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云 林方偉 石曙萍
張愛玲辭世已近二十四年,她母親黃逸梵有一位閨蜜邢廣生,尚在人間。老人一直努力地發(fā)聲,十多年前找過一位美籍華裔學者并寫下長信,幾年前又向馬來西亞資深媒體人敘述與黃逸梵的忘年情誼。但這些聲音一次次如拋入大海的小石片,沒激起幾圈漣漪就消失無影。
1990年代,我由上海移居新加坡,得知張愛玲母親黃逸梵曾三次出入于此,十多年“查無實據(jù)”,卻在年前有一線奇光閃露,線引由張愛玲拋出:母親在馬來亞僑校教過半年書。
凡走過必有痕跡,尤其網(wǎng)絡時代。我與前同事兼“張迷”林方偉,以被忽略的“馬來亞僑校”為線索,終于從網(wǎng)上片言只語里,捕捉到邢廣生的蹤影。幾番周折,經(jīng)《亞洲周刊》搭上最后一道橋,今年1月底,當我們踏進檳城安達曼海邊邢家高層公寓,真有“于千萬人之中,時間無涯的荒野里,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之感。邢廣生健在,九十四歲仍思路清晰敘述細致,仿佛就是為了在終點——其實是起點,等待我們。
由“黃逸梵在南洋”的第一“人證”邢廣生提供、新加坡記者林方偉整理的黃邢之間五封信件,首次在本專欄全文披露。從來都以第三人稱出現(xiàn)的“她”,瞬間變?yōu)榱说谝蝗朔Q:黃逸梵走出張愛玲私語,忽然自己開口說話。這是一種陌生溫暖的復調,還是話語換位的有趣反撥?
從“奮發(fā)昂揚”直到“急景凋年煙花冷”,在黃逸梵1957年瑣碎絮叨的最后話語里,埋藏大量珍貴信息,甚至與閨蜜談論已在美國再婚的女兒張愛玲……機緣巧合下,成為黃逸梵書信的第一位解讀者,林方偉以《黃逸梵私語:五封信里的生命晚景》,彰顯了超越一般“張迷”的功力。
《娜拉的第三種結局——黃逸梵在倫敦最后的日子》,則是一封短訊牽出的意外收獲。
采訪了邢廣生,我請倫敦友人石曙萍幫忙拍攝與黃逸梵有關的幾個地址,不料由此引發(fā)一場追蹤。石曙萍化身“文學偵探”,引領我們回到了黃逸梵晚年最后的生活現(xiàn)場,她走過的街道、住過的房子、交過的朋友、投過信的郵筒……在英國檔案館里躺了那么多年無人問津的入籍證書、死亡證書、去世前十天所立遺囑,也被一一挖掘研究。
這趟發(fā)現(xiàn)之旅,迷霧重重,驚奇與困惑交織,卻也因此引人入勝。石曙萍博士細致敏銳,將黃逸梵的經(jīng)歷視為“娜拉出走”的第三種結局(魯迅說:要么“回家”要么“墮落”),慧眼獨具。
聯(lián)系著“新馬滬港英”五地的連環(huán)尋覓,這場填補了空白的“不可能任務”,今天感覺依然如夢。
今年1月26日,筆者找到張愛玲母親黃逸梵生前的閨蜜,邢廣生。1948年,她們曾在吉隆坡坤成女中一同教書,從同事變成了一輩子的深交。九十四歲的邢廣生老師,在馬來西亞檳城面海的家憶述兩人近十年的友情,填補黃逸梵最后一次在南洋的空白,并提供五封兩人的書信,首次讓神秘的黃逸梵發(fā)聲,親筆道出她1957年在倫敦,也是她人生最后一年的秘辛。
說到黃逸梵和張愛玲糾結一生的母女關系,話語權之前一直握在張愛玲手上,從黃逸梵的信件,我們也首次聽到她怎么說張愛玲。
黃逸梵至少來過南洋三次,1948年從上海重返新加坡是最后一次。新加坡南洋女中的劉韻仙校長,黃逸梵的湖南老鄉(xiāng)將她引薦給吉隆坡坤成女中的陳玉華。由于她沒學歷資格,只能教手工。之前的1947年,邢廣生也從中國隨馬來亞華僑丈夫南來坤成執(zhí)教。兩女結識時,邢二十三歲,黃五十一歲。二戰(zhàn)的苦難消磨了黃逸梵的芳華,邢廣生記得黃看起來消瘦、憔悴、蒼老,吉隆坡的鄰居叫她“老太婆”(old lady),氣死愛美的黃逸梵。她雖比實際年齡蒼老,但邢認為她仍有種迷人的優(yōu)雅氣質,被她深深吸引:“逸梵說話時
輕聲細語,斯文秀氣。但她是外柔內剛,內心很堅強?!眱扇税l(fā)現(xiàn)彼此都認識清朝名媛容齡公主后開始接近,成了忘年閨蜜。兩人時常一起逛街、看好萊塢電影。黃逸梵體弱多病,熱心的邢廣
生常帶蔬果登門拜訪。黃逸梵租下舊巴生路小洋房內的一間“劏豬房”(分間單位),屋建在山坡上,的士和三輪車都不愿上去,邢得爬上高坡找她。邢記得她的家居陳設氣派,展現(xiàn)超凡品味:墻掛有水準的油畫,地鋪高貴地毯,連梳妝臺都由她親手設計。黃從不對邢說家世,因此有關張愛玲、黃二戰(zhàn)死去的男友,以及她的印度經(jīng)歷等,邢當時一概不知。唯有一次,兩人看完約翰·施特勞斯的傳記電影《翠堤春曉》后勾起黃留洋的回憶,首次對邢憶述在巴黎的法國律師情人?!八緛碡敭a是一生夠用,吃不完的,但在巴黎的財產在二戰(zhàn)被炸光了。她害怕情人也在二戰(zhàn)陣亡,不敢寫信找他,寧愿讓他活在她心里?!?/p>
不到一年,黃逸梵看上英國良好的福利制度,再次出走。邢試圖挽留,請她搬來同住,有飯吃飯、有粥吃粥,然而黃去意已決。相隔兩地,兩人魚雁往來,1953年,邢產下女兒辛婉華,黃主動要求當她干媽。邢說:“她在英國生活苦得不得了,租了間寒冷的地下室住?!北M管經(jīng)濟拮據(jù),黃仍托人從英國送來洋娃娃給干女兒,還從首飾上拆下米粒般大小的翡翠給她留念。邢也會寄錢和在英國找不到的中國罐頭給黃。
這五封1957年寫的信,邢廣生珍藏了六十二年,今次首度全文披露,配合筆者今年1月26日在檳城與她訪談的第一手資料,以及引述張愛玲的著作,為黃逸梵傳奇的晚年做一次深度解讀。
第一封信
黃逸梵致邢廣生,1957年3月6日
寄自黃倫敦住家:11A,Upper Addison Gardens, London W.14
(注:信中別字系原文照錄。下信皆同)
廣生,
謝謝你廿一號的信,昨天收到了。我仔仔細細的讀了兩次,想像你寫信時感想,所以我決定Lunch time趕快先給你寫幾個字。①你們圖書館最重要的人物溫先生已經(jīng)見著了。他的信是上星期四收到的。我當晚給他打電話約了第二天拜五散工后就去拜訪他。他問我有沒有收到你的信,我說還沒有,他告訴我你很惦念我在這的生活,如果我愿意回馬的話,住處是沒有問題,不但有朋友,同時教員的待遇也增高了很多。我說有這樣□□的朋友處處為我作想,真是使我說不出的感激,只□□□(注:信一角撕去,此處遺失一行)現(xiàn)在想到□□□(注:遺失一行)了,同時工作□□□(注:遺失一行)在就更不能□□□(遺失一行)得不成話了,不但在家起居飲食一概的任性,就連做工多是一點不對立刻就不做,另換一家。如果回到馬來亞,那工作的范圍,就不能任性的換了。猶其是如果不當心得罪了上師,恐怕另找事都不是容易的事,那只有惟一的方法是忍耐著自己,同時得應酬一切與工作有關的大人物,不然前途是不堪設想的,猶其我是真正的一文都沒有的人,到那時起不是要累壞了我的朋友了。雖然我認識人不少,但是只有你和陳玉華兩個人,你們都是自己辛苦教讀節(jié)省下一點錢。我明知道我自己的壞皮氣,怎能夠忍心來累你們。并且陳有沙先生同住,我要是回馬,只是惟一的累你了。你現(xiàn)在雖然錢寬一點,但是你的孩子小,一天比一天的長,你的錢也一天比一天的花得多了。這是人生做父母的責任,你想我決不能來添你的麻煩。你要知道這不是一天一時的事,不能和五二年同日而語,我找你幫忙,把你的幾天假期都白白的為我忙過了。并且我最希望的是你碰到一位志同道合的人,如果有我這樣一個朋友住在一起,那多難死人。我無錢走不了,你又決不肯丟開我,那時真要急死我了。現(xiàn)在我得速短了寫不長這信決寄不出了。王太太說我說要你眼界不要太高,你不用問我,只要閉上眼睛想想這口氣是誰的就得了。你記得我給你寫過一封信,勸你別想著為婉華著想就抱獨身主意,如果有合試的人和你同志,愛你的才,不是愛財,那就千萬別怕人言,還是結婚的好,不要像我太自傲了。那時我是不愁經(jīng)濟的,決沒想到今天來做工。但是王太太他們覺得做工是狠失面子的。我自己可一點不是這樣想,完全相反的和已前的自傲性是一無分□。我新年時和容芬說王太太一定把我的生氏說得像故事一樣了。我告訴她我沒和朋友說過這些事,為著怕人談,所以自己都騙自己的不去想牠了。有一天她問我有沒有你的信,我說有。我就告訴她,我希望你別像我,只要志同道合的人,我勸你決不要怕人言,還是結婚的好。那也許對婉華的將來是有益的。意義是沒多大分別,不過到另一個人的口里,口氣就不同了。記得去年你最后的一封信叫我見著王先生時問問他是聽誰說的,說你和人開店了。我問了他,是說聽一個客人還是一個潮州人說的。我現(xiàn)在記不清了??墒且粌蓚€月后我又見著他們,不知王太太說了甚么,王先生說不要說了,不要又給廣生寫信又出是非來。我聽了真有些不痛快。我說王先生上次問你聽誰說廣生開店,那是廣生寫信來要我問的,并且我到今天多還沒給她寫回信替她問的話,都還沒答覆她呢?!鯐r我是和別人兩樣的,愛朋友從來不寫信告訴她是非,是怕更使她生氣,因為寫信不能像說話,常常不當心用字就會把意義失之千里去了。后來我就接二連三的事煩得要死,又是做工處出麻煩,我就決定不去了。容芬來了又為她忙了好多天,同時另一個老朋友她的兒子來英讀書,寫信要我put him up for weekend(周末接待他)。已后就忙著找工作,一直換事,到今年一月中才又找到工作。中國新年才匆匆的寫了容坤姐妹的信和你的信,陳先生的信到今天還沒寫,你一定覺得荒唐吧。實在就是每天只趕著做必等著的事,別的一概都是一天天的推下去。這信已經(jīng)寫了一個星期。有兩天工作太趕忙,中午沒得閑,只寫了兩晚,所以溫先生的電話我沒打。那天他來吃便飯,他說你要他寫信告訴你我的情形。想必他的信你早收到了,我就不再寫了。你說我已前留下的一些亂雜的東西請關先生代賣。我記得多是不值錢的東西。我是說送給她阿姨,如果她有用的話。雖然你幫朋友的深情,全部的代圖書館買下了,但是那里值得那多錢?我是問心不能收那多錢的。我這幾晚連想到我有一部《故宮周刊》。四七年回上海時,在故宮做事的老朋友告訴我可以賣出很多錢,因為戰(zhàn)事時板燒了。我要留著牠不愿賣。如果你圖書館沒有的話,將來我割愛賣給你,免得將來送給英國。等幾天請溫先生先看看。你大概聽他告訴你我想將來開中國cafe。慢慢將來再談。我只知道你在大會堂做事。王先生題過一句圖書館,后來容芬說邢先生的圖書館里有張愛玲的書,但是別的一點都不知道。這次聽溫先生詳細的說給我聽,才明白詳情,但是容志給我的長信一字沒題。容坤已快一年沒通信了。將來再談,話太長?,F(xiàn)在再說你布置房子的事。那是非常容易的事,只要顏色相合,如果你還沒買好一切的話,先你得說你墻的顏色。我猜想一定是淡色,那你把窗簾也多半不相沖相合的色;三就是燈要好點。4買那種竹子的大(2)椅子三張、小桌子,如果房大的話,再加一兩張小椅子和花架子或是一張同樣竹子的書柜,大概矮矮長長的椅子要做麻布的墊子,最好一色。5地上□當買那種馬來亞做的草氈子,然后墻上掛上點東西,那客堂就成了。吃飯房不用太華麗,只要顏色爽越簡單清凈為上。如果你還沒搬的話,寫信我立刻答你。我要勸你一句話,自己的房子是值得花點錢,但是不要因為怕幣值跌價就把錢都用掉了,你可以買英磅存在匯豐銀行里,作婉華將來的教育費?,F(xiàn)在先慢慢的代她存起來,她的錢也同時和她一塊慢慢的長起來。你心里也覺得安定點。她一定聰明,就是你要有空在家時多多的和她說話,不要完全由老媽子帶她,早一點送她去幼□園。
容芬不住在London,不常見,聽說吳的事,我非常可憐她,不敢想她的結局。
至于說愛玲的話,我是狠喜歡她結了婚,又免了我一件心歉。如果說希望她負責我的生活,不要說她一時無力,就是將來我也決不要。你要知道現(xiàn)在是廿世紀,做父母只有責任,沒有別的。將來再談。先謝謝你。廿六號拜二寄給我年糕還沒到。
祝你母女好。梵上。
人生最后飛揚的一面
這封長信洋洋灑灑兩千多字,讓我想起張愛玲的《我的天才夢》。信比《我的天才夢》足足多了一千字,飽含黃逸梵傳奇人生的密碼。
《我的天才夢》是張愛玲十八歲,大學一年級在上?!段黠L》雜志征文比賽中獲第三名的“自傳體”散文。那句“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虱子”為她叩開文學大門,讓世人首次聽到張愛玲獨特的聲音。黃逸梵這封等了六十二年才出土的信雖寫于六十一歲,她人生的最后一年,但卻也是千萬讀者首次聽到她的聲音。多年在張愛玲的《流言》《對照記》《小團圓》里追看這對母女長壽劇的讀者首次讀到黃逸梵親筆自述人生,尤其是說起女兒張愛玲,難免震撼。
邢廣生1955年開始管理吉隆坡兼雪蘭莪中華大會堂里的民眾圖書館,是當年吉隆坡首家中文圖書館。邢負責購書,開始只有三百七十多本,直到她離開后,已建立超過六萬本藏書。黃在信里提起女兒,跟館內藏書有關:“容芬說邢先生的圖書館里有張愛玲的書?!?/p>
母女間相互傷害的復雜關系,是張愛玲寫作的一大主題。張愛玲在首篇問世作早已揭露和母親之間復雜和糾結的矛盾:“我母親給我兩年的時間學習適應環(huán)境……在待人接物的常識方面,我顯露驚人的愚笨。我的兩年計劃是一個失敗的試驗……使我的思想失去均衡?!秉S逸梵寫給閨蜜的話,或許可視為她的自我辯護,以及對女兒的回應。她從不指望張愛玲負責她的生活,不要說現(xiàn)在張愛玲經(jīng)濟能力有限,即使將來張的經(jīng)濟狀況變好了(上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香港一些娛樂新聞都聲稱張以才女的身份為電懋寫電影劇本,編劇費影壇數(shù)她最高),她也絕對不愿投靠女兒,因為“做父母只有責任,沒有別的”。
不少張迷會把黃逸梵對女兒的調教簡單化、標語化為“淑女養(yǎng)成班”??墒侵乜础段业奶觳艍簟罚擞谐C揉造作之嫌的“行路的姿勢”、“點燈后記得拉上窗簾”、“研究面部神態(tài)”顯然是淑女的教育之外,“我母親給我兩年的時間學習適應環(huán)境。她教我煮飯;用肥皂粉洗衣……待人接物的常識”其實都是自力更生的生活技能,和黃逸梵一輩子崇尚的獨立自主毫無違和。文里提到黃逸梵這句訓話聽來狠心、刺耳:“我寧愿看你死,不愿看你活著使你自己處處受痛苦。”但從黃的觀點來看,女兒從舊式家庭逃了出來,現(xiàn)在跟她一樣已是出走的娜拉,一個人赤裸裸地站在天底下了,必須自食其力,這些女人基本的生存術不得不懂。
“如果說希望她負責我的生活,不要說她一時無力,就是將來我也決不要。你要知道現(xiàn)在是廿世紀,做父母只有責任,沒有別的。”短短的五十字,強而有力地道出黃逸梵從千瘡百孔的舊式婚姻出走之后,一輩子堅持的人生座右銘:自食其力,不靠別人。這是五封信里,黃唯一說到女兒張愛玲。在張愛玲“自傳體”的小說《小團圓》里,“張愛玲”和“黃逸梵”最后一次的“對峙”也是“黃”1947年最后一次回滬。“張”將感情債化為金錢債,堅持要償還母親時,“黃”泣責女兒:“就算我不過是個待你好過的人,你也不必對我這樣?!⒍静皇硟簢?!”十年后,看到黃這句“做父母只有責任,沒有別的”,不就是“虎毒不食兒”的新派說法嗎?但這次語氣顯然釋懷了許多。這段話,看了幾次,每次都有不同的理解:有時我仿佛聽出黃逸梵語氣里的自傲,有時我卻又看到她對女兒的諒解——因為從未有孝道的期望,所以最終對張愛玲并無怪罪之意。
黃逸梵特立獨行,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中國娜拉。她在張愛玲四歲時,踩著小腳,毅然走出千瘡百孔的舊式婚姻,成為第一代出走到法國追求自由生活的現(xiàn)代女性。她在巴黎學過油畫,造詣甚高,并熟識徐悲鴻、蔣碧薇,三人在花都曾同住一棟樓里,黃住四樓,徐蔣夫婦住二樓。她至少來過南洋三次,還到過爪哇,并在印度當過尼赫魯兩個姐姐的秘書。無數(shù)次的出走、闖蕩成了黃逸梵的人生模式,有人將她比作《阿飛正傳》里的張國榮,是一只沒有腳的小鳥。1948年,這只纏了腳的小鳥從吉隆坡啟航,終于在英國倫敦落腳,度過余生。
這么一位有著現(xiàn)代意識的獨立女子,卻在信里三次強調“還是結婚的好”。不管是對自己的閨蜜還是說到女兒,她還是認為女人嫁了人才是好事,屢勸離了婚的邢廣生別為女兒著想而抱獨身主義:“如果有合試(適)的人和你同志,愛你的才,不是愛財,那就千萬別怕人言,還是結婚的好,不要像我太自傲了?!敝罅拈_別的話題,說著說著,黃又不甘心地兜了回來:“我希望你別像我,只要志同道合的人,我勸你決不要怕人言,還是結婚的好。那也許對婉華的將來是有益的。”說起女兒在美國嫁了作家賴雅,即使是比她大近三十歲,黃也是一派心滿意足:“我是狠(很)喜歡她結了婚。”
邢憶起當年在馬來亞的黃逸梵,認為她的一大遺憾是纏過腳:“雖然放了腳,但走起路來還真不好看,我猜這是她拒絕別人追求的原因之一?!毙涎a充:“她在吉隆坡的朋友也很少。她有自尊,大概也有點自卑,那時她很落魄了,不想結交太多人?!?/p>
這矛盾性一直存在于黃逸梵的人生和個性中,以致她在女兒成長時也不自覺地釋放出自相矛盾的混亂信息,這或許就是張愛玲《我的天才夢》里所指的“使我的思想失去均衡”,糾纏出母女一生解不開的心結。如果《小團圓》里這段描述母親“要她自立,又要她靠塊處女膜找個好人家”的對話確實發(fā)生過,那張愛玲所感到的創(chuàng)傷是可以理解的——
蕊秋說:“想想真冤——回來了困在這兒一動都不能動。其實我可以嫁掉你,年紀青的女孩子不會沒人要。反正我們中國人就知道‘少女。只要是個處女……”九莉感到詫異到極點。從小教她自立,這時候倒又以為可以嫁掉她?少女處女的話也使她感到污穢。雖然剛說過“嫁掉你”,她以為是舊式的逼婚,再也沒想到她母親做媒做得順手,也考慮到給她介紹一個。
對我憶述黃逸梵晚年的兩位人證——不管是她在馬來西亞最后的忘年閨蜜邢廣生,還是新加坡學者王賡武轉述他母親(黃逸梵信里提到的王太太)寫給他的家書——都說她晚年很慘、很苦,但我卻在這封信里看到她人生最后飛揚的一面。她過了退休年齡仍自食其力,打工維生,不但不覺卑微,還有一腔義無反顧的熱血。這“老娘不高興就不干”的打工和人生態(tài)度很符合讀者心目中那位把自由擺在第一位的黃逸梵。身為如此了不起的新女性,又是名門大家閨秀和李鴻章的外孫媳婦,在異鄉(xiāng)淪為女工,黃逸梵難免有一絲無奈。她寫:“那時我是不愁經(jīng)濟的,絕沒想到今天來做工?!痹掚m如此,但絕無羞愧。六十一歲,年華老去的她,不再有感情的依靠,唯有自食其力,活得很有尊嚴。黃是知道周圍人怎么看她的:“王太太他們覺得做工是很失面子的。我自己可一點不是這樣想。和以前的自傲性完全相反?!毙蠌V生屢勸她回馬與她同甘苦,但黃逸梵還是喜歡當自己的主人,她“不但在家起居飲食一概的任性,就連做工多是一點不對立刻就不做,另換一家。如果回到馬來亞,那工作的范圍,就不能任性地換了。尤其是如果不當心得罪了上司,恐怕另找事都是不容易的……尤其我是真正的一文都沒有的人,到那時豈不是要累壞了我的朋友了”。 黃逸梵這東家不打打西家的態(tài)度讓我想起張愛玲在《對照記》里寫:“我看茅盾的小說《虹》中三個成年的女性入學讀書就想起她,不過在她純是夢想和羨慕別人。后來在歐洲進美術學校,太自由散漫不算……” 在女兒眼中是“自由散漫”,不是“自由浪漫”,在她自己口里則是“自傲”和“任性”。就因為這點“自由散漫”,她年輕時在歐洲忙著過“自由浪漫”的生活,估計美術學校也沒念完,所以才沒有學歷資格,1948年到了吉隆坡坤成女中也只能教些美工課,不算是正式的教師。
我在1956年10月6日的《倫敦憲報》(London Gazette,一份主要發(fā)布重要法令通告等的英政府官方報)上查到黃逸梵入籍英國的通告:居住11A,Upper Addison Gardens的她在1956年8月27日成為英國公民,職業(yè)欄列為“machinist”(縫紉工),和張愛玲在《對照記》提到母親“1951年在英國又一度下廠做女工制皮包”一致。
在張愛玲的筆下,有一箱蛇皮籠罩著黃逸梵傳奇、浪漫的一生,閃爍著異色嫵魅的迷彩。張愛玲在《私語》里形容母親和姑姑出洋前夕,黃逸梵穿著綠衣綠裙伏在床上痛哭,釘在衣服上的亮片隨著她的抽噎搐動,張愛玲說像一片海洋,我看來像美艷的蛇鱗。張愛玲在《對照記》里說,黃逸梵有意設計皮包,想跟外國男友創(chuàng)設皮包皮鞋生意,所以在那個年代鱷魚皮和蛇皮出入口貿易興盛的新加坡買下一大箱蛇皮,帶回了上海。上海成了孤島后,她前往新加坡又留下了這箱蛇皮。黃逸梵總是義無反顧地迎向了一個又另一個未知的新生,這些“柔軟……可愛的薄蛇皮”則像是她脫下了不屑一顧的舊皮囊,張愛玲和姑姑時不時得拿出來晾曬,被她們“視為苦事”。我問邢廣生有否在吉隆坡見過這箱蛇皮,她說沒見過,也不知黃逸梵有沒有帶去英國。張愛玲在《對照記》里表示,母親做女工是為了重啟手工皮包生意的夢想。后來這計劃不了了之,那一箱蛇皮也從此人間蒸發(fā),下落不明。六十一歲的黃逸梵在信里首次披露她有新的創(chuàng)意計劃:“你大概聽他告訴你我想將來開中國cafe(咖啡座)。慢慢將來再談?!遍_咖啡館、自創(chuàng)手工皮具,讓人感受手作的溫度,是不少時下文青的夢想,黃逸梵簡直超前了半個多世紀,豈止是張愛玲說的比現(xiàn)代人“早了二三十年”?然而正如她女兒說的“自由散漫”,黃逸梵一生如此,所以創(chuàng)業(yè)是空有夢想,最終因“自由任性”而一事無成。然而,黃逸梵不能沒有夢想。她必須靠夢想支撐,才有走下去的動力。有了開中國咖啡座的創(chuàng)業(yè)新夢想,黃在信里朝氣十足,士氣高昂,對在倫敦的未來有著憧憬,完全聽不出是一位六十一歲的“老太婆”。
這封信是黃逸梵唯一親筆寫的,其余的都是她病重時口述,別人代筆。出身名門,家學淵源的大家閨秀寫的信錯字百出得這么離譜,還真叫人暗暗驚奇。 “以前”寫成“已前”、“身世”寫成“生氏”等等不勝枚舉。還有,整封信幾乎沒有標點符號,宛如在讀古文。為了使閱讀便易,我自己加上了標點符號。黃寫這封信時已是1957年,張愛玲在《流言》里寫過黃逸梵愛坐在馬桶上看老舍的《二馬》,邊看邊笑邊讀給張愛玲聽,即使黃受的是舊式中文教育,看多了新派小說也會把標點符號學上吧?難不成又是她女兒說的“自由散漫”作祟,畫沒學精,中文也不熟練?
基因遺傳的影響真強大——黃逸梵和張愛玲母女都是設計狂。也許是邢廣生在前一封信向她請教裝修新屋的事,黃在這封信用了三百字,巨細靡遺地教她選購什么顏色的窗簾配墻壁,錢該怎么花在刀口上:“就是燈要好點”,“吃飯房不用太華麗,要顏色爽越簡單清凈為上”。顯然,她在南洋的日子對她影響頗深,黃逸梵建議的家具很接地氣,都是南洋當?shù)夭牧现谱鞯闹褡酪巍⒅駮?,還忍不住把腦海中的竹柜造型畫了出來(雖然只有她的字體一般大小),同時應當“買那種馬來亞做的草氈子”。最后她語重心長地勸她“自己房子是值得花點錢”,正如邢廣生所記得,黃1948年在吉隆坡時租的雖是一間“劏豬房”(分間樓單位),而且也沒久留的打算,但她的家居陳設仍很講究、氣派。
黃逸梵說起家居設計滔滔不絕、叨叨絮絮的語氣竟然和張愛玲跟閨蜜鄺文美信里說起裁剪旗袍的口吻和興奮同聲同氣,如出一轍。1957年10月12日,張愛玲寫信請鄺文美幫她裁三套旗袍,也是巨細靡遺地畫圖千交代、萬囑咐她該選什么花色的料子,該怎么滾邊、選什么花鈕。其中一款外套式的旗袍袖寬如襖,又似風衣,像極了張愛玲在上海孤島躥紅時穿來拍照的清朝外袍。一個月后,11月16日,張愛玲又寫信告知鄺文美之前的旗袍設計有所修改,要將黑旗袍周身滾一道湖色窄邊,看張愛玲的手繪圖,整件旗袍宛如花瓶。張愛玲不好意思自己左改右改,承認衣服狂的自己來到衣服就忍不住“啰唣不休”。
母女倆可知道她們在這方面有多么地相似嗎?
張愛玲在《小團圓》和《對照記》里形容過母親在上海公寓設計的家具和“照畢加索畫編織的地毯”。我在邢廣生檳城面海的家里看到了黃逸梵設計的梳妝臺。黃赴英時將它贈予邢,現(xiàn)擺在邢家客房。邢顯然視為珍寶,梳妝臺保護得很好,完全看不出有至少七十一年的歲月痕跡。從木紋看得出黃逸梵選用了很好的材料,像是花梨木或榆木,
妝臺造型設計奇特,但又看出獨到的匠心。臺面和抽屜部分極矮,化妝時要像個日本女人那樣跪坐,或是坐在極矮的小凳上。黃逸梵似乎喜歡不規(guī)則的設計,四個抽屜的寬度和深度不一,第二層的扇形抽屜最搶眼,那弧線打破了柜子硬邦邦的方格型,為妝臺注入一絲女性的柔情,整體造型細致、高雅,走藝術裝飾風(Art Deco),但鏡底卻獨具匠心地融入中國風的木雕。鏡子拉長,是為了兼當穿衣鏡,也解釋了為什么妝臺刻意設計得這么矮。
《對照記》圖十九,是張愛玲姑姑坐在她曾和黃逸梵合租的公寓里的留影。張愛玲寫:“我母親離婚后再度赴歐,我姑姑搬到較小的公寓……遷出前在自己設計的家具地毯上拍照留念。”照片里的藝術裝飾風柜子,臺面刻意不做平,突出一個柜子的設計不正與黃逸梵梳妝臺不規(guī)則的風格如出一轍嗎?我不排除這柜子其實出自黃逸梵之手,要不也至少有她參與設計。
黃逸梵與張愛玲的血液里靜靜地淌著一抹藍綠。張愛玲的童年相片里有一張是黃逸梵上色的,《對照記》里憶述:“記起那天我非常高興,看見我母親替這張照片著色……她把我的嘴唇畫成薄薄的紅唇,衣服也改填最鮮艷的藍綠色。那是她藍綠色時期。”
其實,藍綠期從未離開黃逸梵,至少它曾隨她到了南洋。1948年,她在吉隆坡和邢廣生某次逛街時特地幫她選了一塊藍綠色的布料裁旗袍,邢怕穿壞,裁了后不敢穿,一直收著留念。
上海孤島時期,張愛玲的著作也染上了這一抹藍綠:“我第一本書出版,自己設計的封面就是整個一色的孔雀藍,沒有圖案,只印上黑字,不留半點空白,濃稠得令人窒息。”張愛玲為《天地》雜志設計的封面,一個無名女子的臉龐化為一片大地,宛如地母,仰望著的也是一片淺淡藍綠的蒼穹。
《對照記》這篇文章寫:“姑姑說我母親從前也喜歡這顏色,衣服全是或深或淺的藍綠色。我記得墻上一直掛著的她的一幅油畫習作靜物,也是以湖綠色為主。遺傳就是這樣神秘飄忽——我就是這些不相干的地方像她,她的長處一點都沒有,氣死人。”
黃逸梵對她人生的影響,張愛玲肯定是知道的。
第二、三封信
黃逸梵致邢廣生(由邢廣生在英國的學生黃兼博代寫,寄自黃兼博住家),1957年7月29日,
地址:K.P. Wong
44,Bryanston Square, London W.1
邢先生:
您的信到倫敦時,我仍在威爾斯及蘇格蘭,直到上周我回倫敦來才收到。連忙趕到醫(yī)院去看黃一(逸)梵先生。她要我代她寫給您,我就在她床邊草了后面這幾個字,匆忙中未及修詞,尚請您原諒。
黃一梵先生目前尚很衰弱,幸得其友人巴登夫人照料,請勿憂念。我是因為常常離開倫敦,未能遵囑親自照料黃先生,真是抱歉,但我定盡可能多去看她。病倒異鄉(xiāng)是人生最苦事,不必您囑咐,我也會盡晚輩之誼,常去致候。
我在九月尾或十月初就回隆,屆時定親自拜訪暢談。
即語。
女弟
黃兼博敬上
30/7/57 London
廣生:
對不起得很,一直沒給您寫信,茲趁兼博來看我,讬她代我寫幾個字給您。您寄來的廿磅,在我入院后第二天由銀行轉寄來,那張支票仍在我處。我住醫(yī)院一切免費,請別擔心。我在兩周前已施手術,但效果不大好,后又再施一次手術,之后人仍很不舒服,但這兩天已經(jīng)好多了,可以下床慢慢行走,大約兩天后可以出院,先住在一位友人家(地址會寫在后面),食物等可得她照料,比住在Nursing Home(療養(yǎng)院)好。我曾給您寫過許多封未完的信,等我精神略好,定給您寫長信。我在此間結識一位藍太太(Mrs. Lankaster),她將在八月中到吉隆坡,我曾囑她打電話給您,她會告訴您我在此間情形。對您的深情,我說不出的感激。請您別惦記我。茲將我朋友的地址寫下:Mrs. Margaret Barton,8 Eliot Park, Lewisham, S.E. 13。再談。
逸梵上
一九五七.七.廿九
(兼博)又及:賀先生及容坤等前語,代為道歉,未能寫信與她們。
繁弦急管,轉入急管哀弦
好景不長,三月還意氣風發(fā),憧憬未來,但到了七月,黃逸梵就被診斷患上卵巢癌(邢廣生憶述時說是胃癌,死亡證明書卻證實是卵巢癌),入院動手術。邢請居住英國的學生黃兼博到醫(yī)院探望黃逸梵,在病床旁為她代筆寫信給邢。黃逸梵當初看上英國優(yōu)良的福利制度而婉拒邢廣生的挽留,選擇離開吉隆坡到倫敦度過晚年。因這未雨綢繆,她住院“一切免費”,晚年患病還不至于太過窘迫,也暫時用不上邢寄給她的二十英鎊。對個人理財,黃逸梵的確是有點遠見的,要不然她是不可能靠一份工廠工來養(yǎng)活自己,在倫敦自住。她雖靠變賣家傳古董作為主要的經(jīng)濟來源,即使賣不出古董還能用古董作為抵押跟英國人借錢,但想必生活也極精打細算,拖著幾箱的古董在倫敦九年非但沒有轉眼清空,死后還剩下五件古董償還賒欠倫敦朋友的債務,還有一大箱被賴雅稱為“寶藏”的古董留給張愛玲。黃逸梵守著這些家產,省吃儉用也勉強足夠她過半輩子。司馬新的《張愛玲與賴雅》說法則是:遺產到了張愛玲和賴雅手上不到一年就幾乎被賣光來補貼兩人的生活費。黃逸梵顯然對自己的理財和生存之道有一定的信心,在第一封信里才以專家的語氣勸導邢廣生趕緊趁女兒還小就為她未雨綢繆:“不要因為幣值跌價就把錢都用掉了,你可以買英磅存在外國匯豐銀行里作婉華將來的教育費?,F(xiàn)在先慢慢的代她存起來,她的錢也同時和她一塊慢慢的長起來。你心里也變得安定點?!秉S逸梵在幫邢廣生想著女兒的未來時,潛意識里會不會也想著自己在美國的女兒,心里早已盤算著留點遺產給她?
從這封信中也可見,黃逸梵在英國除了有華人朋友,也虧有當?shù)氐挠笥颜諔鲈汉髸≡谝晃话偷翘∕argaret Barton)的家,“食物等可得她照料”。信里也提到一位“藍太太”(Mrs. Lankaster)將到吉隆坡,到時會聯(lián)系邢廣生告知黃更多近況。
第四封信
黃逸梵致邢廣生,1957年8月29日。
由邢廣生在英國的學生/朋友容芬代寫,寄自黃友人泰勒太太(Mrs. Taylor)住家。
地址:Miss Y. Whang.
c/o Mrs. Taylor
34 Dorville Crescent, Hammersmith, London, W.6.
廣生:
你八月廿一號的信我收到了,謝謝你??戳送袢A的小照,使我有無限的感慨,真是又喜歡又難過。我這幾星期好好歹歹,有時好,有時壞,有時發(fā)燒,有時吐,晚上就肚子疼、瀉,總是不清的鬧。這兩天稍微好一點,請你不要惦記。我這毛病大好是不會的了,醫(yī)生早就告訴我了,不過就是遲早不知道,不知到底要拖到那一天。所難的地方就是活又不活,死又不死。明天我再去醫(yī)院,也許得留院住幾天,我希望能回到自己的房子去。就是我得先找到傭人來看顧我,能回家,我就安心了,就是死了也痛快。等到我搬回了家,我再給你寫信。謝謝你給我的廿鎊,我已經(jīng)提出來了?,F(xiàn)在我就是想到要賣幾本書,雖然并沒有了不得的價值,但二次大戰(zhàn),版都燒了,所以想你往港方打聽,現(xiàn)在的價錢。書名是《故宮周刊》黃宓文(注:代筆人筆誤,應是王宓文,下同)先生曾見過,本來我預備給溫先生看的,但他沒有回來過。還有幾張散的《鳩衣圖》,還有幾張,但一時想不起名字,不過我想這種東西對你們圖書館都有點價值。還有一本彈詞小說,是我兒時看的,叫《夢姻緣》(注:應是《夢影緣》),是1800年印的東西,是用中國紙印的,我很喜歡書中的插畫,所以我一直把牠帶在身邊,雖然故事很荒唐,同時書已被蟲咬了,但我想放在圖書館里是非常有價值的。我曾和黃先生(注:應是王宓文先生)說過想死后這些東西就賤價賣給英國的博物院,但此地能欣賞這種東西的人非常少,現(xiàn)在聽溫先生說你們那兒有圖書館的組織,會員那么多,我想別說賣,就是送給你們也比留在英國有價值。那些雖不是古董,但也不是新書,所以我想進口是沒有問題的。如果你以為適合,等我回了家,我就找一個人來幫忙把所有的中國書找出來,連同我兒時看的小說,詩詞等一起寄給你,錢多少都不要緊,只要夠付郵費就成了。這些東西是從一個在故宮博物院做事的朋友那兒定來的,據(jù)他說版都沒有了,所以只要我肯賣,可以賣得很高的價錢。如你以為有用的話,
來信告訴我,我就請一個中國朋友先把題目抄了,用掛號空郵寄給你看?,F(xiàn)在容芬特意從她的學院下來看我,我就請她先代我寫這信,以后我好點再給你信吧!上次藍太太回馬時(八月四號),我因為昏昏沉沉,不能寫信,托她帶了幾樣小東西給婉華做紀念,我想她到了就會給你打電話的。等我回到家我就找兩張小照給婉華,一張是我年青的,一張是新近的,使她有機會見見干娘。黃宓文的少爺上星期三趕來看我,送了一張棉被,一件皮大衣,還有一瓶麻油給我。他們八月廿三號已經(jīng)下船了,本來黃太太答應送我中國鍋那些東西的,不想他們卻送了這種東西來,我又用不著。不過人快死了,中國鍋等東西,也是沒□大用處了?,F(xiàn)在我想不寫了,希望你自己當心自己。人生就是這么回事,及時行樂吧!喜歡看電影就多看點,希望進教堂,就常去聽聽教,用心教導婉華,使她成個有用的人,你千萬當心自己,因為婉華需要你的地方很多,不是一天一時的,她所需要的是你的心血。等到我能自己寫信時,再給你信吧?,F(xiàn)在我祝你們母女平安,快樂,健康。梵 八月廿九。
(來信請寄信封上的地址)
邢先生:我心很亂,同時在病床前,沒桌子,在匆忙之間,字很草,或許詞不達意,希望你多多原諒。黃先生的病情等一下回到宿舍我會詳細的寫信告訴二姐,你問她好了。
遙祝你與婉華快樂!
容芬 八月廿九日1957
急景凋年遙遙在望
一個月后,黃逸梵沒好起來,基本上在躺著等死。這急速的退化恰如張愛玲《對照記》結尾所寫:“繁弦急管,轉入急管哀弦,急景凋年遙遙在望,一連串的蒙太奇,下接淡出。”黃這封信十分消極,也是她病危實情的首次披露:“有時發(fā)燒,有時吐,晚上就肚子痛、瀉,總是不清的鬧……我這毛病大好是不會的了,醫(yī)生早就告訴我了,不知到底要拖到哪一天……活又不活,死又不死……我希望能回到自己的房子去……能回家,我就安心了,就是死了也痛快?!?/p>
這應該是黃逸梵寫給邢廣生的最后一封信。信末的訣別叫人讀后揪心:“人生就是這么回事,及時行樂吧!喜歡看電影就多看點,希望進教堂,就常去聽聽教,用心教導婉華,使她成個有用的人,你千萬當心自己?!?/p>
信里提到的“王宓文的少爺”是著名學者王賡武。他是黃逸梵在倫敦最后兩個月的見證人之一。
王賡武在異鄉(xiāng)給病重的黃逸梵送暖,看得出王家對黃有情有義。我到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訪問王賡武,請他談談對黃的印象。他說,他父母在倫敦住了一年,不是陪他,而是他父親王宓文研究文字學,他們來是看中了倫敦有個很好的圖書館。那時,他父母家住倫敦維多利亞火車站附近,黃逸梵是邢廣生介紹給他父母認識的朋友,他去父母家探望時見過黃五六次,但事隔六十二年,他對黃逸梵沒有留下太多的印象,只記得她是一位瘦小的老太太。1957年8月,王賡武在英國讀完書,正準備和太太與孩子乘船返馬來亞:“我的母親很同情黃逸梵晚年的處境,從馬來亞寫信來囑咐我家里有什么她適用的就給她送去。我那時已將行李打包好,就從打算留下的物件中選了棉被、我太太的皮草大衣和一瓶麻油給她送去。我那時住在倫敦Shepherds Bush區(qū),離黃逸梵寄住的漢默史密斯(Hammersmith)區(qū)很近,匆匆送去,對她最后一面未留下特別的印象。”
張愛玲的人生拖著一襲爬滿虱子的華袍,這些虱子在她晚年化為“爬蟲妄想癥”,從一家汽車旅館到另一家汽車旅館不停地追逐著她。
晚年的黃逸梵也拖著一口口沉重的箱子,里頭裝滿了和雙胞胎弟弟分家產時,她所分得的古董、首飾和珍物。很難想像做工任性如她能靠女工的薪酬過活,所以《張愛玲與賴雅》作者司馬新說“她主要的收入來源是靠變賣她從中國帶出來的幾口衣箱中的古董”是可信的。
這幾口古董箱子,傳奇又神秘。到底有多少口箱子?里頭裝了什么?連黃逸梵最親的人都說不準。
1947年,黃逸梵從南洋返滬,張愛玲的弟弟張子靜在《我的姐姐張愛玲》里記得“母親帶回數(shù)十個箱子,大多是皮件”。張愛玲在《小團圓》寫的(若可信的話)則有十七件行李。到底有十七口箱子嗎?邢廣生在檳城受訪時說這些箱子她都沒見過,黃逸梵1948年從吉隆坡動身到倫敦時,她在學校教書,沒去送行,也不知后來跟她到倫敦的有幾口箱子。但邢廣生的憶述卻讓箱里裝載的古董更為清晰。她見過黃吉隆坡的家里有一百零八件官窯瓷器和宮緞。黃雖有貴重古董,卻苦無門路,變賣不出。邢說,黃想將官窯瓷器賣給影業(yè)鉅子邵氏老板,但對方“不識貨,嫌它們粗糙”,出價太低而未成交。由此可見,一身祖?zhèn)鞯恼湮餂]給黃帶來榮華富貴。沒人懂得欣賞,它們就只是累贅和垃圾。根據(jù)石曙萍挖掘出黃逸梵的遺囑披露,她在倫敦也曾將古董作為借貸的抵押,死后用來還債的還有一大兩小木雕盒子、中國木柜和白釉瓷花瓶共五件。
黃逸梵在第一封和這封信里提到的還有一批極有價值的書籍,包括絕版的《故宮周刊》《鳩衣圖》和用“中國紙印的”彈詞小說《夢影緣》等?!豆蕦m周刊》由參與創(chuàng)建故宮博物院的吳瀛主編,圖文并茂地介紹宮內珍品,在1929年北京故宮博物院成立四周年時創(chuàng)刊,1936年停刊,共出了五百十期。上網(wǎng)略查,完整全套在舊書網(wǎng)叫價最貴三萬至五萬人民幣。
黃逸梵臨死前,仍試圖賣掉這批舊書。我很好奇這些年靠變賣維生的黃逸梵怎樣“兜售”她的古董,她在這封信里做了生動的演繹。她一而再地表示,這批書“不是古董也不是新書”,“沒有了不得的價值”,但卻矜貴在“二次大戰(zhàn)版都燒了”,“可以賣得很高的價錢”。她請邢廣生代她到香港打聽價錢之余,也表示愿意賣給邢所管理的中文圖書館。話是說“錢多少都不要緊,只要夠付郵費就成了”,但一而再地強調其價值,加上又是閨蜜的關系,錢是不會少給的吧?
黃逸梵兩封信里都提到賣書,顯然這批書是她心目中極為重要的事。解讀得更深入一點:這些舊書固然有變賣的價格,但從黃逸梵的字里行間還看得出情感和文化的價值。她“想死后這些東西就賤價賣給英國的博物院,但此地能欣賞這種東西的人非常少……別說賣就是送給你們也比留在英國有價值”。
對于這批舊書,她這次寫得比第一封信還要深入,其中還提到對“已被蟲咬了”的19世紀舊彈詞小說《夢影緣》一生不離不棄,是因為書是她“兒時看的,還是用中國紙印的,我很喜歡書中的插畫,所以我一直把它帶在身邊,雖然故事很荒唐”。探討黃逸梵還有她那個時代的姐妹們是怎么成為第一代出走的娜拉,信里的這段話乍現(xiàn)曙光。
《夢影緣》由清代彈詞女作家鄭澹若所著,她還著有詩集《綠飲樓集》。彈詞小說創(chuàng)作者有一大部分是女作家,受眾群也集中在女性讀者群,研究彈詞小說的學者將它列為女性寫給女性的古典文體。彈詞小說熱的崛起跟明清時代江南的才女文化有關,《悅容編·博古》曰:“女人識字,便有一種儒風?!卑阎獣_理當成女性美的一個條件。黃逸梵若從小就涉獵彈詞小說,必受里頭的女性意識影響。我大膽假設,黃逸梵一生特立獨行固然是受新思想的影響,但新思想能在這片土壤上盛放,使得黃逸梵變成民國第一代出走留洋的娜拉,會不會是彈詞小說的女性文體所埋下的女性意識的基礎?這一點很值得進一步研究探討。
黃逸梵對古典插畫的鐘愛,自然讓人聯(lián)想到張愛玲和插畫的華麗緣。張愛玲自小也愛插畫,在《流言》里的《道路以目》就特別點名民初小說《歇浦潮》里的插畫。她也親筆為自己許多早期的短篇小說和散文集《流言》畫插畫。兩母女在這部分的相似之處無可否認。
黃逸梵這位民國新女性和舊中國的臍帶相連是復雜和耐人尋味的,有時甚至是矛盾的。她憑著自己是舊中國貴族的身份,靠著這幾箱古董才能以獨立現(xiàn)代中國女性的身份在異鄉(xiāng)存活,因此這條臍帶或許是她不愿也不能斷然切割的。但換上女性主義的濾鏡來看,黃逸梵踮著小腳,踩在這些舊社會的遺物上,才能高舉雙手觸摸到她想要過的新生活,也不失為一種對舊社會大快人心的復仇——她盡用古物,努力地生存下來,就是最漂亮的復仇。想到黃逸梵顛沛流離的晚年,我不禁聯(lián)想到張愛玲在《〈傳奇〉再版自序》里寫的“蹦蹦戲”女伶。在“荒原下,斷瓦頹垣里……她能夠夷然地活下去,在任何時代,任何社會里,到處都是她的家”,不就是她母親的人生寫照——一位勇敢、獨立、自由和干練的湖南女子嗎?在哪里都能生存,連在印度也不知怎么當上了尼赫魯兩個姐姐的社交秘書,黃逸梵的生存之道肯定比她女兒強許多。
第五封信
邢廣生致黃逸梵,1957年9月1日。
(不知何故,這封信未從吉隆坡寄出。)
親愛的逸梵:
(寄上罐頭每樣一個共七個,喜歡吃那種,請來信告知。)
八月廿九日的信收到。你說的話太使人傷心,我雖在辦公室,仍然是克制不住的流起眼淚來。你的那些畫,那些書等等,請用掛號寄來。前幾年我們曾派人到香港專門搜集絕版線裝書。你的這些東西應該是我們用得著的。價錢方面,數(shù)目大的,我不能作主,不過,我會盡我的力量。要是我們不能全部買下,我會設法找人介紹給馬來亞大學或南洋大學。如果還有剩下賣不去的,我會寄回給你。你的東西寄到了,我權力范圍內做得到的,必先買下一兩樣,而且盡快請管錢的人趕快把錢寄給你。
一個病人往往心理方面軟弱,比較消極。你現(xiàn)在是病人,所以不能例外。你這一生,都是不斷的在激勵自己,鼓舞自己。這一次的病,不要氣餒,希望你如以往一樣的振作。病痛是人生免不了的,尤其你在醫(yī)學這樣發(fā)達的英國,只要好好休息,必定會康復如昔。假如你厭倦工作,要退休的話,請你想起我。我的門永遠為你開著。我們可以苦在一起。
前兩天我已與藍太太會過面,那些東西都收到,帶的話也帶到。你在病中,還有這樣的深情,我永銘不忘,只是以后千萬再別為這些事勞神了。
容芬寫信回家說她打電話給你,你的朋友接電話問她是不是愛玲。這樣說來,愛玲是已動身來看你了。她是個很有天分的人,想來也應該感情很豐富。她寫了不少的書,又編電影劇本,經(jīng)濟情形應該過得去。我還是從前的老想法,希望你跟她們在一起。照我們中國人的習慣,這是很應當?shù)?。她的美國先生做了中國人的女婿,應能多少遷就一些中國人的習俗。再說,現(xiàn)在大家無家可歸,情形與平常不同,尤其你現(xiàn)在又有病。父母子女之愛是天性,你不要對自己的骨肉矜持,驕傲要強。你去體貼她,請給機會她盡一點孝道。你的許多事情,我都沒機會知道,只是胡亂猜,胡亂想,現(xiàn)在也是胡亂說,說錯了請千萬原諒。
聽容芬說你很想吃中國罐頭,今天我回家及到街上找,明天寄出。但這不一定是你要吃的。你想吃什么,來信告知。如不然,寄的是你不要吃的,豈不冤枉。我們浮萍似的飄泊在外,彼此不要拘禮客氣。
陳玉華先生很關心你。她叫我問候你。
我想請問貴省湖南叫干娘叫什么。上次寄婉華照片不知如何寫法。婉華長得很高,說話比她年齡大。資質不致于頂愚蠢。所苦的是,我整天工作,沒什么時間和她在一起。
八月卅一日獨立大典我有入場券。三四點爬起來,五點多去到會場。大雨不停,典禮延遲了一小時,弄得個個精疲力盡。晚上公園放煙花,街上燈火如晝,比英女王加冕還要熱鬧。我住得遠,連的士也叫不到。婉華眼巴巴的看著鄰家的孩子出去看燈,小孩子那種失望的情形,使我大有感觸。以后怎么窮,也要想法買輛車。
容齡公主最近在南洋商報上載有她的清宮瑣記,還有她的照片,穿的是人民裝,不倫不類的。當年,她那里會料到有今天呢?
你好生保重。我希望我有一天來英國看你。祝
康樂 請代候
容芬好
廣生上
九月四日
南洋煙花冷——下接淡出
信為何沒寄出,邢廣生自己也不記得了。也因為這封未寄出的信,讓五封信構成一種奇妙的敘事性,留下一條惘然的尾巴。這封信讓我們聽到黃逸梵掏心掏肺傾訴的另一端也有著同樣熱情、真摯的回應,證明她晚年雖身在異鄉(xiāng)卻不盡然是完全孤獨的。1948年,當黃逸梵計劃動身赴英時,邢廣生苦勸她留下,請她搬來同住,“有粥吃粥,有飯吃飯”。九年后,邢離了婚,帶著獨生女,但在信里仍不放棄照顧摯友,再次請她考慮回來馬來亞:“何時你厭倦了工作,要退休的話,請你想起我。我的門永遠為你開著?!?/p>
我問邢廣生,得知黃逸梵和張愛玲的母女關系之后,從張愛玲的著作看到兩人疏離淡漠的復雜母女情有何感想?邢廣生感嘆:“我覺得可惜。如果我知道,我一定會把她們調合起來?!?/p>
黃在吉隆坡時沒對邢提起有個大名鼎鼎的作家女兒張愛玲。邢透露她是透過學者王賡武的父母王宓文夫婦才得知的。邢說:“我是靠他們的轉述,和從張愛玲在報紙雜志的文章東一點、西一點湊起來知道她的情形?!睆垚哿岬臅?,邢廣生大部分都看過,她希望收齊她所有的著作:“我覺得她們母女性格不大像。但不管像不像,因為她是張愛玲的母親,我就對張愛玲有感情?!?/p>
黃逸梵的第一封信解釋了她未對任何人,甚至閨蜜說起身世的原因:“我沒和朋友說過這些事,為著怕人談,所以自己都騙自己的不去想它了?!?/p>
六十二年前這封未寄出的信里,邢廣生確實試圖勸黃逸梵搬去美國與張愛玲同住。這段未對黃逸梵說出的話也帶出黃臨終前和張愛玲的最后一次互動。據(jù)知,黃確實放下了“矜持”,發(fā)了電報對女兒說:“現(xiàn)在就只想再見你一面。”張愛玲沒去,只寄去了一張一百美元的支票。對于這樣的反應,基本有兩派看法,一是張愛玲性情涼薄,以為母親要跟她借錢醫(yī)病,立馬用錢把她打發(fā)掉了;另一說法是張愛玲剛嫁給了窮老作家賴雅,新婚兩個月后賴雅便中風,小兩口捉襟見肘,張愛玲實在買不起飛倫敦的機票。不知情的邢廣生不知哪里聽說黃逸梵給女兒發(fā)電報,還以為張愛玲已動身,準備上演母女大團圓。
黃逸梵第一封信里說過:“如果說希望(愛玲)負責我的生活,不要說她一時無力,就是將來我也決不要?!庇纱丝梢?,她想見女兒最后一面與錢無關,純粹發(fā)自一位母親最后的牽掛和愛。然而她引以為傲的20世紀養(yǎng)育觀也是一把雙刃刀,切斷了母女間原有的感情。黃的自立獨行讓她在張愛玲的成長歲月中不斷地缺席,母女相見時又為錢財,還有彼此為對方的犧牲值不值得而互相傷害,最終造成兩人關系的淡漠和疏離。
邢比張愛玲小五歲,但她不認為黃把對女兒的情感轉移到她身上,聲稱兩人只是忘年之交:“我想我是逸梵晚年最后的一位好友。”
無數(shù)次讀了這五封既讓人扼腕又使人捂心的信后,我也認為確實如此。
當然,黃逸梵在英國還有不少好友,比如帶她回家照顧她飲食的巴登太太、估計在巴登太太之后讓她寄住家里的泰勒太太(第四封信回郵地址屬于泰勒太太),以及為她執(zhí)行遺囑的朋友。可以說,黃逸梵人生最后的時刻,用行動扶持她的都是英國人,能做到他們所做的,友情必然匪淺??僧斈阕x到黃逸梵信里與邢廣生熱情、真摯、溫暖的互動后,你能感受到邢雖不在她身邊,但的確是黃最能傾訴心底話的對象。
人生難得有知己。張愛玲在美國有香港的鄺文美,在英國的黃逸梵也有馬來亞的邢廣生,這能魚雁往來的閨蜜讓兩母女在晚年都各自有著自己能夠敞開心房、無所不談的真心知己。
邢廣生寄錢接濟黃;寄罐頭給她解味蕾對家鄉(xiāng)的思念;幫她在新馬香港找尋古董買家,還介紹朋友給她。五封信里登場的幾位華人——有到倫敦短住,常和黃逸梵往來的王宓文和王夫人丁儼;邢廣生工作的圖書館副主席溫典光和學生容芬、黃兼博——讓我們看到邢雖不在黃身邊,但她總會發(fā)動自己的關系網(wǎng),讓他們變成黃逸梵在異鄉(xiāng)的支持網(wǎng),在天涯的另一端給黃逸梵送暖。
1957年8月31日,馬來亞成功爭取獨立,邢廣生信末用日常的筆觸描述她的歷史見證,對身居南洋的讀者有著一份獨特的意義和情感。英國人撤了,馬來亞掀開了歷史新的一章。信里馬來亞的舉國歡騰像電影里對比、反差的空鏡——南洋的煙花清冷地映照著遠在英國病床上的黃逸梵。一個半月后,她獨自走完她的人生。黃逸梵的死亡通告記錄:她在1957年10月11日死于倫敦St. Lukes醫(yī)院,享壽六十一歲,遺留財產估值一千零八十五英鎊十二先令六便士,遺囑由一名叫Cecilia Hodgkinson的已婚英國女子執(zhí)行。跟了黃逸梵后半生、沒賣完的古董在1958年2月運到美國給了張愛玲。賴雅在日記里形容箱子打開后,悲傷充滿整個房子,揮之不去。
遺物里有一張張愛玲模糊的肖像。她低著頭,仿佛在想著溫柔、夢幻的心事。黃逸梵最后一次回滬選了這張照片,一直帶在身邊。張愛玲在《對照記》里寫道:“大概這一張比較像她心目中的女兒。50末葉她在英國逝世,我也拿回遺物中的這張照片?!彼冀K認為她是讓母親失望的女兒。
(本文供圖:林方偉)
黃逸梵三次到英國,她的人生終結于英國。
1924年,黃逸梵陪小姑張茂淵赴歐, “她終于藉口我姑姑出國留學需要女伴監(jiān)護,同去英國,一去四年”,1928年由英國返回上海。在《對照記》中張愛玲這樣寫:“我們抱著從英國寄來的玩具。他戴著給他買的草帽?!睕]有注明年份,張愛玲姐弟看起來不過三四歲?!秾φ沼洝穲D十三是黃逸梵相片,張愛玲注:“一九二六年在倫敦?!笨梢婞S逸梵第一次去了英國,期間可能也去了法國、瑞士旅行。
1932年,黃逸梵只身到法國。期間黃逸梵到過英國的線索,目前所知只有2019年1月4日的《每日頭條》的《“先驅之路”留法藝術家你還能記起幾位》顯示:1936年春,她曾以中國留法藝術學會會員的身份,參加“巴黎中國留法藝術學會英倫中國藝術展覽會參觀團”,在倫敦逗留六天。參觀了中國藝術展覽會,以及多家博物館、畫廊、私人藏家、英國皇家美術學會的活動。同年從法國繞道埃及與東南亞回國。
1948年,黃逸梵到吉隆坡,年底去了英國,直到1957年離世,期間除了短暫去過法國,整整九年都長居英國。
黃逸梵在英國的生活一向鮮為人知。去年圣誕節(jié)后,我回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專欄作家余云和同事林方偉追尋“黃逸梵在南洋”多年,余云告知:2014年吉隆坡出版的《杏壇芳草》一書中,發(fā)現(xiàn)九十四歲的馬來西亞教育家邢廣生早年和黃逸梵交往的一些描寫。這真讓人驚喜。余云及林方偉等人于1月26日專程赴馬,訪問了居住檳城的邢廣生。邢老師展示了五封信件,以及黃逸梵在倫敦最后一年的三個相關地址。余云將地址發(fā)來,希望我設法前往拍照。雖然字跡潦草,竟也找到了確切路名。我興趣大增,回英后不久就開始一一走訪黃逸梵生前居住之地,也尋獲了黃逸梵的入籍證書、死亡證書及遺囑。她生前最后一年在倫敦的生活面貌,一點點展現(xiàn)在眼前。
在英國國家檔案館,我查到了黃逸梵的入籍證書,驚訝地發(fā)現(xiàn)有很多令人費解之處:首先,離婚二十六年后,黃逸梵依然沿用前夫的姓,入籍時把自己的名字寫作了Yvonne Chang(張逸梵)。其次,她把出生年份改成1905年,少報了整整九歲。再者,她把父母名字亂填一氣,寫成Shih Sheng and Shih Chang(盛氏和張氏)。最后,入籍證顯示她的職業(yè)為machinist (機械女工),住址卻是倫敦肯辛頓區(qū)一處高尚住宅區(qū)。一張入籍證書,疑團重重。
黃逸梵于1956年8月27日加入英國國籍。在英國國家檔案館收藏的入籍證書上,她的姓名一欄寫著:Yvonne Chang(張逸梵),曾用名Yvonne Whang(黃逸梵)。在1930年的上海,女方主動提出與張志沂離婚,并果斷地請了英租界的律師辦理,真是非常大膽而前衛(wèi)的事。用九莉的話來說,“家里有人離婚,跟家里出了個科學家一樣現(xiàn)代化”。當然,這與黃逸梵有足夠的陪嫁和分得的大批古董有關,更與她超出同時代人的先鋒意識有關。但這樣一位現(xiàn)代娜拉,為何拖拖拉拉二十六年,仍對張?zhí)拿謶賾俨簧幔?/p>
保留夫姓,是因為內心對前夫一直余情未了?我們在《對照記》圖三的文字中得知,張愛玲后來收到的遺物中,有一張黃逸梵收存的前夫照片,大約是張志沂在直奉戰(zhàn)爭時寄給首次出國的妻子的。記者林方偉著文提到,黃逸梵曾這樣勸說邢廣生:“如果有合適的人和你同志,愛你的才,不是愛財,那就千萬別怕人言,還是結婚的好,不要像我,太自傲了?!边@樣看來,晚年的黃逸梵還是向往婚姻和家庭的。但言辭之間,并無對當年離婚的悔意,只透露出因“自傲”而曾錯過姻緣。若是這樣,她也沒有理由一直保留著“張”姓。
這個費解之謎或有一個解釋:張愛玲在《小團圓》里寫蕊秋到香港的一所教會學??赐乃薜氖⒕爬颍骸昂嗬麐邒咧浪改鸽x了婚的,但是天主教不承認離婚,所以不稱盛太太,也不稱小姐,沒有稱呼?!碧熘鹘掏讲荒茈x婚,因此身在英國的黃逸梵沿用夫姓,或以此緩解與周圍人交往時的尷尬?
另一個謎團是她的出生年月。 中國國內的資料顯示黃逸梵出生于1896年。但英國國家檔案館保存的黃逸梵入籍證書上,出生年月一欄卻寫著:1905年2月4日。相應地,她的死亡證書顯示去世年齡為五十二歲。我先收到檔案館發(fā)來的死亡證書,以為年齡被算錯了,后來看到她的入籍證書才明白緣由。
1905年2月4日若是黃逸梵出生的真實年月,照這樣推算,黃逸梵在十五歲時就生下了張愛玲。張愛玲的祖母二十三歲才定親,若母親十四歲就嫁人育子,為何張愛玲從未在文字中提及?再則,1924年時黃逸梵如果是以十九歲之齡做小姑出國的監(jiān)護人,似乎也顯得勉強。
《聯(lián)合早報》記者訪問邢廣生時得知,黃逸梵在馬來亞時,大家都知道她的年齡:“兩女結識時,邢廣生二十三歲,黃逸梵五十一歲”;“……黃看起來消瘦、憔悴、疲累,黃在吉隆坡的鄰居叫她‘老太婆,氣死愛美的黃逸梵”。這樣看來,黃逸梵很可能是到英國之后,才修改了自己的出生年份。 那么,為什么黃逸梵要刻意隱瞞年齡,為自己“減齡”九歲?
1948年底再度入境英國時,出生于1896年的黃逸梵已近五十二歲。離她上次來英國已十二年了。黃逸梵不再年輕貌美,經(jīng)濟情況也大不如前。在晚年時重返曾經(jīng)居住過四年多的英國,原因之一是英國有很好的福利。難道,她特意修改出生年份,是為方便申請工作及成為公民?本來東方人就比西洋人顯得年輕,五十二歲說成四十三歲,也不難讓人接受。而黃逸梵如何修改身份證件比如護照上的出生日期,又是一樁懸案。
入籍證書上父母一欄,黃逸梵填寫的是“Shih Sheng and Shih Chang ”(盛氏及張氏)。這也相當令人困惑。黃逸梵父親姓“黃”,生母姓氏不詳?!皬垺笔乔胺蚋赣H的姓,“盛氏”又是誰?或者黃逸梵因自己保留了“張”姓,就順水推舟“亂改”了父母姓氏,反正洋人也不懂,順便把自己的出生年月也改了一下? 這樣想的話,當時已六十歲的黃逸梵,未免很是隨性好玩,讓人啞然失笑。
入籍證書是黃逸梵在1956年8月27日簽署的。英國的移民法令顯示,當時在英國住滿五年就可申請國籍。黃逸梵卻在居住了八年后的1956年才成為公民,原因不詳。
檔案館同時寄來的,還有一份入籍宣誓書。當時英國法律規(guī)定,拿到入籍證后的一個月內必須向女王宣誓效忠,否則入籍證書就無效。于是,1956年9月5日,黃逸梵在離家不遠的18 Shepherds Bush Green宣誓效忠,宣誓內容如下:“我,張逸梵Yvonne Chang,曾用名黃逸梵Yvonne Whang,對著萬能的上帝發(fā)誓,將對伊麗莎白二世女王以及她的后代及繼承者忠誠不渝?!毙奶幘嚯x她Upper Addison Gardens的住址步行約五分鐘,大概是當時這個街區(qū)的地方政府部門所在地。英國內務部遂于1956年9月21日在宣誓書上敲章,黃逸梵這才算正式注冊為英國公民。此時,離她告別人世,僅剩最后一年光陰。
1956年,張愛玲三十六歲,是她赴美后的第二年;也是黃逸梵1948年抵英后的第八年。當時黃逸梵身體尚可,還未被診斷出癌癥晚期。8月14日,張愛玲與賴雅領取了結婚證。兩周后,遠在大洋彼岸的張母黃逸梵拿到了英國入籍證。
黃逸梵的入籍證上透露了兩個重要信息——
首先是職業(yè)。入籍證書注明黃逸梵的職業(yè)為machinist,意為機械師或者技術工人。以黃逸梵當時的年齡及體格,操作機器怕是無法勝任,最有可能的是在工廠流水線做制作工人。這并非為了體驗生活,也與時尚設計相去甚遠。黃逸梵的遺囑顯示,她晚年曾舉債度日。1950年代的英國剛從戰(zhàn)爭陰影中走出來,出生率下降,戰(zhàn)后勞動力缺乏,生活的貧困促使大量女性包括已婚主婦走進工廠。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中,黃逸梵,這位出生名門的貴族小姐,因為生計,也和很多英國本地女性一樣,進工廠做了一名普通女工。
《對照記》圖十一,是黃逸梵少女時代手執(zhí)紗扇和婢女的一張合影,下面是一雙三寸金蓮。配圖文字這樣寫道:“珍珠港事變后她從新加坡逃難到印度,曾經(jīng)做過尼赫魯?shù)膬蓚€姐姐的秘書。一九五一年在英國又一度下廠做女工制皮包?!蔽覀円虼舜蠹s可知,黃逸梵在1951年曾去工廠做工。黃逸梵做女工,很有可能是停停歇歇的,在不同的工廠上過班。
黃逸梵有很強的動手能力,早年學過洋裁、車衣。在新馬時她專門搜羅了一些珍貴的蛇皮,打算自己設計皮包?!秾φ沼洝穲D十一里張愛玲這樣寫:“她信上說想學會制裁皮革,自己做手袋銷售?!倍?948年,黃逸梵從新加坡到吉隆坡,在坤成女中教書時,所教的課程就是手工——雖說因學歷資格限制,但也可見她的長處所在。因此在英做工時,選擇去皮包廠,而不是其他行業(yè),也可能和她的興趣相關。
當時年老體弱的黃逸梵,面對這份工作,似乎也能勝任有余。在1957年3月6日致邢廣生的信里,她透露了很多信息。比如午餐時間還可以有精力寫信,放工后也還有力氣去見朋友。如果做得不愉快,還可以炒了老板魷魚。雖然是底層的工人,黃逸梵還是有著一定的自由與尊嚴。這大概是除了福利好,西方現(xiàn)代文明的又一個好處了。
挾著滿箱古董的黃逸梵,在出走后的世界里,一度瀟灑逍遙。到了晚年落魄,亦能淡定,自己煮飯洗衣、找房子、搬家、找工作。女兒張愛玲,也是在出國后,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生活能力。在美國,張愛玲也是自己煮飯、殺蟻蟲、油漆房子,甚至后來長期照顧大小便失禁的賴雅,很有頑強的毅力。
黃逸梵的入籍證書上顯示的第二個重要因素是住址:11A Upper Addison Gardens, Kensington, London W14 8AL。1957年3月6日黃逸梵致邢廣生的信,留的地址也是此處。
邢廣生回憶說黃逸梵晚景凄涼。她曾拜托在倫敦讀書的學生前去探望,學生回來匯報說:黃逸梵住在地下室?!暗叵率摇?,給人印象通常是黑暗陰冷,逼仄狹小。但若正是這處居所的話,那么黃逸梵的生活很可能并沒有那么潦倒,或者說將就。這一處房產是相當高級的住宅。此處的地下室也與我們通常想像的不同。
從英國大都會檔案館的資料可以查到,Upper Addison Gardens, Kensington這一整條街,都是在維多利亞時期由一個大家族購建的高級私人公寓。建造時間在19世紀中期,無論地理位置還是房子結構,都相當上乘。該處在肯辛頓,屬于倫敦的第二區(qū),距離肯辛頓王宮只有一點五英里,步行約半小時。而現(xiàn)今全英最大的室內購物中心Westfield就在這條街的背后,步行四五分鐘就可以達到。旁邊就是開通于 1900年Central Line 地鐵的Shepherds Bush 地鐵站,交通便利,環(huán)境優(yōu)雅。
這條街完好地保留著一百多年前的建筑面貌。整幢房子有三層,包括地下室。地下室是當時初建時的樣子。各層都自成一個獨立的套間。每一層有兩個臥室,11A是地下室正對著主要街道的一個房間。這間地下室,雖處在街道平面之下,但因房前有專門設計的下沉空間,房間就有了可完全采光的窗戶及獨立的進戶門,甚至還有一個小小的天井。這樣的地下室,往往是舊時大家庭傭人的臥室,或是食品、煤炭及雜物的儲存室。也有人家把地下室整理后出租的。黃逸梵大約就是這樣的租客之一。而黃逸梵在遺囑里提到該處時用的詞語是“flat”,也就是說,她當時還可能有獨立的廚房及衛(wèi)生間。
隔壁12A號的房子正在裝修。裝修工人告訴我,上世紀50年代,大都用火爐取暖。地面層進口處過道,舊時有一個添送煤炭的小洞,通往地窖。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隨著電暖以及煤氣的普及,不再需要煤炭,洞口也就都封上了。而儲存煤炭的地窖,就在地下室。也就是說,黃逸梵住的房間隔壁,就是儲存煤炭的地方。
黃逸梵在此處應是居住了相當長的時間,入籍及離世的官方文件登記的都是該處地址。從她的遺囑可知,直到她去世,該處也還留有她的財物。黃逸梵向來講究房子地段和結構,比如在上海時就住在租界的愛丁頓公寓,地處靜安寺附近,而且是意大利風格的高級西式公寓。因此也不難理解,當時在倫敦,她為何選擇住在肯辛頓區(qū)。雖然11A Upper Addison Gardens是地下室,但也應該是挺像樣的套房,獨立的進戶門,更是提供了很好的隱私性和便利。
黃逸梵對住處的布置一向講究,曾在信里教邢廣生如何布置房子,雖然是租住的房子,但遺囑上說明房間的窗戶、墻壁、天花板、床上都有裝飾,應該是黃逸梵投入金錢及心思購置裝扮的,所以不舍得丟棄或留給房東,而是鄭重地作為遺產留給了一位朋友。
這個居所在她心里是“家”。在1957年8月29日致邢廣生的最后一封信里,黃逸梵這樣說:“我希望能回到自己的房子去……能回家,我就安心了,就是死了也痛快?!睙o奈寄居在泰勒夫人處的黃逸梵,又時時進出醫(yī)院,身邊沒有至親,內心凄涼。能回到自己住慣了的居處,看著那些熟悉的布置,即使在異國他鄉(xiāng),也算有個歸處了。
黃逸梵自知不久于人世,希望能見女兒一面。司馬新《張愛玲與美國——婚姻與晚年》這樣寫道:“(1957年)八月中旬,張愛玲從倫敦得到消息,說她的母親病得很重,必須做手術。張寫了一封信去并附上了一百美元的支票?!焙芏嗳苏J為,彼時張愛玲依然對母親有猜疑,以為是借口要錢。其實不然。母親病重,張愛玲顯然知情。宋以朗在《張愛玲私語錄》的序言中引用了張愛玲于1957年10月24日致鄺文美的一段信件原文:“她(張愛玲母親)進醫(yī)院后曾經(jīng)叫我到英國去一趟,我沒法去,只能多寫信,寄了點錢去,把你與《文學雜志》上的關于我的文章都寄了去,希望她看了或者得到一星星安慰。后來她有個朋友來信說她看了很快樂”。
當時的張愛玲,剛到美國不久,正設法嘗試用英文寫作打開新局面,卻幾經(jīng)挫折,陷入困頓。司馬新書中說:“5月張愛玲從司克利卜納獲悉,公司不準備選用她的第二部小說,即《粉淚》。這個消息對她當然是個不小的打擊。她覺得沮喪,終于病倒而臥床數(shù)天。后來她注射了幾針維生素B,到6月初才康復?!毙液糜邢愀鄣乃武繋兔?,張愛玲開始為電懋寫電影劇本,以維持生計。而新婚不久的夫婿賴雅,那時也才從再次中風里漸漸好轉。應是凡此種種,綁住了張愛玲動身前往倫敦的腳步吧。
《小團圓》里有一段描寫,九莉編劇的電影正式上演,楚娣九莉陪著蕊秋一同去看,蕊秋竟很滿意。九莉心里納罕:“她也變得跟一般父母一樣,對子女的成就很容易滿足?!蹦赣H病重,張愛玲能夠做的,是“只能多寫信”,并且寄了別人評論自己及作品的文章給母親閱讀。盡管張不一定情愿承認,這份帶著許多苦澀的“炫耀”里,其實有著她給已走到生命終點的母親,難得的一份深情。
如果當年張愛玲來了倫敦,應該就會住在11A Upper Addison Gardens照顧母親。黃逸梵也不用寄居友人處。母女倆說不定可以冰釋前嫌,不僅《小團圓》會寫得很不相同,連張愛玲的整個后半生都可能會有別樣的故事了。只是,無論如何,在張愛玲內心最深處,母親帶給她的創(chuàng)傷,從未消褪。她在給鄺文美的信里曾尖銳地寫道:“朋友是自己要的,母親是不由自己揀的。從前人即使這樣想也不肯承認,這一代的人才敢說出來。”母親似乎從來也不是她人生里第一要緊的事。母女之間的感情,也沒有足夠強大的力量,令她拋下一切,甚至設法借錢買機票,飛赴倫敦。
多年后的1995年,張愛玲在洛杉磯的寓所悄然離世,同樣孑然一身。相較于母親臨終前曾希望再見她一面,張愛玲是真正的孤零零,沒有人可以見,或根本不想見人。她或許在最后的日子里,和當初狠心不去倫敦一樣,早就凜然地準備面對絕世孤獨。“……我只要你答應我一件事,不要把你自己關起來?!边@是《小團圓》里,蕊秋對遭遇情傷后的九莉說的話。如果這不是黃逸梵因太了解女兒而提出的勸誡,那就是張愛玲借蕊秋之口對自己后半生的預言。無論如何,張愛玲一生的自我禁錮,都成了一場對抗母親的自我放逐。
1957年7月29日黃逸梵托人代筆寫給邢廣生的信里,提到出院后會住到朋友家,由朋友巴登夫人(Mrs. Margret Barton)照料, 地址是8 Eliot Park, London, SE13。
出院后,她是否去了巴登夫人家,我們不能確定。1957年8月29日的信上,黃逸梵的聯(lián)絡地址改為34 Dorville Crescent。照這樣推算,如果她去巴登夫人家休養(yǎng),時間最多不超過三個禮拜。
從谷歌地圖上查看地址8 Eliot Park, London, SE13,顯示的是格林威治區(qū)一幢普通三層樓房,看起來像是二戰(zhàn)后建造的風格。與11A Upper Addison Gardens 相比,顯得寒酸。從漢默史密斯站Hammersmith坐地鐵District line到Cannon Street, 再換乘火車,需要一個多小時才到Lewisham車站。我碰巧下錯車到了倫敦橋站London Bridge,從這里有向東的高速火車,總共四十來分鐘就到了 Lewisham車站。從這里步行,上一個小山坡,走五六分鐘就到8 Eliot Park。格林威治鄉(xiāng)村比肯辛頓區(qū)要幽靜許多,沿路的房子大都是獨立的house,不是倫敦市中心比如肯辛頓區(qū)或漢默史密斯區(qū)連棟而造的terrace房子。轉入Eliot Park,右手邊就是和谷歌地圖顯示的一樣的房子,門上有號碼8, 卻沒有路名。沒人應門,我在門口拍了張照,轉身打算走了,卻驀然發(fā)現(xiàn)馬路對面房子墻上有 Barton House 的字樣。
Barton House?我腦中馬上跳出了黃逸梵信中提到的友人名字:Margaret Barton 。如此巧合,我簡直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經(jīng)過再三確認,房子門牌號,甚至房子前的垃圾桶上,都清清楚楚地寫著“8 Eliot Park”,這才恍然,原來,這才是我要找的8 Eliot Park。
和11A Upper Addison Gardens的排屋不同,這是一幢豪華的獨立小洋房。房子是典型的維多利亞風格:棕色磚墻、上下開的框格大玻璃窗,外墻上還有簡潔的希臘風格裝飾。房子主樓三層,加一層地下室。左右各有側翼。房后有寬敞的花園,地面層和地下層都是落地長窗,看起來很是氣派。抱著試試看的心情,我按響了門鈴。四五分鐘后都沒人來應門。我就四處拍了幾張照片,正打算走,門卻開了,是一位儒雅的中年男士。我開口就問他是否是巴登家的后人,他笑著告訴我他們去年才剛買了這幢樓。在得知我的來意后,他補充說,這棟房子是國家保護級建筑,任何外觀上的改動都須事先申請才可進行,而一般來說很難得到批準。也就是說,如果1957年9月初黃逸梵出院后曾來此小住,那么當時房子的情形和現(xiàn)在我所見的,幾乎一樣。
當然,里面的裝修隨著屋主更換而各異了,但外觀及基本結構,自1860年至今都不曾變過。透過新屋主半開的門,能看見里面富麗堂皇的大廳、白色水晶吊燈,以及廳中盤旋而上的樓梯。這里顯然比之前黃逸梵住的兩個住處都要豪華舒適得多。六十多年前的巴登夫人,家道殷實,應是當時上流社會的貴婦人。
我對巴登夫人充滿了好奇,不知道她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又如何與黃逸梵相識相交的。難道是黃逸梵在教堂或者畫廊認識的朋友?我也曾搜索到一些文件,但最終才發(fā)現(xiàn)只是同名同姓,終究不是這一位巴登夫人。
家境如此優(yōu)渥的貴婦人,會跟一個社會底層的女工做朋友,這已很匪夷所思了。而巴登夫人甚至能親自去醫(yī)院照顧病重的黃逸梵;等黃出院,她也能慷慨地帶黃回自己家加以照料,真算得上肝膽相照了。當時的黃逸梵,雖是一代名媛,但落魄已久。只是,非常難得,她并未妄自菲薄,也并不封閉自己。而她也必有著非凡的人格魅力,才會在落難時,依然擁有并坦然接受許多友人的真情,包括這位豪門夫人。就這一點而言,黃逸梵比張愛玲活得溫暖多了。
1957年8月29日,黃逸梵再次住院,托前來探望的友人代筆,寫給邢廣生的信,留下的回信地址是:Miss Y, Whang , c/o Mrs Taylor,? 34 Dorville Crescent, Hammersmith, London W6。此處,距離黃自己11A? Upper Addison Gardens的房子很近,才相隔一點二英里,步行也只需要二十幾分鐘。
從這個留下的通信方式來看,很顯然信件需要Mrs Taylor轉交,可見黃逸梵并不是這里的正式住戶,她只是暫時寄居在此處。原因可能是如她信中所提到的,在11A Upper Addison Garden住處無人可照顧她。而Mrs Taylor可能是她的另一位朋友,接替巴登夫人照顧她。
Dorville Crescent這條街的房子是連棟而造的,只有兩層樓加一個地下室,窗戶和門也小很多,墻是紅磚。雖然也是維多利亞時代的建筑,當時是政府為工薪階層而建造的房子,一眼看去就能發(fā)現(xiàn)比11A? Upper Addison Gardens簡陋得多。更沒法跟8 Eliot Park的講究相提并論。 前兩處房子更為高大寬敞,墻壁用的是質量更好的棕色磚頭。當年住在這條街上的老人告訴我們,盡管Hammersmith地處倫敦第二區(qū),當年該區(qū)并不是一個令人愉快的居住地。
34號的房子在街道的盡頭,門鈴的號碼顯示房子被拆分成三個單元。農歷新年2019年正月初一中午,天正陰冷,我和朋友前去拜訪。按遍了所有單元住戶的門鈴,等了差不多半分鐘左右,都沒有回音。正在沮喪之際,門竟然開了,是一位漂亮的中年女士,她是一單元的住戶Katrin。說明來意后,她熱情地領我們進了門參觀。她的房子地面層相當寬敞,客廳完整地保留著維多利亞時代的火爐。起居室屋頂?shù)臒糇?,也是維多利亞時期的原物,那時沒有壁燈,光源由燈座里分散的小孔灑落。
最讓我有所觸動的,是客廳的一面墻。Katrin說四年前做裝修時,這扇墻前有大約五十公分的隔層。一層一層剝去,竟可看到不同時代的裝飾變遷:從近些年的涂料和隔板,到1990年代、1970年代的壁紙,最后竟是維多利亞時期的墻壁:粗糙的紅磚加上白色的混凝土。這原始粗礪的墻,和圣馬丁教堂地下室的墻壁類似,光禿禿,冷冰冰,讓我一下子感受到了黃逸梵當年居住時的溫度。
當Katrin得知我們懷疑黃逸梵在此可能住地下室時,她就帶我們下樓參觀。地下室已經(jīng)過大改,屋前屋后的花園都往下深挖了數(shù)尺,使原本沒有窗戶的地窖有了空間采光。這里的地窖陰冷得很,通常只用做儲藏室。 熱心的Katrin 還幫我打聽到了同一條街的16號有位八十七歲的鄰居Cyril,住在這里已經(jīng)六十多年了,而且他的房子從未做過大的改動。
我們應約去拜訪Cyril,雖然已經(jīng)八十七歲,老人依然思路清晰,腿腳利索。他的房子完好地保留著六七十年前的樣子。地下室是兩個約二三十平方米的地窖,里面沒窗,只有三十平方厘米大小的采光口。廁所下水道、煤炭供應入口也在地下室里。無論采光、通風或者防火條件,完全不適合做臥室。政府也通常會保證住戶基本的安全與舒適。因此,1957年在34 Dorville Crescent期間,黃逸梵住在地下室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黃逸梵在1957年7月29日住院時,照顧她的巴登夫人帶黃回她家養(yǎng)病,大概因為居住環(huán)境和飲食都會比較好。黃逸梵顯然也認同這樣是更好的安排。但兩三周后,黃逸梵病情大概惡化,需要多次進出醫(yī)院。巴登夫人的家地處東倫敦的格林威治,離市中心有十多英里,相當遠,估計去醫(yī)院不是最方便。而34 Dorville Crescent距當時倫敦治療癌癥最好的查令十字醫(yī)院Charing Cross Hospital才一英里,離最后臨終的帕丁頓圣盧克醫(yī)院才四英里??赡艹鲇诰歪t(yī)的方便,黃逸梵在8月下旬離開了巴登夫人家,而住到了泰勒夫人家。
我們訪問Cyril時,這條街上另一位七十六歲的老人也剛好來串門。兩位老人對我們回憶說,1957年的倫敦依然是霧都,冬天尤其陰冷潮濕,通常只有起居室里才會生火取暖,臥室里很冷。1950年代的倫敦,已有抽水馬桶,但沒有很好的淋浴設施,需要燒水洗澡。很多人也并不經(jīng)常沐浴。邢廣生當時派去探望黃逸梵的學生曾說,兩人曾先后用一盆熱水擦身洗澡,可能是留客過夜,睡前的簡單擦洗。煮水擦洗,可能并非是黃逸梵特別窮困,應該是同時代英國平民的日常生活。
那天在告別Katrin之前,她特地告訴我們,房子對面路口有一個紅色的郵筒,已經(jīng)在那里一百多年了。如果黃逸梵寄信給朋友的話,一定是從這個郵筒投遞出去的。
關于黃逸梵確切的去世日期,國內外各種資料都沒有記錄。我想當然地用入籍資料上Yvonne Chang這個名字搜尋,無論如何都找不到線索。一籌莫展之際,突然想起,為何不用黃逸梵的原名試試,在搜尋欄里輸入“Yvonne Whang”,電腦馬上顯示:“黃逸梵(Yvonne Whang),單身女性……1957年10月11日逝世于倫敦帕丁頓圣盧克醫(yī)院……”
搜尋顯示的信息并不完整,我于是申請了一份死亡證書的拷貝,十五個工作日后就收到了。這是一份在帕丁頓區(qū)登記注冊的死亡證書,證書編號為DYE349505,死亡時間為1957年10月11日。證書上顯示,黃逸梵是在帕丁頓圣盧克醫(yī)院(St. Lukes? Hospital)去世的。
圣盧克醫(yī)院創(chuàng)立于1751年,兩百多年來一直都是瘋人院,里面都是無法治愈的精神病患者,都來自社會最底層。19世紀中后期開始,除了精神病患者,醫(yī)院也開始收留平民及中產階級的肺結核及癌癥末期病人,為他們提供臨終關懷,使他們可以有尊嚴地離世。都是病入膏肓的病人,在只剩下最后三四個月的時候被送來這里。根據(jù)倫敦大都會檔案館保存的資料,來此處的臨終病人,職業(yè)通常是:公司職員、警察、工匠、機械師、印刷工人、裁縫、護士、傭人,也有律師、會計師和牧師。 1957年9月的某一天,機械女工黃逸梵被送入圣盧克醫(yī)院。大約一個月后,她就與世長辭了。
黃逸梵真是一個謎一樣的女人。和入籍證書一樣,這份死亡證書也迷霧籠罩。 上面顯示她的死因是La. Carcinoma of Ovary,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卵巢上皮細胞癌。邢廣生老師在采訪中回憶說黃逸梵患的是胃癌。難道是邢老師記錯了?又或是黃逸梵在刻意隱瞞?
卵巢癌,又被稱為“沉默的殺手”。這種病在早期一般覺察不出來,沒有明顯癥狀,除了腹部腫大、食欲不振,通常會被誤認為是腸胃不舒服。等確診往往就已晚期。也難怪1957年3月6日的信中,黃逸梵還沒有提到任何病癥?;蛟S是因為早期還沒確診,黃逸梵告訴邢老師是胃病,等到確診后也不曾更正。
黃逸梵的私生活,我們所知甚少,或許能在《小團圓》的蕊秋身上,看到些影子:蕊秋身邊從不缺男友,從教唱歌的意大利人、到初戀情人簡煒,到英國律師、英國醫(yī)生、法國軍官、法國的牙醫(yī)……書里與蕊秋關系密切的情人遠遠不止十個。但悲哀的是,他們對她的興趣大都只是性?!缎F圓》里有一個令人震撼的細節(jié):母親為了患傷寒而住院的女兒的醫(yī)藥費,竟犧牲自己,違心地去陪主治的德國醫(yī)生睡覺?!俺繁阌智那牡男Φ溃骸欠端固贯t(yī)生倒是為了你。九莉很震動。原來她那次生傷寒癥,那德國醫(yī)生是替她白看的!” 當時九莉十七歲,蕊秋的錢也用得差不多了。為女兒做出這樣的犧牲,小說中寫蕊秋是不情愿的,她對病床上的九莉咒罵,說應該讓她“自生自滅”。而《小團圓》中的楚娣,還說出了蕊秋曾打胎多次的驚悚實情:“二嬸不知道打過多少胎……疼得很?!边@些,不知是黃逸梵真實的私生活,或一部分的紀實加虛構?為了自由和愛情,勇敢的黃逸梵,走出了封建婚姻的禁錮,卻走不出作為女性的身體困擾。她最終因卵巢癌而離世,像是一種女性宿命的暗喻,給傳奇人生更添了一抹悲劇色彩。
黃逸梵出國帶了十幾箱子古董。張愛玲最后收到的是一大箱子遺物,除了邢廣生在采訪中提到的,有一些在巴黎被戰(zhàn)火炸毀了,其他古董到底去了哪里?
英國政府部門的網(wǎng)站非常完善,可以查詢到各種文件,包括遺囑。知道黃逸梵臨死用的姓是Whang以后,很快我就找到了她的遺囑。十個工作日后,我就收到了遺囑復印稿。律師的字跡非常潦草,費了很多精神,終于厘清了遺囑的大致內容。
黃逸梵的遺囑是1957年10月1日在律師見證下立的。應該是她在9月被送到圣盧克醫(yī)院后不久的事。十天后,10月11日,黃逸梵去世。她把所有的事都安排得井井有條,指定Cecilia Hodgkinson 為遺囑執(zhí)行人,就是在死亡證書顯示處理黃逸梵身后事的那位友人。關于Cecilia的資料目前很少,只知道她已婚,并且居住在薩塞克斯。不知道Cecilia把黃逸梵的骨灰安葬在哪里了。從1957年到如今已經(jīng)六十多年,倫敦的城市幾經(jīng)改建擴造,如果是葬在倫敦,墓地想來也已遷移到別處去了。又或者葬在薩塞克斯?我打算過段日子就去尋找。如果幸運的話,或許還能在墓碑前獻上一束紅玫瑰,或藍綠色的鳶尾花,給這位終身追求愛與美的傳奇女性。
在遺囑里,黃逸梵交代了遺產的分配——
首先是給一位叫做W.William Wagstaff的朋友五件古董,抵償曾經(jīng)的借貸,五件古董為:一個白釉大瓷瓶、一大兩小雕花盒子、一個中式柜子。
黃逸梵致邢廣生的信里曾提到自己一文不名??催z囑果真如此。雖住院治療免費,但她顯然是舉債度日。用五樣家傳古董償還債務,應該是相當可觀的一筆數(shù)目了。欠債還錢,她臨終首先惦記的是這筆債務,相當有信用。
第二條,是關于11A Upper Addison Gardens家中的物件。黃逸梵交代得非常細致,住處的窗戶、墻壁、天花板、地板上的裝飾物,包括家具、窗簾、掛飾,以及煤氣灶、熱水器、吸塵器,都留贈給一位叫Louisa Lilliam Engel的朋友。
黃逸梵選擇遠在薩塞克斯的Cecilia為遺囑執(zhí)行人,一定對她非常熟悉并信任。但黃卻沒給她留下任何遺物。家里的日常物件全都給了Louisa,可見黃與Louisa關系非同一般,而且Louisa大概不像巴登夫人那樣富貴。她應該知道Louisa可能用得上這些物件,亦會愛惜這些遺物。Louisa 和Cecilia ,住址同是在27 Church road, St. Leonards on Sea。從姓名上看不出任何兩位是家人的關聯(lián)。Cecilia 住在27A,是否是租住Louisa房子的租客?
St. Leonards on Sea是一個海濱小城,19世紀初期為有錢人而建造,地處薩塞克斯,距倫敦一個多小時車程。在倫敦大都會檔案館,可以查到當時倫敦的皮件廠、皮包廠,大都集中在倫敦東區(qū),暫時沒有發(fā)現(xiàn)St. Leonards on Sea 有任何的工廠,何況黃逸梵也不太可能每天往返三個小時坐火車去薩塞克斯上班。所以,這兩人是黃的工廠小姐妹的可能性,應予排除。她們與黃逸梵又是如何相識相交的?有待進一步查訪。
借款給黃逸梵的這位W.William Wagstaff,遺囑上顯示其住址是在Hodsoll Street near Wrotham Kent,位于倫敦東南部與肯特郡之間的一個區(qū)域。顯然,黃逸梵和這位朋友之間的交情沒有那么深,以致連確切的地區(qū)及門牌號都不知道,只能寫上大致靠近沃若漢姆的郝茲索街道。
在當時的英國,要變賣中國古董可能也并不容易。所以黃逸梵最后還有不少古董留下來?;蛟S是懂行的人少,得“善價”機會很少,黃逸梵亦舍不得廉價出售。邢廣生1957年9月1日沒有寄出的信里寫有:“……金錢方面我不能做主。不過我會盡我的力量。要是我們不能全部買下,我會設法找人介紹給馬來亞大學或者南洋大學……而且盡快請管錢的人趕快把錢給你”。黃逸梵在7月30日的信里說住院一切免費,但8月底又托邢廣生代為出售自己收藏的線裝書和字畫,是否為了償還W.William Wagstaff處的借款?
遺囑的第三條和張愛玲有關。黃逸梵交代:其余剩下的一切物件和財產,都歸于居住在美國彼得堡帕爾尼大街25 Pine Street, Peterborough N.H.,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的女兒賴雅·愛玲。
關于黃逸梵給張愛玲的遺產,《小團圓》里這樣描寫:“(蕊秋)故后在一個世界聞名的拍賣行拍賣遺物清了債務,清單給九莉寄了來,只有一對玉瓶值錢。這些古董蕊秋出國向來都帶著的,隨時預備‘待善價而沽之,盡管從來沒賣掉什么?!?/p>
遺囑是在11月4日經(jīng)英國高等法院認證,顯示黃逸梵遺物的毛價值為一千零八十五英鎊十二先令六便士。應該是黃逸梵留下的古董及其他值錢物件的估值或拍賣所得。根據(jù)《小團圓》里“清了債務”這句話可以推測,除了上述借貸,可能還有別的欠債。又或者留給W.William Wagstaff的五件古董不足夠抵債,而被繼續(xù)催討,以致于拍賣了古董后又一次扣除了剩余的債務?無論如何,黃逸梵最后遺產凈值在遺囑上顯示為七百七十六英鎊十四便士。而在當時,大約是一個普通工人兩年多的薪水,并不見得是一筆巨款。根據(jù)英國國家統(tǒng)計局的通貨膨脹率及綜合價格指數(shù)計算,七百七十六英鎊相當于今天的一萬八千五百五十四英鎊。
我們無從得知,張愛玲是否收到過從英國寄去的現(xiàn)金?!稄垚哿崮曜V》提到,她在1958年2月27日才得知母親去世的消息,收到從英國寄來的大箱子,遺物中包括古董,張愛玲一共變賣了六百二十美元。難道當時黃逸梵遺留的古董并未拍賣?法院估值后,扣除一些債務和開銷,Cecilia 就把價值七百七十六鎊的遺產未經(jīng)拍賣就全部寄給了張愛玲?或拍賣了一部分?賴雅日記提到收到英國寄來的兩百八十美元,在黃逸梵的遺囑里卻看不到相關線索,不知從何而來。
《小團圓》里接著寫到:“但是她(九莉)從來沒看見過什么玉瓶。見了拍賣行開的單子,不禁唇邊泛起一絲苦笑,想到:也沒讓我開開眼。我們上一代真是對我們防賊似的,‘財不露白?!北M管這部小說帶著極強的自傳色彩,對人物還是作了很多處理,而且她一向不摻入感情,喜歡“讓故事自身去說明”。在上述文字里,蕊秋過世,面對遺物的九莉,顯出對蕊秋的猜忌與隔閡,卻沒有任何喪母之痛。而現(xiàn)實生活中,收到母親遺物的張愛玲打開箱子,屋子里彌漫著一股悲傷的氣息,她忍不住失聲痛哭?!稄垚哿嵩诿绹橐雠c晚年》一書中這樣描寫:“因為張?zhí)缭珉x婚,又出國旅行,與張愛玲相聚時期不長,但她是張愛玲在海外唯一的家人,而國內親人又不能有聯(lián)絡,因此聞訊后她很傷心?!?/p>
在得知母親病重的1957年8月,張愛玲開始用英文創(chuàng)作《雷峰塔》和《易經(jīng)》,花了近六年的時間才完成,筆墨著重在琵琶的母親楊露身上。1975年6月左右,張愛玲開始寫《小團圓》,幾乎是重寫《雷峰塔》和《易經(jīng)》中關于母親的全部故事,連各種細節(jié)都幾乎一模一樣?!爸厩蹇戳恕稄埧础纷孕?,來了封長信建議我寫我祖父母與母親的事,好在現(xiàn)在小說與傳記不明分。我回信說,‘你定做的小說就是《小團圓》?!睆垚哿嵩诮o1976年4月4日致宋淇夫婦的信里曾這樣說,其實《小團圓》寫她祖父母的故事就那么寥寥幾句,這本書真正的主角,還是她母親黃逸梵。
早期張愛玲筆下的母親形象,大都因金錢而心理扭曲變態(tài)。到塑造蕊秋(楊露亦然)時,母親形象對金錢的態(tài)度有了很大的不同。蕊秋出生富貴,童年時代良好的家境,讓她的心里充滿善意,長大后也不會像出身窮苦的七巧之類,把黃金變成枷鎖。至中年落魄,她并不窮兇極惡,或唯利是圖,不然她大可收下九莉的二兩金子。即使為錢所困,也并不隨便找個男人委身,而始終是一個愛情的理想主義者。或許母親的過世,使張愛玲內心走向了平和,給讀者還原了一個比較真實的黃逸梵。
生活中的黃逸梵,在金錢上對張愛玲并不吝嗇。1936年,黃逸梵從法國回到上海。1937年,張愛玲從父親家逃離,投奔母親,“去后我家里笑她‘自扳磚頭自壓腳,代背上了重擔”。當時經(jīng)濟已不怎么寬裕的黃逸梵,不僅收留了張愛玲,更是花重金請英國考官做私人教師,讓張愛玲備考英國大學,并打算好要負責女兒出國的費用。一方面對女兒教育大筆支出,一方面自己無法負擔國外開銷被迫回國,內心對金錢和生計的焦灼感,時不時流露在言辭中,掩飾不住,也很正常,但給年少敏感的張愛玲極大的刺激,以為是母親不夠愛自己,甚至在心理上形成了某種障礙。到了晚年,即使在宋淇夫婦處存的版稅達三十多萬美元,張愛玲也仍保持著極其簡陋的生活,家徒四壁。
晚年的黃逸梵,雖舉債度日,但依然慷慨、有情有義。據(jù)蕭依釗編輯的《杏壇芳草:永遠的老師邢廣生》里記錄,邢廣生懷孕沒多久,就收到黃逸梵“捎來的包裹,是給她女兒的洋娃娃。包裹里邊還有一塊布,包了些‘禮輕情意重的小東小西,是原本鑲在首飾上面米粒般大小的玉石,估計黃逸梵迫于環(huán)境窘困而拿著首飾去變賣前拆下的。她不留著自己周轉,反將之贈給邢廣生……” 去世前一個多月,黃逸梵在1957年8月29日的信里寫道:“等我回到家我就找兩張小照給婉華,一張是我年輕的,一張是新近的,使她有機會見見干娘……”這是黃逸梵寫給邢廣生的最后一封信。里面對于干女兒婉華,充滿了濃濃的母愛。而同時,親生女兒終未前來探望。盡管如此,黃逸梵還是在遺囑里,把所有遺物悉數(shù)留給了張愛玲。
黃逸梵的出洋,最后變成了逼不得已,《小團圓》里寫她第三次出國,蕊秋錢財散盡,國外生活費用高昂,國內親戚朋友的態(tài)度已顯冷淡,上海雖然是故鄉(xiāng),卻住不下去了:“這次回來的時候是否預備住下來,不得而知,但是當然也是給她氣走的。事實是無法留在上海,另外住也不成話?!幌蚩偸钦f:‘我回來總要有個落腳的地方,但是這次楚娣把這公寓的頂費還了她一半,大概不預備再回國了?!背沸χ鴮爬蛘f:“倒像那‘流浪的猶太人——被罰永遠流浪不得休息的神話人物。”
魯迅曾預言娜拉出走后的結局:要么墮落,要么回來。幸虧黃逸梵有許多的古董,可以說走就走;她也夠獨立,在千金散盡后能泰然地去做工謀生。她沒有墮落,也沒有回來,演繹出魯迅不曾料到的第三種結局:流浪。和蕊秋一樣,黃逸梵像被下了咒語,一輩子無家可歸。出走后的她并沒有找到想要的愛情,可能找到了自由。但這放逐般的流浪,恐怕也并非是她苦苦追尋的自由吧。
黃逸梵去世這一年的3月,還在工廠上班。死亡證書上顯示了前來申報黃逸梵死亡的人,名叫C. Hodgkinson, 她的家庭住址為27A Church Road, St. Leonards on Sea, Sussex,由她負責火化遺體并安葬。這位朋友不知何人,黃逸梵致邢老師的信里也從未提起。可見她在倫敦也還有其他交情不錯的朋友,比如上文提到的巴登夫人,何以偏偏指定這位住在薩塞克斯鄉(xiāng)下的C. Hodgkinson料理后事?這又是一個謎。
非常有意味的是,在死亡證書的職業(yè)一欄里,注明的是 “An Artist (Painter) ”(畫家)。是黃逸梵曾經(jīng)交代的?或Cecilia認識的黃逸梵就是一位畫家?1932年到1936年的四年間,黃逸梵在法國曾學畫,是留法藝術學會的會員。1948年后到英國,不知她是否也曾一度重拾畫筆。機械女工顯然是不得已的謀生,畫家才是她內心的向往。黃逸梵,該是一個飛揚的精靈,一輩子愛繪畫、愛美。
而最讓人訝異的,是在死亡證書上,黃逸梵的名字竟然是Yvonne Whang, 而不是入籍時的Yvonne Chang 。她1957年10月11日去世。在10月1日她簽署的遺囑上,也清清楚楚用了Yvonne Whang的名字。距離她使用張逸梵Yvonne Chang 入籍英國,才只有短短一年時間。
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她可能終于大徹大悟:家庭也好,丈夫也好,孩子也好,都是外在的,都與己無關了。她不是張?zhí)?,也不是別人的母親,她只是她自己,如此而已。于是她又決然地“離”了一次“婚”:在遺囑上拋棄了前夫的姓,真正地離婚了,把用了多年的張?zhí)纳矸輳氐讙佅?,簽下了Yvonne Whang(黃逸梵)。連死亡證書,她都交待好了用Yvonne Whang,這個代表了自由與夢想的名字。
出生時,她叫黃素瓊;結婚后,她叫張素瓊;出國時,她叫張逸梵;告別人世時,她叫黃逸梵。名,是她給自己取的,來自于英文Yvonne。姓,是她少女時代的本姓。從此和張家沒有關聯(lián),也不再受生計的羈絆。一生愛自由的她,臨終時終于完整地做回了自己。
(本文供圖:石曙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