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錦峰,吳輝淵
(1.江西中醫(yī)藥大學2015級在職碩士研究生,江西 南昌 330006;2.江西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腫瘤科,江西 南昌 330006)
上臂淋巴腫脹是乳腺癌術后并發(fā)癥,主要因術中腋窩淋巴結清掃造成淋巴管斷裂和變形,引發(fā)血液、淋巴回流受阻所致,會誘發(fā)腫脹疼痛、麻木、組織纖維化、反復感染、肩關節(jié)活動受限等。我院用中藥聯(lián)合空氣波治療乳腺癌術后上臂腫脹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40例,均為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診治女性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各20例。對照組年齡35~68歲,平均(45.87±6.48)歲;水腫程度為重度5例,中度9例,輕度6例。觀察組年齡38~67歲,平均(45.92±6.57)歲;水腫程度為重度4例,中度9例,輕度7例。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乳腺癌均經影像學及病理學檢查確診,術后患側肘關節(jié)周徑較健側增粗>0.20cm,按照《乳腺腫瘤學》[1]將水腫程度分級分為3級;②無上肢主干動脈嚴重損傷或出血傾向;③意識清晰,能配合干預;④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①合并心腦血管疾病,嚴重感染,患肢皮膚感染;②乳腺癌復發(fā)或轉移者;③對本組干預方式存在禁忌癥者。
兩組均予以空氣波治療。取坐位或平臥位,暴露患肢及肩部,將患肢放在與心臟持平的位置,將空氣波壓力治療儀袖套從患者患肢圍裹至肩部,將壓力調節(jié)至60~120mm Hg,視患者耐受程度逐漸加壓,1次30min,1日2次。
觀察組加用通絡利水消腫方治療。黃芪、益母草各30g,王不留行18g,澤瀉、桑枝、路路通、車前草、川芎各15g,太子參、白術各12g,當歸10g,桃仁、赤芍各9g,地龍、紅花各6g。1日1劑,溫水煎煮,分早晚2次口服。
兩組均治療3周。
患健側上肢周徑差值測算:在患肢伸直狀態(tài)下分別測量腕橫紋處、腕上10cm處、肘部及肘上10cm處的周徑,并與健側進行比較。
用SPSS23.0統(tǒng)計學軟件包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痊愈:患肢周徑與健肢相當,水腫完全消退,疼痛消失。顯效:周徑明顯縮小,水腫消退大于等于50%,疼痛明顯緩解。有效:周徑有所縮小,水腫消退小于50%,疼痛有所緩解。無效:水腫未見明顯消退甚至加重。
兩組治療前后患健側上肢周徑差值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患健側上肢周徑差值比較 (cm,±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患健側上肢周徑差值比較 (cm,±s)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 t P觀察組 20 5.08±1.02 0.87±0.25 17.928 0.000對照組 20 5.10±1.05 1.25±0.31 15.727 0.000 t 0.061 4.267 P 0.952 0.000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目前,乳腺癌術后上臂腫脹尚缺乏針對性治療方法,主要為對癥治療,減輕腫脹、減輕疼痛程度。
空氣波治療是常用的物理療法。空氣波壓力泵袖套上存在多腔氣囊,能夠由遠而近、擠壓動力漸增、累積性的作用于病變部位,從而形成對肢體及組織的循環(huán)壓力,均勻有序的擠壓肢體,促進血液及淋巴流動,改善微循環(huán),快速消腫,促進愈合。但是,治療停止后易反復。
中醫(yī)認為,乳腺癌術后上臂腫脹主要因手術損傷脈絡,致瘀血內停、水液不能氣化而停滯,日久則溢于肌膚而發(fā)生水腫。根本誘因為氣血不足、瘀血阻滯、水濕內停,故治療重在活血化瘀、利水滲濕。通絡利水消腫方中太子參、黃芪、白術補氣以促血行濕化,路路通、地龍疏通經絡,當歸、益母草、桃仁、川芎、赤芍、紅花活血化瘀止痛,澤瀉、王不留行、車前草利水消腫,桑枝活絡利水。諸藥合用,共奏通絡止痛、活血化瘀之效,能夠促進閉塞的淋巴管再通,腫脹自消。通絡利水消腫方聯(lián)合空氣波治療乳腺癌術后上臂腫脹效果較好,能夠快速消除水腫癥狀,緩解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