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娟
(喀什大學,新疆 喀什 844000)
“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是儒家的道德規(guī)范 ,也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廣泛地存在于人們的道德觀念中,深刻地體現(xiàn)在每個人身上。但是儒家文化與人類群體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現(xiàn)象是沒有天然關系的,”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存在于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對人的生活和思維方式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然而,在不同的歷史文化與各異的民族風俗中,人們對它的解釋和名稱有著不一樣的詮釋?!爸摇庇泻茇S富的含義,千百年間,孔子和孟子對“忠”的定義也在不斷地完善。孔子認為“忠”指全力幫助別人,與人交往的時候要真誠無欺;先有“忠”后有“仁”,在此基礎上闡述了“仁”的人生哲學觀念?!爸摇痹诿献拥恼軐W中是一種道德準則,意在育己育人?!叭V”中講到,“君為臣綱”又是“忠”的另一層含義,即臣下對君王的“忠”是無條件的永恒的?!墩撜Z·子路》:“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忠”是積極的意義,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研究“忠”,需要明白“忠”是在何時提出的,及其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從而才能了解“忠”的歷史背景及其現(xiàn)實意義。
首先,戰(zhàn)國時期便有了郡縣制,從而降低了宗法體系的影響力,強化了君權的影響力,繼而產(chǎn)生了封建君主專制這一政治體制?!爸摇笔侨藗兘煌械囊环N正能量的體現(xiàn),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忠”的思想在戰(zhàn)國期間有了新的解釋,在智慧的引導下人際關系的價值得到了認可,從而“忠君”被廣泛地倡導,使得“忠”的規(guī)范逐漸進入單向化。這就是說“忠”并不是單一地繼承了既定社會關系及其習俗,而是在這一基礎上做了有利的整改,關于臣下的一方面的要求替代了原來的君臣二者間的規(guī)范,自此“忠”的觀點發(fā)生了變更,由單一的道德要求轉化成一項更為詳細的道德標準,進而制約人們的思維和行為?!豆茏印ば蝿萁狻诽岢觥岸鼐粗倚牛枷轮R病?,說明人們已經(jīng)將“忠”認為是臣下的單方面的義務了,隨著“忠臣”觀念不斷傳播,這一單向的義務也被社會所接受和認可?!赌印贰渡叹龝贰豆茏印返任墨I中都呈現(xiàn)了“忠”等字詞,而《荀子》《韓非子》中更是頻繁地使用“忠臣”一詞。
其次,春秋時期,道德規(guī)范得到新的發(fā)展,“智慧”反思因素成為“忠”這一觀念的基石,利用“君仁臣忠”、“君令臣共”等觀念,對君臣之間給予相應的制約,孔子將君臣地位劃為平等,強調了“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的理論。到了戰(zhàn)國中葉,這種思想理念被孟子遵循,在《管子·君臣上》中提出“上之人務德,而下之人守節(jié)”的觀點 ,同時規(guī)范君臣二者的行為規(guī)范,臣對君王的忠誠依賴于君王的德行,因此,《管子·形勢解》提出:“臣下者,主之所用也,能盡力事上,則當于王……主苛而無厚,則萬民不附……臣下隨而不眾?!薄睹献印るx婁下》亦提出“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之事君如有腹心。”
再者,戰(zhàn)國時期,在政治方面,臣下對君主的依靠并不是絕對化的,常常出現(xiàn)謀權篡位的狀況,對社會造成了負面影響。在這樣的歷史條件和社會環(huán)境下,提出了要加強君主的權利,“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順則天下治,三者逆則天下亂,此天下之常道也”[1],以不斷強化忠君的思想和觀念。戰(zhàn)國末期,“忠”的觀念又得到了新的發(fā)展,盡管《孝行覽》中“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務,而萬事之紀也,夫執(zhí)一術而百善至、百邪去,天下從者,其惟孝也”,給予了“孝”極高的贊賞,將“孝”提升到一個很高的地位,然而又將“事君不忠,非孝也”歸入孝,至此“孝親”至上的觀念有所改變,借使“忠”與“孝”達到了等同的社會位置,《勸學》也提出“先王之教 ,莫榮于孝,莫顯于忠”,看似“忠”與“孝”地位相等,實則突出了“忠君”觀念的重要性,也將這一觀念進一步升華。
因此,在等級社會這樣一個環(huán)境下提出“忠”的思想觀念,它表明了等級制度下,下級對上級的尊敬和服從,以及下級對上級要做到竭盡全力的工作與服務,突出了為下者“克忠”。春秋時期,個人對國家社稷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同樣稱為“忠”,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不但賦予“忠”新的外延,更是對上古時期思想的繼承。
首先,“忠”在文化及道德層面的含義。“忠”作為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歷史上“五常八德”指“仁義禮智信”“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忠”為其之首。對于“忠”《玉篇》解釋為:“直也?!薄对鲰崱方忉尀椋骸皟缺M其心,而不欺也?!?《廣韻》解釋為“無私也”。從道德觀念的層面看意為真誠、正直、恭敬,因此,對“忠”最原始的解釋就是竭盡全力地做事、真誠地與人交往。其次,“忠”在政治層面的含義?!爸摇钡挠^念始終在上下級的相處過程中倡導著正面的價值取向,從而在忠君、忠于國家的觀念上得到政治認同?!墩f苑》:“賢臣之事君也,故茍有可以安國家,利人民者不避其難,不憚其勞?!薄墩撜Z·八佾》中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笨鬃诱J為“忠”是為官的根,是每個為官之人都要履行的品德標準,是一種內心的約束??鬃影选爸摇弊鳛榻鉀Q個人和社會關系的量尺,他并非憑空討論,而是與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相結合,把它放到一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中去,內容涉及到“忠”的智慧在人的精神領域的運用和貫穿。最后,“忠”在人本層面的含義?!墩撜Z》賦予“忠”深刻的含義,例如《論語·憲問》:“子曰:愛之, 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從某方面來說,“忠”的意義對人影響更大,從而可以看出孔子認為單從育人成效上來比較,“誨”的教育方式并未達到預期,而“忠”卻較好地實現(xiàn)了總體的和諧。所以“忠”這種社會價值的存在,即正能量的宣傳,也是對自身的道德約束,屬于每個人所要學習的范疇?!爸摇备筇岣咦陨硭仞B(yǎng),用大愛去包容一切, 要用無私去奉獻一切,與他人真誠交流和溝通。
《中庸》是儒家的經(jīng)典代表作品,“誠”為其精髓?!罢\”思想是指為人忠厚講誠信,真實不欺騙他人。如今,面對復雜的國際形勢,“誠”思想依然有著強大的生命力,為國家經(jīng)濟發(fā)展、社會政治穩(wěn)定以及個人素養(yǎng)的提升提供了強有力的思想保障,具體體現(xiàn)為忠誠于黨和忠誠于人民。
首先,從“忠”到“忠誠”,是時代的進步 ,也是適應社會發(fā)展要求的。馬克思主義是共產(chǎn)黨的指導思想,發(fā)揮忠誠的意義、體現(xiàn)忠誠的價值關鍵在于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忠”要求人要做到真誠無欺,忠誠是一種衡量人生價值的尺度,《辭?!罚?979)對其的解釋為“盡心竭力”。然而,“忠”作為一種道德標準,在利益的驅使下容易出現(xiàn)道德滑坡等現(xiàn)象,因此對人的約束力較低?!罢\”為人道之本。鄭玄認為“誠”是人事之根本,《中庸》中也強調了“誠”對“人道”的決定作用,也就是說“個人的社會價值或政治理想能否實現(xiàn),主要或根本原因就在于個人是否‘誠’”。[2]因此,“忠”固然重要,但容易讓人的思想走極端,而“不誠無物”之思想加強了人們的道德約束力,要求人事之本以“誠”為首,“忠”與“忠誠”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二者相輔相成共同服務于社會的發(fā)展。新時代,隨著社會生產(chǎn)力的不斷提高,“破除舊思想,樹立新觀念”[2],已成為指導人們社會實踐的新理念,對“忠誠”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向善、敬老,也要忠誠于黨、忠誠于人民。
其次,忠誠于黨就是要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決維護黨的總書記在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當前應堅決維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tǒng)一領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我們前行,忠誠核心就是要在政治上要有堅定的政治立場、明確的政治方向、正確的政治信仰,緊緊圍繞核心捍衛(wèi)核心,保持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優(yōu)秀傳統(tǒng)不動搖。忠誠核心即維護核心,維護黨中央權威是一個原則性的問題,全黨要用先進的思想觀念、高度的政治敏銳性,確保行動上的實效性,時刻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浪潮中,強化政治意識,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秉持大局意識,用發(fā)展的眼光看世界,自覺樹立服務意識維護國家大局;牢記核心意識 ,將捍衛(wèi)核心作為責任擔當;確??待R意識,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的決策部署,提升工作能力,讓“誠”之精髓貫穿于工作始終。
最后,忠誠于人民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皠趧尤罕娛撬幸磺猩鐣F體及國家機關之領導核心”[4],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了歷史,并決定國家前途,因此要保持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不動搖。忠誠于人民要在人民需要時敢于擔當、樂于作為、善于奉獻,“把人民群眾的小事當作自己的大事,從人民群眾關心的事做起,帶領人民不斷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5]。堅持執(zhí)政為民思想,積極走進人民,時刻服務人民,永遠依靠人民,讓人民群眾在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型期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真誠地為人民群眾解決困難,竭盡全力幫助人民群眾發(fā)展,堅決貫徹黨的群眾路線方針政策 , 為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砥礪奮進,早日實現(xiàn)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
“忠”是每個人都熟悉的一個字,“忠”作為一種價值取向,對人褒獎可以用“忠誠”“忠孝”等,在歷史上,“忠”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對中華歷史文明的發(fā)展與繼承產(chǎn)生了深遠而廣泛的影響?!盾髯印罚骸爸?,誠也。”在當代社會,面對生活中道德缺失、誠信淡忘等問題,“忠誠”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我們需要以之為向導,發(fā)揮其在當代信仰教育中的積極效應。
“忠誠”的觀念并不是作為一種特定的規(guī)范對人加以約束,而是一種道德性義務,是人發(fā)自內心的真摯的道德精神和沒有任何附加條件的道德原則。馬克思主義信仰“把無產(chǎn)階級政黨提高到解放全人類的歷史地位和作用的高度,從歷史的必然性與無產(chǎn)階級及其政黨的應然性中,對無產(chǎn)階級政黨所具有的先進性作出了完美的闡釋”,[6]是崇高的信仰?!爸艺\”作為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基石,首先,要忠誠于馬克思主義理論認同,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觀點武裝頭腦,夯實理論基礎;其次,要以忠誠之心持之以恒,堅守馬克思主義信仰,將馬克思主義信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最后,以“忠誠”為核心,忠誠于黨、忠誠于人民,不斷促進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
“忠誠”的文化內涵使得其起到治國安邦之功效,為人處世之原則。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勇立時代的潮頭,引領“中國號”巨輪,向著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繼續(xù)前進。一方面,“忠誠”有助于樹立正確的政治立場。根據(jù)《中國共產(chǎn)黨黨章》的要求:每個黨員要“對黨忠誠老實,言行一致”,這是每個共產(chǎn)黨員都要履行的義務,更是黨對其的考驗。我黨始終是人民群眾的先鋒隊,黨員更是要以“忠”報國 ,時刻起到先鋒模范帶頭作用,這就需要其時刻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銳性和鑒別力。另一方面,“忠誠”是防止政治信仰危機的有利武器。隨著西方思潮的不斷涌入,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不正之風席卷而來,嚴重破壞了我國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健康發(fā)展,導致政治信仰危機的出現(xiàn),“忠誠”以其獨特的道德約束方式,讓人們時刻保持警醒,嚴格要求自己,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確保正確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場,講紀律守規(guī)矩,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確保時刻對國家和人民高度的責任感和危機感。
在現(xiàn)實社會中,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就是要矢志不渝地為人民服務。隨著經(jīng)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信仰模糊、信念缺失等現(xiàn)象屢見不鮮,假奶粉、地溝油、環(huán)境污染、醫(yī)患等問題層出不窮,嚴重危害社會健康發(fā)展。要做到對人民忠誠,就要“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5]。第一, 以“忠誠”為道德準繩,樹立正確的利益觀。確立人民利益至上的信念,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自覺抵御社會中的不良現(xiàn)象。第二,弘揚“忠誠”精神。“忠誠”作為全人類的道德規(guī)范,要求人們不僅要履行相應的道德義務,更要將“忠誠”精神發(fā)揚光大,讓“忠誠”的美德源遠流長。第三,促進為人民服務信仰養(yǎng)成教育。秉持誠信教育,杜絕不求實效、不負責任的工作作風, 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去除不思進取、不守紀律的工作態(tài)度,發(fā)揚忠實 、忠誠、忠信、忠孝等優(yōu)秀品質,樹立文明社會新形象。
“忠”的精神的傳承隨著歷史文明的起源而存在,但它是一個永不過時的話題。市場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改善了人們對物質層面的需求,在人們享受物質所帶來的滿足感的同時,卻懈怠和忽視了崇高精神領域。扭曲的價值觀隨處可見,社會的道德底線逐漸下滑?!睹献印けM心上》中有言:“反身而誠,樂莫大焉?!闭f明人要做到自我反省誠實不欺騙,方可內心安寧,才能與他人一同享受精神上的愉悅。因此,我們的社會需要以“忠誠”為價值向導,提倡忠誠無欺、不作假的精神。無論社會如何發(fā)展,我們的生活中始終需要正直、認真、忠誠守信的人作為我們前進的領頭羊,人要學會忠于自己內心,忠于夫妻、父子和兄弟;與朋友來往,做到純潔善良,信守諾言;商人,做到誠信,不欺詐不隱瞞,那么無論社會如何變化,環(huán)境怎樣惡劣,我們的內心始終都能保持一些安寧、純潔與善良,讓我們的家園有個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