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龍
【摘要】本文論述“以生為本”的學情分析方法,提出應從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知識儲備、學習能力等方面進行學情分析的主張,從而讓學生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進而提高學習成績。
【關(guān)鍵詞】學情分析 以生為本 學習態(tài)度 知識儲備?學習能力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1A-0037-02
李瘦南老師在《自學、議論、引導教學論》中提出:“以生為本”是“以人為本”思想在學校教育中的具體體現(xiàn),“以生為本”才能落實學生主體地位,“以生為本”是自學、議論、引導教學的立根之基,“以生為本”不等于“唯生是瞻”,放棄教師的作用。
如何才能做到“以生為本”?孫子曰:“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边@里的“知彼”放在教學上就是指“學情”。學情分析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但很少有人認真對待。有的教師備課時基本上是以本為本,圍繞書本的教學任務而設(shè)計目標,不考慮實際情況。筆者就經(jīng)常聽到有教師這樣說:“齊不齊,一把泥?!薄霸谶@摻和啥,再講還是不會?!薄翱禳c吧,不然講不完。”“笨死了,都不會,也不學。”……諸如此類較為消極的語言,給人一種恨鐵不成鋼、回天乏術(shù)的感覺。仔細想想,我們備課時是不是真的掌握了學生的真實情況,依據(jù)學情而備課?我們的教學目的是什么?教學時有沒有做到有的放矢?雖然“沒有學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話有點絕對,但是我們應該通過努力,對癥下藥,盡可能地多“治療”一些學生。而下“藥”之前,我們就要先掌握學生的“病情”,這就要求教師備課時務必“以生為本”,仔細做好學情分析,并根據(jù)學情設(shè)計針對性的教學方案,以適應學生的實際情況。下面,筆者從三個方面談談如何進行學情分析。
一、分析學習態(tài)度
學習態(tài)度就是學習者對學習持有的積極、肯定或消極、否定的心理傾向。有研究表明,學習態(tài)度影響著學習效率,它還決定著是學還是不學,以及學習的行為方式。態(tài)度決定一切,所以分析學情首先應該調(diào)查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
以筆者所任教的初三班級為例,筆者在分析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時發(fā)現(xiàn)存在不少問題,最明顯的一個是因為家長不重視教育,所以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也是模糊不清的。初中三年,很多家長居然還不知道孩子的班主任是誰,在哪個班級,對孩子的學習成績也漠不關(guān)心。不少家長只抱著讓孩子混個畢業(yè)證的想法。筆者與家長溝通時,大多數(shù)家長就用這樣的話敷衍:“老師給俺管嚴點?!薄昂⒆哟罅?,我管不了,就靠學校管了。”“現(xiàn)在哪還有揍孩子的?!薄拔夷敲疵?,沒有時間看著他學習。”“我大字不識,他做什么,我又看不懂?!薄爸灰⒆幽芙〗】悼?,傳宗接代就行。”……對此,筆者感到很無語,家長尚且如此,那孩子的學習態(tài)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摸清了這些情況,筆者就根據(jù)大多數(shù)學生學習態(tài)度欠積極的這一現(xiàn)實,有目的地設(shè)計教育目標:引導學生樹立理想。理想是指路的明燈,到了初三,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已基本形成了,因而引導他們樹立理想需要進行較長時間的思想教育,并且要以事實為依據(jù),貼近生活才有說服力;要慷慨激昂,正氣浩然才能產(chǎn)生共鳴;要風趣幽默,不斷推陳出新才能防止審美疲勞。鑒于此,每次班會課,乃至每堂數(shù)學課筆者都要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上至國家大事、下到個人私生活都緊緊圍繞學習的重要性和學習的目的展開。盡管初三第一學期開展思想教育用時較多,拖累了教學,課時任務沒有完成,但較大的收獲是:調(diào)皮搗蛋的學生少了,原先亂糟糟的課堂安靜下來了,抄作業(yè)的人少了,問問題的人多了。寒假過后,進入初三的最后一個學期,學生基本上都樹立了自己的理想,不管是自習還是上課都能默默地學習,因而教師開展思想教育的時間也開始慢慢減少……“心血沒白費?。 惫P者心想,“學生一旦樹立了理想,學習態(tài)度也就會越來越好?!?/p>
二、分析知識儲備
由于種種原因,學生的知識儲備并不如我們想象的那樣,學過了就會。這就需要教師事先通過調(diào)查或檢測等方式了解學生的知識儲備情況,從而做到科學備課。比如,在教學一元二次方程時,筆者通過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不少學生對方程的概念、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平方根的意義模糊不清,甚至對有理數(shù)混合運算都還不熟練。如果此時貿(mào)然講授新課,只會事倍功半。
掌握了學生的知識儲備情況之后,筆者決定暫時擱置原先的教學進度計劃,不趕進度,多用了一節(jié)課的時間補習與一元二次方程相關(guān)的知識??紤]到學生升至初三,理解能力比初一、初二要強,盡管有不少學生只是對方程的概念模糊不清,筆者仍決定對這部分學生進行概念記憶喚醒,從而使學生及時記憶和鞏固這些知識。這正應了艾賓浩斯曲線記憶規(guī)律所指出的:如果此時對模糊的東西進行喚醒,相當于及時的復習,這些短時記憶就會成為人的一種長時記憶,從而在大腦中保持著很長的時間。
而對于那些不熟練有理數(shù)運算的學生,考慮到教師的精力有限,此時可以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把熟悉有理數(shù)運算的任務分配到人,即讓中等生輔導較差的學生,讓他們定目標、定時間,定期向教師反饋學習情況。這樣做,“小老師”的積極性很高,“潛力生”的學習動力也很足。可見,仔細分析學生的知識儲備情況,亡羊補牢猶未遲也。
三、分析學習能力
相信有很多教師經(jīng)常會這樣鼓勵學生:“大家的學習能力都是一樣的,只是有勤快與懶惰之分。只要你努力就能學好。”其實這只是一個美麗的謊言,同時也是錯誤的說法,勤快與懶惰也是學習能力的一種體現(xiàn)。父母的生活習慣,文化水平的高低,對教育的重視程度都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能力。到了初三,有的學生真的無法改變,所以需要教師分層次教學,根據(jù)不同能力的學生制訂不同的目標。
一般而言,學生的學習能力類型大致分為以下三類: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習能力一般的(中等的)、學習能力較強的。教師應該結(jié)合初三數(shù)學的學習目標要求,讓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掌握基本計算,數(shù)與式(方程)相關(guān)概念及其簡單計算;讓學習一般的學生掌握基本計算,以及學會簡單的、靈活度較小的幾何知識,學會用簡單的幾何語言進行簡單推理;讓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能夠掌握有一定難度的代數(shù)與幾何知識。
了解學生的學習能力、制訂如上三個目標之后,筆者還經(jīng)常用李瘦南老師的自學、議論、引導與小組合作相結(jié)合的方法,耐心地、靈活地指引學生往其相貼近的目標奮斗,使其能夠“跳一跳,摘到桃”。
在初三第一學期的期末考試中,我班的數(shù)學成績及班級總評成績均倒數(shù)第一(6個班),其中數(shù)學比第一名低20多分,但是,筆者運用了“以生為本”的學情分析之后,一個學期過去了,全班學生的各科成績都在慢慢提升,并且中考時,數(shù)學成績及班級總評成績已躍升為第一名。實踐證明,“以生為本”的學情分析是科學的、可行的、值得推廣的。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