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遠麗
(蒙山縣第一中學,廣西 蒙山 546700)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是我國明代學者陳獻章的一句名言,強調的是疑問在學習活動中的重要性。然而,綜觀現階段我國高中地理教學現狀卻可以發(fā)現,很多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過分重視教師的教,過分重視教學的秩序性和可控性,始終沿用“老師講,學生聽”的傳統(tǒng)模式開展教學,卻忽視了學生的學,忽視了學生主體意識和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以致于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高和學生的綜合發(fā)展。鑒于以上情況,本文就基于“問題導學”這種新穎的教學方法,針對其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進行了探討。
問題導學法,簡單來說,指的就是在明確了教學目標,并進行了深入學情分析的前提下,以“問題”為引導,從“問題”出發(fā),并將“問題”作為推進整個教學活動的載體的一種教學方法,其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在采用傳統(tǒng)的“老師講,學生聽”的方式組織開展高中地理教學活動時,教師通常是按照教材內容,按照教學預設,按部就班的開展教學活動,即使提問,也是采用“提出問題——讓某一位學生作答——進入下一教學環(huán)節(jié)”的簡單方式,甚至很多時候提出的問題學生回答不上,教師就自問自答,然后繼續(xù)后續(xù)內容的講解,很少留給學生思考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的機會和時間。長此以往,學生就喪失了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也喪失了主動思考的積極性,逐步習慣于被動的接受,嚴重影響了學生學習活動中主體作用的發(fā)揮。但是,在利用問題導學法開展高中地理教學活動時則不同,問題導學法,不但要求教師合理的創(chuàng)設問題,提出問題,還要求學生要以“問題”為中心,去理解、去思考、去探討、去反思,去解決問題,這一系列環(huán)節(jié)充分體現了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能夠有效促進學生主體作用的發(fā)揮。
問題導學法的特色在于以“問題”貫穿整個教學活動的始終,重點則在于“問題”的有效創(chuàng)設。所以,在應用問題導學法組織開展高中地理教學活動時,學生會不知不覺的進入與問題相關的教學情境之中,而這些問題對于學生而言,既是他們熟悉的,與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相聯系的,同時又是新奇的、未知的,具有一定挑戰(zhàn)性的。在這樣的“問題”引領之下,學生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并積極、主動的去進行探索和思考,而探索和思考的過程,既是解決問題的過程,同時又是發(fā)現和提出新問題的過程,這樣循環(huán)往復,學生提出問題的數量就會逐漸增多、提出問題的質量也會不斷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也就逐步得到了培養(yǎng)和發(fā)展。
首先,注意問題的科學創(chuàng)設。
“問題”是問題導學法的特色和要點,能否科學的創(chuàng)設問題則是問題導學法能否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成功應用關鍵。為了確保問題創(chuàng)設的科學性,主要應注意以下問題:(1)要遵循“意義性原則”,基于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創(chuàng)設有價值、有意義的問題;(2)要遵循“關聯性原則”,所創(chuàng)設的問題既要與所要學習的新內容密切相關,同時又要與學生已有的經驗和知識有所聯系,這樣才能夠讓學生獲得新舊知識、新舊經驗的意義構建;(3)要遵循“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所創(chuàng)設問題的難度對學生來說既要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同時也是學生在現有知識和能力的基礎上能夠完成的。例如:我校的招生實際決定了學生的學習基礎比較差,接受新知識的能力也比較弱,那么在創(chuàng)設問題時,就要注意不要設置脫離學生當前水平的、難度過高、過于復雜的問題,否則不但無法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甚至還會打擊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對地理學習產生消極抵觸情緒。
其次,注意發(fā)揮教師的“導學”作用。
在采用問題導學法開展高中地理教學時,并不是教師在提出了問題之后,就“高枕無憂”放任學生去自行思考、自行探索、自行解決問題了。恰恰相反,在提出問題之后,教師并不能就此松懈,而是要始終注意發(fā)揮自身的“導學”作用,確保學生學習活動的順利、有效開展。具體來說,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導學”指的既是在教學活動伊始對學生的“引導”,也是在學生遇到困難時,對學生的“指導”、“輔導”,同時還是在學習學習過程中,對學生的“督導”,無論哪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是不可或缺的,否則必然會影響教學質量和教學成效。因此,在應用問題導學法時,還要注意教師“導學”作用的充分發(fā)揮。
綜合全文分析可知,問題導學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具有多個方面的應用價值,教師應積極開展相關的研究和實踐,促進問題導學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