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序倩 陳晨
[摘 要]全員育人是新時代高等教育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現(xiàn)實訴求,對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實現(xiàn)高等教育立德樹人目標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新時代高等教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現(xiàn)需要結合新形勢構建全員育人協(xié)同機制。本文將在探討全員育人本質內涵和意義的前提下,分析高校全員育人現(xiàn)狀,并在此基礎上以高?;鶎釉合档膶嵺`視角,提出全員育人“5F”協(xié)同機制的構建。
[關鍵詞]全員育人;協(xié)同機制;5F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928X(2019)04-0054-04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的講話特別強調,高校的中心環(huán)節(jié)離不開立德樹人。高校立德樹人的過程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或者灌輸,更重要的是引導和熏陶,是讓大學生德性養(yǎng)成的過程。高校立德樹人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性工作,不僅僅涉及到課堂教育、社會實踐,還關涉師生關系、家校合作。但目前仍然存在專業(yè)教師“只教書不育人”、專職行政人員“只管理無服務無育人”等現(xiàn)象,從各個層面影響了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fā)展。基于此,本文將在分析全員育人本質特性的基礎上,著眼于高校院系實踐層面,探討如何構建“目標一致、各有側重、互為補充、合力育人”的全員育人協(xié)同機制。
一、全員育人在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特質和意義
(一)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全員育人的特質。新時代的全員育人首先核心是以學生成長成才為本,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尊重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關注其成長成才所需要的一切養(yǎng)分,學校各個工作崗位上的人都能自覺進行無聲教育,讓高校成為育人的沃土。其次原則是共同發(fā)力,任何一個崗位上的教職工都作為高校教育的主體,從各個層面發(fā)揮課堂教學、管理服務、文化氛圍多領域的育人功能,以及啟迪受教育者自身的自我教育,整合所有人的力量凝聚成合力,才能真正發(fā)揮全員育人的實效。最后過程需要有機統(tǒng)一,無論是專業(yè)教師教學,還是行政人員管理、服務,都涵蓋了大學生在高校學習成長的全過程,因此不能偏廢其一,只有各個環(huán)節(jié)彼此良性互動,才能為學生的全面自由發(fā)展提供有效保障。
理想的全員育人是一種“目標一致、各有側重、互為補充、合力育人”的協(xié)同狀態(tài),而這種狀態(tài)的特質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關系復雜性。全員育人涉及的不僅僅是教育環(huán)節(jié)中的宏觀或者微觀層次,關涉輔導員或導師這樣的某一主體,包含學?;蛏鐣骋活I域,而是需要構建起多層次之間、多主體之間、多領域之間的有機關系。需要各層次、各主體、各領域之間能夠有效銜接。二是理念共享性。盡管教育主體有多個層面、存在多個主體,運行方式千變萬化,但各主體之間的教育理念都是共享的,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大學生,堅持以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引導大學生,他們之間遵循共同的教育理念,比照共同的教育尺度,共同為實現(xiàn)高校的立德樹人目標服務。三是優(yōu)勢互補性。處在不同領域的不同主體發(fā)揮著不同功能,針對具體的問題,需要他們在資源調節(jié)、策略選擇以及功能發(fā)揮上各取所長,打破原有各自為政、單項片面行動的狀態(tài),形成多主體之間有效互動的良好生態(tài)。四是綜合融通性。發(fā)揮整體合力的前提就是需要綜合不同利益主體的教育需求,整合為統(tǒng)一的價值需求。融通各個主體、各個領域之間的資源、融通彼此之間的策略以及目標,從而產(chǎn)生全員育人的真正活力。
(二)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全員育人的意義。首先,全員育人是實現(xiàn)大學生全面自由發(fā)展的必然要求。人的全面發(fā)展是蘊含德智體美多維度又具有重心結構和整體統(tǒng)一的發(fā)展過程。只有全體專業(yè)教師加強專業(yè)知識技能的教育、思政教師和學生工作人員開展以學生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學校管理服務人員提供高質量高效率的管理服務、學校社會為學生不斷發(fā)展提供優(yōu)質資源,同時始終堅持“育人”理念,才能以“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提高學生情感、意志、興趣、需要等個性素質的培養(yǎng)效果,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社會適應能力,進而促進學生身心和諧、德才兼?zhèn)?、全面發(fā)展、成長成才。其次,全員育人是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途徑。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正面臨著多方面的挑戰(zhàn),不能僅僅依靠思想政治教師或學生工作團隊來承擔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需要充分發(fā)揮全員育人的作用,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與教學、管理、服務以及其他各種具體工作和學生生活緊密結合起來,寓教于無形,實現(xiàn)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分散化、日常化,形成密切配合的無縫隙、立體、動態(tài)、超時空的大學生思想教育新形態(tài),真正發(fā)揮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再次,全員育人是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的現(xiàn)實需要。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后,隨著辦學規(guī)模不斷擴大,辦學形式、層次多樣化;學生入學率迅速增長,學生來源繁雜;在國際化進程的推進過程中,留學生的比重也在不斷加大,學校教育管理難度增大。學生對于學校的教育教學條件和管理服務質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在這樣的現(xiàn)實背景下,就必須充分利用學?,F(xiàn)有的資源,積極探索全員育人多路徑的良性互動網(wǎng)絡,讓高校每一位教職工都肩負起育人的使命,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更好地發(fā)揮育人的職責,開創(chuàng)新時期育人工作的新局面。[1]同時要積極拓展思路、優(yōu)化環(huán)境氛圍,充分運用各領域的社會資源,構建合力育人大格局。
二、基于實踐視角下的全員育人“5F”維度模型構建
基于前文闡述,著眼于高?;鶎釉合祵嵺`層面對于全員育人形式和內容的機制完善,力求在學校、社會、家庭的大環(huán)境中,利用各種資源、通過各種途徑對大學生進行多角度、多方面、多層次的思想政治教育,本研究嘗試構建了全員育人“5F”維度模型?!?F”分別指的是:學生工作人員(student affairs)、專業(yè)教師隊伍(faculty)、服務管理人員(staff)、家庭教育環(huán)境(family)和自身朋輩隊伍(friend)。
(一)學生工作人員對全員育人起主導作用,是學生成長的引路人。學生工作人員即輔導員團隊既是高?!叭珕T育人”參與的主體,也是協(xié)同各方面共同參與的中堅力量。首先,輔導員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始終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基礎,以大學生全面發(fā)展為目標,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作為人生導師起到價值引領的作用。例如通過形勢與政策課程、主題班會和其他多種形式的主題教育活動,解決學生現(xiàn)實的思想和理論問題;在教育的活動過程中,學生工作人員既要堅持活動的教育性、規(guī)范性,又要注重活動的新穎性和趣味性,契合學生們的實際需要,切實起到思想育人的作用。其次,高校的學生工作隊伍、輔導員隊伍既是學生思想上的人生導師,也是學生生活中的知心朋友。相近的年齡使得他們有著接近的成長背景、興趣愛好和話語體系,在實際育人工作過程中,通過共情、共鳴發(fā)揮出更大的實效。例如,在當下自媒體時代開展網(wǎng)絡思政教育的過程中,一批年輕的輔導員把握學生認識事物的規(guī)律,結合微博、論壇和微信公眾號等信息傳播的新手段,以當下學生群體使用的話語體系、語言風格,圍繞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內涵進行內容編輯,例如“輔導員娘親”“畢導”等微信公眾號,既有人生導師的高度又有知心朋友的親切,在學生群體中受到了廣泛的認可和關注。[2]
(二)專業(yè)教師隊伍對全員育人起重要作用,是學生成才的培育者。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承擔著讓每個孩子健康成長、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重任?!睘榱伺囵B(yǎng)大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思維的創(chuàng)造性、求知的持久性和意志的堅韌性[3],專業(yè)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科學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提高學習知識、運用知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僅是靠短暫的課堂教學時間,更需要教師在日常實踐中發(fā)揮育人功效,發(fā)揮教書育人在全員育人工作中的核心地位?,F(xiàn)在很多高校注重推行“導師制”,要求專業(yè)教師在課堂外,以其扎實精深的專業(yè)知識、嚴謹治學的師風師德和獨具特色的個人魅力教育和引導學生,進一步發(fā)揮專業(yè)教師在思想育人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以復旦大學為例,自2005年開始,在復旦學院本科生中實行導師制。《復旦大學本科生導師工作條例》要求本科生導師的來源為“獲得教師系列職稱或受聘于任課教師崗位者”,“每個年級(班級)配備若干位導師,每位導師指導學生人數(shù)最多不得超過40人”。二十年來,在復旦學院進一步落實班導師制度的基礎上,學校各院系也都根據(jù)各自的專業(yè)特色,進一步深化推廣導師制工作,有的院系以學生寢室為單位落實“寢室導師”制,有的院系以專業(yè)方向為依托落實“課題組導師制”等,目前全校本科生導師制師生配比平均達到了1:7左右。導師制的推出進一步幫助了通識教育背景下的學生在進行新的專業(yè)選擇后,更快地融入專業(yè)學習環(huán)境、明確發(fā)展方向,專業(yè)教師們能以其較高的專業(yè)造詣和豐富的人生閱歷給予學生及時到位的指導。
(三)服務管理人員對全員育人起輔助作用,是學生發(fā)展的助力者。學生和學校的管理服務部門的接觸,多為解決和應對一些實際的生活、學習問題,例如報道注冊、學籍管理、成績證明等與自己密切相關的問題。相比于學生工作人員和專業(yè)教師長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傳授技能與知識,高校服務管理人員要能夠做到愛崗敬業(yè),切實管理好、服務好學生,解決學生實際的問題和困難,成為幫助學生生涯發(fā)展的助力者和全員育人的基礎保障。同時高校管理服務人員相比起專業(yè)教師和學生工作人員,對于學生來說,更具有一種社會化身份,是學生接觸、了解社會的一個窗口,對于學生未來步入社會后的為人處世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高校要加強管理服務人員的管理和培育,充分使其發(fā)揮“以學生為本”的工作理念,形成一種良好的職場精神和工作氛圍,潛移默化的對學生形成教育作用,切實發(fā)揮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功效。例如,現(xiàn)在高校海外交流項目和交流學生人數(shù)都逐年攀升,為做好海外交流學生的教育管理,保障他們的人身安全,高校的教務部門、外事部門和學工部門會共同探討承擔對于交流學生的行前教育、行中聯(lián)絡和行后總結工作,同心同向形成合力,將“育人”理念貫穿始終,幫助學生成長成才。[4]
(四)家庭教育環(huán)境對全員育人起聯(lián)動作用,是學生成長的保障者。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辦好教育事業(yè),家庭、學校、政府、社會都有責任。教育不僅是學校單方之事,家庭育人也是高校全員育人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高校開展“全員育人”起到聯(lián)動作用。學校應擺脫被動地被家長聯(lián)系或是在特殊時期才主動聯(lián)絡家長的工作機制,重塑家庭與學校的角色,學生工作者應成為家校聯(lián)動的組織者,家長應成為家校聯(lián)動的參與者,學校相關部門應成為家校關系的協(xié)調者。加強與學生家長的溝通與聯(lián)系,建立溝通渠道,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5]與此同時,針對過度參與的“直升機”類型的父母予以正確引導,結合當代大學生父母的特點,建立一套合適、合理的溝通機制,既能讓他們參與孩子的高等教育育人環(huán)節(jié),又不讓他們過度參與起到反效果。例如學校和院系可以以新生入學報到為契機,舉行“新生家長會”,除了讓家長對于學校教育的理念、方針和相關政策有所了解,更重要的是教會家長在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過程中,能夠起到的作用是什么。引導家長成為現(xiàn)階段被普遍推崇的一種“雙人自行車”理論的家長模式,即在孩子年幼的時候,父母騎在前面,帶著孩子前進,但當孩子漸漸長大之后,雙方的角色應當進行一定的調整,孩子應當騎在前面,成為自己人生路前進方向的掌舵者,而父母則應該騎在后面給予孩子前行提供最大的助力。輔導員日常也可利用QQ、微信等媒介建立家長群和家長保持聯(lián)絡;定期開展感恩主題教育,鼓勵學生對父母表達感激之情,將自己的校園生活和父母進行分享交流;每學期寄送成績單的同時附一封給家長的信,分享學生在校生活,也是家校在孩子成長上共同努力、形成合力的交流形式。
(五)自身朋輩隊伍對全員育人起調節(jié)作用,是成長成才的實踐者。自身朋輩隊伍指的是大學生群體本身以及大學生的各類學生組織。相對于“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而言,學生個體對應的是“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三自”精神。高校在開展全員育人的實際工作過程中,應當打破單純把學生看作是被動的、受教育的客體這一固定思維模式。要辯證看待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關系,充分認識到學生既是教育客體,也是能動、積極、有主觀意識的教育主體,充分調動其主觀能動性和內在積極性,才能使“全員育人”更見成效,實現(xiàn)育人、即學生成長成才的最終目的。朋輩教育是大學生群體教育中特殊且重要的組成部分,朋輩教育側重于強調同齡人因某種原因產(chǎn)生思想共鳴、共同語言,從而互通信息、互享觀念、互促成長的行為與技能。例如,在各類文體活動、社團活動中加強不同年級、不同類別之間的學生交流互動;在開展學習引導、生涯指導、外出交流等教育活動中引入學長經(jīng)驗交流、系友交流、本科生研究生交流等模式,增加高年級學生和低年級學生的互助交流和經(jīng)驗分享;班級或者跨年級層面開展學習一幫一或者學習小組、科研分享小組等活動,引發(fā)朋輩團隊主動學習的火花和活躍思維的碰撞;班級層面根據(jù)生涯發(fā)展方向組建朋輩互助小組,共同收集相關信息,一起面對出國、考研、就業(yè)的挑戰(zhàn)等等。通過實踐工作可以發(fā)現(xiàn),基于同齡人間受到代際關系、思想鴻溝等外界影響因素較小,朋輩教育具有更高的互動性且更容易深入、全面展開等優(yōu)勢,將朋輩力量作為全方位育人的渠道之一,可以有效豐富育人維度,提高全方位育人的成效。
參考文獻
[1]鄭秀英,李涵.全員育人的內涵、意義與策略[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3(2):63-64.
[2]葛長波,楊蕊.高校構建“四位一體”全員育人體系的探索[J].新校園(中旬刊),2013(10).
[3]李肖峰,李振良.高校“全員育人”人才培養(yǎng)路徑探析[J].教育與職業(yè),2014(21).
[4]曹錫康.高校組織育人:現(xiàn)狀考察與機制構建[J]. 思想理論教育,2018(11).
[5]朱平.高校“三全育人”體系協(xié)同與長效機制的建構——以全員育人為中心的考察[J].思想理論教育,2019(1).
作者周序倩系復旦大學物理學系黨委副書記;陳晨系復旦大學物理學系學生工作組組長
責任編輯:劉 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