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祥,王照林,王子超,唐存亮,郝 毅
(包頭醫(yī)學院第二附屬醫(yī)院,內蒙古 包頭 014030)
對于冠心病來說,其病理基礎是冠狀動脈狹窄以及冠狀動脈粥樣斑塊。冠狀動脈造影屬于冠心病患者診斷冠狀動脈狹窄的金標準,但冠狀動脈造影無法明確冠脈狹窄同心肌缺血之間存在的關系[1]。是否存在心肌缺血是冠心病預后主要的決定因素,而冠脈狹窄程度不屬于決定性因素,所以,通過干預狹窄不能有效改善預后,應對心肌缺血進行干預。為探討在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療中冠狀動脈造影+FFR(血流儲備分數(shù))的應用效果,抽選我院開展介入治療的冠心病患者(100例)開展研究,具體內容。
抽選2018年9月~2020年1月在我院開展介入治療的冠心病患者(100例)進行研究,隨機數(shù)表法分成甲組與乙組,甲組50例,乙組50例。男62例,女38例;患者年齡44~79歲,平均(61.12±2.33)歲。經比較患者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因此可進行研究對比。
乙組常規(guī)介入治療: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在治療前開展冠脈造影,右側橈動脈穿刺,造影后,按經驗開展藥物洗脫支架置入。甲組在介入術中開展冠狀動脈造影+FFR:介入治療前的冠脈造影同乙組,同時測定FFR。外周靜滴腺苷,每分鐘140 μg/kg,最大充血后,經壓力導絲讀取FFR值,當FFR值低于0.80時,就把藥物洗脫支架置入到患者病變處,進行干預,確保術后患者FFR超過0.80。
在介入治療中,詳細記錄置入支架的數(shù)量;在介入治療術后,詳細觀察復發(fā)心絞痛、再次血運重建以及再發(fā)心肌梗死等臨床不良事件的發(fā)生情況。
研究中的數(shù)據經SPSS 22.0軟件做分析,支架置入的數(shù)量經(±s)表示,t檢驗,不良事件經(%)表示,x2檢驗,組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經P<0.05表示。
50例甲組患者支架置入的平均數(shù)量是(0.92±0.23)個,50例乙組患者支架置入的平均數(shù)量是(1.94±0.62)個,甲組支架置入的數(shù)量少于乙組,差異顯著(t=9.755,P=0.000)。
甲組不良事件總發(fā)生率低于乙組,差異顯著(x2=6.061,P=0.014)。詳見表1。
表1 總結不良事件發(fā)生情況[n(%)]
對于FFR來說,是指在機體的冠狀動脈發(fā)生狹窄后,該血管所供的心肌區(qū)域可得到的最大血流同該區(qū)域理論上可得到最大血流之間的比值,也就是在心肌處于最大充血狀態(tài)下,狹窄遠端的冠狀動脈內平均壓同冠狀動脈口部主動脈平均壓之間的比值,可明確反映血管狹窄病變對心肌(其支配的)灌注所產生的影響;能夠重復的、多次的進行測量,且操作比較簡便;可明確心肌是否缺血,同時還能夠判斷這種缺血是否是可逆的[2]。在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療中,冠脈造影+FFR存在以下優(yōu)點:通過FFR可準確判定患者的不確定性病變發(fā)生的血流動力學改變,從而可減少臨床過度醫(yī)療行為[3]。當患者的左冠狀動脈主干存在病變時,預后大都比較差,常規(guī)介入治療的療效比較差,同時還以發(fā)生左主干閉鎖。FFR可詳細了解患者的病變情況,有效指導治療,確保治療具有針對性[4-5]。
總之,對于冠心病患者來說,在介入治療中開展冠狀動脈造影+FFR可降低不良事件發(fā)生的風險,并減少支架置入的數(shù)量,在臨床值的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