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雄武
初夏接受了一場大雨的洗禮之后,古城西安猶如剛出浴的古典美人,清新典雅,道路兩邊的槐樹青翠挺拔,微風(fēng)拂過,零星的槐花隨風(fēng)飄落,空氣中飄來縷縷清香,似乎還可感到絲絲的涼意,心頭悠悠泛起一股思古幽情,我們從金花路上車出發(fā),去探尋華清池的柔美香艷和刀光劍影。
華清池位于西安臨潼區(qū),距西安三十多公里,南依驪山,北臨渭水。一路馳行,目光所及,四野廣袤,綠意蔥蘢。抵達華清宮已是午后,明媚的陽光驅(qū)散了無邊的陰霾,遠方驪山蒼翠如海水般逶迤在天幕下,一尊楊貴妃的青銅塑像矗立在廣場正中,衣袂飄飄,雍容華麗,心不由地在蒼茫的歷史時空中漫游。華清宮作為古代帝王的離宮和游覽地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周、秦、漢、隋、唐等歷代帝王都在這里修建過行宮別苑,以供享樂之用。相傳西周的周幽王曾在這里修建離宮,秦、漢、隋各代先后重加修建,到了唐玄宗時又大興土木,治湯井為池,環(huán)山列宮殿,此時才稱華清宮。因?qū)m在溫泉上面,所以也稱華清池。唐天寶六年(747)擴建后,唐玄宗因?qū)檺蹢钯F妃,每年都攜帶她到此過冬沐浴,游冶賞景。據(jù)記載,唐玄宗從開元二年(714)到天寶十四年(755)的41年時間里,先后來此達36次之多。華清池因深深地烙上了帝王的愛情印記,而氤氳了濃濃的歷史氣息,佇足于此,不由讓人產(chǎn)生無限的遐思感慨。
我們加快了腳步,踏入唐華清宮御湯遺址博物館?!吧徎笔切诨实坫逶〉牡胤?,占地四百平方米,是一個可浴可泳的兩用湯池,充分顯示了至高無上、唯我獨尊的皇權(quán)威嚴(yán)。池底一對約三十厘米的進水口,曾裝有雙蓮花噴頭,同時向外噴水,如此高超的建筑設(shè)計,我們不由地被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所折服?!昂L臏?,俗稱“貴妃池”,始建于公元747年,因平面呈一朵盛開的海棠花而得名。楊貴妃在這花朵一樣的浴池中沐浴了近十個春秋,此時此地,并沒有呈現(xiàn)影視劇中表現(xiàn)的香湯沐浴,水面灑滿玫瑰花的香艷景象,只是留下了一些殘垣斷壁讓人發(fā)思古之幽情,我們或許可以從白居易《長恨歌》“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中去想象當(dāng)時的歷史畫面?!靶浅綔毙藿ㄓ诠?44年,是專供唐太宗李世民沐浴的湯池,池壁造型是南峭北柔,初步推測是工匠模擬自然界山川河流的造型修建的。傳說原址上面及四周無遮物,沐浴可見天上星辰,故名??梢韵胍姷弁踉跍厝秀逶。鐾斓男浅?,涼風(fēng)習(xí)習(xí),周圍一大群太監(jiān)宮女伺候著,帝王的奢侈生活可見一斑?!疤訙焙汀吧惺硿狈謩e是供太子和大臣們沐浴的,這兩處則簡陋得多,可以明顯地看到中國自古以來尊卑貴賤的等級制度。午后的陽光透過瓦楞灑落在漢磚唐瓦上,折射出一股滄桑的味道,蟬鳴唧唧,聽起來格外的寂寥。
從“蓮花湯”往南八十米即是華清宮梨園遺址博物館,一踏入館內(nèi)仿佛進入了一個音樂王國,唐朝時期由于統(tǒng)治者的倡導(dǎo),音樂空前繁榮。唐玄宗是位音樂造詣很高的帝王,他精通各種樂器,打羯鼓、彈琴、指揮作曲無所不能,還創(chuàng)作了大量傳世名曲,史書記載“英斷多藝,尤知音律”,他為楊貴妃創(chuàng)作的《霓裳羽衣曲》廣為人知,里面陳列了各種唐朝時期的樂器,羯鼓、笙、簫、揚琴、琵琶還有箜篌,琳瑯滿目,讓人目不暇接。透過腳下的玻璃,我們依稀可以看到當(dāng)年梨園遺址,從殘留的礎(chǔ)基柱頭可以窺探出當(dāng)時建筑的精美,拂去歷史的煙塵,我們可以想象歷史的繁華。腳踏著歷史的塵土,我不由想起明末清初“江左三大家”之一的龔鼎孳的一首詩“美人畫舫嬌歌舞,煙鬟無數(shù)沉黃土。香魂一片化湘云,千年但聽殘簫鼓?!蔽蚁萑肓顺了?,音樂可以陶冶情操,滋潤心靈,一位精通音律的帝王最后為何會導(dǎo)致天下大亂,自己也落了個悲慘的下場呢?步出館外,蓮花池邊的廣場即將開演大型歌舞《長恨歌》,游客如熾,男女老少,怡然自樂。我豁然開朗,音樂應(yīng)該服務(wù)于廣大的民眾,而不應(yīng)該為個人享樂,孟子云“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如今,當(dāng)年為帝王獨享的音樂歌舞已經(jīng)走進尋常百姓家,我們應(yīng)該慶幸生活在一個與民同樂的太平盛世,抬頭仰望,天藍得很深很深,和秋天一樣清澈高遠。
歷史就像一位閱盡滄桑的老人,既飽嘗了繁華興盛,也見證了刀光劍影。唐御湯遺址博物館東面,是一座頗具江南園林特色的雅致小院——環(huán)園。環(huán)園原為清朝驛館, 走進環(huán)園,一池荷花,荷葉田田,荷花含苞待放,池南是荷花閣,沿著荷花池西岸走到荷花閣背后,就是著名的五間廳。五間廳是一座磚木結(jié)構(gòu)的廳房,南依驪山,北至荷花池,庭院平坦,綠樹蔥郁,五間廳是環(huán)園中的主要建筑物,合抱粗的赤色大柱高擎于廳的前廊檐,氣宇軒昂,五間廳建于清朝末年,1900年八國聯(lián)軍進攻北京,慈禧西逃曾駐蹕于此。1936年10月和12月,蔣介石兩次入陜,蔣介石親臨西安,將環(huán)園辟為臨時行轅,部署剿共計劃,引發(fā)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當(dāng)年在院內(nèi)進行了一場激戰(zhàn),蔣介石在寢室聽見槍聲,從后窗倉皇出走,越后墻而過,躍入深溝,碰傷脊背,由侍衛(wèi)攙扶上山,匿身于西繡嶺虎斑石處的草叢中,被搜山部隊發(fā)現(xiàn),扶掖下山,送往西安。如今當(dāng)年虎斑石處題有“蔣介石藏身處”、兵諫亭等歷史遺跡留存。五間廳的玻璃窗、墻壁上,迄今還保留有兵諫發(fā)生激戰(zhàn)時的彈痕,各房間辦公室用的桌子、椅子、床、沙發(fā)、茶具、火爐、地毯、電話等,均按原貌復(fù)制擺放。五間廳旁,還有一座蔣介石沐浴室,里面的浴池建于清代,仿貴妃池形制而建,康熙、慈禧、光緒都曾在此沐浴。蔣介石下榻五間廳期間,將此池作為他的行轅沐浴室。1957年,梅蘭芳來華清池游覽沐浴,為該池題名“楊妃池”。凝視這些見證歷史的物品,仿佛置身于歷史的風(fēng)云中,我們可以真切地觸摸到歷史的真諦,那場刀光劍影的歷史又給我們留下多少感慨,一個想獨樂樂的統(tǒng)治者最終必將被歷史所拋棄。
夕陽搖搖欲墜,籠罩著柔和的余暉的驪山連綿逶迤,仿佛綠波蕩漾,歲月的煙塵,總是將歷史的繁華湮沒,而歷史留給人們的思考卻猶如那一池蒼涼的華清池水,終將一直蕩漾在人們的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