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亞軒
【摘 要】新課改提倡的師生互動課堂更多吸取了先進的教學理念,從人本角度出發(fā),促進學生互相幫助、獨立學習。初中歷史教學中做好師生互動能讓教師有更多機會了解學生的問題和學習需求,在教學過程中,師生情感在交流融合中趨于和諧,教學工作也可獲得更多成就。
【關鍵詞】初中歷史;師生互動;課堂;策略
教學是一種由教師的教授活動與學生的學習活動構成的雙邊活動過程,教學有兩個“活”的因素:學生和教師,如何發(fā)揮二者在學和教中應有的積極主動性,對增強教學效果既是前提,又是保證?,F(xiàn)代教學論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確認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主導地位的同時,需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本文試從新課程理念出發(fā),淺談歷史教學在課前與課堂中的“師生互動”,以拋磚引玉。
一、師生互動課堂的優(yōu)點
師生互動的教學最早在國外興起,由于我國課改時間較晚,使用研究和實踐時間不是很長。就國外經驗及我國部分地區(qū)學校的實踐情況來看,這種教學方式下,學生在學習需要的刺激下學習歷史知識,在與教師的互動中解決困難疑惑,最終發(fā)現(xiàn)屬于自己的學習方法,實現(xiàn)自我學習,其優(yōu)勢有:(1)在初中歷史學習過程中,學生與同學、教師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和諧。在互動過程中尋求同學、教師的幫助解決問題,此過程中學生之間、師生之間不斷交流,學生的表達能力將得到很好的鍛煉,學生再結合他人解決問題的方法,可促使其找到屬于自己的學習方法。(2)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包含對歷史知識點的學習,若經常有學生向老師提出問題,則說明學生的思想已經開始轉變,打破了傳統(tǒng)的教師經驗或書本知識為主的觀念。(3)學生和教師之間的權威型關系在參與課堂上消失不見。學生能根據(jù)教師建議學習,也能明確地告訴教師自己想要如何學習。這種相互表達自己的意愿代表著平等關系的確立。(4)教師在安排相應的學習任務時有了更多選擇,可以給優(yōu)等學生提出難度較大的學習目標,讓基礎不好的學生完成記錄發(fā)言的準備稿,這樣的任務劃分更符合新課改重人文的要求。
二、歷史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的策略
(一)實現(xiàn)教師的角色轉換
新課程的教育理念認為,教育的本質是促進人的發(fā)展?!耙磺袨榱嗣恳晃粚W生的發(fā)展”是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這意味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富有個性地學習。要求教師必須轉變傳統(tǒng)觀念,使學習了歷史課程的學生都有所進步,體現(xiàn)在課堂教學理念中,我們必須從“教教科書”轉變?yōu)椤坝媒炭茣?,作為一名學習者和參與者,關注每一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人格養(yǎng)成。
新理念要求老師從“主演”變?yōu)椤皩а荨?、變“灌輸”為“引導”,在課堂教學中起到“服務”、“參與”、“引導”的作用。教師不但要轉變角色,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者中的首席”,成為學生發(fā)展的促進者,而且應該轉變教學方式和教學行為。同時,新課程下的教師不僅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而且還是學生探究的合作者、學生發(fā)展的引導者。教師角色的全方位更新才能為適應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fā)展奠定基礎,使歷史教育不斷創(chuàng)新、適應改革的需要。另外,圍繞學生綜合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高,教師應將大量的外在知識引入所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最大限度牽動學生的思維,完成教學相長的過程。從某種程度上說教師是火炬,不僅照亮了別人,而且有不竭的動力。為體現(xiàn)這一角色意識,教師要洞察學科教學發(fā)展的最新信息,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大膽靈活設計各種課型,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程教學的積極性;廣泛運用各種教育教學資源,最大限度挖掘學生的潛質,使其全方位發(fā)展。
(二)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新課程改革要求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積極倡導參與式、探究性學習,培養(yǎng)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采取多種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內驅動力;要引導學生善于將知識轉化為智力和能力。教師要明確要求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注意宏觀、微觀相結合,并將是否適應生產力發(fā)展、是否適應社會發(fā)展潮流作為衡量的標準。對社會熱點或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教師可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活動,通過自主探究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和思辨能力。
(三)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
有位哲人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睂W生對某項事物感興趣,就會主動地接近它、思考它,主動提出自己的意見和見解。學生若對教學感到枯燥無味,必然“厭學”。因此,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激發(fā)學生對歷史課的興趣,這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前提。
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必須遵循學生的認知與視角,尋找“興奮點”。教師一方面要深入鉆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背后的感性材料;另一方面,要有意識地做好教學的準備工作,如廣泛搜集、積累,以備教學使用的各種素材性課程資源,生動的文學、歷史、科學故事、各種有趣的問題、發(fā)人深省的警句以及耐人尋味的典型事例等。只有這樣才能有效保證教學內容生動有趣、引人入勝,讓學生“愿學”“樂學”。比如,我在講《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外交》一課時,用時事熱點引起學生的關注。這課中的“開展以聯(lián)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發(fā)展與東盟的關系”“與歐盟保持良好的發(fā)展勢頭”“積極參加APEC”等內容,既是學生較熟悉的時事,也是學生感興趣的熱點和焦點。基于對學情的分析與了解,課前我做了大量準備,用最新、最形象生動的錄像畫面制作了課件,使抽象的教材內容具體化、歷史與時事政治關聯(lián)化,教學內容變得有血有肉,學生仿佛自己置于外交舞臺,輕松掌握了知識,達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注重情感的交流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貫徹“潤物細無聲”的教育原則,適時地對學生進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教育,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
20世紀50年代,英國思想家波蘭尼首次提出知識應分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顯性知識是用書面文字或數(shù)學公式進行表述,隱性知識則不能系統(tǒng)表述。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屬于隱性知識,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的一種內心感受,教師僅靠書本上的形式加以傳遞無法實現(xiàn)教學目標。新課標把教學目標定位在“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表明將隱性知識的教育提到了重要地位。進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教育時,應貫徹“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育原則,即教育者用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影響學生,通過身體力行的示范活動證實言教的真實性和可行性,并積極創(chuàng)造有利于主體參與和體驗的機會,讓他們在嘗試和實踐中形成個性化的態(tài)度和價值觀。
(五)建立多維評價體系
新課程評價體系的主要目標是實現(xiàn)評價的多元性、多樣性以及可選擇性,全面評價學生的發(fā)展與進步。在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實施多維的評價體系,注意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的恰當組合。通過多維評價體系促進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如在具體教學活動過程中,學生的最終評價可由“參與課堂教學活動評價”“完成課外教學活動優(yōu)劣評價”“考試評價”等,按一定比例構成。學生的評價等級最終由教師及學生代表組成評價小組共同決定。學生代表由各學習小組公開推薦,與教師一起完成對學生的各項評價。在整個評價過程中,教師只是建議者、組織者。
實踐證明,建立多維的學生評價體系,有利于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主動性,完成課外教學活動任務的質量明顯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操作能力也大有進步,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競爭意識及較為客觀、公正評價人和事的能力。
總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做好師生互動,能讓教師有更多機會了解學生的問題和學習需求,使師生情感在交流、融合中趨于和諧,使教學工作得以順利開展,取得更大突破。
【參考文獻】
[1]龍玉梅.淺析初中歷史教學中師生互動合作的策略[J].軟件(教育現(xiàn)代化)(電子版),2014(07)
[2]謝貞榮.初中歷史教學中師生互動合作策略探析[J].未來英才,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