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燁 蔡玳燕
摘 要:由于中西方文化和語言文字方面的差異,其文學創(chuàng)作也形成了各自獨特的藝術(shù)形式?!独献恿魍雎飞现?道德經(jīng)>的傳奇》是德國作家布萊希特在流亡途中所著的極具代表性的中國主題詩作,頗具西方文學色彩。論文針對該書譚淵的中譯本,基于對等和等效翻譯理論,分別從詞匯、句法以及篇章層面逐步深入探討其翻譯特色,以尋求更具指導意義的詩歌翻譯方法。
關(guān)鍵詞:貝爾托·布萊希特;《老子流亡路上著〈道德經(jīng)〉的傳奇》;譚淵譯本;對等理論
我們知道,在不同文化環(huán)境中所產(chǎn)生的文學作品可謂是各有千秋。中西方有著截然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因此其文學風格也有著較大的差異,這在詩歌體裁中體現(xiàn)得尤其突出。中國詩人擅長抒情并追求詩歌的意境深度,而西方詩歌則更注重敘事和思辨的融二為一。在詩歌翻譯中,由于西方詩人有著獨特的思維方式和語言表達習慣,給中文譯者帶來了不少困難。德國作家布萊希特的敘事詩《老子流亡路上著〈道德經(jīng)〉的傳奇》,有著鮮明的中國主題,出現(xiàn)了很多中國文化元素,但仍是以西方視角、西方思維創(chuàng)作出來的,因此,譯為中文也具有相當難度。對此,本文擬通過分析譚淵翻譯的《老子流亡路上著〈道德經(jīng)〉的傳奇》,探究對等和等效翻譯理論在詩歌翻譯中的指導性作用以及該理論對詩歌翻譯的重要意義。
一、對等和等效翻譯理論
對等這一翻譯理論是由美國語言學家、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Eugene A.Nida)首先提出的。奈達曾長期潛心從事于《圣經(jīng)》翻譯,從《圣經(jīng)》翻譯的實踐中,發(fā)展出一套自己的翻譯理論。奈達主張“翻譯科學”,注重譯文在語境中的意義表達。他結(jié)合喬姆斯基的轉(zhuǎn)換生成語法模式,提出在翻譯時首先將源語的表層結(jié)構(gòu)分析成深層結(jié)構(gòu)的基本成分,然后通過“轉(zhuǎn)移”,形成目標語深層結(jié)構(gòu)的基本組成部分,最后經(jīng)過重新構(gòu)造生成目標語可以接受的表層結(jié)構(gòu)[1]。在《翻譯科學探索》中,奈達著重論述了動態(tài)對等這一概念,動態(tài)對等即“功能對等”[2]。他指出,翻譯是用最為貼切、自然和對等的語言從語義到文體再現(xiàn)源語的信息?!皠討B(tài)對等”中的對等包括詞匯對等、句法對等、篇章對等、文體對等四個方面。動態(tài)對等理論將翻譯重心轉(zhuǎn)移到了讀者身上,充分考慮到了譯文讀者的閱讀感受和理解程度。
德國語言學家維爾納·科勒(Werner Koller)在奈達翻譯理論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補充和完善了對等理論。在《翻譯科學研究》中,科勒提出了等效翻譯理論,并區(qū)分了“對等”和“對應(yīng)”的差別。他指出,對應(yīng)屬對比語言學的范疇,對比語言學對比兩種語言體系,并描寫其差異與相似點;而對等則與具體源語——目標語及其語境中的對等物相關(guān),是索緒爾的“言語”范疇[3]。此外,他還在奈達對等分類的基礎(chǔ)上,提出了五種不同類型的對等,即外延對等、內(nèi)涵對等、文本規(guī)范對等、語用對等和形式對等。
二、詩歌《老子流亡路上著〈道德經(jīng)〉的傳奇》
德國作家貝爾托·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深受中國文化影響,創(chuàng)作了很多以中國為主題的文學作品,深受各國讀者的歡迎。1938年,布萊希特在丹麥流亡期間撰寫了詩歌《老子流亡路上著〈道德經(jīng)〉的傳奇》[4](以下簡稱《老子流亡》)。他在創(chuàng)作此詩之前并未接觸到有關(guān)“老子出關(guān)”的記載,在閱讀了德國漢學家衛(wèi)禮賢的德譯本《道德經(jīng)》之后,才對這一事件有了初步了解。之后他又深入研讀《道德經(jīng)》,對老子產(chǎn)生了無限敬仰,特別是老子“柔弱勝剛強”的哲學思想對他影響很大。正是出于對老子的敬佩之情,布萊希特曾多次將老子的哲學思想融入自己的文學創(chuàng)作之中,最著名的就是《老子流亡》一詩。詩中主要講述了主人公老子對王室日益衰落、諸侯紛爭的現(xiàn)狀感到非常厭倦,便決意辭官歸隱。他騎著青牛,帶著書童離開洛陽向西走去,不料行至函谷關(guān)時,由于未帶關(guān)牒被關(guān)令尹喜攔下,由此留下《道德經(jīng)》這一著作。布萊希特盡管一直生活在西方文化環(huán)境中,但在詩歌的字里行間卻透露著對中國文化的認同和向往。同時,《老子流亡》也繼承了西方傳統(tǒng)詩歌的創(chuàng)作手法,采用長短結(jié)合的敘述語言述說故事的起承轉(zhuǎn)合。《老子流亡》已有多個版本的中文翻譯,其中譚淵的中譯本[5]不僅準確傳達了原文的語言含義,也充分展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詩歌所特有的語言魅力。本文在奈達的動態(tài)對等和科勒的等效關(guān)系理論視角下,將譚淵的中文譯本與布萊希特的德語原文進行比較分析。
三、在詞匯層面的理論應(yīng)用
無論是奈達的對等理論還是科勒的等效關(guān)系,究其根本是在翻譯過程中,不應(yīng)過分追求譯文與原文詞匯之間的完全對等,而需聯(lián)系具體語境使譯文達到一種最為自然、貼切的表達效果。我們知道,漢語與德語屬于不同語系,有著各自的獨特建構(gòu)特點。同時,譯文讀者與原文讀者生活在不同的文化環(huán)境中,也有著不同的思維方式和文學感知能力。在功能對等理論的指引下,譯者可以采取順應(yīng)的翻譯方法對譯文進行一定的加工。換言之,在翻譯的時候,譯者可以適當?shù)夭捎眠m合目的語文化習慣的表達方式,從而達到譯文與原文的功能對等?!独献恿魍觥返淖T淵譯本就采用了漢語中的常用成語、四字短語等,使其譯文更加符合中國詩歌的語言特點。
(1)原文:
Als er siebzig war und war gebrechlich
Dr?ngte es den Lehrer doch nach Ruh
譯文:
當他年逾古稀,身體羸弱,
期盼寧靜之心,迫切涌動。
(2)原文:
Und er packte ein, was er so brauchte:
……
Wei?brot nach dem Augenma?.
譯文:
打點行囊,取他必備,
……
白白面包,只需寥寥。
(3)原文:
Doch am vierten Tag im Felsgesteine
譯文:
上路四天,巨巖夾道。
上述例子充分表現(xiàn)了功能對等理論指導下的翻譯特點?!独献恿魍觥肥且皇椎湫偷奈鞣綌⑹略姡g者在翻譯時充分考慮了中西文化的差異,在保留原文中西方的敘事特點的同時,也賦予了中國詩歌的表達特色。也可看出,譯者在翻譯敘事詩《老子流亡》時,大量采用四字成語或者四字短語,使得譯文在詞匯層面達到了功能對等。在例(1)中,按照原文應(yīng)直譯為“當他七十歲時也已年老體衰,大師向往寧靜”。譚淵中文在傳達了原文基本信息的基礎(chǔ)上,對譯文進行進一步的加工處理,譯為:“當他年逾古稀,身體羸弱,期盼寧靜之心,復又涌動?!庇纱丝梢?,譯者不僅完整地向目的語讀者轉(zhuǎn)達了原文的字面內(nèi)涵,而且符合中國詩歌的語言特色與漢語表達習慣。在例(2)中,按照原文應(yīng)直譯為:“他收拾好路上要用的東西……目測需要的白面包”。譚淵翻譯為“打點行囊,取他必備,……白白面包,只需寥寥”,可謂言簡意賅,頗具古代詩歌所特有的語言美感。在例(3)中,“Felsgesteine”原意為“巖石、硬石”,可直譯為“在崇山峻嶺中第四天”,顯然不夠活潑、略顯生硬。譚淵則譯為“上路四天,巨巖夾道”,別有一番風味?!熬奘瘖A道”是指左右都有巨石的狹窄道路,更加符合關(guān)卡的場景設(shè)置,形象地再現(xiàn)出老子出關(guān)時被關(guān)令阻攔的一幕。由此可見,譚淵在翻譯過程中并沒有完全按照原文的詞匯、句法,他主要是追求翻譯的動態(tài)對等。
四、在句法層面的理論應(yīng)用
詩歌翻譯區(qū)別于其他文學形式的譯介,主要原因是在于詩歌本身所具有的語言特色。中西方對詩歌有著各自不同的傳統(tǒng)和見解,這也給詩歌的跨文化譯介帶來了一定的難度。敘事類詩歌多見于西方詩歌,詩人擅長運用長短句;而中國詩人善于抒情,一般講求分行排列,注重結(jié)構(gòu)形式的建筑美。根據(jù)功能對等和等效理論,在翻譯時重現(xiàn)原文文本的意義是基礎(chǔ),應(yīng)充分考慮目的語讀者的思維方式和審美習慣。就《老子流亡》的中譯而言,譯者在選擇合適的漢語表達方式的同時,應(yīng)盡可能地體現(xiàn)中國詩歌的句法特征。在譚淵譯本中,通篇均使用簡單句,并多次運用增譯、轉(zhuǎn)譯等翻譯方法,力求保持句法格式上的整齊統(tǒng)一。
(4)原文:
Da? er nicht das letzte Tageslicht verl?re
Trieb der Knabe nun den Ochsen an.
譯文:
小童趕牛,又上旅途,
暮色未沉,仍需趕路。
(5)原文:
Ein h?fliche Bitte abzuschlage
War der Alter, wie es schien, zu alt.
譯文:
此番請求,彬彬有禮,
老者老矣,豈能推辭。
(6)原文:
Und von seinem Ochsen stieg der Weise
Sieben Tage schrieben sie zu zweit.
Und der Z?llner brachte Essen( und er fluchte nur noch leise
Mit den Schmugglern in der ganzen Zeit)
Und dann wars soweit.
譯文:
于是老者,翻身下牛,
老少二人,奮筆疾書,
關(guān)令備飯,左右伺候,
斥責私販,亦不高聲。
如此七天,大功告成。
(7)原文:
Dessen Name auf dem Buche prangt!
譯文:
他的鼎鼎大名,已在書上閃爍!
在例(4)中,按照原文的句法特征應(yīng)直譯為“童子趁著天色未晚,驅(qū)趕著牛兒前行”,譚淵不僅根據(jù)中國讀者的語法習慣調(diào)整了譯文的語句順序,而且依據(jù)功能對等原則對譯文進行了部分增譯,使得譯文句式工整,語義到位。在例(6)中,為了能夠更清楚地表達原詩內(nèi)容,譯者根據(jù)上下文具體語境,在譯文中增添了“奮筆疾書”“左右伺候”二詞加以說明。同時,“老少二人”“如此七天”原為一句,譯者將兩者進行分拆,使語義更為自然、貼切。除了調(diào)整語句順序和增譯法,譚淵在翻譯時還運用了其他技巧。在例(5)中,譯者將帶zu不定式的情況狀語比較從句轉(zhuǎn)譯為漢語中的簡單句,“老者老矣”寥寥四字就完整地表達出原文中復雜從句所包含的涵義,可謂化繁為簡,以少總多。在例(7)中,譯者采用直譯方式以保留詩歌的修辭手法。“prangen”意為閃閃發(fā)光、引人注目,譚淵將它譯為“閃爍”,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們知道,漢語的特殊性降低了原文的可譯性,譚淵譯本卻兼具中西方詩歌的語句特征,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驗證了對等與等效翻譯理論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五、在篇章層面的理論應(yīng)用
從篇章角度來看,《老子流亡》一詩共計十三小節(jié),每小節(jié)各由五個詩行組成。對等與等效翻譯理論認為,譯者的翻譯思想應(yīng)以目的語讀者為重心,其首要任務(wù)是使譯文能夠為目標語讀者所接受和理解,并產(chǎn)生與原文讀者最為接近的閱讀感受。這一原則既體現(xiàn)在詞匯對等、句法對等上,也體現(xiàn)在篇章對等、文體對等上。同時,按照對等與等效理論,譯者應(yīng)充分考慮譯文與原文之間的語用對等和形式對等。從上文對譚淵譯本在詞匯和句子層面的應(yīng)用分析來看,也充分證明了在翻譯活動時可以達到語用對等。我們知道,語言是承載話語意義的載體,文學作品尤其是敘事類體裁需要借助語言來描寫人物、表達情感、再現(xiàn)主旨。然而冗長的敘事和乏味的描述又容易引發(fā)讀者的閱讀疲勞,因此,語言的音樂性則顯得尤為重要。語言的抑揚頓挫、高低疾徐,不僅能夠賦予詩歌以音樂、節(jié)奏上的美感,而且在某種程度上強化了詩歌的抒情效果。對此,譚淵譯本一方面對原文敘事類詩歌的寫作手法與篇章結(jié)構(gòu)不做大的改動,保留了原作五行詩十三小節(jié)的基本構(gòu)架;另一方面則按照中國詩歌的語言特色,在盡可能保留原文韻律及節(jié)奏的前提下再現(xiàn)中國詩歌文化的魅力,如語音的調(diào)配、平仄等。
綜上所述,在中外交流日益頻繁、全球化趨勢日益增強的文化背景下,大量西方文學作品輸入中國。奈達的動態(tài)對等理論、科勒的等效關(guān)系對西方文學的譯介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通過上面對布萊希特的德語版與譚淵的漢譯本的對比分析,同樣可以看到對等和等效理論在詩歌翻譯中的重要影響。同時,本文主要從詞匯、句法和篇章三個層面,對《老子流亡》的譚淵譯本進行了個案剖析。經(jīng)研究發(fā)現(xiàn),在功能對等理論指導下的詩歌翻譯,譯者是以目標語接受者為中心,按照中國詩歌的文化傳統(tǒng)和中國讀者的審美習慣進行翻譯工作的,這就使目的語讀者在閱讀譯文時獲得與原文讀者近乎等同的審美感受。在詞匯層面,譯者以目的語讀者的閱讀感受為導向,選擇最為貼切、自然和等效的詞匯再現(xiàn)源語的信息,以求達到詞匯對等的效果。在句子層面,譯者考慮到中西方語言結(jié)構(gòu)與思維方式上的差異,結(jié)合中國詩歌的語句特點與中國式的邏輯思維改編譯文,并綜合運用各類翻譯方法,如增譯、轉(zhuǎn)譯、直譯、及轉(zhuǎn)換句子成分、結(jié)構(gòu)等,以求達到句法對等的效果。在篇章層面,譯者盡量保持譯文與原文之間的語用對等和形式對等,以求達到篇章對等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英]杰里米·芒迪.翻譯學導論:理論與應(yīng)用(第3版)[M].李德鳳等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4.
[2]Eugene A.Nid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E.J.Brill,Leiden,1964.
[3]Werner Koller.Einführung in die ?bersetzungswissenschaft[M].Stuttgart:UTB GmbH, 1979.
[4]Brecht,Bertolt. Werke: Gro?e kommentierte Berliner und Frankfurter Ausgabe[C]. Berlin/Weimar/Frankfurt a.M:Suhrkamp,1989-1997.12.S.32-34.
[5]布萊希特.老子流亡路上著《道德經(jīng)》的傳奇[C].譚淵譯.葉雋主編:僑易(第二輯)[A].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