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伊 楊麗莎
摘 要:在我國農民專業(yè)合作社的發(fā)展過程中出現了“搭便車”的行為,這種行為就是合作社成員在集體活動中不愿意付出任何成本卻想要收獲最大收益的現象。借助公共物品中“搭便車”效應來分析合作社中的“搭便車”行為,剖析該行為的現象、產生的原因及其影響,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即建立合理的分配機制,消除信任危機;引領合作社成員創(chuàng)新品牌,積累社會資本;完善相關機制,共同達成多方利益。
關鍵詞:農民專業(yè)合作社;“搭便車”;公共物品
中圖分類號:F304.8?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04-0029-03
引言
“搭便車”現象指的是在某件事情中,出現了正外部性的結果。外部性的含義是某個經濟主體在經濟活動中對他人或者社會所造成的不屬于市場化的一種影響,該影響有正向和負向之分?!按畋丬嚒毙菑墓参锲分挟a生的一種負面效應。目前,筆者想要研究的是在農村合作社中成員們的“搭便車”行為所帶來的影響。關于這一問題,林毅夫認為,在農村合作社中可以保持它穩(wěn)定存在的最重要的就是擁有自由退出權,但是在合作社發(fā)展的后來,國家禁止了農民對于自由退出權這一權利的使用,這就造成合作社成員之間的博弈方式發(fā)生改變,由最初的重復博弈變成了后來的單次博弈,自我監(jiān)督機制漸漸消失,最終導致了合作社成員慢慢形成了“搭便車”思想。
現在,我國在農業(yè)方面發(fā)展的是農民專業(yè)合作社,與以前研究的農業(yè)生產合作社的意義并不同?,F在的農民專業(yè)合作社“是在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同類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或者同類農業(yè)生產經營服務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聯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經濟組織。”這一概念說明,中國新型的合作社與原來的農業(yè)生產合作社在制度環(huán)境、管理方式、產權劃分等各個方面都有很大不同。經過筆者在新型農民專業(yè)合作社的深入研究可知,在合作社的成員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有“搭便車”的行為。故筆者將本文重點放在農民專業(yè)合作社中成員“搭便車”行為的探究上,考慮其產生的內在原因并提出可行性的解決措施。
一、合作社成員“搭便車”行為及其影響
(一)合作社成員“搭便車”行為的表現
1.合作社成員共識難于形成,成員選擇“搭便車”。奧爾森的“搭便車”理論中提出,在一個集體中,當集體成員的總數增加得過多時,集體中每個人能夠從公共物品中獲取的收益就會減少。這句話的意思同理于合作社,在合作社的成員總人數增加時,合作社中每個成員從公共物品中獲取的收益就會減少。因為人是理性經濟人,在農民專業(yè)合作社需要他們的成員進行合作的時候,成員們無法避免其中一些人會采取“搭便車”的行為。本文將在此進行一種假設試驗,從合作社成員的角度考慮他們的行為。首先,假設在合作社合作時所需成本為C,合作得到的總利益是P,P>C。在合作社中,成員可以選擇合作,也可以選擇“搭便車”。如果成員選擇合作,那么成員需要承擔在合作中所需的成本;如果成員選擇“搭便車”,那么成員可以免費得到合作中的所獲利益,不需支付任何成本。假設合作社有n名成員,在這其中選擇合作的比例為α,所以合作的人數為αn,選擇“搭便車”的人數為(1-α)n。在這其中選擇兩名代表進行分析,分別是甲與乙。甲、乙的各種變量都是相同的,根據自己的成本收益情況來做出自己的選擇,筆者通過該假設做出了“囚徒困境”的博弈模型。如果合作社成員甲、乙都選擇合作的時候,那么所有的n名成員共同承擔合作產生的成本,同時可以平分合作所得到的收益,每個人均可以得到(P-C)/n的收益,但是這種情況帶來的問題是,合作社的成員們意見可能會不一致,難以產生共識;當合作社成員中的甲、乙其中一位選擇合作,另一位選擇“搭便車”,在這種情況下,選擇合作的成員獲得的利益為(P-C)/n,選擇“搭便車”的成員獲得的利益為P/n;如果成員中的所有成員都選擇“搭便車”,那么沒有人會付出合作中的所需成本,那么沒有人投入,所有人也無法獲得收益。但是在合作社中有人選擇合作、也有人選擇“搭便車”的情況下,“搭便車”的成員就可以獲得較多的收益,選擇合作的成員越少,那么每個選擇合作的成員所負責的成本就相對越多,所以選擇“搭便車”的成員越多,選擇合作的成員可以獲得的收益就越少。在這種情形下,合作社的成員都傾向于選擇“搭便車”,導致在合作社這一集體中,選擇合作的成員越來越少,越來越傾向于不勞而獲。
2.借合作社品牌影響力東風,成員選擇“搭便車”。合作社的成員在參加農民專業(yè)合作社的原因,是希望在合作社中可以取得更多經濟收益,而借著合作社這一品牌的影響力東風就可以達成這一目的。在一個集體中,當集體中的成員人數越來越多時,每名成員在集體中可以做出的貢獻就相對的會變少。該問題在農民專業(yè)合作社中也依舊存在。在合作社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影響力時,合作社的成員就想要借助合作社的品牌效應來使自己獲利;當合作社成員越來越多時,成員在合作社中所做出的貢獻也相對減少,這種貢獻包括對于合作社這一品牌的維護。在這一時候,合作社的成員為了讓自己的收益最大化,可能不會顧及到維護品牌這件事,就會忽視了提升品牌的質量,而且有可能會做出有損合作社品牌的事情。如果合作社成員給合作社這一品牌帶來了負面影響,那么合作社這一集體對外所產生的榮譽感、成就感也會相對減弱,品牌的名聲、口碑等也會產生不良影響。在合作社進行品牌維護,需要合作社成員的共同努力。合作社擁有好的口碑、聲譽都會給合作社帶來更大的經濟利益,會產生意想不到的產出收益,從而必須重視品牌的質量提升。對于合作社成員來說,他們認為合作社的品牌影響力是已經擁有的,不需要自己做出任何維護,只是一味地借品牌影響力的東風使自己獲利;而且他們認為如果自己維護了品牌,那么別人就會獲得品牌影響力的好處,自己獲得的好處就會變少。所以,這種心理導致合作社的成員都會選擇“搭便車”,而不注重品牌的培育。
3.合作社中規(guī)則執(zhí)行困難,成員選擇“搭便車”。在一個集體中,當集體中的成員越來越多時,集體中每名成員相互監(jiān)督的力度就會減弱,很難直接進行監(jiān)督。在農民專業(yè)合作社中,農民很容易進入該組織,因為在該組織中對成員沒有高學歷、高素質、高文化這些要求,所以在合作社這一組織進入較容易,結構相對較分散,而且很多合作社的管理層級設置并不明確也不規(guī)范,導致合作社內部的規(guī)則難以執(zhí)行。在農民專業(yè)合作社中的管理者一般都是當地的農民,文化程度并不高,在管理方面沒有充足的經驗,也沒有規(guī)范性的管理模式,這種管理無法激起合作社成員合作的積極性。在合作社規(guī)模越來越大的情況下,松散的組織中成員之間更不可能進行互相監(jiān)督,導致無法正確判斷成員是否履行義務,這都是因為沒有合理的監(jiān)督而形成的。這種情形下,合作社成員都不樂于履行義務、執(zhí)行規(guī)則,只是一味地享受“搭便車”的福利,獲得收益。
(二)合作社成員“搭便車”行為產生的影響
“搭便車”是一種投機的行為,屬于機會主義。合作社的成員們都想要獲得最大化的經濟利益,在這種想法的驅使下選擇不道德的“搭便車”行為,這樣的做法會使該集體的創(chuàng)新能力減弱以及合作能力下降,最終合作社無法正常發(fā)展,終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
1.在經濟上,“搭便車”無法使合作社規(guī)模發(fā)展。農民專業(yè)合作社在建立初始是為了獲得規(guī)模經濟,讓合作社的每一名成員都能獲得應得的收益。但是,由于合作社成員越來越多,意見難以統(tǒng)一、執(zhí)行任務較難,導致有越來越多的成員選擇“搭便車”,而無法獲得預想的規(guī)模經濟。奧爾森指出,在理性這一觀念上,個人與集體展示出了較大的沖突,個人理性不屬于集體理性的充分條件?,F在我國農業(yè)屬于家庭承包經營制,在這項制度下,合作社中具有獨立生產能力的成員自主經營、盈虧自理、毅然追尋利益最大化。至于他們是否愿意跟隨集體的行動,那取決于他們對于自己的成本收益計算。在現在的合作社中,大部分都想要擴大自己合作社的規(guī)模,但是被集體性行動的困難所束縛。盡管合作社的規(guī)模擴大,可以更好地實現集體的目標,但并不是所有的成員都愿意為了集體的利益而付出自己的最大努力,成員們更愿意選擇不付出而只收獲的行為,那就是“搭便車”行為,成員認為這是最好的選擇,但這會使合作社無法獲得規(guī)模經濟。
2.在口碑上,“搭便車”阻礙了合作社品牌化發(fā)展。農民專業(yè)合作社品牌化是一個廣義的意思,其中之一是農民專業(yè)合作社所代表的自己本身的品牌口碑;另一個意思就是農民專業(yè)合作社中擁有的農產品品牌,其中包含農產品的商標、品牌、三品認證等等?,F在,我國走市場經濟的道路,農民專業(yè)合作社應該更加注重合作社在品牌化道路上的發(fā)展。合作社應該注冊自己的商標,統(tǒng)一自己的品牌商標,利用自身品牌優(yōu)勢,擴大品牌名聲,實現合作社的品牌化,慢慢開始規(guī)?;芾?,使農產品在市場中逐步占據優(yōu)勢地位。但是目前來看,在我國合作社品牌化發(fā)展緩慢,合作社不計其數,在這其中擁有注冊商標的相對較少,而且擁有“三品”認證的更是少之又少,這導致我們的農產品沒有自己的品牌優(yōu)勢,無法從口碑著手來宣傳合作社農產品。所以,必須著手塑造合作社的品牌化,這需要合作社成員集體付出努力,共同維護品牌發(fā)展。但是,合作社規(guī)模越來越大,成員之間相互監(jiān)督不強,總有人希望選擇“搭便車”,不付出任何努力,只享受品牌化的好處,這就影響了合作社品牌化的發(fā)展。
3.“搭便車”難以形成合作社內生型組織。筆者把合作社分為兩大類,是根據合作社形成的根本原因來區(qū)分的,有內生型和外生型兩類。內生型的合作社是根據農民在工作中剛發(fā)現合作的重要性,自發(fā)地形成了合作社;外生型的合作社是在外部條件的作用下而形成的合作社。這兩種不同的合作社主要區(qū)別就是成員在合作社中工作的積極性不同,因為與主動被動有關。如果采取“搭便車”行為的人增加,那么成員的相對積極性下降明顯,那么就很難形成內生型合作社?,F在,我國合作社大多數屬于外生型的合作社,在該類合作社中由小部分強勢的成員來帶領大多數弱勢成員,最初希望“強帶弱”的模式可以促進所有人共同努力,以達到共享利益。但實際上,還是強勢的成員需要承擔大量的工作,“搭便車”行為仍然嚴重,這就形成了現在的局面,外生型合作社相對較多,內生型合作社很難形成。
三、合作社成員“搭便車”行為的產生根源
第一,信任危機。在農民專業(yè)合作社中,合作社帶頭人的領導能力十分重要。有很多合作社的成員都對帶頭人存在不同程度的信任危機。只有一小半的塵成員十分相信合作社帶頭人的能力,認為他有能力帶領合作社更好地發(fā)展;大多數合作社的成員都認為領頭人的領導能力并不盡如人意,如創(chuàng)新能力不夠強、管理能力不夠突出等等。在一個合作社中,帶頭人往往投資相對較多,能力相對突出,并擁有一定的技術與管理才能。帶頭人是一個集體中的權威人物,有決策權、領導權、話語權,權利較大。與此同時,一般的農民只能聽之任之,沒有決策權、話語權,難免對于帶頭人產生不滿情緒,因此不愿為集體做出貢獻或者投入資金,只想“搭便車”。合作社的普通成員希望利益均分,帶頭人偏向按勞分配,這就產生了分歧。普通成員不注重自己做出了多少貢獻,只想獲得更多利益,再加上對于帶頭人的不信任,便更加不愿意付出,導致了“搭便車”行為的產生。
第二,成員不愿付出行動。對于公共物品,人們更多的只是想占有,而不付出任何資金,只是免費地從中獲取利潤。在農民專業(yè)合作社中,成員們在合作社的品牌還沒有形成品牌優(yōu)勢的時候,都覺得自己付出努力但是得不到應有的回報;在已經形成品牌優(yōu)勢之后,覺得自己不努力也不會影響品牌聲譽。他們認為自己的努力與否與合作社的品牌發(fā)展不會產生多少影響,關聯度并不高。所以,在合作社整個的發(fā)展過程中,大多數成員并沒有付出任何努力,對于合作社的品牌建立、品牌維護等都沒有做出任何貢獻,只是想從合作社中獲取好處、分得最多的利益,選擇“搭便車”行為。
第三,缺少完善的監(jiān)督機制與激勵機制。在傳統(tǒng)社會中,對于公共物品隨意使用的情況并不多,因為有規(guī)則進行把控。在傳統(tǒng)社會,如果有人不遵守規(guī)則,那么會有人進行監(jiān)督、甚至懲罰。在農民專業(yè)合作社中,就缺少完善的監(jiān)督機制與激勵機制,所以“搭便車”的人會越來越多。在合作社中,參與的成員進行合作必須進行相互監(jiān)督,只有進行監(jiān)督,成員才會對政策以及規(guī)則進行執(zhí)行。現在,合作社進行的民主選舉、民主決策、財務公開等方面的機制設計得不夠完善,沒有形成完善的監(jiān)督機制,導致各部門、不同成員之間的相互監(jiān)督沒有成效,導致“搭便車”的成員越來越多。
而且,在合作社中,沒有形成內部的激勵機制,合作社的成員們沒有獲得更多的激勵方案來激勵他們進行工作,會產生付出的多但是回報少的心理,導致不愿意多付出一點勞動,但希望收獲更多利益,這最終產生“搭便車”的行為。
四、合作社成員“搭便車”行為的治理
第一,建立合理的分配機制,消除信任危機。在農民專業(yè)合作社的建立過程中,消除信任危機是首要問題。只有建立了合作社成員之間的信任,成員之間才有可能作為“利益共同體”而存在。只有利益目標相同,成員們才會積極合作、相互幫助、資源共享,以求獲得最大化的經濟利益,避免“搭便車”行為的產生。其次,在合作社中,要建立合理的分配機制,有專門的財務部門進行會計核算工作等,有專門的風險調控設置,以應對有可能出現的突發(fā)狀況;在合作社,還應建立合理的盈虧分配機制,寫清各方所應得到的利益及所應承擔的風險。
第二,引領合作社成員創(chuàng)新品牌,積累社會資本。社會資本的累計就是在合作社成員們積極參與合作的過程中產生的,它可以使合作社的發(fā)展更加持久,能夠更優(yōu)質地發(fā)展。在合作社中,要引領合作社成員爭著創(chuàng)新品牌,在創(chuàng)新品牌后,一定要做到維護品牌產生的效應。只有創(chuàng)新品牌,產生更多的品牌影響力,合作社的品牌才會更有影響力,從而產生更多的經濟價值,成員們也可以獲得更多的利益。但是,這些都是建立在沒有人“搭便車”的基礎性上,合作社的成員們要共同譴責“搭便車”行為,并從自身做起,杜絕“搭便車”,共同維護集體利益。
第三,完善相關機制,共同達成多方利益。在農民專業(yè)合作社中,要想減少“搭便車”行為的發(fā)生,就要建立相關的機制并實施下去。首先,要建立合理的內部監(jiān)督機制。在合作社中,可以設計公開的投票選舉制度、公開財務制度、成員的投入、收入透明化,保障合作社中工作運行的公平與公開,讓成員了解利益的形成與由來,而且可以在組織內部相互監(jiān)督。其次,要建立合理的外部監(jiān)督機制。外部監(jiān)督,就是外部的政府部門對于合作社的監(jiān)督。政府部門要從客觀的角度對于合作社的交稅、政策、行為規(guī)范等方面對合作社進行監(jiān)督,對于不合理的行為要對其進行懲罰,對于好的行為要及時對其表揚鼓勵,以形成多方面共同發(fā)展、共同謀利的目的。
結語
本文對于現代社會中農業(yè)專業(yè)合作社中已經存在的“搭便車”行為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及探討,分析了“搭便車”行為產生的原因、造成的影響、產生的根源,并提出幾點建議。目前來看,合作社在我國的發(fā)展趨勢良好,政府需要做好引導工作,盡可能地發(fā)揮它的優(yōu)勢,及時改進工作中的不足之處。“搭便車”的產生多是由于公共物品的存在,這也是無法避免的,現在能做的就是盡可能地減少“搭便車”的行為,盡量控制該行為。筆者建議從消除信任危機、引導(下轉164頁)(上接31頁)成員創(chuàng)新品牌,提升品牌效應、完善合作社相關機制方面著手,來減少甚至消除“搭便車”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