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
在國人眼里,老人應(yīng)該是明事理、辨是非、德高望重的,但有些老人卻漸漸變得脾氣古怪、不講道理,常常大發(fā)脾氣。
老王今年78歲,出身書香門第,但4年前開始逐漸變得有點(diǎn)不講道理。他總希望家人都圍在身邊,誰一離開就會去找,如果大家都不在,他就會大喊“我要吃飯”,其實(shí)一家人才剛剛吃過晚飯沒多久。陪他的時候,只要有人說話,他就會問“你們講什么”,如果回答“沒說啥”,他就會發(fā)脾氣,非說別人在背后說他壞話了。
老王有高血壓,還得過小中風(fēng),每天要吃好幾種藥。每次家人拿藥給他,他都會把每種藥都問一遍,有時還一臉懷疑地看著別人,說“這是不是毒藥”。他還常常會提到“死”,但同時又非常愛惜身體,按時吃藥、量血壓。一家人有時很無奈地說:“這老爺子怎么越老越矯情?”
老王其實(shí)并非“越老越矯情”,而是有著生理和心理變化基礎(chǔ)的。一方面,老人曾得過小中風(fēng),還有高血壓的問題,性格和脾氣的變化可能與血管性癡呆有關(guān),這類患者常常伴有頭痛、頭昏、耳鳴、失眠等癥狀,常常記不起近期發(fā)生的事情,而且情緒不穩(wěn)定、感情脆弱、多疑、恐懼。另一方面,老人的社會支持體系殘缺不全,社交能力下降,不安全感與日俱增,因此更加依賴兒女。如果做兒女的稍有怠慢,就可能傷害老人脆弱的心靈。
由于身體衰老、認(rèn)知能力下降,老人的掌控感逐漸減弱,生活中會變得更加謹(jǐn)慎;在社交中變得挑剔,不像原來那樣容易相處;在文化生活中也不再積極主動,開放性水平降低。研究還發(fā)現(xiàn),生活壓力大的老人,性格變化更明顯。
生命的兩端何其相似,都是那么任性、敏感、沒有能力照顧自己。一端是生機(jī)勃發(fā)的小生命在點(diǎn)滴成長,另一端卻是日暮遲年的老人在慢慢失去活力。如果家中有這樣的“怪老人”,兒女首先不能嫌棄、厭煩他們,要知道這一切都是自然規(guī)律在起作用。想想自己年幼時,嗷嗷待哺,父母并沒有嫌棄過我們,如今爸媽老了,我們又怎么忍心嫌棄他們呢?年輕人要幫老人緩解壓力,為他們創(chuàng)造舒心的生活環(huán)境,多聽老人說話。有些老人喜歡訴說年輕時的“光輝歷史”,子女要有耐心。
老年人自身也要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少煩心,莫生氣,別太把兒女的臉色和話語放在心上,也別操兒孫的心,過好自己的生活就是勝利;同時還要戒除煙酒嗜好,積極參加力所能及的文體活動,如跳廣場舞其實(shí)是一項(xiàng)較好的社交活動,有條件的老人可以適當(dāng)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