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娟
摘 ? ?要: 導游詞,作為導游與游客進行交流、向游客提供旅游服務的重要工具,其準確性直接決定導游服務質(zhì)量水平。本文以南京景點導游詞為例,分析影響導游詞英譯質(zhì)量的因素,并基于以游客為中心、以文化為導向的翻譯原則,提出“異化”為主、“歸化”為輔的翻譯策略。
關鍵詞: 導游詞 ? ?英譯 ? ?歸化 ? ?異化
中國旅游業(yè)改革開放40多年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旅游業(yè)已然成為世界了解中國的一個重要窗口。導游詞不僅是導游人員對自然、人文景觀的講解詞,而且是傳播文化的重要工具,其質(zhì)量直接影響導游服務質(zhì)量。因此,導游詞的英譯應堅持高標準和高要求。簡潔、準確的導游詞,可以幫助國外游客更好地了解中國的民俗風情及歷史文化。然而,在當下旅游服務市場,由于英漢語言文化差異,部分導游詞在英譯過程中喪失原有的語言美感。有些只是進行簡單的字面翻譯,忽略文字背后隱藏的文化含義,造成譯文不到位,甚至對漢文化作錯誤解讀。因此,譯者在翻譯時,既要考慮漢語的語言特點,又要考慮英漢文化差異,以求更準確地將中國文化傳播給世界各地游客。
一、歸化與異化
翻譯不僅要具有傳遞語言信息的功能,而且要具備文化交際的功能?!绊樆迸c“陌生化”的翻譯方法首次由Schleiermacher提出來:“譯者要么盡量尊重原作者,讓讀者適應作者;要么盡量尊重讀者,讓譯文貼近讀者”[1]。美國著名翻譯理論學家Venuti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歸化”與“異化”的概念。他認為“歸化”是“把原作者帶入譯入語文化”,“異化”是“接受外語文本的語言及文化差異,把讀者帶入外國情景”[2]。Shuttleworth和Cowie將“歸化”定義為“在翻譯中采用透明、流暢的風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譯策略”;將“異化”定義為“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異域性,故意打破目標語常規(guī)的翻譯策略”[3]。
歸化和異化是關注點在于文化大語境層面。兩者之間互為補充,皆能在目的語文化中實現(xiàn)自身的存在價值。采用歸化法時,譯者應向譯語讀者靠攏,盡可能使源語文本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語文化讀者的世界。采用異化法時,譯者應向作者靠攏,在譯文中保留源語文化,豐富目的語文化和目的語的表達方式。
二、導游詞英譯的影響因素分析
(一)中西思維方式的差異
思維方式是文化與語言間溝通的橋梁。每個民族生活在特定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之中,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形成不同的思維方式。思維形式首先表現(xiàn)和反映在人們的語言里。思維方式的差異正是造成語言差異的一個重要原因。中國傳統(tǒng)思維注重實踐經(jīng)驗知識,注重整體思考,借助直覺從整體上模糊地認識對象,喜用主體思維;西方思維注重科學、理性,重視分析、實證,善用邏輯推理認識事物,偏好客體思維。
(二)英漢語言的差異
漢語屬于漢藏語系,英語屬于印歐語系,語言特征存在較大差異。英語重結(jié)構(gòu),運用形態(tài)變化表達語法關系;漢語重語義,通過語序及虛詞表達語法關系。英語重形合,常用各種形式手段(如關聯(lián)詞)連接詞語、分句或從句,注重顯性銜接,注重句子結(jié)構(gòu)完整;漢語重意合,少用甚至不用形式連接手段,注重隱性連貫,注重功能、意義。
(三)英漢導游詞文體的差異
中西方在思維方式、審美習慣等方面的不同導致英漢導游詞的文體風格存在較大差異。英文導游詞文本注重實用性,語言簡明樸實,用詞精準,具有強大的信息功能;中文導游詞喜用華麗的辭藻,注重對仗工整、節(jié)奏明快,尤其是講解祖國的名山大川等古跡時往往會引用一些古代的詩詞歌賦,試圖營造出如詩如畫的意境。正如楊敏和紀愛梅所指出的那樣:“英美旅游篇章具有明顯的非修辭性,漢語篇章里修辭的運用和形容詞使用效率均高于英語旅游篇章?!盵4]
(四)譯者的能力及譯文質(zhì)量監(jiān)管參差不齊
涉外導游可以說是“民間外交使節(jié)”,提供旅游服務的同時還肩負著傳播中國文化的歷史使命。“根據(jù)旅游者的要求和期望,好的導譯詞應包括內(nèi)容充實、生動有趣、真實可信、實用性強、文化性強、啟迪受益、幽默風趣等要素”[5]。這對譯者的理解和語言表達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譯者不僅要吃透源語文本,而且要準確無誤地將源語文本的信息和文化內(nèi)涵以目的語形式傳遞給國外游客。鑒于此,陳剛教授提出譯者要有源語知識、文本相關知識、專題知識、譯語知識、對比知識、旅游專業(yè)知識及實踐知識等方面的知識儲備[5]。然而現(xiàn)實是,旅游翻譯人才短缺,要么譯者沒有或者缺乏導游工作的經(jīng)驗,要么導游員缺乏專業(yè)的翻譯理論知識或?qū)嵺`,因此導游詞的翻譯存在諸多問題。其次,導游詞的譯文質(zhì)量存在監(jiān)管不嚴的現(xiàn)象。翻譯沒有相應的組織機構(gòu),大多以個體的方式進行,并且未經(jīng)嚴格的審核就投入使用,出現(xiàn)大量不得體與不規(guī)范的譯文,甚至出現(xiàn)一些低級的拼寫和語法錯誤。
三、導游詞英譯的原則
翻譯是用一種語言準確、完整地傳遞另一種語言表達的思想內(nèi)容。從某種程度上說,翻譯是一個思維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為了更好地了解世界及被世界所了解,譯者在翻譯導游詞的過程中必須熟悉和尊重中西方文化差異,遵循一定的翻譯原則,才能使游客充分了解中國的文化內(nèi)涵。譯者在翻譯導游詞的過程中應遵循以下兩個原則:
(一)以游客為中心的原則
導游詞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服務對象十分明確,即游客。因此,導游詞的翻譯可以說是一項有目的的活動。這就要求譯者在進行導游詞翻譯時以海外游客為中心,站在游客的立場思考如何幫助他們充分理解和接受中國的文化,使來自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中國得以度過一美好的旅游時光。
(二)以文化為導向的原則
東西文化是世界上差異最大的兩種文化,到中國來旅游的海外游客必定對中國文化十分感興趣,因此導游作為文化對使者,在講解時有必要介紹有關景點的歷史典故、風土人情、民間傳說、民族風俗等,使游客可以更立體地感受中國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因此,譯者在進行導游詞翻譯過程中必須堅持以傳播中國文化為導向的原則。
四、歸化和異化在導游詞英譯中的應用
導游詞是導游引導游客觀光游覽時的講解詞,存在價值在于服務游客。海外游客來中國旅游,并不只是游山玩水,想更直接地、更深層次地感受中國文化,體驗中國魅力。考慮到海外游客的文化取向及可接受度,為了更好地保留中國旅游文化的“異國情調(diào)”、激發(fā)游客的旅游興趣,建議譯者在導游詞的英譯過程中采用以“異化”為主、“歸化”為輔的翻譯策略。下文以南京旅游景點為例,從加注法、類比法、省譯法三個緯度探討歸化、異化在導游詞英譯中的應用。
(一)加注法
陳剛教授指出:“導游詞中與特定文化有關的詞特別多,但這些詞在譯入語英語中多無對應詞,即出現(xiàn)所謂的詞匯空白現(xiàn)象?!盵6]在這種情況下,譯者可以采用加注法解決詞匯空白的問題。加注法分為直譯加注及音譯加注,通??梢杂脕硌a充名詞解釋、文化背景等相關信息,幫助目的語讀者更好地理解源語文化。例如:
(1)原文:在入口處矗立著沖天式花崗巖牌坊,上面寫著“博愛”二字。
譯文:At the entrance stands the great marble Paifang (memorial archway) which reads “Bo Ai” meaning “universal love”.
(2)原文:鄭和文化園,是明代著名航海家鄭和的墓冢。鄭和本名馬和,出生于云南一個穆斯林家庭,后跟隨朱棣在“靖難之變”中立下卓著戰(zhàn)功,明成祖朱棣御書“鄭”字賜姓馬和,史稱鄭和。
譯文:Zheng He Culture Park is the graveyard of Zheng He, a famous navigator in the Ming Dynasty(1368-1644). Zheng He, whose original name was Ma He, was born in a Muslim family of Yunnan Province. Following Zhu Di, he took part in Jingnan Campaign(a famous war in Chinese history breaking out among ruling class for the throne). Because of his outstanding military contribution, the surname of Zheng was conferred on him.
例(1)是導游在介紹中山陵博愛坊的導游詞。原文中的“牌坊”“博愛”均采用音譯加注的翻譯方式,在保留漢語文化獨特性的同時又達到宣傳中國文化的目的。例(2)是導游介紹鄭和文化園時的解說詞。中國的名勝古跡一般涉及某一朝代或某一歷史事件,考慮到國外游客可能對我國歷史朝代不太熟悉,因此翻譯時需要補充介紹該朝代的起止年份。因此,譯者在翻譯時首先增補了明代的起止年份,其次對“靖難之變”給出了簡單的說明,即明朝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爭奪帝位的戰(zhàn)爭。這樣的處理方式方便游客更好地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
(二)類比法
格特Gutt在他的老師斯珀伯(Sperber)和威爾遜(Wilson)的關聯(lián)理論基礎上提出關聯(lián)翻譯理論。關聯(lián)翻譯理論認為翻譯時一個對源語進行闡釋的動態(tài)的明示-推理過程,推理所依據(jù)的就是關聯(lián)性。譯者應堅持最佳關聯(lián)原則,為讀者提供最佳語境效果,使翻譯這一言語交際行為取得成功[7]。就導游詞的英譯而言,針對文化對應詞少這一特點,譯者在翻譯實踐中應盡可能地尋找英語中的文化替換詞進行類比。包惠南、包昂在《中國文化與漢英翻譯》一書中指出,為使旅游信息在英語讀者中產(chǎn)生積極的反響,譯者可以采用“由此及彼”的類比法拉近讀者與中國文化的距離,這樣容易使他們產(chǎn)生認同感和親近感[8]。例如:
(3)原文:穿過牌坊,有是一條長480米、寬40米的墓道,墓道兩旁對稱地種植著雪松和檜柏。
譯文:Through Paifang there is a Passway of 480 meters (about 1,574 feet) long and 40 meters (about 131 feet) wide, on both sides of which stand orderly pine and cypress trees.
(4)原文:從永樂三年到宣德八年,鄭和七下西洋,歷盡艱險,與沿岸各國進行文化交流,締結(jié)邦交,促進友誼。
譯文:From 1405 to 1433, Zheng He voyaged for 7 times, experiencing all kinds of hardships, promoting cultural communication, establishing diplomatic relations and strengthening the friendship with all the nations he arrived in.(While Christopher Columbus began his first trip across the Atlantic Ocean from Spain in 1492 and discovered the New World.)
例(3)是導游介紹中山陵時的導游詞。譯者在翻譯墓道的長度及寬度時換算成對外國友人來說比較熟悉的長度單位——英尺,充分體現(xiàn)以游客為中心的翻譯原則。例(4)是導游在介紹鄭和的生平。原文中“從永樂三年到宣德八年”對于很多中國人來說都不一定很了解,因此沒有必要詳細解釋這個文化概念,有時反而會造成理解上的困擾,因此譯者在翻譯時直接采用具體的年份,并且為了游客對這個歷史年代有一定的親近感,譯者列出西方航海家哥倫布發(fā)現(xiàn)新大陸的時間,這樣的處理方式拉近了海外游客與中國歷史的距離。
(三)省譯法
省譯,即簡化譯文,指的是為了避免譯文累贅,譯者在翻譯時可以刪去不符合目的語思維習慣、語言習慣和表達方式的詞。漢語中有很多四字成語、疊詞、偏義副詞或存在語義重復的表達,翻譯時若進行直譯未必達意,有時采用省譯法反而能達到更好的效果。
(5)原文:這就給了想要奪權篡位的燕王以“日邊有烏云”(也就是說皇帝身邊有小人)的借口,于建文二年七月打著“清君側(cè)”的旗號,發(fā)動了史上非常著名的“靖難之役”。
譯文:In this way, Lord Yan, who planned to usurp power, pretended that some evil was around the emperor, and launched Jingnan Campaign in Ming Dynasty(1368-1644), a famous war in Chinese history breaking out among ruling class for the throne.
(6)原文:櫻洲以遍植櫻花而得名。春天,這里是賞櫻勝地,繁花似錦,人稱“櫻洲花?!薄?/p>
譯文: The Ying Isle is famous for its cherry blossoms. When the cherry blossoms bloom in the early spring, the isle seems to be an ocean of flowers.
例(5)是導游介紹陽山碑材風景區(qū)的講解詞。句中“日邊有烏云”“皇帝身邊有小人”及“清君側(cè)”都是表達同樣的意思,即皇帝身邊有壞人,如果將“日邊有烏云”直譯成“there are black clouds around the sun”,海外游客就會變得更加困惑,因此沒有必要一一進行翻譯;“建文二年七月”對于很多中國人來說都未必知道準確年份,一般海外游客更是如此,因此采用省譯法較為妥當,給出明代這個大的時間概念即可?!熬鸽y之役”的翻譯方式同例(2)。例(6)是導游介紹玄武湖櫻洲的講解詞?!胺被ㄋ棋\”屬于典型的四字成語,與“花?!贝嬖谡Z義重復;另櫻花盛開宛如花海,擁有這般美景的櫻洲自然是“賞櫻勝地”。譯文語言簡明、信息明確,并給游客留下“令人神往”的美妙意境。
五、結(jié)語
中國文化的翻譯和傳播對所有譯者而言一直是一個很大的挑戰(zhàn)。導游詞在跨文化、跨心理交際特點上表現(xiàn)得更直接。譯者在導游詞翻譯過程中始終面臨“歸化”與“異化”的選擇。 “異化”策略的使用受兩個因素制約,“一是譯入語語言文化規(guī)范的限度;二是譯入語讀者接受能力的限度”[9]。也就是說,在采用異化法的時候,必須注意“度”的問題,過度異化會造成譯文質(zhì)量不高。因此,建議譯者在英譯導游詞時采用“異化”為主、“歸化”為輔的翻譯策略,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內(nèi)外兼顧,既考慮到海外游客的實際需求,又推動中國文化闊步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1]Schleiermacher, F.. On the Different Methods of Translating[A]. In Rainer Schulte & John Biguenet(eds).Theories of Translation: An Anthology of Essays from Dryden to Derrida[C]. Chicago & London: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92: 36-54.
[2]Venuti, L..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1995.
[3]Shuttleworth Mark & Moira Cowie.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 Manchester[M]. UK: St Jerome,1997.
[4]楊敏,紀愛梅. 英漢旅游篇章的跨文化對比分析[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11):31-35.
[5]陳剛.旅游翻譯[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
[6]陳剛.涉外導游詞翻譯的特點及策略[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3):67-73.
[7]Gutt,E. A..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8]包惠南,包昂.中國文化與漢英翻譯[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3.
[9]孫致禮.再談文學翻譯的策略問題[J].中國翻譯,2003(01):48-51.
基金項目:2017年度江蘇省教育科學院、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十三五”科研規(guī)劃第二期課題一般項目“導游詞的英譯”(項目編號:JSSNU17YB04)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