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薇
今年5月底,我前往重慶、四川兩地采訪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落實情況。通過實地采訪試點地區(qū)和非試點地區(qū)針對認罪認罰從寬制度開展的各項工作,以及辦案檢察官、法官、值班律師、公安干警、專家學者等人,對該項制度有了更加透徹的理解的同時,對采訪這門功課也有了新的體會。
做足功課很重要。在前往川渝采訪之前,我曾到湖北和河南兩地采訪過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對這項制度的內(nèi)容、適用情況以及司法實踐中面臨的一些問題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說,在本次采訪中的用到的理論知識,以及和辦案人員談到的一些司法實踐中存在的情況,都受益于初次采訪的經(jīng)歷。只有對要采訪的內(nèi)容做到充分了解,才能在采訪過程中,做到“有話說、能接?!?,不僅僅是做“傾聽者”,被采訪對象牽著鼻子走。在采訪中,談到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三個效果”時,政治效果、法律效果方面,辦案人員能夠結(jié)合辦案談效果,但是每當談到該制度的社會效果時,辦案人員大都局限在“緩解案多人少的辦案壓力”“緩解被告人的抵觸情緒”等角度。經(jīng)歷了兩次這樣的采訪之后,每當說到“社會效果”這個問題時,稍用“與西方的辯訴交易相比較,我們的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有何不同”等類似的問題引導一下,被采訪對象的思路就會打開。
結(jié)合材料“聊”亮點。一周的采訪行程,與近30位一線辦案人員、法官、值班律師等人面對面交流,最深的感受是,亮點都是“聊”出來的。在去采訪之前,我先拿到了川渝兩地關(guān)于推進這項制度的相關(guān)資料,大概了解到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在川渝地區(qū)的適用率很高。但在采訪的過程中,最直觀的感受是,相較于其他試點地區(qū),四川作為主動試點的非試點地區(qū),在學習了先進地區(qū)的經(jīng)驗之后,有了一套“獨家秘笈”,在推動該制度落實的過程中,所有的工作都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這種“立體感”,如果不是和辦案人員面對面交流,是很難實際地感受到的。在重慶市檢察院,采訪檢察一部負責人孫琳時,她提到“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與‘以審判為中心’更像是兩朵‘姊妹花’”等觀點,讓人印象深刻,而這些“金句”,在相關(guān)資料里面是絕對找不到的。在四川省瀘定縣檢察院采訪該制度適用情況時,材料里提到該縣的律師較少,經(jīng)過采訪該縣檢察院檢察長、司法局的工作人員等,我才知道該縣在僅有一名值班律師的情況下,仍堅持推進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適用,而這其中的協(xié)調(diào)過程,檢察機關(guān)一直起到了主導作用。
“角色”換位提問題。之前在河南和湖北的采訪經(jīng)驗告訴我,采訪提問要“接地氣”。這次采訪,我把采訪提問重點從“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是怎樣推進適用的”變成“在辦理認罪認罰從寬案件的時候有什么不同的體會、感受”,引導辦案檢察官講故事、講心得。重慶市南岸區(qū)檢察院檢察官陳雪談到的“這個制度倒逼檢察官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以前總覺得量刑是法官的事兒,現(xiàn)在檢察官必須去研究這些問題”,就是談辦案感受聊出的。包括采訪的一些法官、公安辦案人員,如果提問“您如何看待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得到的回答一般都是一些官話、套話,很難從中找到重點、新聞點。但是如果和公安辦案人員聊“聽說很多嫌疑人進看守所之后,都會打聽自己的案子能不能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等問題,和法官聊“有人擔心檢察官的量刑建議是否會影響法官的自由裁量權(quán)”等,話匣子就會立刻打開,很多新聞點也都在其中。因此,采訪中得到的一個經(jīng)驗是,換位思考,設(shè)法從被采訪對象感興趣的話題入手,尋找與他們的共情點、共鳴點,后續(xù)的采訪就會順暢很多。
在采訪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不斷提升自身的能力。這次川渝之行,讓我這樣一個新手記者在多次的“面對面”中,看到了自身不足,也在這些采訪過程中,逐漸找到方向。希望以后能有更多這樣“打磨”自身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