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曉藝 劉升
摘 要:在風險導向審計下,雖然審計重心已經前移,但仍將關注焦點限于簽約后的審計風險。為從源頭上控制和降低審計風險、合理配置審計資源,首先建立預期審計風險多層次綜合評價體系,并采用灰色關聯(lián)分析法,將灰色系統(tǒng)理論引入到簽約前的預期審計風險評價中,量化不同企業(yè)的審計預期風險。從一方面來講,CPA通過比較各個企業(yè)的預期審計風險的高低,恰當確定是否接受委托,從而避免法律后果。另外,根據企業(yè)的風險等級排序,也可使有限的審計資源得到有效配置。
關鍵詞:風險評價模型;灰色關聯(lián)分析;風險預警
中圖分類號:F239?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01-0114-03
引言
由于全球化和信息技術產生的巨大影響,審計已經從制度基礎模式過渡到風險導向審計模式,現代審計實踐是以風險分析為基礎的審計模式[1]。風險分析要求審計人員需對審計全過程中潛在的各種風險因素進行充分的評估。然而,初步評價審計風險這一必要程序卻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和理解,目前主要是通過審計師個人的經驗發(fā)揮作用[2],而缺乏量化依據。對于開展初步業(yè)務活動,審計準則規(guī)定如下:《準則第1621號——對小型被審計單位的特殊考慮》第二章第5條規(guī)定:“注冊會計師應當充分了解小型被審計單位的基本情況,初步評價審計風險,以確定是否接受委托?!?上述有關規(guī)定中的“應當”一詞,著重強調了初步業(yè)務活動的必要性[3]。
本文對影響初步風險評估的具有層次性的各相關因素從系統(tǒng)角度建立了審計風險評價指標體系,并把灰色關聯(lián)分析法應用于量化評價簽約前的預期審計風險,研究一種基于灰色關聯(lián)分析的預期審計風險評價模型,更加客觀準確地確定各風險因素的權重及排序,最終得出綜合評估值大小,從而為CPA進行不同風險審計業(yè)務之間的資源配置提供依據[4],并以期達到審計風險事前控制的預警效果。
一、預期審計風險評價指標體系設計
為綜合評估審計風險,要先建立風險因素作用于預期審計風險及其程度的關系,因而設計用于合理確定簽約前的預期審計風險的指標體系是必要的。逐步通過分層分解,推導出各層次的影響因素,形成自上而下多層次結構模型[5]。依照上述步驟,簽約前的審計預期風險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可劃分為三個層次:目標層——待評估的預期審計風險;準則層——評價的主指標層;分準則層——對主指標層的具體化。按照簽約前的審計風險要素分析,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二、灰色關聯(lián)分析法
灰色關聯(lián)分析法的根本思想是要依據各個比較數列與其參考數列所構成的曲線間幾何相似的程度以確定其關聯(lián)度。曲線的幾何形狀越相似,比較數列集與參考數列的關聯(lián)度越大。
參考數據列是選出的一個比較標準,可以是各指標的最優(yōu)值或者最劣值,也可以按照評價目的來選擇其它的參照值。比如,在一個多屬性綜合評價的問題中,可以將各個屬性的最優(yōu)值組成參考數列,各評價對象則構成比較數列集,如果關聯(lián)度越大,說明此方案越優(yōu)。采用灰色關聯(lián)分析進行綜合評價的方法如下:
三、預期審計風險的灰色關聯(lián)分析應用
表1顯示,審計預期風險的評價體系是一個綜合的多層次系統(tǒng),因此要先計算出分準則層的二級指標的權重測度,進而對主準則層的評價值進行計算,此評價值將作為目標層初始的指標值,最終得出審計預期風險的評價值,評價值的高低排序可作為控制審計預期風險的根據。以某事務所對8家公司預期審計風險所做的評估為例(如表2所示)。
在“被審計單位特征”的指標中,U1代表的行業(yè)環(huán)境越有利,風險相應就越低,因此令X0為行業(yè)環(huán)境序列,稱X1為企業(yè)性質序列,X2為財務狀況序列,X3為以前年度接受審計情況序列,X4為組織與管理結構序列。
在“會計師事務所自身評價”的指標中,U6代表的審計人員專業(yè)勝任能力越強,風險相應就越低,因此令X0為專業(yè)勝任能力序列,稱X1為相關行業(yè)經驗序列,X2為專家咨詢序列,X3為職業(yè)謹慎性序列。
在“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的指標中,U10代表的審計人員的獨立性越高,風險相應就越低,因此令X0為獨立性序列,稱X1為審計人員誠信序列,X2為保密序列,X3為良好的職業(yè)行為序列。
根據關聯(lián)分析法計算步驟,得出13個二級指標的權重測度:U2為0.24,U3為0.24,U4為0.2,U5為0.32,U7為0.35,U8為0.23,U9為0.41,U11為0.24,U12為0.38,U13為0.38。
按照測度的分準則層的二級指標權重值,可以得出主準則層的風險評價值(如表3所示)。
由于在目標層“預期的審計風險”的指標中,作用于預期的審計風險的關鍵因素是被審計單位的特征,其自身的風險越小,預期的審計風險也就會越小,因此在“被審計單位特征、會計師事務所自身評價和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三個指標序列所構成的序列集X={Xi|i=0,1,2}中,令初始數據列X0為被審計單位的特征,其他序列則為比較數據列,再根據主準則層風險的評價結果得出各個比較數據列與初始數據列的關聯(lián)度,計算出影響“預期的審計風險”中“會計師事務所自身評價和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的相對權重測度w1'和w2'分別為0.55和0.45。最終可得出預期審計風險評價值=會計師事務所自身評價×w1'+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w2'。預期審計風險的評價值以及審計對象優(yōu)選的排序結果(如表4所示)。
在預期審計風險評價中,審計項目綜合評價得分越高,該項目審計預期風險就越低,而得分越低,表明該項目審計預期風險就越高。從表4可以看出,在8家被審計單位中,公司E風險最小,而公司C 風險最大。
結語
1.建立了一種基于灰色關聯(lián)分析的預期審計風險綜合評價模型,運用灰色關聯(lián)分析實現了評估簽約前預期審計風險的定性定量相結合,使評價結果更為客觀[6]。
2.本文的研究結果對預警審計風險有著重要的意義,一是CPA可以避免接受高風險的審計業(yè)務,有利于從源頭上控制審計風險;二是審計人員在可接受的風險范圍內,可以根據不同審計業(yè)務預期審計風險的大小合理分配審計資源[7],提高審計效率。
參考文獻:
[1]? 陳衍明.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應用研究[D].昆明:云南大學,2015.
[2]? 韓維芳.審計風險、審計師個人的經驗與審計質量[J].審計與經濟研究,2017,(3):35-45.
[3]? 李云昌.解讀新審計準則中的初步業(yè)務活動[J].會計之友,2009,(5):83-84.
[4]? 顧曉安,李毅.灰色關聯(lián)分析法在重大錯報風險評估中的應用研究[J].南京審計學院學報,2014,(5):105-112.
[5]? 王會金.基于動態(tài)模糊評價的審計風險綜合評價模型及其應用[J].會計研究,2011,(9):89-95.
[6]? 肖芬,陳立新.“互聯(lián)網+”環(huán)境下審計風險評估研究——基于模糊層次分析法[J].會計之友,2018,(9):94-98.
[7]? R.P.Bulyga,V.B.Gisin,E.S.Volkova.Multivalued logic in audit risk assessment[J].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ft Computing and Measurements,2016,(5):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