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倩 ??
《四十二章經(jīng)》是一部早期的佛家經(jīng)典;《道德經(jīng)》是老子的思想精髓,它對于后來的道家思想影響深遠。關(guān)于這兩部著作的對比研究,本文主要從“道”的含義、“道”的內(nèi)容、“道”的現(xiàn)實意義等方面展開,從而更能深入地了解“道”的淵源與傳承的關(guān)系,也有利于兩部經(jīng)典著作關(guān)系的梳理。
《四十二章經(jīng)》是一部佛教入門的佛家經(jīng)典,它的語言簡短通俗,有點類似于語錄體,它的內(nèi)容包含了早期的佛教思想;《道德經(jīng)》是道家的經(jīng)典,它的內(nèi)容豐富、思想深邃、博大精深。筆者查閱資料發(fā)現(xiàn),關(guān)于這兩部書的比較研究大多集中思想、戒欲等方面,關(guān)于具體“道”的研究很少。因此,筆者想通過對兩部書“道”的研究,探究佛道兩家之間的親疏關(guān)系以及挖掘其思想價值。
一、“道”的含義
《說文解字》對“道”的解釋是:“道,所行道也?!边@里指道路。但是在《道德經(jīng)》和《四十二章經(jīng)》中含義就很豐富了,并不是簡單指道路的意思。
《道德經(jīng)》中“道”:因為現(xiàn)在學界對“道”的看法不一,筆者贊同陳鼓應的說法,他認為一是指實存意義上的“道”;二是指規(guī)律性的“道”;三是指社會或個人生活層面上的“道”。
《四十二章經(jīng)》中的“道”主要指達到目的地的道路或指修行之道。其第二章解釋“道”的意思是指通往涅槃(菩提)的道路,因此“道”也意味著佛教修成正果所必須遵循的法則。廣義而言,亦指趣向果之通路。
筆者對比二者發(fā)現(xiàn),《四十二章經(jīng)》中的“道”多與《道德經(jīng)》中“道”的第三層含義(生活意義、社會層面上的“道”)的含義接近。
二、“道”的內(nèi)容
通過兩者文本的仔細閱讀,本文著重從第三層含義即人生社會層面進行探討和分析。
(一)“謙退不爭”與“名聲喪本”
《道德經(jīng)》中的“道”,如第八章說水善于滋潤萬物卻從不表現(xiàn)爭強好勝的心理,并且水處在最低的位置,但是它最接近于“道”。這里的“道”表現(xiàn)為“不爭”的精神。第九章“功遂身退,天之道”,這里的“道”也有“謙退”“不爭”的含義。
《四十二章經(jīng)》中的“名聲喪本”一章云:“人隨情欲,求于聲名;聲名顯著,身已故矣。”這里的“聲名”即名欲,指貪求聲名之欲。
通過以上二者對比分析來看,《道德經(jīng)》中的“不爭”與《四十二章經(jīng)》中教導人不要貪圖世間的名欲,如出一轍,都是對于名利、聲名、在世的榮耀看得不重要,只是《道德經(jīng)》中傾向于告誡人們事情成功以后,不要一味貪求功勞與榮譽,而要守住自己的心,讓自己盡快退身;《四十二章經(jīng)》中傾向于勸解那些好名的人,那樣不僅沒有益處,而且深有過患。
(二)“致虛守中”與“處中得道”
《道德經(jīng)》第十六章云:“致虛極,守靜篤……歸根曰靜,是曰復命。”這里的“致虛極”指的是達到空虛無物的極點,就是說要人們不存在任何功利的目的,不抱偏見。這里的“虛”指的是心靈虛寂空明的狀態(tài)?!笆仂o篤”是說篤定地保持冷靜沉著,不急不躁,內(nèi)心不輕易地被外界所干擾。另《道德經(jīng)》第五章云:“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說文》對“中”的解釋為“中,和也”。但其實這里的“中”就是“道”,“守中”是“守道”的轉(zhuǎn)化說法。這里指一種事物的整體穩(wěn)定狀態(tài),不偏不倚。
《四十二章經(jīng)》中的第三十二章“處中得道”,佛說修佛之人學習道應該將心調(diào)和到適度的狀態(tài),不急不躁,那么道就自然而然能夠得到了。這里認為學道應該以調(diào)和安適為主,不急不緩,保持鎮(zhèn)定自若的心情。
因此,可以看出二者的聯(lián)系是很強的,這里的“道”其實引申為“中”,就是勸誡人們要保持內(nèi)心的鎮(zhèn)靜與安樂,做事情要不急不緩,這樣才能做到達到“大道”的境界。區(qū)別在于《道德經(jīng)》里的“中”多指社會政治層面的,社會穩(wěn)定,國家安寧。那么“道”的內(nèi)容在這里就可以引申為“中”;而《四十二章經(jīng)》的“中”引申為“道”,多指個人內(nèi)心層面的中和平靜、不急不慢的狀態(tài)。
(三)“心寂欲除”與“圣人無心”
《道德經(jīng)》第四十九章云:“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边@里的“常無心”指的是沒有任何的私心欲望、主觀意見?!盾髯印そ獗巍分姓f:“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以百姓心為心”指的是要以百姓民眾的心思意念當成自己的心聲,也就是以心換心,把民眾看得至關(guān)重要。
《四十二章經(jīng)》第三十一章云佛說要想斷絕淫欲,與其斷除男根,不如斷了自己的心,讓自己斷絕去想,并說心是掌管一切的,如果心停止了,那么其他的就不會再想了,佛所偈語的大意是當心生邪意時,都是思想在作怪,如果讓心寂靜停息了,那么離“道”就不遠了。這一章寫明了身、口、意三業(yè)都是由心所造,應從心上止息,而不可從身上強制止息。其強調(diào)心的作用很大,要克制自己的內(nèi)心。
通過上面的分析,筆者發(fā)現(xiàn)《道德經(jīng)》中的“心”多指社會政治層面上的意義,認為不要帶有個人的偏見和欲念去看待事物以及對待百姓;不以主觀地去判斷是非好惡,要敞開心扉地接納百姓的意見,以民眾為主?!端氖陆?jīng)》的“心”是從自身說起的,要克制斷絕自己的欲望及意念,并認為掌管好自己的心就是掌管好了一切。因此這時的“道”就轉(zhuǎn)化為“心”的含義,二者是有聯(lián)系的,都是要求消除自己的成見和欲望,達到一種寂靜平和的狀態(tài),只是一個傾向于內(nèi)心的靜,一個傾向于擁有一顆平
等的心。
三、“道”的現(xiàn)實意義
(一)“不爭”——安身立命
這個詞語出自《道德經(jīng)》,但是《四十二章經(jīng)》里也提到的“不求于聲名”,其實和“不爭”的內(nèi)涵是相類似的。在今天看來,就是要舍棄自己的私利,不謀取自己的好處:越是為他人著想,自己越有成就;越是給予他人,自己擁有越多。在今天的社會,能做到“不爭”(不爭名、不爭利),懂得收斂,不能不說這確實是一種安身立命的準則。
(二)“守中”——政和民安
《說文解字》:“中,和也。”這里的“中”蘊含了“道”的含義,因此它在現(xiàn)世看來有獨特的意義:一是政治上的集中統(tǒng)一。居中治要,執(zhí)一統(tǒng)萬,統(tǒng)馭全局,掌握最高權(quán)力,這些性質(zhì)都可以蘊含在“守中”的概念里。二是做事情以及待人處事不急不躁,像孔子講的“中庸”原則,不偏不倚,折中處理。三是政治和洽,社會和諧。因為“中”的概念是建立在事物和諧穩(wěn)定的基礎上。
(三)“心靜”——精神豐足
上文已談到二者對于“心”和“靜”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心”與“靜”都是道的根源?!靶撵o”的根本在于自己能否管住自己的內(nèi)心。從個人層面講,“心靜”可以做到不被外在的環(huán)境所攪擾,也不輕易地隨波逐流,能做到精神的豐裕與滿足;從社會層面講,就是整個社會不會輕易地被外來的文化所同化,有自己的獨特性,保持本土的特色不至于滅亡。
(四川師范大學文學院)
作者簡介:周倩(1994-),女,四川攀枝花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中國古代唐宋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