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希偉 劉強
摘要:校園貸,是指在校學生向各類借貸平臺貸款借錢的行為。[1]近幾年,校園貸亂象頻發(fā),一些大學生因多種原因借貸后,沒有能力償還貸款,而受到放貸人、催債公司散布個人隱私、暴力催收等種種威脅,造成一系列惡性事件,給在校大學生的心理、生理和未來的生活帶來極大的傷害。根據校園貸存在問題,本文提出了防范校園貸的對策。
關鍵詞:校園貸 大學生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05-0155-02
一、校園貸的常見種類
(1)電商平臺——支付寶、京東等傳統(tǒng)電商平臺提供的信貸服務,如螞蟻花唄、京東校園白條等[2];以及新興的騰訊信貸服務,如微信微粒貸。
(2)消費金融公司——如中銀消費金融、捷信消費金融等,部分還提供較低額度的現金提現。
(3)P2P貸款平臺(網貸平臺)如陸金所、宜人貸、紅嶺創(chuàng)投等。部分業(yè)務提供給助學或者創(chuàng)業(yè)的大學生,因最近兩年國家加強了這方面的監(jiān)管要求,其中包括宜人貸在內的大多數正規(guī)的網貸平臺均已暫停校園貸業(yè)務。[3]
(4)銀行機構——銀行面向大學生提供的校園產品,如中國銀行的循環(huán)貸款“中銀E貸·校園貸”、中國建設銀行的“金蜜蜂校園快貸”、廣發(fā)銀行的大學生專享信用卡“擺范兒卡”等
(5)線下私貸——社會上的放貸機構和放貸人這類主體,俗稱高利貸。[4]
二、校園貸亂象頻出的原因
(1)自2013年開始,校園貸頻繁地出現在大眾視野中,但相關執(zhí)法和管理部門沒有及時對其進行必要的監(jiān)管,也沒有對其中的違法行為進行處罰,致使違背法律法規(guī)的校園貸在大學校園內日益猖獗,對很多在校大學生造成了無法挽回的傷害。2017年9月,教育部發(fā)布公告,其中明確指出要采取措施取締校園貸款業(yè)務,任何網絡貸款機構都沒有權利向在校大學生發(fā)放貸款。
(2)“校園貸”的主要特點是門檻低、套現快,不僅如此,其機構發(fā)放貸款時,不僅不要求借款人親臨現場,而且不需要擔保人提供書面保證,貸款提供者不僅不控制限定貸款用途,也不采取任何的風險管理等措施,借款的學生只需提供學生相關的身份信息就可以很方便地借到貸款。同時,很多“校園貸”狡猾地利用“滯納金”“服務費”“中介費”等專業(yè)名詞設置陷阱,掩飾其高利息的本質,蒙蔽大學生的雙眼,致使他們作出錯誤的判斷,引誘他們落入高利貸的陷阱。另外,有些校園貸款專以對社會現狀缺乏認知的大學生為對象目標,對他們作出詐騙錢財的違法行為。
(3)一方面,大學生剛剛步入大學校園,雖然在法律層面上,他們已經是一群作為具有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可以對自身的行為負責,但是他們在心理和精神層面上,還不夠成熟,對自己的行為缺乏合理的控制和約束,購物欲和虛榮心有時會戰(zhàn)勝理智,蒙蔽他們的雙眼,同時又缺乏獨立穩(wěn)定的收入來源,種種原因讓他們迷失自我,造成過度消費、預支消費的后果。
另一方面,對于家庭貧困的同學,高額的學費對他們以及他們的家庭形成了很大的壓力。出于減輕家庭負擔的這樣善意的考慮,他們懷揣著僥幸心理選擇網貸平臺貸款,但最終卻不幸陷入了校園貸的深淵中。
最初,校園貸是為了助學和助創(chuàng),才出現在大眾視野中,為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提供資金上的幫助,為他們的學習和自身的長遠發(fā)展助力,但很多貸款的大學生將其用在網購、打游戲、聚會等娛樂活動方面,并沒有讓校園貸發(fā)揮其真正的作用。
三、大學生避免校園貸的防范對策
除了政府、社會采取相應政策、措施,大學生更需要從自身層面規(guī)避遠離校園貸的風險:
(1)自主形成正確的消費觀,理性辨別自己的消費需求。大學生應該自主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正確辨別自己的消費需求,拒絕超出個人能力的、不合理的消費。杜絕盲目攀比,學會自我調節(jié),轉變不正確不合理的消費心理。對于想通過“校園貸”獲得資金進行投資創(chuàng)業(yè)的同學而言,需要仔細衡量利弊:校園貸的巨額利息,是超過大學生能力范圍內所能做到的創(chuàng)業(yè)收益的。
作為在校大學生,對于正當原因的合理消費需求,且需要大量資金時,應該及時告知父母并向他們求助。向父母求助,其安全可靠性遠高于向貸款平臺借錢。處在大學校園新環(huán)境中,很多大學生都希望自己可以做到經濟獨立和行為獨立,一是因為不愿意被父母批評自己不合理的消費,想掌握經濟自主支配權,二是不愿意增加家庭的負擔。正因為如此,一些培訓機構利用大學生這樣的想法誘騙學生,通過貸款報名培訓班等方式,來詐騙大學生。其實這些大學生錯解了獨立的真正含義,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真正的獨立,應該是自我約束,自我控制,是法律法規(guī)限定下的精神,是心理和行為上的獨立,而非單純脫離父母的約束,隨心所欲。
學會拒絕不合理的消費,提升自我約束力。大學生活不同于緊張快節(jié)奏的高中生活,周末聚餐,假期出游,情侶約會,同學生日等活動成為大學生消費的主要組成部分。但這些消費需要大學生自我把握好分寸,盲目攀比跟風消費是不可取的,應學會理性消費,管理支配好自己的生活費。
(2)避免或減少網絡借貸方式,拒絕不知名的借貸平臺。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5],在線支付的消費方式也發(fā)展迅速,但它無法給消費者以消費的真實感。眾所周知的購物網站都自帶網絡貸款工具,這樣更容易讓人陷入貸款的循環(huán)。面對一些迫在眉睫的需求,一些大學生會選擇打白條的做法,在享受其便利性后,禁不住誘惑繼續(xù)打白條滿足自己的消費需求,致使他們最終走上了犯法或輕生的不歸路。
(3)時刻對身邊推薦“校園貸”的同學和朋友保持應有的警惕心,謹慎對待同學朋友的借錢行為。校園貸多發(fā)的根本原因是作為剛剛脫離父母保護傘的大學生,他們中的很多人缺乏自我控制力,追求虛榮,也不具有應有的自我保護意識。因此,一些違規(guī)不合法的貸款機構利用大學生這一特點,將一些在社會中失效的放貸手段用在了在校大學生身上,這對他們的心理、生理和未來的發(fā)展都造成了極大的傷害。
面對朋友同學的借錢行為,大多數大學生難以抉擇,答應請求,倘若遇到對方粗心遺忘時,大多數人礙于情面不方便提醒。若是拒絕,又擔心會和同學朋友產生一定的隔閡。但在校大學生應謹記,是否予以幫助應基于自己的能力,而非同學朋友情感友誼的親疏。與此同時,發(fā)現身邊可能已經陷入校園貸的同學和朋友,應該告知學?;驅W院相關負責人,以便于及時采取相關措施,盡可能地減少悲劇的發(fā)生。
(4)自我提升與保護。大學生要學會保護自己的個人信息,警惕不法分子盜取信息進行違法犯罪行為,損害自身的利益和名譽。同時應當提升自我,廣泛閱讀各類書籍,讓自己的眼界更開闊,提高自身辨別是非的能力。在面對“校園貸”時,能夠作出正確的判斷,準確了解自身的消費能力,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免受傷害,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理性消費,增強風險防范意識和防詐騙意識。[6]大學生也可以通過網絡、書本等學習接觸一些金融方面的知識,使理性消費觀念真正地深入內心。與此同時,大學生可以提升辨別是非和處理問題的能力,通過自我成長,為未來的就業(yè)和更高層次的學習奠定基礎,為自己的未來謀求更好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陳淑琴,霍麗惠.校園貸害人害己,揭秘校園貸陷阱[J].女子世界,2017(11).
[2] 劉婷婷.校園貸還是“校園害”[J].法治與社會,2017(9):4-7.
[3] 于狀,王珊珊,齊曉麗.駐濟高校校園貸現狀及風險防范研究[J].中國市場,2018,No.969(14):21-23+41.
[4] 農村高利貸社會過程分析[D].中央民族大學,2013.
責任編輯:張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