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牛津高中英語教材二次開發(fā)和優(yōu)化整合的研究

      2019-04-26 13:38:06錢進進
      文教資料 2019年5期
      關鍵詞:教材資源二次開發(fā)高中英語

      錢進進

      摘? ? 要: 在新課標理念下,教師如何使用和豐富教材是一項極其重要的工作。本文以《牛津高中英語》教材中的課例為范本,在此基礎上討論如何對教材進行拓展與豐富,提出教材二次開發(fā)的主要形式:重組教材原有的教學順序,整合教材中的相關內容;捕捉生活中的教學素材,融合真實體驗于教材;甄選有閱讀價值的課外資料,拓展教材內容,最終使教學更好地適應具體的教育教學情景和學生的學習需求。

      關鍵詞: 高中英語? ? 教材資源? ? 二次開發(fā)

      引言

      教材是課程資源的核心部分。盡管教材的編寫遵循某些原則和設計理念,但Tomlinson(1998)說:“教材編寫的目標群體即便再小也避免不了理想化。不經過改編和調整,再好的教材也無法滿足教學實際需求。”可以看出,為了更好地適應課堂,充分發(fā)揮作用,教材必須進行適當的調整。但在現實中,一線教師對教材的利用率不盡如人意,教材內容繁雜,學生基礎薄弱,中學英語教師普遍對如何處理好這兩者之間的矛盾感到困惑(李寶榮,李慧芳,2011);有些教師無法駕馭教材,整個教學過程都很匆忙,不能在規(guī)定課時內完成教學內容(江淑玲,鄭志戀,2009)。這些矛盾與教材在編排上的不足有關,但反映了一些教師對教材“二次開發(fā)”能力的滯后。

      教材“二次開發(fā)”的主體是教師,而非課程學科專家及相關出版單位。它是基于教師教育哲學的一種課程實踐:立足于教師的課程理論和實踐知識,直接指向具體生動的課堂教學(俞紅珍,2005)。教材的“二次開發(fā)”主要指教師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根據課程標準對既定的教材內容進行適度刪減、調整或加工,合理選用和開發(fā)其他教學資源,從而更好地適應具體的教育教學情況和學生的學習需求。

      一、重組教材原有的教學順序,整合教材中的相關內容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版)》要求以主題為引領,以活動為重點,整體設計教材學習單元。一個教材的單元學習順序是按照一定規(guī)律呈現的,通常教師在教學時非常尊重教材順序,嚴格按照教材實施教學步驟。這從根本上來說是沒有問題的,但如果教師用專業(yè)知識和能力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更科學、客觀地分析教材,最終設計出符合高中生學習水平的教學內容,那么既能使課堂教學、教案設計更加完美,又能使學生更容易理解知識。

      教師可以從橫向和縱向角度對教材進行跨課時、跨單元的整合,并圍繞課堂教學主題進行重組。如從橫向看,Word power部分的有關內容可以融入Welcome to the unit中,甚至可以和Project中的部分內容整合起來;從縱向看,跨度更大,如某兩個單元的語法可以合二為一,因為語法的前后關聯性很強,有時不分彼此。綜合看,同一語言項目會在不同板塊、單元和模塊中都有所體現,教師要根據課時目標、單元目標的定位,做到“一以貫之”,以目標串聯教材的相關內容,這樣知識的系統性得到強化,學習的連貫性得以保持。

      【課例一】《牛津高中英語》Module2 Unit1 Grammar介紹現在完成時、現在完成進行時及兩者間的比較,Unit3 Grammar介紹過去完成時、現在完成時和過去完成時之間的比較。這兩個單元的語法有交集,并且現在完成時在初中時已經系統學習過,對于學生來說難度不大,教師可以在二次開發(fā)教材時選擇將Unit3的語法和Unit1的語法一起講解。

      這兩個單元的語法共同的教學目標為:(1)復習現在完成時的構成和基本用法;(2)掌握過去完成的構成和基本用法;(3)掌握現在完成時和過去完成時的區(qū)別并熟練使用。因此,教師在合并講解這兩個單元的語法時可以首先說明兩種時態(tài)的區(qū)別并舉例:

      The present perfect tense is used when we are talking about a past event which relates to the present time.

      Howard Carter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explorers the world has ever known.

      The past perfect tense is used when we are discussing the past and want to talk about an even earlier event.

      Not long after the tomb had been opened, people in Carters team began to fall ill and die strangely.

      在學生對兩種時態(tài)的區(qū)別有了基本了解之后,可以進行兩種時態(tài)的交叉填空練習,考查學生是否可以合理地運用。

      1.Ive lost my pen. ?搖? ? ? ? ? ?搖 you ?搖? ? ? ? ? ?搖(see) it anywhere?

      2.I ?搖? ? ? ? ? ?搖 (work) here since I ?搖? ? ? ? ? ?搖 (move) here in 1999.

      3.Paul went out with Jane after he ?搖? ? ? ? ? ?搖(make)? a phone call.

      4.Tom said he ?搖? ? ? ? ? ?搖(read) the book twice.

      通過對單元教學順序的重新調整,可以使語法學習更系統化,方便學生完整地吸收知識。此外,Unit2 Grammar介紹的是將來進行時和過去將來時,這兩個時態(tài)與完成時態(tài)聯系不太緊密,反而可以放在最后講解,避免學生因為中間有一個單元的過渡而不能很好地將完成時態(tài)的知識聯結起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有的單元板塊可以以嵌入方式和其他課時兼容,做到齊頭并進,教師要以專業(yè)的眼光學會取舍。

      二、捕捉生活中的教學素材,融合真實體驗于教材

      束定芳(2004)有關教材的調查表明,學生渴望形式多樣的語言輸入,渴望在真實的交際環(huán)境中展示和鍛煉交際能力。融生活于課堂教學,把生活中鮮活的事例引入課堂,創(chuàng)設真實的情境,使學生的生活經歷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題,讓學生感覺不是在單純地學習教材,而是在平常的生活中學習,其中用到的英語不過是在學習中所必須使用的語言,而且使用英語是自然而然的。因此,創(chuàng)造盡量真實的語言交際環(huán)境,更易于教學最優(yōu)化。

      【課例二】《牛津高中英語》Module4 Unit1 Grammar內容是直接引語和間接引語,主要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能正確地將直接引語改成間接引語。書上提供的一些范例主要是和課文相關,教師在訓練學生時可以先和學生談論日常生活的事件,對話結束后,讓學生改為間接引語。例如:

      T: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S:I finished my homework and watched a movie.

      T:What a fulfilling weekend!

      S:Yeah, but I was a bit tired.

      T: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for the coming holiday?

      S:Im going to travel to Chongqing with my family.

      改成間接引語:

      The teacher asked the student what did he do last weekend.

      The student said that he had finished his homework and had watched a movie.

      The teacher said that it was a fulfilling weekend.

      The student said that he had been a bit tired.

      The teacher asked what he was going to do for the coming holiday.

      The student said that he was going to travel to Chongqing with his family.

      上面這段師生間的對話涉及間接引語的多個知識點,包括將陳述句、疑問句改成間接引語,還包括各種時態(tài)的間接引語。教師通過這樣的日常對話練習,結合學生的切身經歷和生活實際情況,不僅能活化教學內容,而且能激活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主動觀察和學習,使課堂充滿活力,留給學生更多的創(chuàng)造空間。

      三、甄選有閱讀價值的課外資料,拓展教材內容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果只拘泥于教材上原有的內容,就不能達到最佳教學效果,如果能結合有閱讀價值的課外資料對教材內容進行補充,那么不僅可以豐富教學內容,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學生的視野。在傳授語言知識的同時,把跨文化意識注入教學中,讓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培養(yǎng)初步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主動學習的能力。

      【課例三】《牛津高中英語》Module3 Unit2 Reading內容是English and its history,主要介紹古英語、中世紀英語和現代英語的起源、使用時期、特點等。這部分教學目標為:了解英語作為一門語言的發(fā)展情況;能初步區(qū)分各個時期的英語并閱讀相關材料;培養(yǎng)學生了解英語國家歷史文化的興趣。

      雖然學生讀完課文后可以對各個時期的英語有初步的了解,但是這樣的了解不夠直觀和深刻,教師在教授這篇課文時可以介紹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輔以中文翻譯進行講解,讓學生理解其中的含義。例如:

      Sonnet 18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

      And summers lease hath all too short a date:

      Sometime too hot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

      And often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d;

      And every fair from fair sometime declines,

      By chance or natures changing course untrimmd

      But thy eternal summer shall not fade

      Nor lose possession of that fair thou owest;

      Nor shall Death brag thou wanderst in his shade,

      When in eternal lines to time thou growest:

      So long as men can breathe or eyes can see,

      So long lives this 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

      十四行詩 18

      我怎么能夠把你來比作夏天?

      你不獨比它可愛也比它溫婉:

      狂風把五月寵愛的嫩蕊作踐,

      夏天出賃的期限又未免太短:

      天上的眼睛有時照得太酷烈,

      它那炳耀的金顏又常遭掩蔽:

      被機緣或無常的天道所摧折,

      沒有芳艷不終于凋殘或銷毀。

      但是你的長夏永遠不會凋落,

      也不會損失你這皎潔的紅芳,

      或死神夸口你在他影里漂泊,

      當你在不朽的詩里與時同長。

      只要一天有人類,或人有眼睛,

      這詩將長存,并且賜給你生命。

      正如上面例子呈現的,教師所選的課外資料一定要與學生正在學的內容互相銜接,才不至于給學生造成學習上的負擔,而且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從而更快地學習知識。就這課而言,教師不僅可以補充文學作品,而且可以補充關于英美文化的常識,拓寬學生知識面的同時,更可以在無形中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結語

      教材二次開發(fā)的目的是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即在最短的時間、精力和物質資源的基礎上達到最佳效果。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將教材看成一個充滿變化的學習資源,擺脫“固守教材”的習慣和觀念,合理調整和選用教材。既定的教材內容是基礎,教師要輔以適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興趣的課外語言材料,從多方面、多渠道拓寬教材資源,做到既尊重教材,又大膽超越教材。只有教師具備了正確的教材觀,對教材進行適當的整合、重組,并根據學情和教學目標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fā),才能體現單元教學的完整性,兼顧內容和話題的意義性,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參考文獻:

      [1]Tomlinson, B.. Materials Development in Language Teaching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2]江淑玲、鄭志戀.新版高中英語教材使用情況的調查與分析[J].山東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學報(基礎英語教育),2009,11(2):56-62.

      [3]李寶榮,李慧芳.中學英語教學中合理使用教材的建議[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1(3):8-13.

      [4]束定芳.外語教學改革:問題與對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5]俞紅珍.教材的“二次開發(fā)”:涵義與本質[J].課程·教材·教法,2005,25(12):9-13.

      [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基金項目:2018年江蘇省研究生實踐創(chuàng)新計劃項目《牛津高中英語教材二次開發(fā)和優(yōu)化整合的研究》(項目編號:XSJCX18_025)及2018年揚州大學大學生科創(chuàng)基金項目《牛津高中英語教材二次開發(fā)和優(yōu)化整合的研究》(項目編號:x20180152)。

      引言

      教材是課程資源的核心部分。盡管教材的編寫遵循某些原則和設計理念,但Tomlinson(1998)說:“教材編寫的目標群體即便再小也避免不了理想化。不經過改編和調整,再好的教材也無法滿足教學實際需求?!笨梢钥闯?,為了更好地適應課堂,充分發(fā)揮作用,教材必須進行適當的調整。但在現實中,一線教師對教材的利用率不盡如人意,教材內容繁雜,學生基礎薄弱,中學英語教師普遍對如何處理好這兩者之間的矛盾感到困惑(李寶榮,李慧芳,2011);有些教師無法駕馭教材,整個教學過程都很匆忙,不能在規(guī)定課時內完成教學內容(江淑玲,鄭志戀,2009)。這些矛盾與教材在編排上的不足有關,但反映了一些教師對教材“二次開發(fā)”能力的滯后。

      教材“二次開發(fā)”的主體是教師,而非課程學科專家及相關出版單位。它是基于教師教育哲學的一種課程實踐:立足于教師的課程理論和實踐知識,直接指向具體生動的課堂教學(俞紅珍,2005)。教材的“二次開發(fā)”主要指教師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根據課程標準對既定的教材內容進行適度刪減、調整或加工,合理選用和開發(fā)其他教學資源,從而更好地適應具體的教育教學情況和學生的學習需求。

      一、重組教材原有的教學順序,整合教材中的相關內容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版)》要求以主題為引領,以活動為重點,整體設計教材學習單元。一個教材的單元學習順序是按照一定規(guī)律呈現的,通常教師在教學時非常尊重教材順序,嚴格按照教材實施教學步驟。這從根本上來說是沒有問題的,但如果教師用專業(yè)知識和能力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更科學、客觀地分析教材,最終設計出符合高中生學習水平的教學內容,那么既能使課堂教學、教案設計更加完美,又能使學生更容易理解知識。

      教師可以從橫向和縱向角度對教材進行跨課時、跨單元的整合,并圍繞課堂教學主題進行重組。如從橫向看,Word power部分的有關內容可以融入Welcome to the unit中,甚至可以和Project中的部分內容整合起來;從縱向看,跨度更大,如某兩個單元的語法可以合二為一,因為語法的前后關聯性很強,有時不分彼此。綜合看,同一語言項目會在不同板塊、單元和模塊中都有所體現,教師要根據課時目標、單元目標的定位,做到“一以貫之”,以目標串聯教材的相關內容,這樣知識的系統性得到強化,學習的連貫性得以保持。

      【課例一】《牛津高中英語》Module2 Unit1 Grammar介紹現在完成時、現在完成進行時及兩者間的比較,Unit3 Grammar介紹過去完成時、現在完成時和過去完成時之間的比較。這兩個單元的語法有交集,并且現在完成時在初中時已經系統學習過,對于學生來說難度不大,教師可以在二次開發(fā)教材時選擇將Unit3的語法和Unit1的語法一起講解。

      這兩個單元的語法共同的教學目標為:(1)復習現在完成時的構成和基本用法;(2)掌握過去完成的構成和基本用法;(3)掌握現在完成時和過去完成時的區(qū)別并熟練使用。因此,教師在合并講解這兩個單元的語法時可以首先說明兩種時態(tài)的區(qū)別并舉例:

      The present perfect tense is used when we are talking about a past event which relates to the present time.

      Howard Carter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explorers the world has ever known.

      The past perfect tense is used when we are discussing the past and want to talk about an even earlier event.

      Not long after the tomb had been opened, people in Carters team began to fall ill and die strangely.

      在學生對兩種時態(tài)的區(qū)別有了基本了解之后,可以進行兩種時態(tài)的交叉填空練習,考查學生是否可以合理地運用。

      1.Ive lost my pen.__________?you__________(see) it anywhere?

      2.I __________ (work) here since I __________ (move) here in 1999.

      3.Paul went out with Jane after he __________(make)? a phone call.

      4.Tom said he__________(read) the book twice.

      通過對單元教學順序的重新調整,可以使語法學習更系統化,方便學生完整地吸收知識。此外,Unit2 Grammar介紹的是將來進行時和過去將來時,這兩個時態(tài)與完成時態(tài)聯系不太緊密,反而可以放在最后講解,避免學生因為中間有一個單元的過渡而不能很好地將完成時態(tài)的知識聯結起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有的單元板塊可以以嵌入方式和其他課時兼容,做到齊頭并進,教師要以專業(yè)的眼光學會取舍。

      二、捕捉生活中的教學素材,融合真實體驗于教材

      束定芳(2004)有關教材的調查表明,學生渴望形式多樣的語言輸入,渴望在真實的交際環(huán)境中展示和鍛煉交際能力。融生活于課堂教學,把生活中鮮活的事例引入課堂,創(chuàng)設真實的情境,使學生的生活經歷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題,讓學生感覺不是在單純地學習教材,而是在平常的生活中學習,其中用到的英語不過是在學習中所必須使用的語言,而且使用英語是自然而然的。因此,創(chuàng)造盡量真實的語言交際環(huán)境,更易于教學最優(yōu)化。

      【課例二】《牛津高中英語》Module4 Unit1 Grammar內容是直接引語和間接引語,主要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能正確地將直接引語改成間接引語。書上提供的一些范例主要是和課文相關,教師在訓練學生時可以先和學生談論日常生活的事件,對話結束后,讓學生改為間接引語。例如:

      T: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S:I finished my homework and watched a movie.

      T:What a fulfilling weekend!

      S:Yeah, but I was a bit tired.

      T: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for the coming holiday?

      S:Im going to travel to Chongqing with my family.

      改成間接引語:

      The teacher asked the student what did he do last weekend.

      The student said that he had finished his homework and had watched a movie.

      The teacher said that it was a fulfilling weekend.

      The student said that he had been a bit tired.

      The teacher asked what he was going to do for the coming holiday.

      The student said that he was going to travel to Chongqing with his family.

      上面這段師生間的對話涉及間接引語的多個知識點,包括將陳述句、疑問句改成間接引語,還包括各種時態(tài)的間接引語。教師通過這樣的日常對話練習,結合學生的切身經歷和生活實際情況,不僅能活化教學內容,而且能激活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主動觀察和學習,使課堂充滿活力,留給學生更多的創(chuàng)造空間。

      三、甄選有閱讀價值的課外資料,拓展教材內容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果只拘泥于教材上原有的內容,就不能達到最佳教學效果,如果能結合有閱讀價值的課外資料對教材內容進行補充,那么不僅可以豐富教學內容,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學生的視野。在傳授語言知識的同時,把跨文化意識注入教學中,讓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培養(yǎng)初步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主動學習的能力。

      【課例三】《牛津高中英語》Module3 Unit2 Reading內容是English and its history,主要介紹古英語、中世紀英語和現代英語的起源、使用時期、特點等。這部分教學目標為:了解英語作為一門語言的發(fā)展情況;能初步區(qū)分各個時期的英語并閱讀相關材料;培養(yǎng)學生了解英語國家歷史文化的興趣。

      雖然學生讀完課文后可以對各個時期的英語有初步的了解,但是這樣的了解不夠直觀和深刻,教師在教授這篇課文時可以介紹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輔以中文翻譯進行講解,讓學生理解其中的含義。例如:

      Sonnet 18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

      And summers lease hath all too short a date:

      Sometime too hot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

      And often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d;

      And every fair from fair sometime declines,

      By chance or natures changing course untrimmd

      But thy eternal summer shall not fade

      Nor lose possession of that fair thou owest;

      Nor shall Death brag thou wanderst in his shade,

      When in eternal lines to time thou growest:

      So long as men can breathe or eyes can see,

      So long lives this 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

      十四行詩 18

      我怎么能夠把你來比作夏天?

      你不獨比它可愛也比它溫婉:

      狂風把五月寵愛的嫩蕊作踐,

      夏天出賃的期限又未免太短:

      天上的眼睛有時照得太酷烈,

      它那炳耀的金顏又常遭掩蔽:

      被機緣或無常的天道所摧折,

      沒有芳艷不終于凋殘或銷毀。

      但是你的長夏永遠不會凋落,

      也不會損失你這皎潔的紅芳,

      或死神夸口你在他影里漂泊,

      當你在不朽的詩里與時同長。

      只要一天有人類,或人有眼睛,

      這詩將長存,并且賜給你生命。

      正如上面例子呈現的,教師所選的課外資料一定要與學生正在學的內容互相銜接,才不至于給學生造成學習上的負擔,而且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從而更快地學習知識。就這課而言,教師不僅可以補充文學作品,而且可以補充關于英美文化的常識,拓寬學生知識面的同時,更可以在無形中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結語

      教材二次開發(fā)的目的是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即在最短的時間、精力和物質資源的基礎上達到最佳效果。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將教材看成一個充滿變化的學習資源,擺脫“固守教材”的習慣和觀念,合理調整和選用教材。既定的教材內容是基礎,教師要輔以適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興趣的課外語言材料,從多方面、多渠道拓寬教材資源,做到既尊重教材,又大膽超越教材。只有教師具備了正確的教材觀,對教材進行適當的整合、重組,并根據學情和教學目標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fā),才能體現單元教學的完整性,兼顧內容和話題的意義性,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參考文獻:

      [1]Tomlinson, B.. Materials Development in Language Teaching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2]江淑玲、鄭志戀.新版高中英語教材使用情況的調查與分析[J].山東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學報(基礎英語教育),2009,11(2):56-62.

      [3]李寶榮,李慧芳.中學英語教學中合理使用教材的建議[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1(3):8-13.

      [4]束定芳.外語教學改革:問題與對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5]俞紅珍.教材的“二次開發(fā)”:涵義與本質[J].課程·教材·教法,2005,25(12):9-13.

      [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猜你喜歡
      教材資源二次開發(fā)高中英語
      高中英語集體備課的探索
      甘肅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10:00
      高中英語讀后續(xù)寫的教學策略
      甘肅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5:02
      淺談基于Revit平臺的二次開發(fā)
      甘肅科技(2020年20期)2020-04-13 00:30:02
      高中英語詩歌創(chuàng)作教學探索與實踐
      淺談Mastercam后處理器的二次開發(fā)
      模具制造(2019年3期)2019-06-06 02:11:02
      高中英語詩歌創(chuàng)作教學探索與實踐
      西門子Easy Screen對倒棱機床界面二次開發(fā)
      挖掘教材資源 提升作文素養(yǎng)
      野菜文化資源在初中生物學實踐活動開發(fā)中的應用探索
      小學生數學閱讀能力培養(yǎng)的實踐研究
      考試周刊(2016年83期)2016-10-31 13:03:45
      通辽市| 垣曲县| 中西区| 贵溪市| 孝昌县| 松原市| 齐河县| 都兰县| 七台河市| 桓台县| 灵山县| 湄潭县| 开平市| 剑川县| 财经| 邯郸市| 阳高县| 如皋市| 和林格尔县| 平和县| 泌阳县| 沂源县| 金寨县| 分宜县| 灌南县| 河北区| 玉龙| 清新县| 嵊州市| 娄烦县| 西昌市| 肥西县| 胶南市| 郁南县| 苍溪县| 庆城县| 乌海市| 普宁市| 山丹县| 红河县| 棋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