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勇
面對班級文化這個題目,我想借助“小說”來說清楚。大家都看過小說。但要問什么是小說,回答可能千奇百怪。我說,小說就是武松在景陽岡赤手空拳打死一只老虎。他不是在馬戲團打死一只老虎,而是在月黑風高的景陽岡。這說明什么?打虎的環(huán)境很重要,環(huán)境越險惡,越能顯示武松的英雄本色。
但光有環(huán)境還不行。比如,武警部隊在景陽岡打死一只老虎,或者武松在景陽岡用機關(guān)槍打死了一只老虎,戲劇性都不夠。這說明,是誰打死老虎,怎樣打死老虎也很重要。換句話說,人物和情節(jié)不容忽視。
這就是小說的三要素。班級文化也有三個要素。我們對它的理解,有時候還固定在環(huán)境的層面——文化等于環(huán)境。比如我們說,營造文化氛圍,富有文化氣息,營造書香校園,等等。
這種理解當然沒有錯,但是還不夠。為什么?因為它是靜態(tài)的,是單一的。文化不僅是一種布置或者背景,文化還是人本身。班主任是不是一種文化角色? 這種文化角色充滿了選擇性,你是要扮演警察,還是監(jiān)工或者牢頭?有人說,我要做學生成長的陪伴者。陪伴是最長情的表白,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當你熱衷于做學生的人生導師,你對自己的要求就會非常高。你是怎么想的,就會怎么做。想法決定做法,活法決定教法。你和學生的關(guān)系,你的教育心理和行為,就會有完全不同的打開方式。你往那兒一站,已經(jīng)是活生生的文化。
更重要的是,文化還是情節(jié),是事件,尤其是過程。放個書架在那兒,你們班看上去就有點文化氣息了。但還遠遠不夠,因為你只是把文化當作靜態(tài)的環(huán)境因素,有一副美麗的軀殼,但沒有靈魂。文化必須蘊含在班級常規(guī)和班級活動里。比如說競爭文化,你必須有活動的載體,不能止于口號,文化要與活動融為一體。
我們班班會課主要由學生來開。不是我偷懶,更不是學生胡來,主題的敲定,一定和最近的班級熱點有關(guān);發(fā)言人由班委在前一天確定,認真程度,超出我的想象。
當然會有不完美的事情發(fā)生,比如好學生喜歡說教,常引起一些不快。我及時地設(shè)立了獨立監(jiān)察員,在每一次班會課上,對班級一周的情況,以及主題發(fā)言做客觀而富有個性的點評。
那么,我營造的是怎樣的文化氛圍?我覺得可能是一種容錯文化和平衡文化,或者說成長文化。學生的進步很大。班委每周和我商量班會主題,我就問,能不能給我也主持一次,沒當老大已經(jīng)很久了。班長說,這周沒安排你,滿了。
所以,當你提到“班級文化”,我想到的第一個關(guān)鍵詞就是有機化。班級管理應該是一種有機化管理,有秩序但不僵化,處于有機的和諧狀態(tài),班級活動,不是支離破碎的,拍拍腦袋就決定的,而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因果相連,形成合力。
我能想到的第二個關(guān)鍵詞是創(chuàng)造性。
我在考慮當班主任的那年暑假,把很多知名班主任的著作都讀了一遍,受益匪淺。當我第一次點名的時候,有一個學生懶洋洋地回答一聲“到”,一下子惹火了我,表面上我風平浪靜,實際上,我的心里奔騰著一句話:“遲早我要弄死你?!?/p>
當然,我沒有弄死他。因為我找到了打開他的方式。一個星期后,我讓他給全班點了一次名,他讀錯了兩個同學的名字。我和他都有了一種不同的體驗。體驗代替了說教。
再普通的活動,都盡可能創(chuàng)造性地完成,讓學生處在一種創(chuàng)造的高峰體驗中。把難題當作課題,使工作研究化,是非常有趣的事情。
如果讓我用一句話來概括班級文化的內(nèi)涵,我的總結(jié)是,班級文化就是師生體驗與選擇的權(quán)利、過程和領(lǐng)悟。最好的班級文化就是,我在廬江中學上學。不是別人,不是二中,不是上網(wǎng)打游戲,而是我在廬江中學上學。環(huán)境、人物和情節(jié),都是最好的選擇,也必然帶來最好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