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初鳴
漳州市龍海浮宮鎮(zhèn)美山村有一座聞名遐邇的大宅院,是祖籍本村、旅居印尼的華僑巨商鄭永昌于19世紀80年代建造的,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雖然已經有些老舊,但難掩昔日輝煌,依然在默默地向后人述說那久遠的歲月、曾經的輝煌。
漂洋過海創(chuàng)大業(yè)
鄭永昌(1841~1914),又名宗熙,字熾而。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出生于美山村青美社。年少時“饑寒迫身,莫可言狀”,12歲入私塾讀書,14歲時母親不幸去世,19歲時父親患病,無力供他讀書。他被迫中斷學業(yè),跟親友漂洋過海,到南洋謀生。他誠實勤奮,被當?shù)馗簧虛駷槌她埧煨?,幫襯生意,管理賬務。當時生意興隆,他也分享利潤,寄錢回家贍養(yǎng)父親。后來,父兄相繼去世,他回家料理父親喪事。30歲時自立門戶“光盛”,在印尼建立規(guī)模較大的產業(yè),“店屋棧所,前后八進,相連三衢”。
鄭永昌致富后,不忘家鄉(xiāng)宗親,凡是到南洋的新客,或資助,或錄用,使之安居樂業(yè)。在家鄉(xiāng),他游鸛石巖,見巖寺荒廢,遂修巖寺,建石亭,鋪石路;觀村社道路難行,又出資整修10余條石路,同時修兩個渡頭以方便行人;在“應公廟”東側建立一座“乞丐營”,為“地無立錐,饑寒交迫”的流浪漢建立住所。他的善舉不僅惠及鄉(xiāng)親,而且擴展到全國。在山東省的一次大饑荒中,鄭永昌慷慨解囊相助,朝廷為表彰其善舉,特賜予“貢生”。清光緒年間,中法戰(zhàn)爭爆發(fā)后,鄭永昌又捐獻大量錢款作軍餉,朝廷加封其鹽運司知事的頭銜。清末朝廷對外簽訂很多不平等條約,財政越來越困難,捐納制度廣為推行,清光緒十八年(1892)鄭永昌因資助“北洋水師”,捐得正四品的中憲大夫。這些記載著其榮譽的牌匾如今都懸掛在其宅院的廳堂。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鄭永昌出任荷印三寶壟中華總商會首任總理,并連任三屆。
清光緒十年(1884),鄭永昌回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在家鄉(xiāng)開始建造大宅院,歷時8年,耗銀10萬兩,于清光緒十八年(1892)方告竣工。
氣勢恢弘古宅院
鄭永昌的這座可與山西喬家大院、王家大院比美的古宅院有不同的叫法,鄭永昌在自敘的“廟記”中說自己建造宅院,“出社外,落田間,別其名曰‘藍村?!饼埡J腥嗣裾?004年公布其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時則稱為“鄭氏古宅院”。
鄭氏古宅院坐南朝北,中間并排3座,燕尾脊,都分前后兩進,左右有護厝,馬鞍脊,圍合成一個長方形的大院落,共有118個房間,總占地28畝,規(guī)模宏大,氣勢恢弘。宅院設有前門、后門,后排左右邊還有兩個側門,稱為龍虎門。前列正中是“謙光”家廟,疊頂雙燕尾脊,狀又若凌空而起之飛龍,是舉行祭祀祖先和其他大型家族活動的地方,所以最為壯觀。整個建筑以石為基,以磚為墻,板瓦蓋頂,抬梁式木構架,硬山頂。宅院前面的埕院和里面的天井地面以鮮艷的紅磚鋪就。
宅院建筑裝修裝飾華麗考究,雕梁畫棟,異彩紛呈,大木作上都有細木雕。門上、窗上遍布磚雕、木雕、石雕和泥雕,花鳥蟲魚、龍虎獅豹各種圖案栩栩如生,圓球形或八角形的柱礎精雕細琢,別具一格。
全部為單層的宅院的左前方有一座三開間二層樓獨立小院落,叫梯青樓,在這里顯得格外引人注目。有人稱為“小姐樓”,說是鄭永昌送給女兒的禮物,其實鄭永昌曾在自敘的“廟記”里寫得很清楚,這是用于講學授課、培養(yǎng)人才的專用場所,不是“小姐樓”。二樓的露天平臺鋪著紅磚,是閩南人所說的“磚棚”,圍著陶瓷欄桿,可以在這里眺望遠方。正門大廳上懸掛的匾額鐫刻著“梯青”兩個大字。院墻以紅磚砌筑,石框窗戶以精致的八角形、六角形和四方形紅磚砌成斜方連續(xù)紋理。從屋檐到墻壁,從梁柱到門窗,密布人物、花卉、動物、風景等各類圖案,或雕或繪,裝飾精美。
文采洋溢韻味濃
鄭永昌自敘“平居讀圣賢書,考古今,閱事變”,是一個儒商。因此整個宅院到處透露出儒商特有的文化氣息。宅院中到處有寓意深刻的題匾、詩句,洋溢濃厚的詩畫韻味。后門一副主人題寫的楹聯(lián)十分引人注目:“五鳳來儀攀際都以展翅,三龍聚會拱平嶺而回頭”。聯(lián)語結合宅院所處地理位置來描寫刻畫,充滿吉祥又富于文采。
與“梯青樓”同排的左護厝墻壁上,宅院主人親自題詩一首:“霜天留飲故情歡,銀燭金爐夜不寒。若問吳江別來意,青山明月夢中看。(壬辰孟冬?主人書)”這是當年“謙光”家廟完工慶典時所自題,字體行書,辭藻華麗,寓意深遠,抒發(fā)了宅院主人夢繞魂牽的鄉(xiāng)愁。
最值得一提的是宅院“謙光”家廟前廳的左側墻壁上嵌著的一塊石碑,高102厘米,寬203厘米,上面鐫刻的是《藍村謙光鄭氏廟記》。這篇記67行,每行滿行34個字,全文2281字,字徑2.5厘米。碑文寫于清光緒十八年(1892),是鄭永昌的自敘,當時他52歲。他從“昔唐太宗嘗問侍臣創(chuàng)業(yè)與守成孰難”的典故開始,回顧自己的生平經歷,敘述自己所作所為,抒發(fā)自己的人生感受。他感嘆道:“創(chuàng)業(yè)固難,守成亦良非易。余既身歷其艱矣,愿子孫共勉其不易焉?!蔽恼陆Y尾又說:“所期后嗣繁興,各事耕讀,聯(lián)登甲第,此心不無睪然高望。人生七十即稱上壽,吾年半百,備歷勤勞,經營有此,雖非三茍,亦略如人。猶日孜孜,更求進境。庶乎上可以對先人,下可以垂后裔。若繼吾后者能念創(chuàng)業(yè)之維艱,共勉守成之不易,斯可以垂于無窮者矣。子若孫其世守之,毋忽斯言。”這或許就是這篇“廟記”全文的主旨。儒商的思想理念和宅院的文化韻味相得益彰,在這里完美融合。難怪當?shù)亓鱾髦@樣的說法:“有永昌錢財無永昌慶彩(隨和),有永昌慶彩無永昌慷慨;有永昌慷慨無永昌好駛,有永昌好駛無永昌文才?!?img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19/05/05/qkimagessoutsout201902sout20190212-4-l.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