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 王常斌
在高三的復習中,我們經(jīng)常會涉及選題和編題,高考試題是我們首選材料.選題和編題看似一件小事,但其中大有學問.多數(shù)教師選題是文科班從文科卷中選題,理科班從理科卷中選題,覺得題好就選,但并未將這些題歸類,而是將題一道道孤立起來,課堂上也只是就題講題,這樣導致的結果是學生所學到的知識是零碎的,很難形成系統(tǒng),從而學生的思維能力很難得到應有的提升.下面以一節(jié)高三解析幾何的復習課的選題及課內的處理為例,來談談如何在課堂中進行深度教學.
【課例】直線與圓錐曲線相交所成的等角問題.
2018年全國卷Ⅰ中的解析幾何題,老師們都覺得較好,雖然不像以前難度那么大,但對學生的運算求解、直觀想象、邏輯思維以及解析幾何的基本思想和解題策略都有較好的考查,題目如下:
(Ⅰ)當l與x軸垂直時,求直線AM的方程;
(Ⅱ)設O為坐標原點,證明:∠OMA=∠OMB.
題2(2018·全國卷Ⅰ·文20)設拋物線C:y2=2x,點A(2,0),B(-2,0),過點A的直線l與C交于M,N兩點.
(Ⅰ)當l與x軸垂直時,求直線BM的方程;
(Ⅱ)證明:∠ABM=∠ABN.
對于高三教師,想選擇上面的試題,是文科班選文科題,理科班選理科題,還是都選?在課內應如何處理?下面談談筆者的看法.
這兩道題顯然是姊妹題,所考查的知識內容、設問方式、對考生的能力要求及解決問題的方法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理科試題(題1)以橢圓為載體,文科試題(題2)以拋物線為載體進行考查.所以我認為不管是文科班還是理科班,這兩道題一定要同時選,并且還要增加一道題:
(Ⅰ)當k=0時,分別求C在點M和N處的切線方程;
(Ⅱ)y軸上是否存在點P,使得當k變動時,總有∠OPM=∠OPN?請說明理由.
我們還要選上面的題3是因為這三道題屬于同一類題,我們要歸類進行講解.顯然題2與題3更為接近,所以這三道題我們可以先處理題2或題3.
【課內講解建議】
題2和題3誰先誰后呢?這得看學生的基礎.如果學生基礎特別好,可以從題3入手,如果學生基礎薄弱,可以從題2入手.如果按照由易到難,由特殊到一般的話,我們還是建議從題2開始入手.
題2并不難,可讓學生獨立探索加以解決,當然,如果學生碰到困難,教師可以在恰當?shù)臅r候進行點撥和提示,如將證明角相等問題轉化為兩直線的斜率互為相反數(shù)問題、韋達定理的應用等.
題2做完后,我們可以讓學生做題3,題3有一定的難度,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給予應有的提示和幫助.
附:題3第(Ⅱ)問的解答:
(Ⅱ)解:假設在y軸上存在點P(0,t),使得當k變動時,總有∠OPM=∠OPN.
由∠OPM=∠OPN得kPM=-kPN,即kPM+kPN=0,
所以x2(y1-t)+x1(y2-t)=0,
又x2(y1-t)+x1(y2-t)=x2(kx1+a-t)+x1(kx2+a-t)=2kx1x2+(a-t)(x1+x2)=-8ak+4(a-t)k=0,
所以a+t=0,故t=-a,
因此存在點P(0,-a),使得當k變動時,總有∠OPM=∠OPN.
【總結】兩題做完后,教師一定要及時讓學生進行總結,可設計以下問題:
1.題2與題3有哪些相似之處?有哪些不同之處?
2.題3可以推廣到一般的情況嗎?
設計這兩個問題是為了讓學生經(jīng)歷由特殊到一般的猜想,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學抽象素養(yǎng).
問題1較容易,學生能獨立解答:
(1)均是以拋物線為載體進行考查,均考查直線與拋物線的位置關系;
(2)第(Ⅰ)問均是直線與拋物線的對稱軸垂直時求滿足條件的直線方程;
(3)第(Ⅱ)問要解決的問題相同,都要求證明兩角相等,即∠OPM=∠OPN,∠ABM=∠ABN;
(4)解決問題的方法一樣.第(Ⅱ)問中的兩角相等的條件均轉化為兩直線斜率和為零.
不同的是第(Ⅱ)問設問的方式,題3是探索性問題,而題2是證明題,相較之下題3更具一般性.
對于問題2,如果學生不能獨立解決,可讓學生討論得出結論.
猜想1:對于任意x2=2py,其對稱軸上關于拋物線頂點對稱的任意兩點A(0,a),B(0,-a)(設a與p同號),過點A的任意直線與拋物線相交于M,N兩點,則總有∠OBM=∠OBN(或∠ABM=∠ABN).
事實上,猜想1完全正確,證明過程與上述例題相仿,留給讀者自行證明.
猜想1中,拋物線的對稱軸是y軸,當對稱軸換成x軸,結論一樣成立,即如下推論.
推論1:對于任意y2=2px,其對稱軸上關于拋物線頂點對稱的任意兩點A(a,0),B(-a,0)(設a與p同號),過點A的任意直線與拋物線相交于M,N兩點,則總有∠ABM=∠ABN.
在推論1中,令p=1,a=2,不就是2018年全國卷Ⅰ的文科試題(即題2)嗎?由此可以看出,題2完全是由題3變化而來的,題2只是題3的特例而已!這就可以理解為什么題3比題2難,題3為理科題,題2為文科題.
做完題2與題3并且歸納得出一般性的結論后,就可以讓學生做題1了,很顯然理科試題(題1)是在文科試題(題2)的基礎上改編的.研究的問題一樣,設問的方式一樣,唯一不同的是將曲線換了,由拋物線換成了橢圓.題1的解題思路與方法和題2完全一樣,解答過程基本類似,學生不難完成.
我們的教學是否到此為止呢?如果這樣,學生就失去了一個提升思維的極好的機會.做完題1,教師一定要設計問題讓學生思考:
由題2和題3,我們得出了關于拋物線的一般結論(猜想1),類似地,題1可以推廣嗎?即對橢圓有類似的結論嗎?
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如果想不出,可以小組討論,必要時教師啟發(fā).
我們來證明猜想2.
證明:當直線l與x軸重合時,顯然∠OMA=∠OMB=0°.
當直線l與x軸不重合時,可設l的方程為x=ty+c,
所以有kMA+kMB=0,即kMA=-kMB,
故∠OMA=∠OMB.
三道題都完成了,并且推廣到了一般的結論,是否可以止步了呢?其實課上到這里,教師不提問,學生也會問:圓錐曲線是一個整體,它包含拋物線、橢圓和雙曲線,既然拋物線、橢圓有這樣的性質,那么雙曲線呢?類似地,我們可以得到:
上面的猜想3也完全正確,讀者可以自行證明.
至此,直線與圓錐曲線相交所成的等角問題就完整了,但為了課堂的進一步延伸,我們可以提出以下問題讓學生思考:
1.上面關于橢圓與雙曲線的猜想中,直線經(jīng)過其焦點,點M正好是準線與長軸所在直線的交點.如果直線不經(jīng)過焦點,還有沒有類似的結論呢?如果有,點M的坐標又是什么呢?
2.圓錐曲線其實有統(tǒng)一的定義,那么我們今天的三個猜想能否用統(tǒng)一的形式來表達呢?
這兩個問題可以留給學生課后進行研究性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