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福 圖+李玉祥
蒼坡村位于浙江溫州永嘉縣巖頭鎮(zhèn),是李氏宗族聚居之地。它背依筆架山,面臨楠溪江,借自然山水、融中國文房四寶于一體,因此又稱“文房四寶村”。該村的主街為“筆”,山峰為“筆架”,條石為“墨”,村莊為“紙”,東池、西池為“硯”,“筆墨紙硯”的奇特布局體現(xiàn)了蒼坡村古老的“耕讀文化”,村中的亭臺樓閣則傳遞出濃郁的宗法氣息,別具特色。
蒼坡村位于山水秀麗的楠溪江中游,屬浙江省溫州市永嘉縣管轄,南臨巖頭鎮(zhèn),東傍仙清公路。據(jù)蒼坡《李氏宗譜》記載,五代后周顯德二年(955年),一世祖李岑由福建長溪來此地定居。當時,村名為“蒼墩”,后因避宋光宗趙惇名諱,南宋時改名為“蒼坡”。
宋至和二年(1055年),李氏五世祖時,因其家族人丁興旺,便將村子分為東宅、西宅、麻溪園三處,各設(shè)祠堂,將祖墳圍于村中央,并在村口建李氏大宗祠。宋建炎二年(1128年),李氏七世祖時,人口再度劇增,李秋山一族便遷往東南方的方巷。
蒼坡村至今已有八百多年歷史,雖然歷經(jīng)風雨滄桑,但仍然保留著宋代建筑的寨墻、祠廟、亭榭、街道……著名作家汪曾祺曾在游覽蒼坡村后,即興賦詩一首:“村古民樸,天然不俗。秀外慧中,漁樵耕讀。”
左右頁圖:遠遠望去,高高聳立的“筆架山”將倒影輕輕投進蒼坡村清澈的池水中,呼應(yīng)著街旁的“筆”,映襯著村莊里黑瓦白墻的古建筑,盡顯古人“詩意棲居”的意境,仿佛一個不經(jīng)煙火的“世外桃源”,游人忙碌的腳步在此變得輕緩,煩躁的內(nèi)心也在此平靜下來。
蒼坡村“文房四寶”的布局正式形成于南宋時期。由于李氏家族規(guī)模逐漸擴增,宋淳熙五年(1178年),九世祖李嵩邀請李時日商討建村規(guī)劃,兩人決定按照五行風水學(xué)說,依“文房四寶”布局重建村落。相傳,李嵩是當朝駙馬,李時日是受封為國師的云游高僧。
據(jù)說,當年李國師依據(jù)五行之說,結(jié)合村落環(huán)境和地形,對蒼坡村的吉兇禍福做了基本分析:蒼坡東面有茂密的樹林,東方屬木,木易著火,沒有水鎮(zhèn)壓的話容易蔓延火苗;南方屬火,沒有水約束的話火氣更盛;西面的筆架山形狀如同一簇燃燒的火焰,西方屬金,金適于火煉;北方屬水,然而蒼坡北面卻無大江深潭與之呼應(yīng)。
在李國師看來,蒼坡村火氣太旺,且村內(nèi)少水鎮(zhèn)壓,村子的四面四角均有火災(zāi)隱患。因此,他建議村民開渠引水,鑿池蓄水,以水克火。于是,蒼坡村就有了流水潺潺的網(wǎng)狀溝渠,也有了如詩如畫的東池、西池。而且,水從西北角流入村子,匯聚于東南角出村,正符合“山起西北,水歸東南,為天地之勢”的傳統(tǒng)理念。相傳,李國師在設(shè)計蒼坡村之初也不得其法。某一天,他突然抬頭望見村莊西面3座相連的山峰,覺得極像一個筆架,頓生靈感,便借助筆架山的意境,將自然山水與村莊布局融合在一起,讓蒼坡村成為了一座建在“文房四寶”上的村莊。
村中主街被視為“筆”,由東而西,筆直細長;筆街直對西面的3座尖峰,這便是“筆架山”。西池北面有3根數(shù)米長的條石被視為“墨”,東面那根的末端被削成斜面,仿佛在硯臺中磨過似的;中間那根條石上有圓孔61個半,據(jù)說當時建村的時候一共有61戶人家,剩下半個代表此戶還沒成家。如若被問者答不準這個數(shù)目,就表明他不是本村人。村子的平面被視為“紙”,其縱橫交錯的巷道、溝渠,仿佛是箋紙上的格子。而村莊兩側(cè)的東池、西池,就被稱為“硯”。村外的筆架山倒映于池水中,這就是吉祥的“文筆蘸墨”了,它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典范,也體現(xiàn)著古人追求“詩意棲居”的情懷。
在蒼坡村的規(guī)劃和建設(shè)中,楠溪江一帶傳統(tǒng)的“耕讀思想”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正所謂“耕以務(wù)本,讀以明教”,“耕讀”二字在中國古代鄉(xiāng)村的傳統(tǒng)意義中,有多個層面的詮釋。比如對農(nóng)家子弟而言,耕為退守,讀為進取,學(xué)而優(yōu)則仕。對隱逸鄉(xiāng)紳而言,耕可怡情,讀可養(yǎng)性,退而獨善其身。于是“耕讀”二字中的“讀”字,便顯得格外重要。而讀書人所用的“筆墨紙硯”,不僅為鄉(xiāng)紳所重視,亦為村民所敬重。蒼坡村的奇特布局,就時刻強化著村民的“耕讀”意念。
蒼坡村呈四方形棋盤式布局,其巷道多以卵石鋪砌,四面圍以蠻石寨墻,相對獨立而封閉。據(jù)說早先村中有8個寨門、8條巷道,房屋以鼓盤樓為中心朝八個方向輻射,符合八卦圖案。而如今遺存的八卦井與陰陽屋,正好暗示這一說法的存在。“八卦”暗含趨吉避兇、運道平順、仕途得意的美好寓意,表現(xiàn)了李氏祖先對子孫后輩能夠生活美滿、讀書出仕的祝愿。
左右頁圖:雖經(jīng)過百余年的歲月,“車門”依舊挺立在蒼坡村口,“五龍橋”橫跨在池水上,微微凸起的“虎背”與旁邊的石板橋形成鮮明對比。可以想象,曾經(jīng)的狀元進入“車門”、走過“五龍橋”接受村民祝賀時是何等風光。
蒼坡村南寨門被稱為“溪門”或“車門”,代表著經(jīng)常有達官貴人的車馬在此進出,它是一種“等級”的象征。在封建時代,代表著權(quán)力和身份的車門,必須是在當?shù)爻霈F(xiàn)身居高位的官員以后,由皇帝下旨才能夠修建。如若經(jīng)過車門,文官必須下轎,武官必須下馬,以此表示敬重。車門前便是用方塊石鋪設(shè)而成的“進士壇”,前設(shè)三級條石砌成的臺階,叫“三試階”,取院試、鄉(xiāng)試、會試之意,分別代表考取秀才、舉人和進士,是當時讀書人做官的必經(jīng)之路。
車門的斗拱碩大而精巧,形制質(zhì)樸而剛健,具宋代建筑之遺風。它的重檐歇山頂被村民視為虎頭,門內(nèi)的一座石拱橋被視為虎背,由5塊石板拼接而成,起名為“五龍橋”。據(jù)說只有當了狀元的人才能過五龍橋,走“龍身”“虎背”,所以村民只能走旁邊的石板平橋,并視五龍橋為風水橋,格外尊崇。李國師曾在車門兩側(cè)寫下“四壁青山藏虎豹,雙池碧水貯蛟龍”的對聯(lián),預(yù)示蒼坡村是一個臥虎藏龍、人才輩出的風水寶地。
“筆墨紙硯”具備,再與車門兩側(cè)李時日所題的對聯(lián)呼應(yīng),蒼坡村構(gòu)造了一個以“耕種為本、讀書為榮”的村落?!鞍偎嚹绺x好,千金難買子孫賢”,蒼坡村用“文房四寶”的格局激勵著一代又一代村里人努力讀書、奮發(fā)向上,同時又表達了李氏祖先對子孫后代能夠讀書出仕、增輝門第的殷切期望。
左右頁圖:仁濟廟三面環(huán)水,水月堂則建在水中央,檐角微翹,屋脊靈動,充滿張力,似要展翅起飛,舒展大方。落日余暉中,在望兄亭眺望遠處,似乎能看見方巷小溪邊的送弟閣中有一個遙遙守候的身影,在向你揮手示意。
蒼坡村是李氏家族的血緣聚落,其禮制中心是初建于1055年的李氏大宗祠,它坐東朝西,面對本村的風水山——筆架山。陳志華教授在《楠溪江中游古村落》一書中寫道:“蒼坡的李氏大宗,面對西池,南臨連接西池和東池的一泓水面,它把南側(cè)的廊廡,做成了水榭,既便于在祠內(nèi)觀賞優(yōu)美的風景,也使宗祠與水相親,融進園林景致之中?!?/p>
由東池南端的李氏大宗祠、仁濟廟、太陰宮、望兄亭,直至北端的水月堂,是蒼坡村景色秀美的園林區(qū)。按照中國古代的風俗傳統(tǒng),祠堂不近廟堂,但蒼坡人卻將肅穆莊重的宗祠建造在園林中,表現(xiàn)了他們舉重若輕的灑脫。
初建于1180年的仁濟廟,是蒼坡村的崇祀中心,用以祭奉平水圣王周凱。明代御史宋濂曾撰《溫州橫山周公廟碑》,稱周凱為晉代人,居住在臨??さ臋M陽。據(jù)說,當年浙南地區(qū)靠近海邊,且地勢低洼,一遇下雨,時常積澇成災(zāi),周邊村民苦不堪言。周凱曾游學(xué)中原“黃泛”之域,熟悉歷代治理黃河的情形。他根據(jù)當?shù)氐匦危彾柚?,遂使三江東注于海,解決了洪水泛濫成災(zāi)的重大問題。周凱獻身治水事業(yè),歷朝皇帝對其屢加封賜。唐初封周凱為平水顯應(yīng)公,宋累加護國、仁濟之號,并賜仁濟為廟額。蒼坡人將陰氣較重的廟宇建造于村落中,也表現(xiàn)了他們像周凱一樣奮勇獻身、壯盛無畏的強悍精神。
亦具宋代建筑之遺風的望兄亭古樸簡約,與仁濟廟隔東池相對。蒼坡李氏族譜記載,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七世祖李秋山、李嘉木兄弟分家,哥哥李秋山遷居方巷,弟弟李嘉木留在蒼坡。兄弟兩個感情深厚,時常閑聊至深夜。迎來送去時,總是晃燈籠以告平安。后來,弟弟在蒼坡的寨墻邊建望兄亭,哥哥在方巷的小溪邊建送弟閣,亭與閣形制相同,彼此遙遙相望,心心相印。望兄亭上的楹聯(lián),有“禮重人倫明古訓(xùn),亭傳佳話繼家風”之句。時間飛逝,望兄亭前的卵石道上鋪砌的燈籠圖案,都仍舊透露出暖暖親情。
靜幽古雅的水月堂,初建于北宋宣和年間,也跟一對兄弟有關(guān)。當年,蒼坡李氏八世祖李錦溪、李霞溪兄弟兩個都在汴京做官。哥哥李錦溪隨童貫征遼,臨行前割下一把胡須,以此表達誓死保國的決心。哥哥戰(zhàn)死沙場后,弟弟李霞溪悲痛不已,無心繼續(xù)在京城做官。回到家鄉(xiāng)后,他先將亡兄的胡須葬于南山垅,然后在東池中建水月堂。每當他于水中看到明月時,都感覺兄長的音容笑貌浮現(xiàn)在眼前,此情此意,感人至深。
舊時的血緣村落,其宗法威力異常強大。蒼坡村仁濟廟前的3株古柏,是宋代族長李齋西所植。為保護林木,涵養(yǎng)水源,李齋西立下一條禁約:“凡拴耕牛于樹者,殺牛不赦。”相傳有一天,他發(fā)現(xiàn)一頭耕牛拴在樹上,查實后得知這是他家的牛,是家中一長工所為,便不由分說,立刻殺了這頭牛。令行禁止,以身作則,使族長享有極高的威望。
蒼坡李氏宗祠規(guī)定,凡死在村外的人,其尸體不得運回村寨,以防兇煞不吉。為此,李氏宗族在筆架山下建停尸厝,用來暫時安置死者。這是規(guī)范族人的另一條禁約,其宗法力量可謂是不容抗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