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珍
作文要求寫得有血有肉,蘊含真情實感,不可否認真情實感在習作中的重要性,然而僅僅擁有真情還是不夠的,還必須讓這種真情通過文章的字句投射出來。這就需要廣大一線語文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掌握一些表達技巧,用生動活潑的語言寫出情感豐富而個性鮮明的文章,在回歸生活、觀察感知的基礎上,錘煉語言,布局謀篇,準確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情感。
一、寫真人真事,敘切身所經歷之事
習作的素材源于生活,只有學生在實踐生活中有了切身的經歷、體驗和感悟過生活,在作文中才有所思、有所寫,才能把自己的真情實感洋溢在字里行間,讓讀者產生共鳴。所以,在習作教學的構思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從自己經歷的生活中收集素材,篩選素材。雖然小學生沒有豐富的生活經驗,沒有過多的切身經歷,但從平凡瑣碎的事中也能篩選出有趣的、有意義的值得回憶的事,對這些素材進行適當的加工、組合和潤色,就一定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材料,來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如在寫以“家”為話題的作文時,一個同學寫的是自己假期里到耀華中學去補課,住在舅舅家,由于處處不方便而想家的情形,題目就是《好想回家》。請看下面一段:“當我坐在耀華中學的教室里,感受著自己的渺小和競爭的激烈的時候,我就好想回家,好想放棄。那天晚上,大舅一家人到樓下去玩了,我沒有去,因為我還沒寫完作業(yè)。我翻遍了大舅的書架,也沒有找到一本《成語詞典》,我急得要死,因為卷子上的題都是唐詩名句和成語解釋,大部分成語我都沒見過,就是見過也差不多忘得一干二凈了,更別說解釋了。我看著窗外一閃一閃的燈,看著空蕩蕩的房子,只有我一個人孤零零的在燈下學習,不知不覺眼淚已沾濕了面頰。我感受著從未感受過的孤獨和寂寞,心中好想回家,好想爸爸媽媽。只有回到自己的家里,我才能忘記自己感受的所有孤獨和寂寞。真的好想回家,好想一下子撲到媽媽懷里,向她訴說我的委屈。我忽而體會到了家對我是多么重要,沒有家,我將無法生存。”由于是自己切身經歷的事,有更多的體會,所以寫得情真意切,非常感人。
二、通過鮮活的細節(jié)描寫來表現人物
真情實感固然是作文最主要的基調,但是真情實感的流露要借助一定的載體,也就是作文中的細節(jié)描寫,細節(jié)描寫必須要具體、生動、典型,細節(jié)的細膩描寫,從某一個方面能反映出作者對實際生活的體驗程度,也對文章的真情實感的流露起著關鍵作用。如果作文中沒有細膩的細節(jié)描寫,只是籠統(tǒng)、概括地敘述,即使是切身體會過的事,也給人一種不切實際、瞎編亂造的感覺。因此,每一篇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中,不管是故事情節(jié)的展開,還是人物性格的刻畫,典型環(huán)境的描繪都和真實、生動的細節(jié)描寫緊密相關的。細膩的細節(jié)描寫,能鮮明而逼真地把人物或事物最本質的性狀和特點惟妙惟肖地呈現在讀者面前,增強了自身作品的藝術感染力。讓讀者有身臨其境、觸景生情的感覺。細節(jié)隨細,但其意義非凡。如一個同學寫的《壞習慣》這篇作文,寫的是自己有一個上課愛打哈欠的壞習慣,由于這個壞習慣使自己經常挨老師的批評,所以就總想改掉它。于是他想了好多辦法,首先是要打哈欠就把嘴合上,可實踐證明這個辦法不靈,因為真正想打哈欠時想合嘴也合不上。然后又想到低頭,結果又被老師誤解搞小動作。于是又想到再打哈欠時用手把嘴捏住,實驗幾次,效果還不錯,一次在他捏嘴時被老師看見了,逗得老師也笑了。這些細節(jié),不但真實,而且寫得俏皮活潑,很有感染力。
三、寫人要抓住個性特征
情是貫穿文章始終的脈絡,有情才使文章有些有肉,作文又是以作者自身的感情基調為基礎的,因此,真情也具有個性化特征。只有呈現個性化的“情”在文章中,才能賦予要描繪人物獨具個性的特點,而寫人還要在人物語言、動作、神態(tài)中捕捉性化的特征,還必須通過具體的事情來體現所塑造人物的外形特點和性格特征。其實,我們不妨試著寫寫人物的缺點,也許會讓文章更真實可信,情趣橫生。比如一寫到母親,大多數同學都會寫自己的母親怎么勤勞、怎么關心愛護自己、怎么只知付出不圖回報等等,千人一面,毫無個性。有一個同學卻不然,他筆下的母親是用她獨特的方式表達對“我”的愛的,文章通過母親規(guī)定“我”放學到家第一件事必須是洗手,有什么好吃的東西,不管“我”愛不愛吃,想不想吃,她總要強迫“我”吃下去等內容的描寫,寫出了一個非常專制但又愛子情深的母親形象,個性鮮明,更顯真實。
四、虛擬場景再現
雖然作文時我們強調,選材盡量要源于生活,以生活為素材,抓住親身經歷過、體驗過的事來展開細膩的描寫,但這不是絕對,是相對而言的,如果作文過分追求實際,就過于呆板、僵硬,失去了文學的價值。想象是思維的翅膀,只有創(chuàng)造性地加工自己經歷的事,才能使作文的文學價值凸顯得淋漓盡致。但是現實生活中中的素材有時過于單調,這就迫使我們對經歷過的事要經過加工和改造。也就是說,作文中所呈現的事例有些并非是我們自己親身經歷過的。這就需要我們創(chuàng)造性地加工這些素材,相應的要表達真情實感,全憑自己的虛擬場景再現,要做到虛構的事有真情實感,關鍵是要做到這幾點:一是這種事,自己雖然沒有經歷過,但現實生活中必定會有,別人肯定經歷過;二是要模擬相應生活情景,把自己置于其中,仔細地想一想:假如我在那個時間、那個場所,遇到那樣的事會怎么樣呢?如果寫的是一位老年男子,那么,就不妨借助自己的外公或爺爺,從他們平時的表現中想一想:假如爺爺在遇到這種事時會怎么對待?如果所寫的是中年婦女,那不妨借助自己的母親或鄰居的大嬸,根據母親等平時的性格特征和行為習慣,想一想:她會怎樣處理這件事?模擬生活情景,轉換人物角色,能使虛構的文章多一點真情實感。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