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生
在中國,節(jié)日和吃關聯(lián)甚密: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餅,臘八喝粥,冬至吃餃子。在中國,每一個節(jié)日,都解一次饞。這就是中國人喜歡過節(jié)的原因。只是,如今這節(jié)日少了些古意。
大雪
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
或許,一夜風過,就刮來一夜飛雪。開門,雪堵了門檻,只好在雪上,深深淺淺地畫腳印。這雪,太白。仿若一片白云,落在地上。無論怎么追趕,都攆不走了。
這大雪的名字,到底源自于何處?不甚明白。一翻書,看到這樣一段話:大雪為節(jié)者,行于小雪為大雪,時雪轉甚,故以大雪名。
好文雅的文字,可是我的鄉(xiāng)村,對于大雪無能為力。父親本打算趁著雪未下,修修豬圈、補補牛槽,一場雪,就什么也干不成了。冬天,適合補給。把一些看似不堪的世界修補好,就能渡過難關了。明年,又是一年。日子,就是這樣,被冬雪追趕著。
每年這個時候,我們村的人都會一起出去挖惠濟河。這是政府強行命令的,除了管吃,不給一分錢。父親走前,家里備好面。母親是那種從不上街買針線的人,家里的事都是父親打理,母親只負責做飯。
雪下得越大,人越高興。大雪兆豐年。這一床雪被,溫暖了平原。突然想起了王維的詩句:積雪滿阡陌??莶莶灰娏?,只剩下一片白色。地里的小道,也不見人,村里人,憑記憶在雪地里行走。外鄉(xiāng)人,便不知出路了。
村里的那個學究,沒事總給我講大雪三候:一候鵑鷗不鳴,二候虎識交,三候荔挺出。
村里人都說這鵑鷗是寒號鳥。陶宗儀《南村輟耕錄》里記載:五臺山有鳥,號寒號。四足,有肉翅,不能飛。其糞即五靈脂,當盛夏暑時,文采絢爛,乃自鳴曰:鳳凰不如我!比至深冬嚴寒之際,毛羽脫落,索然如彀雛,遂自鳴曰:得過且過!
這記載和小時候學過的一篇課文很相似,讓人覺得這鳥就在身邊??墒牵F(xiàn)代人有了另一個發(fā)現(xiàn):這寒號鳥不是鳥,是一種獸。性情孤僻,喜安靜,晝伏夜出。大雪封門,一個人,讀不透鄉(xiāng)村了。原以為對一種鳥很自信,現(xiàn)在也沒底氣了。我說不清寒號鳥的真實身份了。
中原,無虎。它們躲在山林里求偶。盛極而衰,陽氣萌動了。同節(jié)氣一樣的,還有人。
西頭的那一家人家,走了。當初,他家是多么闊。村里的第一臺電視機就在他家,我們看到很晚才想起回家。如今,人都走了,只剩下一片瓦房,坍塌著,讓人傷感不已。
有時候回故鄉(xiāng),也覺得離它遠了。一個人不敢出門,只躲在房子里,喝酒,想著一場大雪。在這場雪里,李白的“舉酒挑朔雪”,活了。
母親在大雪的節(jié)氣里也不閑著。小雪腌制的雪里蕻還沒吃完,母親又開始腌肉了。腌制的肉,咸,但下饃。
一個人,面對著大雪。突然,想起了南宋馬遠的《寒江獨釣圖》,是如此安靜。
一個人,心里藏著一場大雪。大雪,或許充滿童話氣息。天地間,一片白。什么雜質都沒有了,只剩下雪的清冽,呼吸一口,神清氣爽。
一個人,學會和雪對話,才能了解一個人的孤獨和個性。許多人,在白雪里,獨釣寒江雪,其實釣的是意境。一個人,躲在雪屋下,開始喝一杯濃茶,這世界就變得溫暖了。
前段時間在西安,與畫家朱滿林一起聊天,很喜歡他的《風雪駱駝圖》。一頭駱駝,在風雪里仰著頭,這風雪交加的日子,渺小了。
白雪,讓他的畫生一心的寒?;蛟S,這是一種境界吧!
冬至
這天,才是真正的冬天。
“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名冬至?!绷攘葦?shù)語,點出一個節(jié)氣的來源。
冬至,也稱冬節(jié)。在寒冬,它算一個節(jié)日。據(jù)說,當初它隆重登場。只是走到如今,寒酸了。只剩下一些風俗,可有可無。
在故鄉(xiāng),冬至吃餃子。那時候人都貧窮,冬至這天,父親便到集市上割二指寬的肉,一刀下來,用黃裱紙包了,便帶回家去。
母親剁餡,要多摻一些白菜,才能多吃幾天。那時的冬至,還是熱鬧的。如今生活好了,平時餃子不斷,冬至吃餃子,已然覺得不新鮮了,人也不再重視了。
在古代,這天稱為亞歲。意思也就是說,僅次于新年。冬至大如年。《漢書》記載: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或許,見人便鞠一躬,道一聲:兄臺,冬至好。只是,這還沒到文化里。文化里,冬至這天要祭禮。
《東京夢華錄》里記載: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jié),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這禮節(jié),和春節(jié)頗像。
在當今,仍有一些地方要吃餃子。只是在故鄉(xiāng),我們叫它扁食。
冬至吃餃子,據(jù)說源自于張仲景。入冬,天太冷,人耳凍掉了。張仲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熬出“祛寒嬌耳湯”,后來用藥材和羊肉和一起,包成耳朵模樣,稱為餃子。這顯然有傳說色彩,北方扁食的叫法,除了和耳朵形似,沒一點關聯(lián)。與這傳說也相差太遠。
南方人不吃餃子,吃餛飩。據(jù)說,這是回憶西施的。吃餛飩,憶西施,也是最好的廣告語了。吳王在冬至這天,吃西施燉的飯,覺得好吃,便問什么飯,西施看吳王腦子昏沉,便說餛飩,混沌是對一個人的諷刺。這說法,是人杜撰的浪漫。在南方,吃餛飩,喝釀的桂花酒。把一個人帶入一種境界里。
寧夏在冬至也過得熱鬧?;蛟S,他們最接近于古代的過法。這天,稱為鬼節(jié),要做羊肉粉湯。一碗供祖先,一碗送給鄰家。這風俗,和故鄉(xiāng)相似。春節(jié),我們做好的餃子,第一碗,要孝敬長輩,第二碗,要送給鄰居。
福建過冬至較為復雜,儀式繁瑣。冬至前夜,紅燭通明,燈光如晝。這多像年三十晚上啊,從這些風俗里可以看出,在古代,這冬至和春節(jié)最為接近,都過出了鋪張的勁兒。一個人,一跺腳,日子不過了,借錢買魚買肉,過一個好冬至。
冬至一候:蚯蚓結。這蚯蚓還在土里,團在一起,打一個結。人眼看不見,有時候,一鐵鍬土,便挖出了蚯蚓來,它們?nèi)匀欢咧7旁诘孛嫔虾芫?,仍然沒醒。
到了冬至,也就到了三九日了。一九二九,不出手。天太冷,手都揣在袖子里。一些人,手腳都凍了,一摁一個坑。這人很是可憐。在“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在桌席上,九個碟,九個碗,九九消寒。這也是一種好的愿望吧!
在冬至,生起爐火,煮一鍋羊肉湯,看白色的濃湯在鍋里翻騰,呼吸著羊肉湯的美味,也是幸福的。冬至,是一個關于吃的節(jié)日。
在中國,節(jié)日和吃關聯(lián)甚密: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餅,臘八喝粥,冬至吃餃子。在中國,每一個節(jié)日,都解一次饞。這就是中國人喜歡過節(jié)的原因。只是,如今這節(jié)日,少了些古意。
滿大街的打折,滿大街的商業(yè)化。這讓冬至蒙了羞。
摘自《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