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長強 羅谷松
摘 要: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下,汽車等先進制造業(yè)的投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將大幅提升,“一帶一路”占據中國汽車“走出去”市場的半壁江山,然而“一帶一路”經濟發(fā)展、消費特點與汽車市場均存在明顯的不均衡和不充分。本文從銷售與生產、時間與空間、重點國家與地區(qū)、市場差額等多個維度,系統(tǒng)分析2005-2017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汽車產業(yè)的市場供需格局和時空變化特征,并提出中國汽車產業(yè)要因勢導利,注重資、技、品并舉,搶抓新一輪汽車對外開放的戰(zhàn)略機遇;因地制宜,分地區(qū)施策,分類加強與“一帶一路”主要地區(qū)(國家)投資合作,推動中國汽車從“走出去”邁向“融進去”。
關鍵詞:對外開放;一帶一路;汽車市場;時空變化;對策建議
當今,中國正在開啟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新征程,汽車等先進制造業(yè)的投資便利化、貿易自由化水平將進一步大幅提升。近年來,伴隨“制造業(yè)回歸”和“制造業(yè)升級”雙向戰(zhàn)略的實施,世界各國都對以汽車工業(yè)為代表的先進制造業(yè)重新布局,而“一帶一路”覆蓋活躍的東亞經濟圈、發(fā)達的歐洲經濟圈和廣大沿線腹地,汽車市場空間巨大、潛力無限。我國汽車產業(yè)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快速發(fā)展,在“中國制造”中起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達5%。近年來,我國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出口汽車商品呈穩(wěn)定增長態(tài)勢,2017年中國出口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汽車為64.07萬輛,同比增長23.75%,占出口汽車總量的60.23%,汽車產業(yè)已成為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實現(xiàn)產能合作和加強雙邊、多邊貿易的重要切入點。2018年中國汽車出現(xiàn)28年來銷量首次下降,我們必須加快拓展國際市場,尤其是緊抓“一帶一路”戰(zhàn)略機遇,實現(xiàn)由“汽車大國”向“汽車強國”的轉變。
因此,本文從市場供給需求的角度,全面而細致、系統(tǒng)而深入地關注2005-2017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汽車市場的時空變化特征,并提出汽車國際產能合作的對策與建議。
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汽車市場的時空變化特征
本文使用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汽車銷量和產量數據來源世界汽車制造商協(xié)會,由于東帝汶、不丹、阿富汗、馬爾代夫、吉爾吉斯斯坦、摩爾多瓦等國的汽車銷量數據缺失,最終選取60個國家作為本文的研究對象(具體見表1)
(一)沿線國家汽車銷售的時空變化
1.沿線總體銷量:增長較緩、增幅不大,增速與全球齊頭并進。2005-2017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汽車總體銷量增長較為平緩,從2005年的1015.78萬輛,增長到2017年的1504.97萬輛,13年的增長幅度接近50%;“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基本與全球汽車銷量的增速保持一致,2005年“一帶一路”國家汽車銷量在全球占比為15.41%,到2017年該比例為15.55%,說明13年間“一帶一路”國家在全球汽車銷售的份額基本維持不變。
2.主要地區(qū)銷量:多數地區(qū)(除獨聯(lián)體)均有增長,南亞規(guī)模最大、增速最快。從2005-2017年“一帶一路”沿線主要地區(qū)汽車銷量來看,2017年“一帶一路”汽車市場規(guī)模(銷量)從大到小的地區(qū)依次為南亞(434.83萬輛)、西亞(344.34萬輛)、東盟(330.05萬輛)、中東歐(201.52萬輛)、獨聯(lián)體(173.32萬輛)、中亞(20.9萬輛)。2005-2017年期間,大部分地區(qū)汽車銷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其中,汽車銷量增長最快的是南亞地區(qū),從2005年的162.79萬輛增長到2017年的434.83萬輛,增幅高達167.2%;汽車銷量唯一出現(xiàn)明顯下降且波動最大的地區(qū)是獨聯(lián)體國家,銷量曾經從2005年212.31萬輛增長到2008年的392.45萬輛,金融危機后出現(xiàn)“斷崖式腰斬”,再到2017年汽車銷量僅為173.32萬輛。再看東盟市場,東盟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第一個重要樞紐和21海上絲綢之路的必經地,地緣優(yōu)勢凸顯,目前大多數為發(fā)展中國家,處于高速發(fā)展階段,汽車消費市場潛力巨大,2017年東盟十國的汽車整車銷量達330.05萬輛,比2005年增長60.6%。
3.重點國家銷量:銷量超百萬的國家僅4個,分別是印度(434.83萬輛)、伊朗(171.86萬輛)、俄羅斯(160.23萬輛)、印度尼西亞(106.09萬輛)。銷量超十萬的國家有21個。2017年“一帶一路”沿線汽車銷量大于10萬輛的國家有21個,銷量大于20萬輛的國家有14個,銷量大于50萬輛的國家僅8個。
(二)沿線國家汽車生產的時空變化
1.沿線總體產量:增長平穩(wěn),僅有2/3的國家具備汽車生產制造能力。從2005-2017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汽車的生產制造情況來看,13年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汽車產量從2005年的973.88萬輛,增長到2017年的1774.29萬輛,增長幅度達到82.4%。但是,尤為值得關注的是,本文選擇的60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只有18個國家生產制造汽車,剩余超過2/3的國家(42個)汽車完全依賴進口。
2.主要地區(qū)產量:多數地區(qū)(除獨聯(lián)體)均有增長,但地區(qū)間差距被不斷拉大。其中,汽車產量增長最快的是南亞地區(qū),產量從2005年的163.87萬輛增長到2017年的478.29萬輛,增幅高達191.9%;汽車產量波動較大且略微下降的地區(qū)是獨聯(lián)體國家,產量曾經從2005年的157.03萬輛增長到2008年的221.34萬輛,金融危機后汽車產量出現(xiàn)大幅下降,隨后幾經波折震蕩,到2017年汽車銷量為156.08萬輛。2017年“一帶一路”汽車生產規(guī)模從大到小的地區(qū)依次為南亞(478.29萬輛)、中東歐(434.55萬輛)、東盟(366.56萬輛)、西亞(324.78萬輛)、獨聯(lián)體(156.08萬輛)、中亞(14.02萬輛)。另外,尤為值得重視的是,剔除中亞地區(qū)外,“一帶一路”沿線各地區(qū)間汽車產量的差距被不斷拉大,2005年東盟、南亞、獨聯(lián)體、西亞、中東歐等地區(qū)汽車產量均位于155-225萬輛之間,各區(qū)域間的差距較小,2017年汽車產量均位于155-485萬輛之間,各地區(qū)間的差距拉大到320多萬輛。這說明,隨著工業(yè)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以汽車產業(yè)為代表的先進制造業(yè)正在并將進一步拉大“一帶一路”沿線各地區(qū)(國家)之間的經濟發(fā)展差距。
3.重點國家產量:汽車生產“規(guī)模效應”明顯,產量超百萬的國家有8個。2017年“一帶一路”沿線具備汽車生產制造能力的18個國家中,產量大于10萬輛的國家有14個,產量大于100萬輛的國家有8個,產量由高到低依次為:印度(478.29萬輛)、泰國(198.88萬輛)、土耳其(169.57萬輛)、俄羅斯(155.13萬輛)、伊朗(151.54萬輛)、捷克(142.0萬輛)、印度尼西亞(121.66萬輛)、斯洛伐克(100.15萬輛)。2017年汽車產量超百萬的8個國家中,有4個國家(印度、捷克、印度尼西亞、斯洛伐克)2005-2017年間的產量增幅超過100%;2017年汽車產量小于10萬輛的4個國家(奧地利、塞爾維亞、埃及、烏克蘭),2005-2017年間有3個國家(奧地利、埃及、烏克蘭)的產量出現(xiàn)大幅下降,這在一定程度反映了汽車制造業(yè)具有明顯的規(guī)模經濟特征。
(三)沿線國家汽車市場差額的時空變化
1.沿線總體市場差額:產能提升速度明顯超過消費能力,八成國家“供不應求”。2005-2017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汽車總體市場差額從2005年的33.36萬輛,由正轉負,市場差額擴大到2017年的-279.38萬輛,說明隨著全球化和工業(yè)化進程的深入,“一帶一路”沿線地區(qū)整體汽車生產能力大幅提升,汽車生產能力提升速度明顯超過汽車消費能力增長速度。2017年,“一帶一路”沿線60個國家中,有48個國家汽車市場差額數據為正值,表明這些國家汽車市場供給小于需求,產不供銷、供不應求,必須依賴進口滿足國內汽車市場需求,而其中大部分國家(42個)汽車消費完全依賴進口;有12個國家汽車市場差額數據為負值,表明這些國家汽車產量大于銷量,汽車市場供給大于需求,國內汽車產量除滿足本國市場需求以外,還需要通過出口消化國內汽車產量。
2.主要地區(qū)市場差額:地區(qū)間差距有所擴大,汽車消費大多滯后于汽車制造發(fā)展。2005-2017年的變化來看,各地區(qū)之間的汽車市場差額的差距有不同程度的擴大,其中,中東歐地區(qū)汽車市場差額從2005年的-61.76萬輛一直擴大到2015年的-260.89萬輛,隨后收窄到2017年的-233.03萬輛,說明該地區(qū)汽車制造業(yè)發(fā)展迅速,而汽車消費市場明顯滯后于汽車制造業(yè)發(fā)展;獨聯(lián)體和西亞地區(qū)汽車市場差額也經歷了從不斷擴大,到大幅縮小的過程;獨聯(lián)體和西亞地區(qū)汽車市場差額也經歷了從不斷擴大,到大幅縮小的過程;南亞地區(qū)從產銷基本平衡(2005年市場差額為-1.08萬輛),隨后一路差額擴大,到2017年市場差額為-43.46萬輛,產量明顯大于銷量。
2017年“一帶一路”汽車市場差額從正到負的地區(qū)依次為:獨聯(lián)體(16.96萬輛)、西亞(15.64萬輛)、中亞(1.62萬輛)、東盟(-37.11萬輛)、南亞(-43.46萬輛)、中東歐(-233.03萬輛),可見,相對而言“一帶一路”沿線的獨聯(lián)體和西亞地區(qū)汽車銷量大于產量,整體上有較大的汽車進口需求;中東歐地區(qū)和南亞汽車產量大于銷量,整體上有較大的汽車出口要求,尤其是“一帶一路”沿線的中東歐汽車差額達到-233.03萬輛,該地區(qū)汽車產量遠遠大于銷量,有強烈的汽車出口要求。
二、中國汽車走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建議
(一)因地制宜,分地區(qū)施策,推動中國汽車從“走出去”
針對“一帶一路”沿線東盟地區(qū)。東盟的汽車消費和生產均平穩(wěn)增長,2017年汽車銷量達330.05萬輛,市場需求潛力較大,有印度尼西亞、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越南等汽車消費市場大國,但各個國家汽車市場差額(自供率水平)卻大相徑庭,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家汽車生產不但能滿足本國市場需求,甚至需要依靠出口來消化汽車產量;而越南、菲律賓、新加坡等國家汽車生產能力較低,主要依靠進口來滿足本國汽車消費需求。因此,中國汽車要“走進”東盟,應重點關注東盟地區(qū)的汽車進口重點國家,可采取在當地建廠生產和積極出口貿易相結合方式,同時加大對吉利等自主品牌在當地投資建廠的鼓勵和支持,根據該區(qū)域消費特點出口車型應以中高端車型為主。
針對“一帶一路”沿線南亞地區(qū)。南亞地區(qū)汽車市場增長迅速,且在“一帶一路”沿線南亞地區(qū)汽車銷量最大,2017年汽車銷量達434.83萬輛,其中印度2017年汽車銷量達401.75萬輛,在南亞地區(qū)占比超過90%,但以中低端產品為主。因此,中國汽車進入南亞地區(qū),應以鼓勵自主品牌企業(yè)到海外(南亞當地)建廠投資為主,在近期瞄準中低端汽車市場,未來隨著南亞地區(qū)經濟實力和消費水平的提升,遠期可輸出中高端汽車產品。
針對“一帶一路”沿線西亞和中亞地區(qū)。西亞地區(qū)汽車市場較大,2017年汽車銷量達344.34萬輛,但該地區(qū)以石油國家為主,汽車消費能力和檔次相對較高,因此,中國汽車進入西亞地區(qū),可通過與合資建廠或者直接出口,以輸出中高端汽車產品為主。而中亞地區(qū)汽車市場規(guī)模小,且消費能力較弱,因此,建議中國出口到該地區(qū)的汽車以中低端產品為主。
針對“一帶一路”沿線中東歐和獨聯(lián)體國家。中東歐是“一帶一路”沿線汽車市場差額(-233.03萬輛)最大的地區(qū),汽車產能相對過剩,市場已較為飽和,整體呈現(xiàn)緩慢增長態(tài)勢。因此,結合歐洲環(huán)保意識較強、靠近西歐汽車產銷大區(qū)等因素,中國汽車進入中東歐地區(qū),建議出口商用車新能汽車產品和中低端汽車產品為主,鼓勵比亞迪、廣汽、上汽等新能源商用車企業(yè)進一步做大做強,適時收購境外的知名品牌、銷售網絡和研發(fā)機構,提升中國汽車品牌影響力和國際競爭力。獨聯(lián)體國家經濟不景氣,導致汽車市場整體呈現(xiàn)低速甚至負增長趨勢,建議中國向該地區(qū)出口中檔汽車產品為主。
(二)因勢導利,資技品并重,搶抓新一輪汽車對外開放的戰(zhàn)略機遇
中國正在開啟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新征程,汽車等先進制造業(yè)的投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將進一步大幅提升,汽車合資企業(yè)股比放開及關稅降低已成為必然,中國自主汽車品牌迎來嚴峻挑戰(zhàn),“對外開放、去弱留強”是汽車未來發(fā)展的主旋律。因此,政府主管部門和汽車行業(yè)協(xié)會應通過加強各大中國汽車企業(yè)、各大汽車名城之間的資源有效對接與市場順暢溝通,協(xié)同合作發(fā)揮企業(yè)合力,通過國際產能合作、海外并購重組、建立戰(zhàn)略聯(lián)盟等方式,共同商討、研究與創(chuàng)新適合中國汽車企業(yè)聯(lián)合走向“一帶一路”的有效模式與路徑,快速拓展整合“一帶一路”乃至全球生產和銷售網絡,加快實現(xiàn)中國汽車跨企業(yè)、跨品牌、跨地區(qū)“1+1>2”、“1+1+1>3”的聯(lián)合抱團走向“一帶一路”。針對“一帶一路”沿線重點市場,既要修煉內功(研發(fā)、生產),也要強化外功(銷售網絡、品牌形象),生發(fā)展和外部戰(zhàn)略合作并舉,從注重生產、制造向強調研發(fā)、生產、銷售、服務等產業(yè)鏈一體化提升轉變;在產品出口、跨國并購、技術輸出、品牌打造、聯(lián)合采購等方面深化“一帶一路”沿線汽車產業(yè)合作,推動從“單純的產品、資本輸出”轉向“資本、技術、品牌、服務等輸出并重”。
參考文獻:
[1] 中國汽車工業(yè)協(xié)會.汽車工業(yè)藍皮書:中國汽車工業(yè)發(fā)展年度報告(2018)[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
[2] Michael Porter.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0.
[3] Schmitz, H. Local Enterprises in the Global Economy: Issues of Governance and Upgrading [A].Cheltenham, U. K. :Edward Elgar,2004.
[4]William Milberg, Deborah Winkler. Trade Crisis and Recovery: Restructuring of Global Value Chains [J].The World Bank 2010, 2010(3):27-43.
[5]Timmer. An Illustrated User Guide to the World Input-Output Database: the Case of Global Automotive Production [J].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15,23(3):575-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