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 楊嘉利
28歲,這個年紀對于很多人來說都會是一個和青春、愛情這些美好事物有關的時間點。但有人卻要承受著病痛的折磨,面對死神的威脅。
28歲的湖南男孩鄒勇松,每天依靠做4次透析維持生命。對此鄒勇松說:“我的終身也許只有別人的半輩子,所以我更要珍惜時光?!?h3>患上腎病依然堅強前行
1990年10月,鄒勇松出生在湖南農村,家境貧寒。更糟糕的是,鄒勇松是早產兒,出生時身體就格外虛弱。1995年初春的一天,鄒勇松突然病了,媽媽把他送到村上診所。醫(yī)生按照普通感冒給鄒勇松治療,接下來兩天他仍然發(fā)燒不退,父母不得不借錢把他送到了縣城醫(yī)院。然而,由于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間,鄒勇松雖然退燒后撿回了一條命,可醫(yī)生說他的腎臟已被嚴重損壞!
此后20多年,鄒勇松便開始了幾乎每天和腎病作斗爭的生活,他的童年和少年時代幾乎有一半時間是在醫(yī)院度過的!盡管如此,疾病的折磨,并沒有能毀滅掉這個男孩對生活的熱情,他從上小學開始就用優(yōu)秀的成績回擊著病魔的挑戰(zhàn)。然而,2005年上高中后,由于學習壓力加重,鄒勇松的身體不堪重負,多年的腎病急劇惡化,出現了嚴重的浮腫、頭痛等癥狀。在高中階段的求學中,鄒勇松幾次休學,斷斷續(xù)續(xù)上學竟然成為了一種常態(tài)。
2011年,鄒勇松終于在21歲考上了大學,收到了廣東石油化工學院的錄取通知書。鄒勇松所學的專業(yè)是電氣工程及自動化管理。為了更好地掌握專業(yè)知識和擴展自己的知識領域,鄒勇松充分利用課余時間,自學軟件編程,開發(fā)出了一款叫“高校導航網站”的軟件,受到同學們的追捧,并連續(xù)幾年代表學校參加了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比賽,并多次獲得學校的各種獎學金。大學四年,鄒勇松感到過得很充實。盡管也很忙碌,但讓他有了更多收獲,身體也好像沒有過去那樣糟糕了。
2015年,鄒勇松考研成功,被長沙理工大學軟件工程專業(yè)錄取,他對發(fā)明創(chuàng)造有了濃厚興趣。由于多年的病痛,他發(fā)明了一套處理緊急求助的系統(tǒng)。如果有人受傷或病倒需要求助時,這個系統(tǒng)便能夠根據求助者所處的位置信息,將周邊醫(yī)院由近至遠進行排序,讓求助者根據所反饋的信息,進行自由選擇,再根據這樣的選擇結果聯系醫(yī)院前來救助,從而既能提高救助的效率,又能滿足求助者自主選擇的意愿。鄒勇松的這個發(fā)明,于2016年3月獲得了國家的發(fā)明專利,大大激發(fā)了他在發(fā)明上的熱情。接下來兩年,他又先后將全國數學建模競賽三等獎、湖南省數學建模競賽二等獎等榮譽收入囊中。
2017年4月,鄒勇松上研二時,他參加了國防科技大學聯合培養(yǎng)班,參與無人駕駛技術的開發(fā)與研究。一天晚上,鄒勇松像往常一樣12點多走出圖書館,突然感到渾身不適,緊接著便大汗淋漓,全身無力,好像連走路的力氣也沒有了。鄒勇松意識到,很有可能是自己的腎臟又有了問題。
果然第二天,鄒勇松去了學校醫(yī)院,醫(yī)生檢查后很嚴肅地告訴他,他需要立即住院。可那時候,鄒勇松參與的一個研究課題還沒做完,他不想錯過這個機會,便叫醫(yī)生開了藥后又匆匆回到研究室。鄒勇松仍堅持帶病工作。
2017年5月2日,鄒勇松結束了一天的工作后,他回寢室寫下了一封遺書,悄悄放在了枕頭下,每天晚上睡覺時都會拿出來看上一遍——他不知道什么時候就再也不能看見這些自己親筆寫下的字了。6月的一天鄒勇松突然眼前發(fā)黑,差一點昏倒,幸好被同事扶住,并把他送到了醫(yī)院,診斷結果竟是他的病情已發(fā)展到了尿毒癥!
當父母知道消息后,和哥哥、姐姐一起趕到長沙,他被親人和老師、同學送進醫(yī)院,開始接受緊鑼密鼓的治療。20多天后,他接受了手術。手術后,鄒勇松的病情雖然有所控制,可還是只能夠用透析的方法維持生命。然而,做透析,每個星期要去醫(yī)院一兩次,每次又需要花上幾個小時,鄒勇松感到這樣對他的工作會有很大影響,便萌生了要自己做透析的念頭。
鄒勇松根據他的研究方向,即多傳感融合定位,很快又有了新的發(fā)明思維——智能機器人的導航方法和導航系統(tǒng)。在鄒勇松看來,多元融合定位,可以大大提高無人駕駛定位的精確度。那么,如果能把這樣的技術應用到智能機器人導航上,同樣會具有引領性作用。手術后,他顧不上多休息幾天,又投入到了這項發(fā)明的研究中。
鄒勇松選擇了回家做腹膜透析。做腹膜透析盡管比去醫(yī)院做透析的費用低,每天只需要100多元錢,卻還是遠遠不像鄒勇松想象中那樣簡單,而且次數也更頻繁,每天需要做4次。他便在居民樓租了一間房子,房子在15樓,是和同學合租的,為了不影響合租同學休息,他又在陽臺上搭起了一頂帳篷,每次透析就在帳篷里完成。就這樣,從2017年7月開始,鄒勇松已做腹膜透析1000多次。
上研二時,鄒勇松雖然已完成了畢業(yè)論文寫作,可一年來他每天還是需要按時去無人駕駛研究所實習。每天早上7點鐘,鄒勇松起床后做的第—件事就是去陽臺上的帳篷里做透析,半個小時后準時出門,路上買點早餐邊走邊吃,然后就要在研究所工作4個小時。中午12點,鄒勇松下班后又要匆匆趕回出租房,開始第二輪透析。午餐常常就是頭天晚上做的剩飯,做完透析后熱熱就能吃了。下午下了班回家,鄒勇松在路上會順道去菜市場買菜,做好飯后又要開始第三輪透析。而晚上,鄒勇松會把大多數時間用在發(fā)明和研究上,直到11點多鐘睡覺前又需要做第四輪透析……一年來,鄒勇松每天的生活就這樣雷打不動,他不僅成功發(fā)明了“智能機器人的導航方法和導航系統(tǒng)”,還發(fā)明了共享打印機。
這個28歲就已經開始和死神賽跑的年輕人,收到了中國專利局寄來的新型專利授權通知書。至此短短兩年,鄒勇松申請授權的專利和軟件著作權就已達到6項!
(摘自央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