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仙水
浙江龍泉億圓青瓷廠
仿南宋哥窯長頸瓶
哥窯八角盞
南宋哥窯瓷,即使歷經(jīng)千百年歲月的淘洗,至今依然以其絕代芳華的氣質、豐富獨特的內(nèi)涵、奇美華貴的風格、堅執(zhí)細密的瓷釉,驚艷于世人的眼前,宛若一顆鑲嵌在陶瓷史上熠熠生輝的明珠。南宋哥窯瓷,釉質溫潤,造型古雅,體現(xiàn)著人們對自然和君子之性的秉承,以及內(nèi)省、對自我人文底蘊的認知。
南宋哥窯瓷器是傳統(tǒng)制瓷工藝中的稀世珍品,是青瓷燒制史上一種珍貴的典范。歷來受到收藏家、鑒賞家、考古學家和青瓷藝術家們的重視和關注,人們對其研究也從未間斷,但是能夠燒制出像樣的精品,或人們理解和想象意義上的好哥窯瓷器,卻少之又少。什么原因?一個字“難”。因為從宋到明有五六百年的歷史,從宋到元未的史書上從末記載過哥窯。明代人與我們現(xiàn)代人一樣,他們也在研究哥窯。所以其中有的說法會不很一致,有的會出現(xiàn)一定的偏差。這是很正常的事?,F(xiàn)在人們從哥窯的傳說,從文獻的記載,從現(xiàn)在的考古與龍泉窯記載,與尋找窯址及科學證實,已證明哥窯在龍泉。這些各種專家早有定論,我們只研究如何的復燒,恢復燒制南宋哥窯瓷的秘訣。
我們研究南宋哥窯瓷,也是從幾個角度去研究的,一是理論研究,我們組織了自己的研究團隊,翻閱有關唐宋元明清的歷史文獻,其中元明直接講到南宋哥窯瓷器的文獻,我們都一一去研讀。最早提及“哥窯”的文獻是曹昭《格古要論》,成書明代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書中記載:“哥窯紋取冰裂,鱔血為上,梅花片墨紋次之。細碎紋,紋之下也?!庇械奈墨I直接對哥窯在處州或龍泉進行記述。如明代陸深《春風堂隨筆》,他是弘治十八年的進士,嘉靖中為太常卿?!洞猴L堂隨筆》中記載“哥窯淺白斷文,號百圾碎,宋時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處州人,主處州之龍泉窯,生二所陶青器,純粹如美玉,為世所貴,即官窯之類;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窯”。這些對南宋哥窯瓷進行記述的文獻,常常成為我們理性分析的重要依據(jù)。
白菜瓶
根據(jù)我們的研究,南宋哥窯大多胎質細膩,雖然也有胎體厚薄不一,但是胎體的瓷化程度基本都很高,而且大多數(shù)薄胎厚釉。釉色多為乳濁狀,滋潤肥厚。在龍泉查田鎮(zhèn)溪口村瓦窯垟窯址出土哥窯瓷片基本是紫黑、深灰,統(tǒng)稱黑胎,表面有一層土銹,微微泛黃紋。足端多呈醬褐色“鐵足”。在小梅瓦窯崗窯址的黑胎哥窯,像哈密瓜表面布滿了網(wǎng)絡紋,開著白絡紋,這與文獻記載的白色斷紋相吻合。制作精細,器形以小件為主,如貫耳瓶、膽式瓶、鬲式爐、三足鼎、五足洗、魚耳爐、龍耳爐、乳釘五足爐、渣斗式樽以及各式盤、碗等,造型端莊古樸,器身釉色滋潤腴厚。
一只木桶能裝多少水,不是取決于桶的“長板”,而是取決于該桶的“短板”,那么燒制南宋哥窯瓷器的這只“木桶”中的短板是什么?大致分析,瓷土、釉礦、紫金土、各種材料的配比比例、瓷坯拉制、燒制方式、燒窯溫控情況等等都是直接影響仿燒南宋哥窯瓷的重要因素。而且其中的好多項都有很大的靈活性,也就是說,影響燒制哥窯瓷的可變因素極多。正因此,投入哥窯瓷的研究燒制成本極高,有實打實的科學把握性不強,真正的效果如何,成功與否是要等到打開窯門后才可看出的。因而尋找短板難度大,準確性低,大多數(shù)依靠反反復復的試驗,取得一定的數(shù)據(jù)后才能夠比較有把握的生產(chǎn)。
“木桶理論”是建立在木工絕對OK的基礎上的,同時還要保證每一塊木板的質量相當,如果有已經(jīng)腐朽的木板,表面看完好無缺,但一旦裝滿水,特別一不小心碰撞一下,就會毀壞掉下半截的,那么這木板長短相當,也是白搭。燒制南宋哥窯瓷,一樣要有高超的“木工”,要能夠保證桶板之間質量相當,縫隙銜接嚴密,這樣,所裝的水被封閉程度就好,就能夠完整保存。也就是說,燒制高檔次南宋哥窯瓷的人其技藝水平,燒制過程環(huán)節(jié)的銜接管理、時間安排,甚至燒窯的升溫曲線變化、時間把控情況都要配合好,保證百無一失,每個環(huán)節(jié)要不折不扣地貫徹執(zhí)行,落實到位,才能有保證正常運行。這樣通過逐步摸索,實現(xiàn)高效燒制,燒出好青瓷。這也是龍泉瓷人燒制瓷器難度大重要原因。
組建團隊進行研究和試驗。由由各具專長的精英組成團隊,可以有更多更好的應對策略,理想的研發(fā)性組織,很需要有各種不同能力的人以及不同專長的人加入,才能保證研究試驗的順利進行。組建團隊進行研究和試驗,可以避免自己一人單打獨斗,陷于孤陋寡聞、經(jīng)驗束縛、思路不寬等的不足。我們廣搜人才,聯(lián)合周圍的眾多優(yōu)秀人才進行廣泛的試驗,人多智慧大,遇到問題時,運用頭腦風暴,好多問題可以立即拿出好方案。我們采取比較寬松討論氛圍,然后進行民主性的決策,例如龍泉哥窯瓷釉流動性大,在厚釉燒制過程中,稍有不慎,垂流得很厲害。我們采用溫控技術進行延緩加溫、適當添加礦物泥土等方式進行改進,逐步摸索出自己可行性方法,效果較為理想。
哥窯瓷的研究燒制過程中,每一步細小的工作,都需要研究燒制者每個人的能力和智慧,決定的我們研究燒制的質量,就是每一個細小的環(huán)節(jié),好的哥窯瓷品的出現(xiàn),需要大家齊心協(xié)力的一致努力。眾人拾柴火焰高,有時,少一個人,可能就會某一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問題。所以發(fā)揮團隊人員的獨特性、重要性,是成功研究燒制的基礎。青瓷人需要借助別人的火點亮自己的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