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
“排隊”點贊、“蓋樓”感謝老師、“炫耀式”曬娃、微商代購……原本作為老師發(fā)布通知、與家長溝通平臺的QQ、微信家長群,已經悄然變味,每天動輒幾百上千條信息,讓不少家長和老師直呼“受不了”
想必這樣的現象并不少見。前不久,也有新聞稱有家長因“一言不合”就被踢出了微信群。到底家校網絡互動是合理的呢?
首先,應該看到,面對面的傳統(tǒng)人際交往正逐漸被微信群、QQ群等網絡交流方式沖擊,盡管前者不會被后者取代,但網絡交流在教育里扮演的角色的確越來越重要。
分清公共交流和私人交流的邊界,是維護良好的家長群聊風氣的首要問題。網絡群聊是一個公共空間,就像在公共場合的言行一樣,在群聊里說什么都不能太任性。一些家長把群聊當拉票點贊的“捷徑”,還有人在群里發(fā)廣告、乃至大談私人話題,這既會損害自己在群體面前的形象,也會影響群聊的公共功能,反而耽誤了公告信息的發(fā)布和讀取。
據了解,針對家長群聊中出現的種種問題,一些教育水平較發(fā)達的地區(qū)已經制定了規(guī)范,以更好地引導家長和老師在群聊里的發(fā)言。
隨著技術進步,或許在未來,我們還能看到比微信、QQ群聊還多樣復雜的家校交流渠道,但不論交流空間怎么變化,遵守規(guī)范、和諧相處的原則不會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