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貴明
(南通師范高等??茖W校,江蘇南通,226000)
中國書法文化源遠流長,各個時代都各具特色,形成了不同的審美特色和藝術追求。書法藝術發(fā)展到宋代,出現(xiàn)了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等“書法四大家”,對后世的書法藝術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其中的黃庭堅是北宋時期江西九江人,他在詩詞、書法、散文等領域都卓有建樹,在詩詞方面,他是“江西詩派”創(chuàng)始人、“蘇門四學士”之一、北宋文學界所推崇的“一祖三宗”之一宗。他在書法方面倡導“自成一家”,認為“隨人做計終后人,自成一家始終逼真”,“書法藝術的終極目標和最高境界主要體現(xiàn)在創(chuàng)新以及表現(xiàn)自我兩個方面”。[1]黃庭堅擅長行書、草書,書法作品有著鮮明的個性色彩,親身實踐了自己提倡的“自成一家”的思想。研究黃庭堅的書法創(chuàng)作,對于今天弘揚書法文化、探索文化創(chuàng)新、提升文化自信具有積極意義。
書法藝術在北宋時期發(fā)展到了新階段。這個時期國家重文輕武,思想相對解放,人們的生活比較閑散自由,表現(xiàn)在書法領域,就是書法不再遵守所謂的“法度”,而開始強調(diào)自我表達、直抒胸臆、率性而為,表現(xiàn)出一種“尚意”的風格。黃庭堅就是書法“尚意”風格的典型代表。
黃庭堅擅長行書、草書,尚意風格集中表現(xiàn)在他的草書作品中。這種風格在北宋的書壇表現(xiàn)得廣泛,但黃庭堅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正是他的狂草把“尚意”書風推得最遠,表達得最淋漓盡致,達到了自由無羈的境界?!盵2]黃庭堅曾經(jīng)仔細研究過張旭、懷素的草書,并取二者之長而融會貫通,并加上自己獨特的用筆手法,從而“自成一家”,形成了黃庭堅草書的“山谷風格”。這種“尚意”書風是書法從實用向藝術過渡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黃庭堅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對于“尚意”書風的形成以及推廣、傳播做出了極大貢獻。
與“尚意”的特點相聯(lián)系,黃庭堅的書法一直在追求韻味和靈動之美。具體來說,就是表現(xiàn)出一種禪意。黃庭堅的故鄉(xiāng)是一個具有濃郁的禪學氛圍的地方,而他一生命運多舛、屢遭貶斥,這就為他接觸禪學、用禪學來調(diào)整自己的心理和精神狀態(tài)奠定了基礎。如此,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何他的詩詞創(chuàng)作和書法都融入了禪意。[3]黃庭堅特別注重“妙悟”,這種理念就是典型的禪宗的思想。他曾經(jīng)在《書自作草后》中自述,他對于草書技巧的理解和掌握就是在黃龍山期間忽然領悟到的。[4]當然,用今天的觀點來看,這是藝術學習中必然經(jīng)歷的一種量變到質(zhì)變的過程。經(jīng)過多年的藝術實踐和積累,在特定時期這種實踐和積累就會轉(zhuǎn)化為質(zhì)的飛躍。黃庭堅還特別注重個人的修養(yǎng),把個人修養(yǎng)與個人的審美趣味都表現(xiàn)在了文學作品和書法作品當中。[5]不僅如此,他還推己及人,引導弟子們從個人品格和修養(yǎng)出發(fā)去提高自我的素質(zhì)和審美能力,力求使書法作品能夠“脫俗”,從而進入一種禪意的境界中。這種追求禪意的美學思想始終貫穿于他一生的創(chuàng)作中,備受后世書法家和書法研究者推崇。
“篆籀氣”,“是指篆書(包含大篆和小篆)所呈現(xiàn)出的整體氣息,它是我們對于作品的一種審美觀,同時也是篆籀技法的一種外在體現(xiàn)?!盵6]“篆籀氣”在歷史上曾被許多書法家所提及,比如晉衛(wèi)夫人的《筆陣圖》、孫過庭的《書譜》、張懷灌的《評書藥石論》中都對這一特點推崇備至?!白狻庇腥缦碌奶攸c:“在氣息上,以‘古’為核心,突出古意;在結構章法上,‘大小隨機,一任天機’;在力度、厚度上,主張‘圓勁婉通’,‘勁直如矢、彎曲如弓’;在神采上,能體現(xiàn)氣息內(nèi)斂,渾穆高古的龍德之神韻?!盵6]在書法藝術領域,這是一種很高的境界。
黃庭堅一直主張“自成一家”,在學習唐代楷書法度的同時也在力求突破創(chuàng)新,他認為書法要想不俗氣,就必須師法古人的基礎上跳出古人的藩籬,把自己對于書法的理解融入到書法作品當中。所以,在他的書法作品中,往往表現(xiàn)出一種既有張力又飄逸靈動的風格,線條流暢自然、無所不曲,有時在連筆中突然有斷筆,但是斷筆處氣勢仍然渾然一體。黃庭堅這種收放自如、張弛有度的書法風格個性化明顯,更是“篆籀氣”的絕佳體現(xiàn)。
黃庭堅在實踐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這充分表現(xiàn)在他充滿個性特征的運筆手法上。他認為,書法必須重視字體的結構,而字的結構應該勻稱得體,不能太肥也不能太瘦。同時,在運筆時應注重一波三折、自然流暢,不能有矯揉造作、華而不實之病。在具體的書寫時要特別注意筆法的相互銜接、意韻天成,既不能拘泥于古人的筆法而使下筆過于呆滯,也不能隨意書寫、信馬由韁。書法是漢字的藝術,在書寫過程中要注意漢字筆畫之間的相互勾連配合,通過獨具匠心的結構安排和靈活處理使每一個字都能夠具有渾然一體的感覺,也就是要注重書法內(nèi)在的氣韻。這與黃庭堅注重書法藝術中的禪意是相通的。這些理論在今天看來,依然對書法創(chuàng)作具有現(xiàn)實的指導意義。
北宋時期書壇強手如林、人才輩出,而黃庭堅能夠以其卓越的書法成就躋身“宋四家”,排名緊隨曠世奇才蘇軾之后,可見時人對他的推崇。事實上,后來的歷朝歷代,都對黃庭堅的書法成就給予充分肯定。在明朝初年,崇尚整齊劃一的書風成為時代潮流,導致出現(xiàn)了嚴守章法卻呆板凝滯的書法風貌。一些書法家注意到了宋朝時期的尚意書風,并開始有意識地扭轉(zhuǎn)當時書法界的不良傾向,尚意書風的代表人物蘇軾、黃庭堅成為他們的旗幟。后來吳門書派的沈周、文征明、祝枝山為代表的一大批書家自覺地以黃庭堅為楷模,不僅接受了他的書法理論,也在黃庭堅的理論指導之下模仿黃庭堅的書法進行創(chuàng)作,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成為有明一代最為知名的書法家群體。[7]在清朝,楊賓、孫承澤、馮班、康有為、吳德璇等書法家、文化名人都高度贊揚黃庭堅書法的古意和碑意,并且有意師法黃庭堅的創(chuàng)作風格、創(chuàng)作特色,從而在清代形成了一種崇古重碑的書法潮流。[8]黃庭堅的書法在當代也具有多個層面的意義和價值:在初學階段主要學習和模仿黃庭堅的藝術語言;在中級階段,可以去參悟和領會黃庭堅書法中的禪理,提高自己的審美追求和品位;在高級階段,可以學習黃庭堅勇于創(chuàng)新和不懈探索的可貴精神。通過各種層面的學習和借鑒,最終形成自己的書法風格,踐行黃庭堅提倡的“自成一家”的理念。[9]可見,黃庭堅的書法成就不因為時空的轉(zhuǎn)變而為人們所淡忘,反而在各個時期都能夠熠熠生輝,影響深遠,顯示出一種超越時空的永恒價值。
黃庭堅非常強調(diào)文化修養(yǎng)對于書法藝術的重要作用。他本人自幼熟讀經(jīng)典、愛好文化,成年之后在詩詞方面勤于鉆研,最后成為“江西詩派”的代表人物。可見黃庭堅是和蘇軾一樣具有深厚文化修養(yǎng)的書法家。尚意的美學追求,融入禪意的書法風格,使得黃庭堅能夠在北宋書壇獨樹一幟,人們將他的書法美學特征概括為“瘦勁”。具體來說,“其書法結構獨特,字體擅用長畫,用筆比較生澀。形成了中宮緊收、長撇大捺的書法創(chuàng)作新風格”“在間架結構上,黃庭堅的書法受到懷素的影響,但運筆曲折頓挫,與懷素的書寫風格又略有不同。他打破了原來流暢、圓轉(zhuǎn)的草書基調(diào),草書作品結構奇險,縱橫恣肆,章法富有想象力,書寫節(jié)奏奇詭變化”,[1]這種獨具一格的書法風格和特色,吸引了眾多后學去研究、學習,這種風潮延續(xù)至今。
同時,黃庭堅還具有堅定的書法藝術觀。他的書法不以功利為目的,在他看來,書法是一門藝術,而且是一種高雅藝術。他堅持認為書法家應超越世俗的名利思想,在靜如止水的心態(tài)下去鉆研書法,方能有所成就。他把“太俗”作為一種書法的不良傾向加以批評,并力戒自己的作品中有“太俗”的氣息。黃庭堅是這樣主張的,他本人也是這樣做的。他有著極高的文化修養(yǎng),同時也有卓爾不群的品格,因此他的傳世作品才能夠具有那么高的文化價值。當前在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部分書法家喪失自我、盲目追逐金錢利益,黃庭堅的這些精神更是值得學習和借鑒,具有現(xiàn)實意義和啟示。
黃庭堅獨特的家庭環(huán)境和個人經(jīng)歷,使得他不同于同一時期的官員,他在長期遭遇貶謫的過程中養(yǎng)成了親近自然、寄情山水的個人志趣。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黃庭堅不僅注重臨摹古人法帖,而且還經(jīng)常觀察大自然中的山川河流,在自然界中汲取營養(yǎng),獲取靈感,來充實到自己的書法理論和實踐中,形成了不同于他人的探索創(chuàng)新的書法實踐精神。[10]黃庭堅的書法人生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在49 歲之前,他刻苦學習前人法帖,打下了很好的書法基礎。49 歲以后,黃庭堅厚積薄發(fā),終于開始朝著形成自己書法風格的方向去努力。他向前人學習,向同時代的人學習,也向大自然學習、在生活的感受中黃庭堅不斷增加書法理論的深度和厚重感,最終能夠卓爾不群、卓然成家,成為一位個性鮮明、創(chuàng)新性強的獨樹一幟的書法大家。這一點永遠值得后世的書法家、書法愛好者去學習。
黃庭堅與蘇軾的關系也值得稱道。他是蘇軾的學生,在文學與書法方面深受蘇軾的影響,一生對蘇軾也非常尊敬。但是黃庭堅在創(chuàng)作書法作品、總結書法理論的過程中,并不完全以蘇軾的理論和創(chuàng)作實踐為準則,而是一直堅持師法前人的基礎上走自己的道路,創(chuàng)造自己的獨特風格。甚至他還在書論中品評蘇軾的書法“太肥”,毫不保留地闡述自己的觀點,直截了當?shù)刂赋隽俗约豪蠋煹娜秉c。他在自己的創(chuàng)作中就避免了這種“太肥”的傾向,把漢字間架“不肥不瘦”作為自己的藝術創(chuàng)作標準。黃庭堅能夠在蘇軾聲名日隆、師事蘇軾的情況下依然堅持自己的觀點、走自己的道路,體現(xiàn)出非常可貴的探索和創(chuàng)新精神。
黃庭堅創(chuàng)作的大量的書法作品。從北宋到現(xiàn)在依然能夠傳世的有墓志碑刻類的《瀘南詩老史翊正墓志稿》《伯夷叔齊墓碑》《狄梁公碑》《王長者墓志稿》等,題跋類如《蘇軾黃州寒食詩卷跋》《題中興頌后》《龍王廟記》《書贈李方叔真跡卷》等,詩詞手書類如《李白憶舊游詩卷》《游青原山詩》《伏波神祠字卷》《經(jīng)伏波神祠詩》《荊州帖》《諸上座帖》《松風閣詩帖》等,共近20 種。這些作品為后人研究、學習黃庭堅的書法提供了真實的范本,對我國書法藝術的發(fā)展起到了切實的推動作用。人們在黃庭堅的書法作品中感受到了他的審美價值、藝術品位、人格魅力和創(chuàng)作手法,汲取了取之不竭的營養(yǎng)。
黃庭堅不僅善于創(chuàng)作,還善于總結形成自己的理論觀點。他的諸多關于書法藝術的理論也頗有見地。這些論述也較為完備地流傳了下來。他在這些文字當中不僅總結自己研習書法的體會,還對和他同時代的書法家進行了品評,其中涉及蘇軾的書論最多。這些書論不僅完整地闡述了黃庭堅本人的藝術觀,而且為后人提供了北宋書壇的真實信息,為后人研究蘇軾等人的作品提供了真實可信的寶貴材料。
作為我國文化史上一位著名的文化大家,黃庭堅在詩歌和書法方面取得的成就是永恒的。他的影響不僅僅在他所生活的宋代,而且對之后各個朝代的書法創(chuàng)作都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黃庭堅不僅僅為后世留下了他的書法名作,更重要的是他的書法理論、創(chuàng)作精神、創(chuàng)作思想,永遠都是后世學習的楷模。尤其是黃庭堅的那種開拓進取、不斷創(chuàng)新的理念,那種師法古人、推陳出新、自成一家的追求,更是值得今天的書法愛好者、乃至各行各業(yè)的人去學習。在中華文化發(fā)展到全球化的今天,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如何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已經(jīng)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時代命題。作為國粹之一的書法藝術,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繼續(xù)發(fā)展、如何面對未來社會,是一個嶄新的命題。在這一方面,黃庭堅的書法理論與實踐提供了很好的歷史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