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基于認知建模理論的“浮力—深度”觀念教學實踐研究

      2019-05-08 03:33:24胡先濤
      物理教學探討 2019年3期
      關鍵詞:物理觀念建模教學浮力

      胡先濤

      摘? ?要:物理概念從學科知識角度強調對本質屬性的概括和抽象,物理觀念從人的認知角度強調人的個體主觀感悟。從概念教學轉化為觀念教學,認知建模理論給出了一個有效選擇。在簡述認知建模理論的基礎上,以“浮力與深度”的核心片段教學為例進行了實證。實踐證明,運用建模教學,可以有效促進心智模型向科學概念模型的深度轉變,內化物理觀念。

      關鍵詞:物理觀念;認知建模;建模教學;浮力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3-6148(2019)3-0031-3

      有研究表明,學生經過初中浮力知識的學習后,并不能有效轉化和積淀為物理觀念而持續(xù)保持[1],就像學生關于力的前概念在教學后并未得到有效轉變一樣。這是因為在概念教學中,往往非常注重對客觀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質屬性的概括和抽象,強調科學知識的屬性,而很少關注學生原有觀念的影響和個人對知識的主觀理解。為解決這個問題,David Hestenes提出了認知建模理論,引起廣泛的關注,并被證明是一種優(yōu)于傳統(tǒng)教學的教學理論[2-3]。本文介紹了認知建模理論,并結合教學實踐,對物理觀念的教學進行了探討。

      1? ? 認知建模理論簡介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理論物理學家David Hestenes創(chuàng)立的認知建模理論認為,個人知識是主觀的,科學概念模型是客觀的,學生的個體心智模型在建立、檢驗與完善、應用三個不斷循環(huán)的核心階段中,能夠被激發(fā)并發(fā)展成科學概念模型,強調“思維的個體建構”[2]。郭玉英教授團隊在研究科學建模能力時也指出,學生的個體心智模型是基于原有認識,在觀察、分析物理現(xiàn)象后初步形成的,再通過推理、論證等復雜的認知行為對心智模型進行修正,并最終形成概念模型,是一種主動的內在心智行為能力[4]。他們都從認知的角度強調把學科知識轉化為學生個人的認知,促進學生認知結構的同化,內化為學生個人的物理觀念。

      2? ? “浮力—深度”觀念教學模式

      建模教學是一種探究式教學模式[3],科學建模能力不僅體現(xiàn)為一種內隱的心智行為能力,而且也是一種外顯的科學探究能力[4]。認知建模教學的核心在于幫助學生進行科學認知結構的建構。借助一明一暗的兩條主線:明線是利用科學探究促進學生習得學科知識;暗線是將學生的心智模型外顯并轉化為科學概念模型,不斷把心智模型往更高、更科學的層次推動,使得從“概念”向“觀念”的轉變得以實現(xiàn)。

      本文參考科學探究的要素,以及Hestenes認知建模理論的三個核心階段,結合長期教學實踐,依據(jù)心智模型的發(fā)展過程,采用“整合”思想,提出“浮力—深度”觀念教學模式,如圖1所示。

      3? ? “浮力—深度”觀念教學實踐案例

      在認知建模理論的指導下,筆者對《認識浮力》這節(jié)課進行了多次課堂實踐,探索了浮力概念向浮力觀念轉變的幾點實踐,并對“浮力—深度”觀念教學模式進行具體解讀。

      3.1? ? 創(chuàng)新實驗情境,激發(fā)典型心智模型

      心智模型是指人在決策過程中的傾向性以及人們所表現(xiàn)出來的某些技能。學生在與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中,會在頭腦中形成自己對世界的一種理解,并以此來理解客觀世界,這種理解就是學生的初始心智模型。例如,持有“浮力大小與深度有關”觀念的初中生占20%,高中生占33%,大學生占近50%;持有“浮力大小與物體體積有關”觀念的初中生占80.39%,高中生占52%,大學生占近52.09%。這說明學生前觀念對浮力的學習有較大干擾,且在教學中難以有效轉化。因此,選擇“浮力與深度關系”作為學生的初始心智模型,是對學生充分分析的結果,同時它還可以作為認知結構中的固定點成為后續(xù)教學展開的基礎。

      核心片段教學1:

      師:進行實驗演示,請同學們觀察,圓柱筒在空氣和水中下落的速度一樣嗎?如圖2所示,第一次將圓柱筒(體積適宜且比水的密度稍大)放在一定的高度靜止后松手,圓柱筒下落至桌面上。第二次將同一個圓柱筒放在同一高度,然后松手,圓柱筒下落至水中。

      生:在空氣中下落得快,在水中下落得慢。

      師:同一圓柱筒,為什么下落快慢不一樣呢?

      生1:在水中受到浮力。

      生2:它可能受到水給它的一個向上的力。

      師:這個力可以測量嗎?請大家討論一下,并用桌上的彈簧測力計想辦法測量一下。

      生:略(匯報測量過程與結果)。

      師:演示手托住圓柱筒使測力計示數(shù)減小,總結浮力的定義。

      師:同學們剛才所測量的圓柱筒所受的浮力大小不一樣,你認為浮力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

      生:與深度有關,深度越深,浮力越大。

      在這個活動中,通過創(chuàng)設具體的實驗情境,觀察、描述發(fā)生的現(xiàn)象,分析出導致快慢不同的原因,引出浮力定義和測量方法,實現(xiàn)從現(xiàn)象的定性觀察到物理量的定量測量,為后面的實驗探究鋪墊操作技能。同時,這個實驗情境還為學生提出問題和猜想假設提供了真實的感性認知。

      3.2? ? 制造認知沖突,發(fā)展學生心智模型

      學生心智模型的發(fā)展,是一個個人與外部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過程,必須經歷推理、論證等一系列的內在認知行為來對心智模型進行驗證、修正和完善。學生在生活過程中會形成自己關于自我、自己的行為以及環(huán)境方面的觀念。當這些觀念出現(xiàn)“非配合性”時,就會產生認知不協(xié)調,這種不協(xié)調會產生心理壓力,使個人改變原有的觀念。

      3.2.1? ? 實驗記錄,獲取證據(jù)

      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活動,通過實際測量獲取數(shù)據(jù)來制造認知沖突,從而不斷修正自己的心智模型。

      核心片段教學2:

      師:請同學們按設計的實驗方案結合導學案的指導進行實驗。

      生:進行實驗并把數(shù)據(jù)記錄在表格1中。

      學生的前觀念通常是樸素而頑固的。為此,教學中要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親自動手測量和記錄數(shù)據(jù),為創(chuàng)設認知沖突提供事實支撐。

      3.2.2? ? 多種方式表征,外顯模型的修正

      解釋和論證是科學探究的核心。在分析論證中,將實驗數(shù)據(jù)用列表、個人語言、圖像三種方式進行表征,促使學生進行深度思考,外顯學生心智模型的修正過程。

      核心片段教學3:

      生:浸沒前,浮力增大;浸沒后,浮力不變。

      這個活動是對學生的初始心智模型進行檢驗和修正的關鍵活動。教學中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描點繪圖、分析概括和思考討論。實踐表明,絕大部分學生對深度的影響進行了重新評價和修正,一致認為:在浸沒前,浮力與深度有關;浸沒后,浮力與深度無關。

      3.2.3? ? 發(fā)現(xiàn)建構,完善模型

      學生的心智模型發(fā)展到科學概念模型需要經歷一系列的認知活動。當學生不能自己進一步探索新知時,教師應該提出問題,創(chuàng)設情境進行啟發(fā),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動機。

      核心片段教學4:

      師:我們從上面的實驗現(xiàn)象中可以找出一個新的物理量替代深度來描述對浮力的影響嗎?(提示阿基米德的故事,略)

      生1:水面升高的高度。

      生2:物體的體積。

      生3:水面升高的那部分體積。

      師:同學們都觀察到水面升高的現(xiàn)象,水面為什么升高呢?請同學們進行小組討論。

      生1:物體浸入的那部分體積。

      生2:被物體排開的液體的體積。

      學生只是部分修正了自己的原有心智模型,因此必須設計活動對學生進行適當引導,并且有適量的提示,讓學生特意觀察和討論分析“水面升高”這個關鍵現(xiàn)象,從而找到是物體浸入的那部分體積導致水面升高,建構起被物體排開的液體的體積的觀念,實現(xiàn)對深度原有觀念的替代。

      3.3? ? 學生科學心智模型應用

      當學生的心智模型發(fā)展為科學概念模型之后,就可以用現(xiàn)有的心智模型去認識客觀事物和解決實踐中的一些問題,從而對科學概念模型有更深層次的修正、完善,加深對客觀世界的理解。

      在應用控制變量法進行科學探究時,有些因素在學生的認知結構中不是位于同一層次的。在探究浮力大小與被物體排開的液體的體積的關系時,是不能控制浸入的深度保持不變的。只有在明確深度對浮力大小沒有影響后,并以此作為認知結構中同化的固定點,再進行浮力大小與被物體排開的液體的體積的關系探究,更貼近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和控制變量法的本質。

      教學實踐表明,學生對浮力與深度的科學觀念掌握得非常牢固,并能持續(xù)保持。學生經歷自己個人的“思維的個體建構”,即初始心智模型的激發(fā)、發(fā)展和科學概念化,就能實現(xiàn)“浮力與深度”從概念到觀念的轉化,從而根植于大腦當中。

      參考文獻:

      [1]易其順.關于青少年浮力觀念發(fā)展的調查研究[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16,45(19):43-47.

      [2]Colleen Megowan-Romanowicz,許佳清.物理建模教學模式簡介[J].物理教師,2011,32(8):1-3.

      [3]張靜,郭玉英.物理建模教學的理論與實踐簡介[J].大學物理,2013,32(2):25-30.

      [4]翟小銘,郭玉英.科學建模能力評述:內涵、模型及測評[J].教育學報,2015,11(6):75-82,106.

      (欄目編輯? ? 鄧? ?磊)

      猜你喜歡
      物理觀念建模教學浮力
      “浮力”知識鞏固
      我們一起來“制服”浮力
      浮力大小由誰定
      “影視資源”在高中物理核心素養(yǎng)之科學思維形成中的應用策略
      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物理高考立意的分析
      基于核心素養(yǎng)立意的物理考試評價和啟示
      “自由落體運動”課堂教學片段賞析
      問題情境驅動下的高中數(shù)學建模教學探討
      未來英才(2016年11期)2017-02-17 15:17:17
      基于UG的建模教學探討
      考試周刊(2016年102期)2017-01-17 04:18:23
      初中生物建模教學的實施策略
      中學生物學(2016年9期)2016-11-15 10:12:56
      潼关县| 剑河县| 沽源县| 崇礼县| 京山县| 三明市| 宁国市| 嵩明县| 祥云县| 永仁县| 大丰市| 饶阳县| 河曲县| 岚皋县| 禹城市| 庆云县| 商河县| 台南市| 葫芦岛市| 赤城县| 阳城县| 天柱县| 明水县| 五大连池市| 武宣县| 望江县| 玉田县| 林芝县| 云和县| 若羌县| 呼伦贝尔市| 同仁县| 厦门市| 灵丘县| 通江县| 汪清县| 扶余县| 安吉县| 库伦旗| 邵东县| 湘乡市|