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強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各類電子產品設備更新換代,進入千家萬戶,更新了觀念,豐富了生活。但是,凡事有利就有弊,電子產品在豐富人們生活的同時,也沖擊到了人們的閱讀習慣。本來我們國民的閱讀量就不多,尤其是小孩子,對新生事物充滿了好奇心,面對功能強大、內容豐富的電子產品,他們癡迷于看電視,上網,打游戲,聽歌……逐漸淡化了對書本文字的興趣,影響到了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初衷。對此現象,我認為,只要我們老師或者家長進行合理引導和幫助,讓孩子從電子產品的包圍中“突圍”出來,讓孩子與書牽手,以書為友,這樣才能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激發(fā)他們的閱讀興趣,從而提高語文綜合素養(yǎng)。要想讓孩子們愛上讀書,必須引導他們逐漸從電子產品的包圍圈中“突圍”出來,這就需要我們家長和教師的師范和引導。
雖然說課堂教學是學習的主陣地,但是家庭閱讀氛圍的創(chuàng)設,對孩子的閱讀習慣培養(yǎng)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對閱讀的興趣。對于自己的孩子,我從上幼兒園起,就著力培養(yǎng)他們對書本、文字的興趣,多認字,少寫,多講故事,多背誦。小學階段,除了課本知識外,就是大量的課外閱讀,當然,首先,家長自身得喜歡閱讀。每天吃完午飯,全家人看半小時書,然后休息,晚上睡覺前和孩子一起看二十到三十分鐘,長期堅持,不用你督促,孩子自然而然就喜歡上了讀書。知識面廣了,視野拓寬了,每天孩子放學回家,一進門的首要任務就是看書,然后才吃飯。所以,千言萬語的叮囑和督促,不如實際行動的引領,不管是家庭,還是學校,只要我們成年人為孩子們創(chuàng)設好閱讀的氛圍,就一定會讓孩子從電子產品的“包圍”中“突圍”出來。只要你的孩子喜歡上了讀書,勝過無數次的說教和講解,還會提升孩子的綜合素養(yǎng),終身受益。
培養(yǎng)孩子的讀書的習慣不容易,需要長期堅持。但是要真正激發(fā)他們閱讀的興趣,更需要教師和家長的配合和激發(fā)的方式方法。我認為作為家長,或者老師,在孩子初期接觸書籍的時候,首先要熟悉孩子閱讀書目的內容,或者和孩子一起閱讀,一起交流,這樣會更好的激發(fā)孩子的閱讀興趣。可以交流一個故事情節(jié),一個人物,或者自己的感受。對于認真看書的孩子,交流是一種肯定和鼓勵的方式,對于沒有認真讀書的孩子,也是一種促進的方式,會更加激發(fā)他們讀書的興趣。記得有一次,推薦孩子們讀《草房子》這本書,剛開始認真讀的孩子少,于是我每天晨讀的時候,就讓他們簡單交流一下書中的人物和故事情節(jié)。認真讀了書的孩子,小手高高舉起,說得也是頭頭是道。而沒有認真讀的孩子,則以一種羨慕的目光看著交流的孩子。一下課,趕快打開書看起來,所以,我這樣做,孩子們讀書的熱情高漲,善于交流,感悟也深刻,口頭表達流利較強。我想:如果家校緊密配合,長此以往,孩子的語文積累會更豐富,理解應用能力會更強。
設置懸念,就是在向孩子們推薦新書或者講故事時,留下懸念給孩子,一則激發(fā)他們的想象力,再者,激起他們想早點閱讀的欲望。小孩子大都對故事比較感興趣,剛開始喜歡大人們給自己講故事,而父母在為孩子讀故事時,可有意留下懸念,不告知結局,這樣,孩子們就會急切地主動去尋找故事的結局,從而慢慢學會主動看書。記得在兒子上小學二年級時,喜歡我給他講故事,這些故事,有的是我即興編的,有的是我看過的書。有一次,我給他講《魯濱遜漂流記》:有一個叫魯濱遜的英國人,在一次航海中船被巨浪打翻,他被水沖到一個荒無人煙的孤島上。魯濱遜歷盡艱辛,在孤島上生活了三十五年,才回到現實社會。講到這兒,兒子馬上就來了興趣,哇,一個人在孤島上生活了三十五年,是怎么過來的,吃什么,睡哪里,野獸怎么沒傷害他?諸多的疑問激起了他的閱讀愿望,纏著我去書店買注音版的《魯濱遜漂流記》,并一口氣讀完才罷。
正因為小學生年齡小,思想處于萌芽狀態(tài),對新奇事物有極大的好奇心。他們的健康成長受家庭、學校和社會多方面的影響,同時也離不開優(yōu)秀書籍的引導。所以,家長和教師在孩子們的閱讀方面,要起引導作用,要以身作則,為他們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同時善于引導孩子,幫助他們與書牽手,以書為友,這樣,孩子一旦對閱讀產生了興趣,就會主動去學習,會以良好的習慣和驚人的毅力去學習,家長輕松,孩子快樂,對孩子的成長起著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們愛讀書,則孩子們愛讀書,則我們這個社會愛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