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茹
【摘 要】在中國古代的有這樣一類案件,即家族親屬間,長輩因?qū)ν磔叺哪撤N行為感到羞恥而羞憤自盡的自殺行為。在此類案件中,依據(jù)古代律例的規(guī)定,需要對晚輩進行刑事處罰。本文試將這一類刑事案件的因果關系與現(xiàn)代刑法中的危害行為及其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進行一些淺要分析。
【關鍵詞】自殺行為;因果關系;分析
自殺行為是指,在經(jīng)過復雜的一個心理活動之后,人們所作出的一種自愿采取各種手段結束自己生命的行為。在中國古代,與其相關的自殺案件,一般均屬于刑事案件。在此類案件中,如要對其進行相關的審理與處罰,都不可避免的需要涉及到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中國古代社會的自殺率較現(xiàn)代社會而言極低,在中國古代社會中,存在著一種以現(xiàn)代觀念看來極不合理,但從古代觀念的角度出發(fā)又十分理所當然的一種自殺行為,即家族親屬間,長輩因?qū)ν磔叺哪撤N行為感到羞恥而羞憤自盡的自殺行為。因此,本文試通過在刑法上,將此種自殺行為中存在的因果關系與現(xiàn)代社會的自殺行為中的因果關系進行淺要分析,探討自殺案件處罰時所涉及的因果關系在時空下有何變化?以及分析其變化之原因。
一、古法中的因果關系
古代社會是在君主專制統(tǒng)治下,以每一個家庭為小單位,以家族為大單位組成的較為封閉的封建社會。在這種社會環(huán)境下,同一村落甚至是同一縣城的百姓之間基本上都存在某種親屬關系。在古代社會中,大多的法律制度是以五服制度為基礎,對當事人雙方的身份予以定位,通過定位對其進行相應的處罰。因而,在中國古代,存在著較多長輩因晚輩的某種行為感到羞憤而自盡的案例,毫無例外的是,每個案例的晚輩都會依照律例規(guī)定受到刑罰處罰,甚至是受到遠超律例規(guī)定的嚴厲處罰。
(一)子孫并無忤逆之意
子孫并無忤逆之意是指案例中,子孫對長輩做出某些行為時,內(nèi)心是沒有忤逆或者違背長輩意愿的意思表示的,但是子孫的這些行為卻使得長輩以為其存在不敬、不孝等忤逆行為,從而使得長輩羞憤自盡的案例。
一案例為,有一子平時極為孝順,但因知其母索得族人嫁賣兒媳身份錢文,而勸阻母親歸還不聽后,私下自己湊錢將錢銀歸還于別人,其母知道后,因恐被人知道后恥笑其軟弱無能而羞憤自盡。刑部在審理此案對其進行判決時說“此子之行為原無不合,尚非教令可從而故違?!?,而其母親自盡之原因是因為他并未聽從母親之言,私自還錢所導致的,因而判處其違犯教令。i
還有一案例為,孩子因為沒有認真吃飯,而被其父親和繼母責罵和拍打兩下背部,其后啼哭不止。祖母看到之后,對他們進行了責備,而兒子兒媳并不敢分辯。母親進屋,兒子出門買酒,以供母親晚上飲用,媳婦想其安睡消氣而不敢進房。兩人都不曾想到,母親唐氏會氣氛不釋,自縊而死。在本案中,刑部認為祖孫有可以責備之處,夫妻二人也沒有在祖母面前不顧祖母反對而責備孩子,不屬于違犯教令的范疇,并且唐氏的自盡行為二人無法事先預料到。因此基于上述理由,將其所受罪罰減為流刑。ii
這兩個案例都是子孫并無忤逆不孝之意,也沒有違犯教令的行為,按照原律很難判案。一般而言,子孫有冒犯尊長之行為是屬于違犯教令之行為,即是指能夠明明可以順從尊長但卻故意違背尊長之意,但是中國古代的相關法律條文,卻對因違犯教令而致尊長死亡的處罰沒有進行詳細規(guī)定。上述案例中并無忤逆和違犯教令的行為,但依據(jù)判決子孫卻要被處罰,可見最后判決的重點是在子孫不聽長輩之言的這個因?qū)е麻L輩自盡的結果上,原因與結果之間并不存在直接的因果關系之聯(lián)系并不在其考慮范圍,對于尊長因卑幼的違犯行為而自盡的事實上,更為重視的是尊長自盡身亡的結果。
(二)子孫忤逆或違犯教令
此類案件主要是指,在尊長因卑幼的忤逆、違犯教令等不孝行為而羞憤自盡時,刑部一般都會對卑幼進行嚴厲的處罰的案件類型。
在乾隆五十六年,一個已經(jīng)出嫁之女陳張氏,與他人通奸、被拐,其父親在知道此事之后羞憤自盡。此案如若依當時的律例,是判處擬絞監(jiān)候的刑罰。iii但皇帝干預此案之后,認為張父之死,是伊女陳張氏與人通奸所致,與法律所規(guī)定的犯罪情形和犯罪事實相同,應當依照律文所規(guī)定的判處擬絞決。按照夫家的服制關系,對已嫁、未嫁之女分輕重是應當?shù)?,但是如果與父母的生命所息息相關的,就不應該將他的行為與一般的犯罪行為相提并論,按照一般犯罪行為所要受到的處罰對其進行處罰。依照女子出嫁她的五服關系與父親這邊是降服的慣例,對出嫁之女的處罰應當可以稍稍減輕處罰。但是,皇帝認為只有嚴明的刑罰才可以使人們接受教訓,明白事理,而且子女與父母之間的天倫,并不可以因為出嫁或者是未出嫁而有所差別。因此,最后加重了此出嫁之女的刑罰處罰,問擬絞立決,在這之后交由刑部將此案纂入例冊。iv
在乾隆五十一年,繼母石氏因一子認為父親生前分家不公而屢次吵鬧,在吵鬧之子立下永不爭吵筆據(jù)之后,另其他弟兄公給予其一定的銀地草房。其轉手就將之賣掉而后在找其他兄弟爭吵,杭石氏斥責他,他卻出言頂撞,因而杭石氏以忤逆罪將其告上公堂,但是此子卻拘究逃避。在某日晚上潛回,再次與杭石氏爭吵,使得石氏憤哭不止,最后因極致羞憤而自尋短見。刑部在判案時,對其擬斬立決的處罰。v
第一個案例中,出嫁女因已嫁他人為妻,與其父母之間的五服關系由原來的近親屬之間的五服關系降為較親近的不再是本家之五服的服制關系。因此,官員在判定其處罰時,也應依據(jù)其之間五服關系的變化而進行不同的處罰。但因皇帝對這一案件的干預,使得刑部將原來的擬絞監(jiān)候變?yōu)榻g立決。第二個案例中,因繼子忤逆屢次與繼母爭吵,最后導致繼母憤激自盡,被判處斬立決。這兩個案例符合律例規(guī)定的忤逆和違犯教令的適用要求,但最后判決的絞立決與斬立決是較為嚴厲的處罰,是因為最終判決重視尊長因卑幼的違犯行為這一原因而自盡的這一事實。
(三)因果關系
對這些自殺事件的因果關系進行分析,始終不能脫離古代社會的法制背景。第一,在一個將儒家思想奉為主流思想,推崇倫理與人情的古代社會中,尊長因卑幼而羞憤自盡是一個具有極其惡劣影響的劣性事件。第二,中國古代的經(jīng)濟體制主要是以小農(nóng)經(jīng)濟為主體,許多百姓終其一生可能都無法走出其從出生就已定好的四畝方田,牢牢地被困在一方天地中,因此,他們每天所面對的基本上是有各種遠近親屬關系的“鄰里”。第三,中國古代的核心特征是家族本位的,在社會生活中,家是一個經(jīng)濟單位,家中所有人的經(jīng)濟收入都是為家所服務的;家也是一個共同生活之團體,家中之人幾乎都共同生活。而族是則是一種以血緣為單位而共同生活的一個群體,是各個小家所組成的綜合體。vi第四,處于古代權力頂端的統(tǒng)治者需要人們安于本分,重視親情,以家族為本從而使社會的秩序安定平穩(wěn),使其能夠一直能夠屹立于權力巔峰而不倒。將上述原因與具體案例相結合,對中國古代自殺案件中所存在的因果關系進行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因子孫忤逆或違犯教令之行為,引起長輩自殺時,長輩之所以自殺而亡的內(nèi)因是,其自殺當時的一心求死的心理狀態(tài)支配下所實施的一種自殺行為,外因是晚輩的子孫忤逆或違犯教令行為,自殺原因與結果之間是一種偶然聯(lián)系。此種因果關系的觀念的存在,造成了正如蔡樞衡先生曾說,在最初的時候,因果關系是既不區(qū)分行為的結果和偶然現(xiàn)象之間的關系,也不問犯人對于犯罪事實是否存在正確認識,只是按照行為人的行為以及因為他的行為所引起的一些后續(xù)結果事實來衡量行為人的行為,并不在乎行為人之行為與被害人之自殺行為之間是否存在確定的、直接的因果聯(lián)系。vii在案件中,受處罰之人并無明顯違法的行為引起自殺也要受處罰,只要在客觀上導致他人自殺的,幾乎都需要承擔刑事責任,也就是只重視最后事實結果上的因果。
二、今法中的因果關系
當今我國刑法上所說的因果關系是指,在犯罪之構成要件的客觀方面上,犯罪主體的危害行為與其造成的危害結果之間所存在的因果關系,只有在行為人所實施的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時,該行為人在危害結果發(fā)生后,需對此危害結果層擔責任。viii而本文所指的因果關系正是如前所述之因果關系。在現(xiàn)代的刑法理念中,自殺是已經(jīng)不被評價為犯罪的。并且,學者們一般都認為教唆自殺、幫助自殺和相約自殺等這些自殺關聯(lián)行為是與他人的自殺行為有關聯(lián)之行為,同時對這些自殺關聯(lián)行為定罪處罰的核心是行為人對自殺行為人的自殺結果是否應當承擔責任。我國刑法典未將自殺行為規(guī)定為犯罪,同時在法典中也沒有條款明確對這一情節(jié)作出解釋。因而,在現(xiàn)代刑法中,作為自殺案件因果關系中的原因,按規(guī)定應當是行為人所實施的觸犯刑法的危害社會的行為。ix下文通過引入兩個案例對此因果關系再次進行分析。
在一例因人肉搜索而致人自殺身亡的案件中,被告人甲因懷疑乙在她的店里偷衣服,將乙在她店里的視頻截圖上傳到新浪微博上,并且通過人肉搜索乙的基本信息等方式對乙進行侮辱,之后乙因不堪受辱跳水自殺。最后法院判決時作出如下判決:乙因懷疑被害人偷衣服,而在公共平臺上,公然對他人進行侮辱,致乙因不堪受辱跳水自殺身亡,情節(jié)嚴重,其行為構成侮辱罪,依法應當懲處。
在另一則爭吵致死案中,甲及其丈夫與乙爭吵,乙以各種過激言語刺激甲,導致氣不過的甲喝下農(nóng)藥后來到乙家。后來,甲經(jīng)搶救無效死亡。在本案中,甲作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應當對自己服農(nóng)藥自殺有可能會導致自己死亡的可能性有清醒的認識,需要對此種行為負責。但是被告的諸多的言語刺激,在某方面講,被告的言語刺激行為是受害人會采取自殺行為進行反擊報復被告的誘因。
第一個案例中,發(fā)微博要求“人肉搜索”的行為侵犯了他人的名譽權,法院認為,被告人雖然在實際上并沒有做出殺死被害人的行為,但是她所實施的侮辱行為卻是造成自殺行為人實施自殺行為的外因,而此外因更是與被害人的實施自殺而造成的死亡結果之間具有刑法上的因果關系,因為被告人的侮辱行為是自殺者實施自殺行為的依據(jù)。由甲發(fā)微博的行為所引起的對乙的一系列的侮辱行為,與乙因不堪侮辱而在造成心里極其脆弱下所實施的自殺行為具有刑法上的因果關系。在第二個案例中,言語刺激的誘因與被告的不及時救助之原因等因素多重的結合,使得被告人所實施的公開侮辱行為與被害人之自殺死亡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
三、古今因果之區(qū)別
中國古代之刑與現(xiàn)代之刑法在對待自殺案件時,判案時所依據(jù)的行為與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的側重點各有不同是因為,古今所處的時代、社會性質(zhì)以及法律發(fā)達程度都各有不同。在中國古代,儒家思想深入人心,“三綱五?!?、“親親尊尊”、“仁愛”以及“孝”等思想普遍得到人們認同,并且使得人們在潛移默化中對倫理規(guī)范予以高度的接受。因此在上述古代案例中,如若他人因行為人而死,行為人只是并無任何惡意的稍稍違背或者是并無使人自殺之意圖,不論他人之死的誘因是不是起主要作用,只要親屬之死是因行為人之行為,就絕對要負刑事責任,承擔刑事處罰,對“自殺”的定義較為寬泛。究其主要原因,還是倫理思想以及天理人情觀念在人們思想中所占據(jù)了主要地位,因而這種思想在當時的法律制度中體現(xiàn)出來,統(tǒng)治者也將法律與刑罰作為控制社會秩序的工具。
現(xiàn)代刑事法貫徹沒有犯罪之意圖就沒有犯人之存在、“沒有責任就沒有刑罰”的責任主義原則,x同時也在判定行為與結果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上,也是以行為人實施行為時一般人能預見或者是可能預見的事實,或者是一般人不能預見而行為人能預見或者可能預見的特殊事實為基礎進行判斷的。關于自殺案件,定罪量刑時所依據(jù)的因果關系,就比較復雜,因為我國對自殺行為并不認定違犯罪,自殺者實施自殺行為造成的自己死亡的結果,是自己實施的自殺行為所引起的后果,而當今刑事審判時,之所以會因自殺行為對被告人進行定罪處罰,是因為被告人的行為足以引起并決定自殺者實施自殺行為造成自殺事實的這一危害結果的發(fā)生。這種古今自殺案件斷案時的因果關系的轉變,主要是因為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人們的物質(zhì)生活也在不斷進步,以及各種糾紛案件的紛紛涌現(xiàn),在各種原因綜合之下,判案的依據(jù)也在應時代之要求而不斷地完善。在種種現(xiàn)實問題相結合的情況下,我國的法律規(guī)范也在不斷的完善和發(fā)展。
當今社會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人與人之間的消息互通與傳播是十分便捷,我國是一個言論相對自由的國家,但是在這個大經(jīng)濟時代中,對于某些言論人們應該預想到其會造成嚴重后果。隨著社會進步與經(jīng)濟發(fā)展,相應的法律條文也在不斷的完善,刑法的因果關系也發(fā)生的了相應的改變,由古代的只重視因你之言論或行為造成他人自殺之結果事實上的因果變?yōu)殛P注定罪的原因是行為人實施的觸犯刑法的危害社會的行為。
注釋:
i 祝慶祺.刑案匯覽三編.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55-57.
ii 祝慶祺.刑案匯覽三編.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55-57.
iii 姚旸.清代刑案審理法源探究.南京大學法律評論,2010.
iv祝慶祺.刑案匯覽三編.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43.
v 鄭秦、趙雄.清代“服制”命案:刑科題本檔案選編.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357.
vi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商務印書館,2017:5.
vii 蔡樞衡.中國刑法史.廣西人民出版社,1983:186.
viii 高銘暄、馬克昌.刑法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77.
ix 趙長青.自殺案件的因果關系與刑事責任.現(xiàn)代法學.1984.
x 張明楷.刑法格言的展開.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46—347.
【參考文獻】
[1] 祝慶祺.刑案匯覽三編[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55-57.
[2] 鄭秦、趙雄.清代“服制”命案:刑科題本檔案選編[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357.
[3]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M].商務印書館,2017:5.
[4] 蔡樞衡.中國刑法史[M].廣西人民出版社,1983:186.
[5] 高銘暄、馬克昌.刑法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