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菲菲
襄城縣中醫(yī)院中西醫(yī)結合內(nèi)科,河南許昌 461700
支氣管擴張屬于呼吸系統(tǒng)常見疾病,其發(fā)生多與急、慢性呼吸道感染和支氣管阻塞有關,支氣管反復受到化膿性炎癥侵襲,造成氣道清除及防御機制受損,致使支氣管結構破壞,管壁增厚、水腫,引起支氣管異常和持久性擴張[1]。目前,臨床對于支氣管擴張的治療尚無特異性方法,主要以治療基礎疾病、控制感染、改善氣流受限、清除氣道分泌物為主,但支氣管擴張患者容易反復發(fā)生呼吸道感染,導致肺功能下降,最后出現(xiàn)呼吸衰竭,整體臨床療效不佳,預后較差。近年來,中醫(yī)藥在支氣管疾病治療中得到廣泛應用,并取得良好成效[2]。基于此,本研究主要探討清肺化痰湯聯(lián)合西藥治療痰熱壅肺型支氣管擴張患者的臨床療效。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選取2017年8月—2018年7月本院收治的支氣管擴張患者140例,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70例。觀察組,其中男39例,女31例;年齡(54.87±4.72)歲,年齡范圍為43~67歲;病程(7.79±1.18)d,病程范圍為2~13 d。對照組,其中男38例,女32例;年齡(55.16±4.87)歲,年齡范圍為42~68歲;病程(7.93±1.21)d,病程范圍為1~14 d。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①符合《內(nèi)科學》[1]中支氣管擴張相關診斷標準,伴有咳嗽、咳痰、呼吸困難、發(fā)熱等癥狀,并經(jīng)肺部CT檢查確診;②符合《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3]中痰熱壅肺型辨證標準,咳嗽,咳膿痰或痰液黃白、痰中帶血且血色鮮紅,口渴、發(fā)熱、氣急、頭暈、乏力,舌質紅、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③患者及家屬均自愿簽署相關知情同意書,并經(jīng)過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排除標準:①合并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不全或血液系統(tǒng)、免疫系統(tǒng)嚴重疾病者;②妊娠或哺乳期女性;③過敏體質或對多種藥物過敏者;④精神異常不能配合完成治療者。
2組患者均采取止咳、化痰、平喘等常規(guī)對癥治療。對照組患者予以注射用頭孢他啶(北京星昊醫(y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8598)治療,1 g/次,溶于100 mL 0.9%氯化鈉注射液中,2次/d,靜脈滴注??妊呖刹捎冒被核崧然c注射液(成都倍特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0597)治療,100 mL/次,靜脈滴注,維持2~3 d,具體療程根據(jù)患者咳血情況決定。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聯(lián)合清肺化痰湯治療,方藥組成為山梔子15 g,茯苓、知母、黃芩、麥冬、橘紅、川貝母、桑白皮、瓜蔞仁、甘草各10 g,桔梗6 g;上述藥物水煎取汁,每日1劑,分早晚2次溫服。2組患者均連續(xù)治療14 d。
比較2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積分,主要評定咳嗽、咳痰、咯血、發(fā)熱4個主要癥狀,分值0~4分,分值越高,代表癥狀越嚴重。比較2組患者治療前后肺功能情況,采用肺功能檢測儀測定患者用力肺活量(FVC)及1 s最大呼氣容積(FEV1),并計算FEV1/FVC。
比較2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療效。參照《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3]制定療效判定標準:顯效 癥狀積分減少70%以上,臨床癥狀消失,肺功能恢復;有效 癥狀積分減少45%以上,臨床癥狀明顯改善,肺功能明顯改善;無效 未達到上述標準。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4.29%,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2.86%(P<0.05)。見表1。
治療前,2組患者咳嗽、咳痰、咯血及發(fā)熱癥狀積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患者咳嗽、咳痰、咯血及發(fā)熱癥狀積分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且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治療前,2組患者FEV1及FEV1/FVC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患者FEV1及FEV1/FVC水平均較治療前顯著提高,且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支氣管擴張大多由于段或亞段支氣管管壁的破壞和炎性改變,受累管壁的結構,包括軟骨、肌肉和彈性組織被破壞并被纖維組織替代,進而形成柱狀擴張、囊狀擴張或不規(guī)則擴張。炎癥可導致支氣管壁血管增多,并伴相應支氣管動脈擴張及支氣管動脈與肺動脈吻合。因支氣管和周圍肺組織纖維化,可引起限制性通氣功能障礙,伴有彌散功能減低。由于通氣不足、彌散障礙、通氣-血流失衡和肺內(nèi)分流等原因,可導致部分患者出現(xiàn)低氧血癥,引起肺動脈收縮,同時由于肺部小動脈炎癥和血管床毀損,引起肺循環(huán)橫截面積減少并導致肺動脈高壓,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
根據(jù)本病臨床表現(xiàn),可歸屬于中醫(yī)學“咳嗽”“肺癰”“咯血”等范疇,其病理因素主要為“痰”與“火”,痰可郁而化火,火能煉液灼津為痰,痰熱壅肺致血敗、肉腐、化膿,加之久病不愈,肺氣斂降不及,致肺腎虧虛、肺脾兩虛,因此治療應以清熱肅肺、化痰止咳為主[4]。本研究選用清肺化痰湯,方中山梔子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解毒;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麥冬養(yǎng)陰潤肺,清心除煩,益胃生津;川貝母清熱化痰,潤肺止咳,散結消腫;瓜蔞仁清熱化痰,寬胸散結,潤腸通便;知母清熱瀉火,滋陰潤燥;桑白皮瀉肺平喘,利水消腫;茯苓利水勝濕,健脾,寧心;橘紅理氣寬中,燥濕化痰;桔梗宣肺,祛痰,利咽,排膿;甘草補脾益氣,祛痰止咳,緩急止痛,清熱解毒,調(diào)和藥性;諸藥合用,共奏清熱化痰、止咳平喘之功。現(xiàn)代藥理研究指出,山梔子具有良好的解熱、抗炎、鎮(zhèn)痛等效果[5];桔梗具有良好的祛痰、止咳、抗炎、調(diào)節(jié)免疫等效果[6]。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4.29%,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2.86%;2組患者咳嗽、咳痰、咯血及發(fā)熱癥狀積分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且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2組患者FEV1及FEV1/FVC水平均較治療前顯著提高,且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結果表明,清肺化痰湯聯(lián)合西藥治療痰熱壅肺型支氣管擴張患者臨床療效顯著,在臨床癥狀及肺功能改善方面均具有積極作用。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70,例,%)
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2 2組患者癥狀積分比較(n=70,分,
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3 2組患者肺功能指標比較
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狀及肺功能改善方面均具有積極作用。
綜上所述,痰熱壅肺型支氣管擴張患者采用清肺化痰湯聯(lián)合西藥治療臨床療效確切,可有效緩解臨床癥狀,改善肺功能,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