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彩芹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強調(diào):寫作教學要讓學生用真情實感表達出對社會,對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情體驗,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鼓勵有創(chuàng)意地表達。然而,小學作文教學中普遍存在“少、慢、差、費”的“高耗低效”現(xiàn)象。針對這種情況,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觀察思維習慣,為積累作文材料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觀察要有目的
教師在組織學生觀察事物時,必須向?qū)W生提出觀察的任務,而且觀察的目的必須明確,同時要考慮觀察的具體步驟等,如果觀察目的不明確,學生的腦子里就會一片茫然;盡管作文之前布置學生觀察要寫的事物,結果寫的時候照樣什么都寫不出來。例如觀察《上課鈴響后》的目的是要突出鈴響后的緊張氣氛、同學們回教室的急切心情,怎么突出呢?這就要求教師指導學生觀察清楚學生以及老師的動作、神態(tài)、語言。學生能觀察出來則好,觀察不出來,教師可以提供觀察的線索,可以提示學生,首先要觀察同學們聽到鈴聲后的第一反應是什么,接著觀察同學們上樓梯時手、腳分別起什么作用,他們是怎樣上樓梯的?跑到教室后干什么等;然后觀察老師的動作、語言,這樣學生才能有自己的發(fā)現(xiàn),才有話可寫,而且寫出來的作文才有自己的特色。
二、觀察要有順序
觀察有序,學生作文才能有條理,如果想到哪兒看到哪兒,觀察必然凌亂,寫出來的作文也就雜亂無章。因此,教師首先要教會學生有順序地觀察,一是按方位的順序觀察,例如,寫《可愛的小花園》時,教師就指導學生先觀察花園四周的柳樹、榆樹、桃樹,再觀察中間的小花池和蘑菇亭。二是按內(nèi)容觀察。例如,寫我們眼中的繽紛世界,觀察人物的外貌時就要求學生按從整體到局部,觀察一處場景就按照從主要到次要等。三是按時間順序觀察,寫一處美麗的風景就要求學生按一年四季的順序來觀察。每個季節(jié)樹木是什么樣子的,都有什么花開放。四是按事情發(fā)展順序觀察,觀察起因、經(jīng)過、結果。寫《我敬佩的一個人》時就可以觀察清楚這個人是怎樣自始至終做好某件事的,從而使你敬佩他的……
三、觀察要抓住特點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這說明事物之間總是存在著差別,它們各有其特點,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觀察時努力發(fā)現(xiàn)那與眾不同的一點。例如,有一篇習作要求寫自然景物,當時正好天天下雨,這在戈壁灘是少見的。我首先讓學生比較今年秋天與往年有什么不同,然后觀察秋雨剛開始下時有什么特點,雨點落到身上、地上又是什么樣子,接著我又讓學生觀察秋雨下到草坪、跑道、水泥地、柳樹以及馬路上是什么樣子的。通過觀察,學生在開頭寫道:“稀奇稀奇真稀奇,干旱少雨的戈壁灘變成濕潤多雨的南方了……”中間寫道:“起初雨點很小、很少,落到地面上就像個害羞的小姑娘似的很快鉆進大地媽媽的懷抱里,不見了。漸漸地,雨點密了,但細細的,像牛毛、像花針,房頂上像披了一層薄紗,朦朦朧朧;下到柳樹上,柳樹像洗了個澡,顯得更清新了;下到馬路上,馬路兩邊匯成了兩條小溪,嘩嘩地向前流淌……”這些語句是多么準確形象?。?/p>
四、觀察要有重點
教師要引導學生把握住觀察的重點,即突出中心的內(nèi)容要仔細觀察,跟中心關系不大的內(nèi)容可以一帶而過,甚至可以不看。例如,我們寫《記一次勞動》時,我要求學生重點觀察擦暖氣的同學是怎樣想辦法擦暖氣槽的,擦墻的同學是采用何種姿勢擦墻和地角線的,突出苦干加巧干這一中心。通過觀察,學生寫道:“他們先用牙刷沾上洗衣粉一條縫一條縫地刷,頓時黑色的污水順著暖氣槽流下來,一直流到地下”,很生動,很形象。
五、觀察要細致
小學生對司空見慣的事情的細節(jié)很少注意,常常充耳不聞、視而不見。如果問他們這個人怎樣,都會說很可愛,很漂亮。要是再追問怎么可愛怎么漂亮,恐怕要“啞”了。這就是缺乏細致觀察。針對這一弱點,我們就要在平常教學中引導學生學會細致觀察事物,積極調(diào)動感官,認真看,看明白事情的來龍去脈、事物的特點性質(zhì)、人們的思想感情。
除了看之外,還要仔細聽,聽懂人們的不同意見、不同反映,并且從聽中開闊知識領域,了解許多事情。比如寫《沙塵暴》時,為什么春天西北地區(qū)會刮沙塵暴?學生不明白。這就需要問老師、問長輩,通過聽老師、長輩的講解加深對沙塵暴成因的了解,從而樹立環(huán)境保護、植樹造林的意識。此外,用手摸、用口嘗、用鼻聞、用腦想也是細致觀察必不可少的方法。通過多種感官的觀察,捕捉了最真切、最直觀的信息,讓學生獲得了立體感知,使學生的語言文字更顯個性魅力。
六、在觀察中思考、發(fā)現(xiàn)
把自己觀察到的事情在頭腦里多思考,多問幾個為什么,從而鞏固看和聽的成果,形成深刻的印象。今年秋天的一個上午,金昌地區(qū)起了大霧,到了上課時,霧非但沒有散去,反而越下越大,當時學生都沒心聽講,注意力全在教室外面的霧上。我想這正是引導學生觀察的好機會,于是便帶學生去操場觀察,讓學生觀察霧的顏色、形狀,讓學生觀察霧中的人、樹、房,讓學生在霧中奔跑……要求學生用手摸草坪、摸旗桿,用鼻子聞霧中的氣味,用眼睛看今日與往日有什么不同,用腦子想為什么有這些不同,使學生在觀察中思考、在觀察中發(fā)現(xiàn)。然后再回到課堂,學生個個興趣盎然,觀察的所得所感盡情地從學生的口中敘述出來。
觀察是思維的知覺,沒有思維的觀察是膚淺的,不是真正的觀察。觀察不僅僅是用眼睛看,還要用耳去傾聽、用口去品嘗、用鼻去聞聞、用手去觸摸、用心去想象,多種感官組合起來,這樣學生作文的語言文字才能更顯個性魅力,才能寫出具體、生動、形象的文章。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