關系的景物去表達情感,是為了怎樣的抒情?
生:含蓄地抒情。
一、回顧學過的古詩,感受借景抒情
(回顧唐代王維的《雜詩(其二)》,杜甫的《月夜憶舍弟》,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
師:《雜詩(其二)》借助什么景物抒發(fā)了什么情感?
生:1:借助寒梅抒發(fā)了思鄉(xiāng)之情。
師:杜甫《月夜憶舍弟》又是借助什么景物抒發(fā)了什么情感?
生1:借助明月來表達思鄉(xiāng)之情。
師:從小學的《靜夜思》,到“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月亮成了古代詩人寄托思念表達相思之情的特定景物。王維《送元二使安西》又是借什么景抒發(fā)什么情呢?
生1:借青青的“柳色”表達對即將遠行的友人的離別之情。
師:“柳”,是什么的諧音?“柳者,留也!”早在《詩經(jīng)》中就有這樣的詩句:“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贝撕?,“柳”就成了古人送別友人表達依依惜別之情的特定景物。從剛才我們溫習的古人三首詩歌之中,同學們有沒有感受到,我們的古人喜歡借用景物來抒發(fā)情感,用特定的景物來抒發(fā)特定的情感?
二、選一選,為明信片選擇合適的景物
教師呈現(xiàn)任務情境:
某同學出國上學即將離校,班主任老師請同學們親手繪制一張明信片,屆時老師挑選其中最好的幾份作為禮物寄給該同學作為紀念。請同學們從景物的選擇、景物的繪制、含蓄的寄語三個方面表達出自己的真情實感。
師:我們要分三個步驟完成這個繪制明信片的任務:(板書)選景、繪景和寄語。朝夕相處的同窗分離在即,此時的你會有些怎樣的心情?
生1:悲傷不舍的心情。
生2:還想和他生活在一起,留戀之情。
生3:還可以是一種祝福,希望他在國外能學習、生活得更好。
師:這里的情感,可能還有回憶、留戀、祝福,離別的憂傷,未來美好的祝愿,再次相見的期許。我們按小組,領一份心情,會選擇什么景物?
(學生分四個小組討論,四份情感:回憶;不舍;祝愿;期許。交流。)
組1:秋天凋零的枯葉,孤零零的一個人,秋葉可以再生,我們和朋友以后還可再見。
師:既有難舍的憂傷,也有期許之情。一種景物可以寄托相關聯(lián)的情感。
組2:我們選擇的是銀杏樹,學校曾經(jīng)舉辦過一次祭“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在銀杏樹葉上寫“和平”的活動。這是我們經(jīng)歷的一個很有意義的回憶。
師:銀杏樹是你們曾經(jīng)經(jīng)歷的往事的回憶,是一種景物載體。
組3:我們組選擇松柏,因為松柏常青,友誼常在。朋友走的時候松柏是綠的,回來的時候也是綠的,證明我們的友誼也不變。
組4:我們選擇了蝴蝶。毛毛蟲小的時候很不起眼,等它長大的時候,就會變得很好看,希望這位出國的同學,未來能越來越美好。
三、畫一畫,為明信片繪制美麗的景物
師:好,在剛剛的這個環(huán)節(jié)同學們都選到能表達內(nèi)心情感的恰當?shù)木拔?。接下去,你會怎么描繪這個景物呢?你會用什么色彩來描繪它?什么形狀?什么狀態(tài)?除了主體景物,還要畫什么呢?
生:背景。
生:數(shù)量。
師:好。描繪景物時可以考慮得很多,我們不妨從形狀、數(shù)量、顏色這三個方面入手來描繪。小組討論下。
生:一只蝴蝶,五彩繽紛的,在采蜜,寓意未來生活甜甜蜜蜜。
生:一堆松樹,22棵松樹,翠綠色,體現(xiàn)我們永恒不變的心意和青春。
生:銀杏葉,金色,因為是回憶,暖色調;數(shù)量是兩片;形態(tài),金色中泛青,在空中飄蕩,浪漫的感覺。
生:秋風中,一棵大樹,22片梧桐葉,上面那片梧桐葉代表那位同學。
師:在用語言繪制景物的過程中,我們通過對景物顏色、數(shù)量、形態(tài)等方面的描繪使情感的表達較先前理由闡述時更細膩、深邃了。下面請看李白的《送友人》和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片段,看看從中你有什么啟發(fā)。
(屏顯李白《送友人》、魯迅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師:你看,李白《送友人》里“橫、白、繞、孤、浮、落、班”等詞,作者的情感蘊含其中。你再看魯迅筆下的景物,“碧綠的、光滑的、高大的、紫紅的、肥胖的黃蜂、輕捷”等等,充分把作者的好感和美好記憶體現(xiàn)出來了。感情不一定需要直接表達,借景抒情也能把情感表達出來。對于景物,作家們從不是客觀地描寫,而是蘊含了他們豐富的情感。
四、寫一寫,寄語里滿含你深深的情誼
師:我們接下去寫寄語。怎樣的語言形式能夠使得情感表達更感人至深的呢?
(屏顯魯迅《社戲》、劉成章《安塞腰鼓》)
師:《社戲》中寫山是怎么寫的?
生:完全寫出了山的形態(tài)。
師:剛才同學沒有完全理解我的意思。我請同學們來關注語言形式。
師:《社戲》中的句子是一個長句,它只有一個中心詞,只不過用了很多形容詞去形容它。而劉成章《安塞腰鼓》中間有一組短句。長句表達情感比較深邃綿長,短句表達的情感就比較激烈明快。我們再來回憶一下李清照《聲聲慢》和《迢迢牽牛星》。第一首用7個疊詞寫出了李清照愁苦一生的悲涼心緒;第二首,“皎皎”“札札”,疊詞不僅能夠摹聲,還能摹色,表達的感情更充分、真切。此外,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大家都會背誦吧?請大家齊聲背誦。(生背)這首詩對仗語句勻稱,有節(jié)奏感,增強了表達的效果。老師剛剛給大家舉了三個例子,主要是為了讓大家感受,語言形式的不同對表達情感程度的區(qū)別。當然可能還有更豐富的語言表達形式,這里只是老師想到的三個方面的例子。
(屏顯寄語樣例見P19頁活動2呈現(xiàn)樣例)
師:第一首通過十個景物名詞的堆砌沒有寫一個“秋”字,卻把“斷腸人”思鄉(xiāng)的情感寫得是肝腸寸斷。第二首,通過“藍天”“白云”“大?!薄靶∠薄霸啊薄靶〔荨钡膶Ρ龋ㄟ^排比的句式,表達了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敢于為自己的生命發(fā)聲,在生命長河中去尋找自己的位置。接下來我給大家三分鐘來寫寄語。
(學生寫,寫后交流)
生:翠綠的顏色是我們青春的夢,常青的松柏是我們不變的心,燦爛的陽光是我們歡樂的笑。愿我們的友誼天長地久,愿你我再相見!
生:秋天還是那么凄涼,窗前的那片金黃色的梧桐葉,慢慢飄向遠方……是啊,無論你身處何方,我們依舊等著你!
生:抬頭一望,蝴蝶正飛去你離別的方向,希望蝴蝶能帶去我的思念。
生:金色的葉子,金色的回憶,瑟瑟的秋風拂過那金色的杏樹,兩片金色的樹葉在空中飛舞,格外耀眼,那是我們永恒不變的友誼,那是我們一起奮斗的美好時光。
師:在剛剛的環(huán)節(jié)中,大家所用的語言在語言形式上有了一些雕飾,如要呈現(xiàn)更深情的寄語,請大家還是要在語言形式上更多地琢磨和思考。今天帶大家初步學習怎樣借助景物含蓄而真切地表達內(nèi)心的情感,希望大家能有一些啟發(fā)和收獲?,F(xiàn)在請看課后作業(yè):
(屏顯)
課內(nèi)已經(jīng)嘗試了明信片的制作,課后請同學們每人親手完整繪制好明信片,屆時老師挑選其中最好的幾份作為禮物寄給該同學留念。注意要從景物的選擇、景物的繪制、含蓄的寄語三個方面表達出自己的真情實感。
學生成果展現(xiàn):
寄語:
再一次走在那條櫻花小徑上,已不復當時伙伴們同游時的生機盎然。櫻花瓣顯得如此脆弱,風兒僅僅是吹拂過,瓣兒卻是紛紛落下。
回憶起那時是走在這條小徑上,站在路的盡頭,回首向后望去,眼前是兩排濃密的櫻花樹,嫩粉的花就像一張張同學無邪的笑顏。深褐的枝干就像你一樣,雖離開了我們,但也要一直保持堅毅的 精神。
你是花,我們是葉,我們只是你人生中的過客,美好的未來將由你自己創(chuàng)造!
(上海市浦模實驗學校;201208)
專家點評:胡根林 朱建軍
近年來,中小學寫作教學研究對任務情境寫作情有獨鐘,不少語文教師開始嘗試在寫作教學中探究真實的“寫作任務”,并形成寫作教學的另一種有意義的形態(tài)。同時,寫作教學的這種探究,也帶來了另一種變化:教師從個體學習者的身份開始轉向合作學習者,從一個學校的語文老師,轉向多個學校的語文教師共同探究寫作教學。于是,人們發(fā)現(xiàn),寫作教學變成了語文教師共同學習與研究的一個很好的平臺。盡管如此,教師們發(fā)現(xiàn),要想設計出有效的真實“寫作任務”,確實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上面的這個課例,在某種程度上,對解決我們實踐中的很多困惑,有一定借鑒 意義。
一、從閱讀中選擇與理解有意義的寫作任務
我們知道,借景抒情是我國傳統(tǒng)文學創(chuàng)作的一種最常見的寫作方式,而借景抒情的最高標準往往是:畫中有詩,詩中有畫。這也是“以我觀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之意了。因而,情景交融的作品,自然蘊藉悠遠,情豐意密,深切動人。
這節(jié)課展示了學生曾經(jīng)學過的三首唐詩——兩首王維的詩,一首杜甫的詩。這三首詩顯然是“借景抒情”的典范。也就是說,詩人眼中的這些物——寒梅、明月與柳樹,一經(jīng)攝入筆端便帶上了詩人的感情色彩,展現(xiàn)出它們的魅力,表達了特定的情感。
這節(jié)課的意義在于:要想理解“借景抒情”,可以通過閱讀;要想學會“借景抒情”,可以通過閱讀來選擇有意義的寫作任務。
二、設置任務情境,調動學生寫作動機
本節(jié)課設置的任務情境是完成明信片的制作。依托這個寫作任務完成來實現(xiàn)借景抒情的學習。這個明信片制作分三個步驟完成:選景、繪景和寄語。這三個步驟依次使用了相應的策略,我 們看:
“選景”策略:小組討論;
“繪景”策略:小組討論;
“寄語”策略:例文展示,學習語言形式。
從明信片制作的任務來看,這三個步驟及其使用的策略,均是合宜的,能夠促成學生完成任務。這表現(xiàn)在:寫作對象是班里到轉學離校的同學,臨別贈言是人之常情,也是一個小知識分子應該學會的事件;圖文并茂也是一種極為靈活多樣的表達方式;學生的作品,的確也不錯。
三、為寫作而閱讀,形成讀寫結合的綜合效應
這節(jié)課,分層引用了大量的閱讀材料,有力地促成了學生的寫作。我們知道,為寫作而閱讀,與單純的閱讀不是一回事。為寫作而閱讀,學生會重新思考閱讀的意義,這不僅促使學生認真閱讀,也從閱讀中獲得了自己寫作的材料。比如,王維的《雜詩(其二)》,他顯然描摹了一個朋友在故鄉(xiāng)時的一個有趣場景:靠在窗前,欣賞梅花。因此,他就問:“梅花開放了嗎?”他的朋友回答與否,其實都不重要,重要的問題早已在這句話中隱含了——王維關心家鄉(xiāng)的所有變化和人事。那么,我們學生的寫作,也完全可以寫出這樣有趣的場景,然后,配上有趣的圖畫,明信片就顯得情趣盎 然了。
上述是這個課例精彩的地方,但也有些地方值得我們進一步研討。比如明信片制作和寄語寫作,基本屬于實用類文本寫作,不太像想象類文本寫作。明信片制作,對于“借景抒情”的要求可能也不那么強烈,其主要追求的恐怕在于想得妙,寫得巧,甚至可以是:想得奇,寫得妙。那么,如何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呢?
首先,設置的任務情境,要真正能夠調動學生的寫作動機。本節(jié)課的任務情境,雖說也可能是真實的情境——一個同學要轉學離?!珜τ诖蠖鄶?shù)同學來說,可能并不見得特別有效,他們可能有更為復雜的想法,是不是必然會寫“寄語”,值得推敲。
其次,要有文本展示策略。但這些文本的閱讀必須有效,就是要從用的角度研究透文本,用足文本,不輕言放棄??陀^上說,這節(jié)課選擇了很多“文本”,但聚焦不夠,因而對寫作明信片寄語沒有形成直接影響。
最后,這節(jié)課的教學策略,尤其是開頭導入的部分,需要斟酌。比如,該部分師生之間的對話,也就是“借景抒情”概念理解,完全可以單刀直入,不需要弄什么花樣:
師:這種感慨,是什么抒情方式?
生1:語言抒情
生2:直接抒情。
教師的提問有點奇怪——如果沒有課堂的情境,學生幾乎難以回答老師的提問。與其讓學生猜,不如直接提出“借景抒情”這一議題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