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婧
貝幣是錢幣的始祖,最早出現(xiàn)在公元前2000年。貝幣光潔美觀,小巧玲瓏,堅固耐磨,便于攜帶,又能計數(shù)。到了商代晚期出現(xiàn)了用銅制造的仿銅幣,是最早的金屬鑄幣。
秦始皇統(tǒng)一銅鑄幣的形態(tài)為外圓內(nèi)方的半兩錢,從此,方孔銅錢沿用了兩千多年。
Link
鑄幣工具被稱為“錢?!薄板X范”,通常為陶質(zhì)、石質(zhì)或銅質(zhì)的,為兩塊分別刻有錢幣陰面和陽面紋樣的范板,相對扣合到一起,成為澆注銅錢時接受銅水的范腔。最后把澆注出的錢坯打磨飛邊毛刺,得到錢幣成品。
由于在當時允許民間私鑄錢幣,出現(xiàn)貨幣失衡的混亂現(xiàn)象,所以漢代出現(xiàn)了五銖錢,其形制規(guī)整,重量標準,鑄造精良。在漢代,實現(xiàn)了中央對貨幣鑄造權的集中統(tǒng)一。
紙幣誕生在北宋,稱為交子,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紙幣,比西方國家最早的紙幣提前了六七百年,最初是一種存款信用憑證,由商人自由發(fā)行,后由政府正式發(fā)行。
Link
宋徽宗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鑄幣能手,在位二十余年間,鑄造發(fā)行了建國、崇寧、大觀、政和、重和、宣和六種年號錢,以及“圣宋”一種國號錢。
為了整頓幣制,唐代開鑄“ 開元通寶”,質(zhì)量合理,做工更加精美。
紙幣成為主要貨幣,貿(mào)易往來皆用紙幣。元代的紙幣經(jīng)歷了“中統(tǒng)鈔”“至元鈔”“至正鈔”三個時期。紙幣是長方形的,寬16~18 厘米,長25~26 厘米,四周是印花邊、中央是數(shù)額,下方印刷有印刷單位名、發(fā)行日期,以及私造紙幣的罪行警告。
受到外國銀元的沖擊,以及西方機械印制和鑄造的影響,我國開始鑄造銀元,機制貨幣出現(xiàn)。除了面值標準的制定,裝飾紋樣也十分具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內(nèi)涵。
金屬貨幣的鑄造就是將金屬加熱溶化后,再注入錢范中制成錢幣,一般為設計樣式、制模、批量鑄造、打磨。在《天工開物》中記載了我國古代鑄錢工藝的論述與鑄錢圖,唐代以前為范鑄法,之后便采用母錢翻砂法,也就是母錢作為錢模,由中央發(fā)到各地,各地以此翻砂鑄錢。隨著機械制造技術的發(fā)展,機制幣出現(xiàn),成為主流造幣手段。
而紙幣的制作,包含紙張制造、雕刻制版、油墨配置、印刷等多種工藝,從最初的手寫到印刷品,從材料選擇到印刷技術,紙幣制造不斷改進。紙張的選擇十分講究,成分不同的紙張顏色、手感也不同。比如人民幣的紙鈔顏色潔白,手感光滑,而美元紙鈔為乳白色、淡黃白色,手感較厚實。印制又分為平印、凹印、凸印三種版型,采用接線印刷、膠版迭印、雙面對印、花紋對線等印刷技術。
由于硬幣的仿造成本較大,且面值較低,所以硬幣的防偽需求遠低于紙幣。為了防止錢幣不被仿冒或盜鑄,國家在鑄幣原料的管控上采取了很多措施,如特殊紙張、特殊油墨等。
紙張
采用國家嚴格把控的專用印鈔紙,并運用了防偽纖維。這種無色熒光纖維,只有在紫外光照射下才會發(fā)出明亮的熒光。它首見于第四套人民幣的部分后期票券上,也為第五套人民幣所繼承。
油墨
紙幣印刷使用的油墨是特殊的變色油墨,能通過施加不同的外界條件,如光照、加熱、光譜檢測等方式,來觀察油墨印樣的色彩變化,達到防偽目的。
水印
印制紙幣時,有意地造成紙張的厚薄不同,透光看去,薄的部分顏色亮,厚的部分顏色暗,通過明暗對比就會形成半透明的圖案。
安全線
在特定的位置埋入特制的金屬線或不同顏色的聚酯類塑料線、縮微印刷線或熒光線,透光觀察可見一條完整的或斷續(xù)的線埋藏在紙張中。
錢幣的鑄造技術在與造假者的斗爭中不斷進步,而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許會碰到假錢,如果你不小心收到了假錢,記住千萬不要為了彌補損失就隨手使用出去,因為這也屬于犯法的行為,這時你只需要及時將假錢上交給銀行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