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
【摘要】俗話說,“種子的力量在于生長”。由此,在教學之中,所有的知識都是從點到面、由少到多的積聚,任何知識都有一個由弱到強、由此到彼的生長過程,最終這樣一粒種子知識能夠在一定條件的成長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本文將結(jié)合一些相關(guān)的資料,來試著分析一下應(yīng)該選好“種子”知識,上好“種子課”。
【關(guān)鍵詞】“種子”知識 “種子”課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4-0131-01
所謂的“種子課”,其實是一種比較形象的比喻。如果將其放置于時間上,可以將它看成是一連串課程的開始;如果將其放置于知識中,那么它便是一連串課程的開篇。教師所教學的每一個類別的知識都是極為重要的,其中一些知識同化的課程更是尤為重要,這種知識就像是一?!胺N子”一般,既能夠?qū)⑵淇闯墒呛竺嫠鶎W習的知識的基礎(chǔ),又能夠?qū)⑵淇闯墒呛竺嫠鶎W知識的基點。將這種“種子”知識或者是課程教學好,能夠使后續(xù)知識的自然生長得到有效的實現(xiàn),也能夠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培養(yǎng)。接下來,本文將以北師大版教學內(nèi)容為例,來試著探討一下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應(yīng)該如何選好“種子”知識,上好“種子課”。
一、明確認識“種子”知識與“種子課”
所謂的知識的淵源以及知識的本質(zhì),便是所謂的“種子”知識,而“種子課”既是后續(xù)知識開始的基礎(chǔ),又是后續(xù)知識存在的基點。由此,教師在教學小學數(shù)學的時候,需要對這二者有一個明確的認識。只有將二者的內(nèi)涵了然于心之后,才能夠?qū)W生的“種子課”教學得更好。
例如,以“乘法口訣”這個小節(jié)的內(nèi)容為例。教師在教學這個小節(jié)的內(nèi)容時,首先便需要找到“乘法口訣”中的“種子”知識為何物?在排除了“1的口訣”之后,便能夠明確整個“乘法口訣”中,“2的乘法口訣”能夠?qū)⒑罄m(xù)的“3-9的乘法口訣”有效的推導(dǎo)出來,從而便能夠看出“乘法口訣”這個知識點中的“種子”知識便是“2的乘法口訣”。為了讓學生對這個“種子”知識有一個更加深刻地認識,教師可以引導(dǎo)學生將這個“乘法口訣”倒過來記憶,如此便能夠看出位于下面的“2的乘法口訣”很像是一顆小小的種子。之所以不能夠?qū)⑦@個知識點的“種子”知識看成是“1的乘法口訣”,是因為這個口訣過于單一,不能夠?qū)⒑罄m(xù)的公式推導(dǎo)出來,如此也就沒辦法成為“種子”知識。
二、明確辨別何種知識能夠成為“種子”
在小學數(shù)學的教學內(nèi)容中,一些知識是出于并列狀態(tài)的,而且一些“種子課”不一定非得是最原始的知識。由此,教師在選擇“種子”知識的時候,需要進行仔細的考量。只有明確了什么樣的知識才能夠成為“種子”知識,教師才能夠展開針對性的教學,來提高學生的數(shù)學水平。
例如,以“長度單位”這個知識點的教學為例。在北師大版本的教學中,整個教學內(nèi)容其實并沒有按照米—分米—厘米—毫米這樣一個過程,而是先從學生所熟悉的內(nèi)容入手,即先安排學生學習“米和厘米”,然后在引導(dǎo)學生學習“分米和毫米”。從上面的這一內(nèi)容,便可以看出,在“長度單位”的知識教學中,“米與厘米”是“長度單位”的“種子”知識。在面對一些并列的知識時,教師需要引導(dǎo)學生仔細觀察,然后將“種子”知識準確的找出來。
三、明確認識“種子”知識所在“土壤”
教師在引導(dǎo)學生學會怎樣找尋“種子”知識之后,便可以帶領(lǐng)學生,來使其認識,應(yīng)該將找尋出來的“種子”知識根植于怎樣的“土壤”之中。古語有云,“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只有將“種子”知識根植于合適的土壤之中,教師的教學才能夠更加高效。
還是以“長度單位”這個知識點為例。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可以出示這樣一個題目,即“1-1=9”,學生在看見教師的這個式子之后,便會提出“這個式子是錯誤的”。教師在聽見學生這樣的提問后,將其改成1()-1()=9,讓學生在這之中填上合適的計量單位,以此來使得這個式子能夠變得成立。學生在填寫過程中,可能會填寫“元、角、分”,也可能會填寫“米、分米、厘米、毫米”。如果學生是先學了“長度單位”,那么便可能在填寫“元、角、分”的時候聯(lián)想到上面去,因為這兩個計量單位中都存在著一種“十進制”的關(guān)系。原本的知識成為舊知識,而“元、角、分”的內(nèi)容則成為新知識,這樣一來,舊的知識便成為了“新知識”的“種子”知識,這就為其找到了合適的土壤。
四、結(jié)語
總的來說,教師想要上好“種子課”,就必須要選好“種子”知識。由此教師需要引導(dǎo)學生對二者的概念有深入的認識,然后帶領(lǐng)學生,使其明白應(yīng)該如何選擇“種子”知識以及合適的“土壤”。通過這樣的方式,來使得教師的教學質(zhì)量以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何海濤.在“種子課”中探尋問題解決的有效策略[J].四川教育,2017(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